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突发心脏病咳嗽来帮忙

    作者:鲁端

    如果独处时突发心脏病,可以通过咳嗽的方式为自己实施CPR(即心肺复苏术).那么,这种咳嗽CPR效果如何呢?咳嗽CPR的原理是通过咳嗽使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咳嗽产生的胸腹腔压力对心脏起到了挤压作用,就好像给患者在体外实施了心脏按压.这实际上是利用胸泵机制,强迫血液流向大脑,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使患者保持头脑清醒.此外,剧烈咳嗽大约可以产生75焦耳的能量,随即被转化为生物电流,能给濒死的心脏一次像除颤那样的复苏机会,其效果类似于胸外心脏捶击复苏术,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 加强对青年医师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作者:仝青英;陶海;张韶峰;张开;黄丽虹;向蜀芳

    为了解青年临床医师的急救技术水平,给医学继续教育积累经验,我们于2001年11月对我院60名35岁以下(包括35岁)的青年临床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心电除颤术和机械通气术等4项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并对受训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 针刺十三鬼穴救治电击伤昏迷案

    作者:郝晋东

    李某,男,38岁,干部.1999年6月12日晚8:30入院.病史:当晚在住处不慎被电击伤,当即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约40分钟后被同事发现,急送入医院,来院时见呼吸停止,ECG示室颤.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持续高流量吸氧并反复行2次电击复律等综合抢救.10分钟后心跳呼吸恢复,但仍深昏迷,时有抽搐发作.在常规予中枢兴奋剂、脱水剂、脑细胞营养剂、激素及能量合剂等药物后,于起病4小时后自主呼吸恢复.次日晨延请会诊辅助治疗.

  • 心肺复苏术情景式教学模型在中医院校临床实训中的构建

    作者:贺文静;王威;吴秋成

    目的 通过建立心肺复苏术情景式教学模型,探讨其在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7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8人,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对照组38人,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课程结束后,考核2个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成绩.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与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 情景式教学模型的应用与传统的课堂讲授配合实训练习相比,显著提高了心肺复苏术的教学效果,在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急救操作水平和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方面取得了优势.

  • 中医院校心肺复苏教学不足及改进方法浅探

    作者:刘诗怡;辛莉

    心肺复苏术是医学院校学生重点学习和考核的临床技能之一.但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中医院校本科生心肺复苏教学存在覆盖范围偏窄、课时数偏少、教学规范不统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较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尝试采用扩大授课覆盖范围、适当增加课时数、规范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丰富教学方法的改进方法.

  • 不同方法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黄霞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慈溪市庵东中心卫生院的60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名护士,图片组使用图片指导练习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光碟组采用分步光碟指导练习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授课组使用讲授互动练习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分析对比三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三组护士经过培训后心肺复苏术技能操作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授课组使用讲授互动练习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技能操作得分高,其余依次为光碟组、图片组.结论:比较三种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以讲授互动练习法进行心肺复苏的培训效果好.

  • 心肺复苏后犬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研究

    作者:刘荣;廖晓星;李欣;胡春林;江利;戴刚;伍贵富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近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用交流电致颤法,对6只比格犬诱导心脏骤停(CA),选取4个时间点:CA前(基础时),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4(第1天),ROSC 28(第2天)和ROSC 52(第3天),分别行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扫描,并记录和比较诱发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平均右颈总动脉流量(MQ)、颅内微循环灌注量(HEAD).结果 4个时间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Q第1天低,与基础时和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D第1天低,与另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间峰值强度/基础值在第1天低(0.93±0.05),与基础时和第2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通过时间/基础值在第1天高(2.30±0.33),与另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对脑血容量/基础值在第1天高(1.80±0.60),与基础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对脑血流量/基础值在第1天低(0.69±0.13),与另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复苏后第1天犬脑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脑PWI可观察复苏后脑血流动力学.

