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参训坦克乘员肠道双歧杆菌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徐卫国;孙勇

    目的了解野外训练环境条件对坦克乘员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2例参训坦克乘员和30例非坦克乘员粪便中双歧杆菌数(B)和大肠杆菌数(E)及B/E值.运用SPSS/P+软件包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判断参训坦克乘员肠道双歧杆菌数与训练环境因素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坦克乘员组参训后第30天和第59天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分别为(8.35±0.48)lg cfu@g-1和(8.41±0.49)lg cfu@g-1;大肠杆菌分别为(8.05±0.43)lg cfu@g-1和(7.97±0.41)lg cfu@g-1;B/E值分别为1.04±0.08和1.06±0.08.参训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分别为(9.55±0.42)lg cfu@g-1和(7.01±0.20)lg cfu@g-1,B/E值为1.36±0.07.非坦克乘员组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分别为(9.27±0.65)lg cfu@g-1和(6.93±0.29)lg cfu@g-1,B/E值为1.34±0.11.坦克乘员组参训后与参训前及对照组比较,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减少(P<0.01),大肠杆菌数均显著增多(P<0.01),B/E值均显著降低(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并按标准回归系数大小排列,对参训坦克乘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有显著意义(P<0.05)的影响因素有:噪声、乘室空间、有害气体、生活质量、心理应激、振动.结论野外训练环境因素中的噪声、乘室空间、有害气体、生活质量、振动及心理应激可能是影响参训坦克乘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

  • 老年性便秘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

    目的:了解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特点.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粪菌群的变化规律,并与32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性便秘组每克粪便的活菌数(±s)分别为:大肠埃希菌9.90±1.49,肠球菌7.81±2.68,乳酸杆菌7.27±1.01,双歧杆菌6.68±1.29,类杆菌6.92±0.91,梭杆菌10.05±1.21.老年健康组每克粪便各类活菌数(±s)分别是:大肠埃希菌8.61±2.29,肠球菌7.54±2.52,乳酸杆菌8.22±0.63,双歧杆菌9.86±0.44,类杆菌9.41±0.35,梭杆菌7.73±1.32.两组比较,老年性便秘组肠杆菌显著增高(P<0.05),梭杆菌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类杆菌和双歧杆菌非常显著性减低(均P<0.01);乳酸杆菌显著性减低(P<0.05).结论:老年性便秘病人肠道菌群正常结构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有益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减低,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呈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增高.

  • 便秘患者肠菌群的调查

    作者:毕洪玲;张桂兰;何嫱

    目的探讨便秘患者肠菌群的特征.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了58例便秘患者粪便菌群的变化规律,并与56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梭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每克粪便里的活菌数分别是:9.88±0.68, 9.02±0.52, 8.35±1.21, 5.52±1.60, 7.82±1.12, 7.42±2.42,便秘组上述各活菌数依次为:6.96±0.74,7.03±0.68, 7.31±1.32, 7.68±1.42, 8.71±1.02, 7.29±2.01.两组比较,便秘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类杆菌均减少非常显著(P<0.01);乳酸杆菌减少显著(P<0.05);梭杆菌增高非常显著(P<0.01);肠杆菌增高显著(P<0.05),B/E值减低非常显著(P<0.01).结论便秘病人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数量显著减少,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显著增高.

  • 肠菌群转化的吴茱萸提取物抗肿瘤活性分析

    作者:韩洁;田维毅

    为研究吴茱萸受肠菌群体外转化后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利用人粪便肠菌群转化吴茱萸提取液,分别用HPLC和MTT法对转化前后吴茱萸水提液中的吴茱萸碱含量和对KB(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肠菌群转化后提取液中吴茱萸碱的含量逐渐增加,抗肿瘤能力也随着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转化后24 h吴茱萸碱的抗肿瘤能力达到大,肿瘤抑制率高可达73.5%.本研究结果为筛选和利用肠道菌株转化吴茱萸组分提供参考.

