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康晓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Kendal评分、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评分(Holden)、肌力评分(Kenda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平衡、肌力、步行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银亮;赵萌萌;于洋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人工辅助步行训练,试验组采取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屈髋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结果 试验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屈髋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肌力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可行性高.

  •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方法探究

    作者:刘东;岳龙旺;冯腾飞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后天影响而引发下肢单侧肌体运动能力损伤。目前康复医疗领域的主题就是对这类患者开展治疗,使其恢复运动能力。传统的临床运动疗法,康复效率比较低,患者参与意识薄弱,医师工作强度比较大,而且训练效果和评价结果容易受到医师的主观意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下肢康复机器人开始出现。

  • 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褚梦秋;佀国宁;李根生;徐飞;黄琬婷;刘婧芳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步态训练,而控制系统作为整个设备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康复训练的稳定性.因此,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归纳总结能够为了解控制系统的研发现状及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分类,总结典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张志茹;李宇;芦宇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两组各34例,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平衡量表(FMA-B)、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B和FMA-L量袁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MBI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其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机体各项功能,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作者:刘燕平;罗佳;杨京辉;马启寿;符卫卫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 Z=0,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 Z>3.630, 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 Z=-2.560, 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 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卢利萍;桑德春;季淑凤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6年7月,本院40例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另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χ2>8.980, t>3.902, 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χ2=7.632, t>2.075, 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的效果

    作者:刘畅;郄淑燕;王寒明;谭建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实验组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测下肢运动功能,机器人评估系统评定屈髋肌群肌力(FHF)和伸膝肌群肌力(FKE),6分钟步行距离和10米步行时间评定步行能力.结果 训练前,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各指标均提高(t>2.274,P<0.05);除FKE外,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095,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

  •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彭;黄国志;彭生辉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王盛强;肖峰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路芳;朱琳;宋为群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6个月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康复机器人组(RR组)和虚拟现实机器人组(VRR组)各20例.CT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2次/d,30min/次,5d/周,共4周);RR组、VRR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1次/d,30mir/次,5d/周,共4周),同一天分别给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均为1次/d,30min/次,5次/周,共4周).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BBS、FMA-LE、MAS、FA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BS、FMA-LE、MAS和FAC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RR组、VRR组均较CT组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且VRR组较RR组的FMA-LE、MAS和FAC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BB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卒中后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 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文娟;郑蒙蒙;梁成盼;黄澎

    目的:观察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G-EO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00min,每周5d,共8周.G-EO组除了常规的功能训练外,增加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为主的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d,共8周.治疗4周后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下肢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的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8周后,G-EO组的FAC,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雅宁;郝正玮;李建民;马素慧;沈海涛;陈长香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每周进行3次,每次30min,共治疗10周.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为主的运动训练,辅以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min,3次/周,共10周(2个疗程).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单项评分(测定平衡功能)、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及其中的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评价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和异常步态)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评价患者每天活动时实际步行功能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与对照组相比,Lokomat组改善均更明显(P<0.05);Berg平衡功能单项评分比较:训练后,Lokomat组从坐到站、无支撑站位、无支撑坐位、站到坐、转移、闭眼站立、并脚站立、前后脚成直线以及单脚站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对改善其平衡和步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 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张熙斌;孟兆祥;马灿灿;尹正录;王继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盛强;黄杰;高春华;肖锋;韩肖华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 下肢康复机器人LR2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和ADL能力改善的疗效观察

    作者:卢利萍;桑德春;季淑凤

    目的:探讨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LR2训练后,偏瘫患者肌痉挛和ADL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运用LR2进行下肢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共治疗6周;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共治疗6周.在入组时、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 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LR2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常规的康复治疗.

  • 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钰;郄淑燕

    步行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他神经系统损伤性疾患的主要表现,步行能力的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社会、职业、休闲娱乐活动参与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提高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控制、恢复步行功能是SCI康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逐渐应用于神经损伤如脑卒中、SCI的康复治疗中,笔者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SCI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李静;朱凌云;苟向锋

    介绍了国内外悬挂式和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机构自由度、驱动方式、驱动关节、训练模式、人机交互技术/感知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指出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存在关节活动度少、人机交互程度低、反应迟缓等问题,展望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将以精简机械结构、提高续航能力、提升人机交互程度为发展重点.

  • 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

    作者:刘宣;杨梅;王美玲;朱荣华

    目的 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铜陵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4例;年龄4874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对照组30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53.83岁;平均病程17.89 d;其中脑梗死13例, 脑出血17例;左侧偏瘫16例, 右侧偏瘫14例.观察组30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4874岁, 平均年龄54.18岁;平均病程18.10 d;其中脑梗死12例, 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18例, 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采用多普勒超声经颅对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测定并记录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中动脉 (MCA) 的平均血流速度, 分别采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 (改良版) 、简式Fugl-Meyer (FMA) 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痉挛量表 (ASS) 、Berg平衡量表 (BBS)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平衡功能等改善情况, 另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 (FAC) 及6 min步行测试、ADL评分法中的巴氏指数 (Barthel指数)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FMA评分、BBS评分、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CA、MCA平均血流速度, 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下肢痉挛程度, 显著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 其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赵雅宁;郝正玮;李建民;马素慧;陈长香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稳定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指导,自行训练.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训练,每周进行3次,30 min/次,5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于训练前及训练10周后分别通过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L-ROM、L-FORCE和L-STIFF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及肌张力评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Lokomat组与对照组训练前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评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0周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评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并降低肌张力,进一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