  • 一种心肺脑复苏事件数据记录仪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作者:周凌;李欣;胡春林;蔺际;魏红艳;廖晓星;尹远军

    目的:自主研发心肺脑复苏事件数据记录仪,并模拟复苏现场检验仪器性能。方法设计制作心肺脑复苏事件数据记录仪及后台数据采集系统;模拟心肺脑复苏过程,将30名工作人员分为回忆组及计时器组(使用心肺脑复苏事件数据记录仪),模拟院外、途中、院内三个场景实施心肺脑复苏并记录操作时间,工作人员使用秒表记录标准计时间。在实验结束后,回忆组通过回忆记录各项操作时间,计时器组使用后台操作系统实现数据的显示、提取、存贮;将计时器组和回忆组数据与标准时间相比较,分析各组的误差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回忆组误差为21.5±22.7 s,计时器组误差为3.36±4.28 s(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操作时间增加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38,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86(z=2.41,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着操作项目的增加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23,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18(z=2.59,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事件数据记录仪可以减小采录时间的误差,能减小因为操作时间延长和操作项目增多导致的误差,在提高心肺脑复苏utstein登记模式的可操作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 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荟萃分析

    作者:胡春林;魏红艳;李玉杰;廖晓星;李欣;蔺际;詹红;荆小莉;熊艳

    目的 评价心跳骤停(CA),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临床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66-01至2008-08)、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4-01至2008-08)、万方数据库(1994-01至2008-08),收集心肺复苏ROSC后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结果 进行荟萃(Meta)分析,比较ROSC后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的结果 .结果 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合并分析表明,与常温治疗组相比,院外CA ROSC后亚低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出院生存率[OR=2.29(95% CI,1.75~2.98),P<0.01]、改善出院时神经功能[OR=2.04(95% CI,1.55~2.67),P<0.01]和远期神经功能[OR=2.17(95% CI,1.44~3.27),P<0.01],但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肺复苏ROSC后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出院时和远期神经功能,提高出院生存率.

  • 两种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方法的效果比较

    作者:黄琴;孟华

    目的 探讨适合临床护士的心肺复苏术培训模式.方法 将100名临床护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分别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和传统讲授练习模式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并在培训结束时、培训结束3个月后对理论和技能进行考核.结果 实验组护士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率部分优于对照组护士(P<0.05).培训结束3个月后进行复测,两组护士在理论和技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有利于临床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理论及技能,适合在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中推广及应用,同时应定期对护士进行反复培训.

  • 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

    作者:李欣;廖晓星;荆小莉;蔺际龑;马中富;李玉杰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对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01-01-2004-08-01 MEDLINE光盘数据库,检索以心跳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溶栓与非溶栓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P<0.01).相比非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显著增加了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P<0.01).结论与非溶栓治疗比较,溶栓治疗增加了的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但从整体而言,心肺复苏术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

  • 重症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谢海庭;李忠丽;吴多斌;常平;刘占国;何宇辉;王宁

    目的 结合临床常用炎症指标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建立心肺复苏术后评估指标,对1 17例在ICU治疗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进行评估并评价各指标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117例,在入院24 h内测定其炎症指标、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记录GCS及APACHEⅡ,分别留取患者入院时、住院12 h及住院24 h的动脉血气分析,分别计算12 h及24h的乳酸清除率.在所有病例治疗7d后,根据他们的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117例患者中有73例死亡,44例生存.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复苏后至入ICU时间、D二聚体、FiO2、动脉血pH值、入ICU时动脉血乳酸值、GCS及APACHEⅡ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GCS及APACHEⅡ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死亡与否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000、2.091、0.531(P<0.05或P<0.01). (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表明:GCS和APACHEⅡ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21和0.869 (P<0.01),比D二聚体更有预测价值.当GCS等于6.5分时,预测患者生存的正确率高,为84.6%.当APACHEⅡ等于17.5分时,预测患者死亡的正确率高,为82.1%.结论 GCS和APACHEⅡ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可以分别预测重症心肺复苏术后患者7d内的存活及死亡概率,比起单一的监测指标有更大的优越性.希望此结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对加强病情综合评估有用.