  • 肠菌群体外转化对甘草药用成分及镇咳作用的影响

    作者:韩洁;赵晶;田维毅;张玉玲;王婷

    目的 研究肠菌群体外转化对甘草药用主要成分及镇咳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人新鲜粪便厌氧培养制备肠菌群转化模型,用HPLC对转化前后的甘草水提液进行分析,并以氨水引咳法观察肠菌群转化前后甘草提取液对小鼠的镇咳作用.结果 HPLC分析结果 显示:肠菌群转化前,甘草水提液中甘草酸的含量较高,但未检出甘草次酸;经肠菌群转化后,甘草次酸的含量明显增加.镇咳实验结果 显示:转化后的甘草水提液对实验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抑制率高于转化前,其延长咳嗽潜伏期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甘草经肠菌群转化后能够提高甘草次酸含量,这为筛选和利用肠道菌株转化甘草组分提供依据.

  • 根治幽门螺杆菌对肝硬化病人高氨血症的影响

    作者:曾甲庆

    高氨血症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肝硬化病人的高氨血症被认为由肠菌的尿素酶所产生.但临床上通过对肠菌群得以适当治疗后的病人中仍有部分存在高氨血症.本文旨在了解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使肠菌群得到适当治疗对病人高氨血症的影响.

  • 肠菌群体外转化对甘草药用成分及抗炎作用的影响

    作者:韩洁;张玉玲;王婷;田维毅

    目的 研究肠菌群体外转化作用对甘草药用主要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及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人新鲜粪便厌氧培养制备肠菌群转化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转化前后的甘草水提液进行分析,并经复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观察肠菌群转化前后甘草提取液的抗炎作用.结果 HPLC分析结果显示:肠菌群转化前,甘草水提液中甘草苷的含量较高,但甘草素未检出;经肠菌群转化后,甘草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抗炎实验结果显示:经肠菌群转化后甘草水提液耳廓肿胀抑制率高于转化前,且抗炎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该实验结果为筛选和利用肠道菌株转化甘草组分提供依据.

  • 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梅坚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合并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动力变化,探讨2型DM腹泻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大便特检、消化道钡餐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研究60例2型DM合并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胃肠动力及肠黏膜变化,并与40例无腹泻的2型DM患者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DM腹泻患者血糖水平更高(P<0.01),无明显肠道菌群失调,但有脂肪吸收不良(P<0.01),且胃肠动力明显紊乱.[结论]2型DM腹泻患者存在胃肠动力紊乱,可能与高血糖、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 坦克兵肠道双歧杆菌影响因素与分析

    作者:毕洪玲;王朝阳;张桂兰;程薇莉;何嫱;丁茗敏;徐卫国;孙勇

    目的了解坦克兵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 方法本文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了 32例坦克乘员和 30例非坦克乘员粪便中双歧杆菌(B)和大肠杆菌数(E)及B/E值,并运用SPSS/P+软件包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坦克乘员组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logCFU/g ±s)分别为8.28±0.47和 7.96±0.44,B/E值(±s)为 1.03±0.07;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logCFU/g ±s)分别为 9.20±0.53和6.97±0.25,B/E值(±s)为1.35±0.45. 结论噪声、有害气体、生活质量、心理应激、震动、乘室空间是影响坦克乘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

  • 根治幽门螺杆菌对肝硬化高氨血症的影响

    作者:刘春英;张成有;徐瓴鸽

    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由于其尿素酶活性较尿素酶阳性的肠杆菌强好多倍而产生大量氨.本研究旨在了解根除HP对肠菌群得以适当治疗的肝硬化患者高氨血症的影响.

  • 肠菌生物转化对白头翁水提液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

    作者:岳文鹏;田维毅

    目的:探讨肠菌群生物转化对白头翁水提液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自愿者新鲜粪便制备肠菌液生物转化模型,常规管碟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白头翁水提液经肠菌群生物转化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杆菌(ShigellaCastellani and Chalmers)、绿脓杆菌(Pscudomonas aeruginosa)和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细菌的抗菌作用变化.结果:白头翁水提液经肠菌群转化前后对以上五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在转化后明显增强.结论:人肠菌群生物转化可提高白头翁水提液对痢疾杆菌等的体外抑菌作用,这可能是口服白头翁治疗肠道病原菌感染的重要机制.

  • 肠菌群生物转化对甘草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

    作者:赵晶

    目的:探讨肠菌群生物转化对甘草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肠菌群生物转化前后甘草水提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柠檬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it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作用.结果:甘草对以上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经肠菌群生物转化后,甘草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抑菌效果明显强于转化前.结论:肠菌群生物转化可增强甘草水提液体外抑菌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