  • 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丽君;秦历杰

    现代心肺复苏术已经倡导了半个多世纪,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是总体的成功率仍然低下.究其原因,一是仅有少数心搏骤停患者能够成功恢复自主循环,二是对于缺血缺氧后的继发性脑病,治疗上久无突破,存活患者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神经学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证据都认为,可确切改善心搏骤停后患者存活和神经学结构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性低温疗法.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指为治疗目的而控制性地将患者体温降低的治疗方法.因为低温能降低机体的组织氧耗,延长缺血组织的生存时间.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 ~35℃),中度低温(28 ~32℃)、深度低温(17 ~27℃)和超深度低温(16℃以下)[1].

  • 非创伤性预处理对大鼠心脏复苏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荀轶文;张立克;傅研;芦灵巧;陈瑞芬;姜瑛;朱盈芬

    目的以心脏为靶器官观察短暂下肢缺血预处理及药物预处理对心肺复苏术(CPR)的影响.方法以窒息法复制大鼠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短暂下肢缺血预处理组(IP)、复苏前后予去甲肾上腺,预处理组(NEPCⅠ、NEPCⅡ)及复苏前后予腺苷处理组(AdoⅠ、 AdoⅡ),观察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后左心功能、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组及IP组蛋白激酶C(PKC)含量并定位.结果复苏成功率IP组(100%)高于C组(25%)及Ado组(16.67%,0%)(P<0.05),但与NEPC组(66.67%,5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药物干预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NEPCⅠ 34.68±2.67,NEPCⅡ 31.59±4.41;AdoI:25.26±2.69, AdoⅡ:31.10±6.72)短于C组(49.71±6.10)(P<0.01),但与IP组(28.24±8.7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复苏成功后各组间左心功能无差异:IP组PKC含量(灰度值147.25±6.47)高于C组(灰度值164.16±4.58)并出现向核及细胞膜的转位.结论短暂下肢缺血预处理对CPR具正面影响(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其机制涉及PKC的激活;儿茶酚胺受体及腺苷受体可能部分介导了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 中国心肺复苏术的历史进程

    作者:陈晓松;王楷容;钟兴美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诞生已经40多年,随着全球性复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渐对心肺复苏发展演变的历史渊源产生兴趣并给予关注[1].欧美学者就此的研究已追溯到古代埃及和希腊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2-3],甚至在讨论《圣经》中有关复苏的文字纪录[4].

  • 机械性复苏装置在心搏骤停中的应用和评价

    作者:蒋雷;张劲松

    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后,经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术(CPR)可以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现代复苏术应用于临床已经40多年,旨在通过外力作用为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提供充足的血供,延续患者的生命,终使患者恢复自主心搏循环[1].

  • 心肺复苏装置研究与应用现状

    作者:袁伟;李春盛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峻问题,而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1960年Kouwenhoven等[1]首先报道了应用胸外心脏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泵血救治心搏骤停成功.此后,标准CPR (STD-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经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心肺复苏时,心脑需要充足的灌注来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并提高无神经损害的生存率.但长期以来,标准CPR下的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即使由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脑组织中的血流也会减少至正常血供的30% ~ 40%,在心脏则会减少至10% ~ 20%[2].如果人工胸外按压不恰当,就会使重要器官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工CPR操作者容易疲劳,所以需要2名以上操作者合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中断按压,降低复苏效果,同时也会受操作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标准CPR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借助仪器监测人工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发现,目前临床中存在着诸如胸壁回弹不够、频繁中断、按压深度太浅、按压间隙太长及过度通气等诸多问题.

  • 心肺复苏中溶栓对脑复苏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娜;刘纪改

    院外心搏骤停(CA)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1],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DPR),17%~49%的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2].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3],完全的脑功能恢复很少见.自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40年来,CPR的疗效始终令人沮丧,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指南[4-5]规范了复苏程序和方法,但未能改变复苏成功率低的事实.

  • 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春盛

    在急诊医学专业中具专业特色的就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既能体现其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作用,又能充分反映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特色.

  • 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作者:Wanchun Tang;方向韶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

917 条记录 2/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