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肺复苏术实验教学说课设计

    作者:毛庆友;徐兆丹

    对心肺复苏术实验教学的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方面进行设计.上课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应用初探

    作者:裘璘

    为了发挥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的作用,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训练的参与者;其次,要帮助教师过思想关、适应关和创新关,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后,要合理应用新旧教学设备,体现其价值.

  • 医学大专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调查

    作者:段昌新

    目的:了解医学大专实习生对《2010心肺复苏指南》知晓情况,对院前急救培训及毕业前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0名大专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学大专实习生对《2010心肺复苏指南》初级复苏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结论:医学实习生学习2010心肺复苏技能,对于提高整个社会人群急救知识普及率有重要意义。

  • 低分子肝素钠对窒息性心跳骤停家兔心肺复苏时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柯小娥;郭振军;冯晶;刘靖圆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对窒息性心跳骤停家兔心肺复苏时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家兔60只,采用随机数法分为A、B、C3组.麻醉后气管插管,监测、记录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直肠温度(RT)等基础数据,夹闭气管导管制作呼吸心跳骤停模型.5 min后放开气管导管进行辅助通气,B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C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和低分子肝素钠200 IU/g.按压胸部至自主呼吸恢复后停止机械通气.分别记录复苏时、30和60 min时的基础数据以及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复苏3h后,取股动脉血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l)浓度,取心尖部心肌组织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心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实验前各组家兔一般状况的基础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与B组相比,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CPR成功率C组显著优于B组(P<0.05),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心肌血清cTnl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血清cTnl浓度继续下降,SOD活性升高,同时心肌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家兔CPR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可减轻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肝素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大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徐卉芳;朱小宁;海克蓉;张炎;王云;刘文勋;叶青山

    目的 观察心搏骤停大鼠复苏即刻应用肝素对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清洁级大鼠69只,体重450~550 g,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9只、对照组30只、肝素组30只;对照组和肝素组又分为0.5、2、6h亚组,每组10只.制备8 min窒息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肝素组常规药物复苏的同时静脉注射肝素0.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与肝素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自主循环恢复后0.5、2、6h进行心肌电镜标本制备观察,并用Flameng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 大鼠复苏前各组体重(W)、直肠体温(T)、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潮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和盐水组在复苏后0.5、2、6h线粒体均有损伤,Flameng线粒体半定量分析表明损伤线粒体计数均升高(P<0.05);复苏后2h线粒体损伤严重,但肝素抗凝组复苏后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Flameng线粒体半定量分析表明肝素组较对照组损伤线粒体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过程导致心肌线粒体损伤,肝素可以减轻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的程度.

  • 腹部心肺复苏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潘东峰;梁诗颂

    心肺复苏术(CPR)作为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的唯一途径,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虽然心肺复苏指南经多次修订,调整了CPR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以强调心肺复苏不间断或减少循环间断的重要性,但临床实践发现,按压通气比的变更并未带来理想的复苏效果,CPR成功率依旧维持在5%~10%无显著提高[1].针对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临床应用的弊端,国内外学者另辟蹊径,尝试通过其他体表部位或方法实现心肺复苏,而“腹路”由于其循环与呼吸的生理基础,成为心肺复苏的新途径[2].

  • 中医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刘远新;何新荣

    目的:总结9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中医药的经验.方法:9例心脏停搏患者均按心肺复苏(CPR)程序,在取得第二期复苏成功(恢复心搏)基础上,第三期抢救措施、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均配合中药针对休克、心衰、心律失常等症治疗.结果:1例急性心梗、2例冠心病、1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在3小时后意识清醒,48小时后生命体征平稳;1例心梗患者(67岁)3小时后意识清醒,因3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起搏器,于第四天去除起搏器,病情稳定;1例煤酚皂溶液中毒、1例肺心病患者,分别于8小时和6小时后清醒;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第三日、第四日病情稳定,2周、3周后意识清醒;9例患者1~2个月出院,均无心肺复苏后遗症.结论:中医药在心肺复苏中应用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 博乐少数民族院前死亡病例141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春灵

    目的:分析少数民族院前死亡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 2010年9月院前死亡病例从发病到呼叫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临床特点、年龄分布特点、发病时间特点、现场复苏效果、成功率及120到达现场时间.结果:基础病死亡组发病年龄2个高峰,多在家中死亡;非基础病死亡组,无年龄段及特定时间.结论:早期、及时、正确地施行心肺复苏是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的关键,提高对基础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预防.

  • 心肺脑复苏术的药理学基础

    作者:郑培良;岳遂岩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的建立已经40年了.心肺复苏的目的是防止突然的意外死亡,恢复智能.因为复苏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故自80年代中期发展成了心肺脑复苏术(CPCR).1 胸泵学说与胸外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时,胸腹腔是一个功能上的整体,即压力等同地作用于胸腹腔所有的血管,无论是心室还是心房,动脉或是静脉.在胸腹腔各大血管间无压力梯度,因而在理论上没有血液流动,但是经血管造影和压力测定证实在颈静脉入胸廓上口处存在着功能(性)或解剖瓣,胸外按压时上腔静脉血液不能逆流,导致颈动一静脉问形成压力差,使左室血液通过颈总动脉源源不断地流向脑组织.由于下腔静脉压与腹主动脉压相同,胸外按压时无血液灌注腹腔脏器血管床,按压解除时,因左心室和腹主动脉回缩弹性较大,仍保持比左心房和下腔静脉要高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冠状动脉和腹腔脏器的血液灌注.在整个按压过程中,心脏只起到一个管道的作用[1,2].

  • 96例危重创伤患者救治分析

    作者:赵云鹏;张贵昌;周惠芬

    针对重症创伤患者,如何有效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自体血回输、急诊开胸心肺复苏术、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等急救技术抢救患者,一直是基层医院关注的问题.笔者对1999年12月~2002年12月急诊创伤外科收治的258例多发伤患者中,96例危重患者的救治进行分析.

  • 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

    作者:王大冰;冯小楠;吴修辉;韩玉娟;李海燕;陈冲;黄青;巩晋成

    目的 探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心搏骤停(cadiac arrest,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选取2013-07至2017-07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的65例C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组(CA-CPR,n=32)和标准CPR组(S-CPR,n=33).记录并比较按压30 min后,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乳酸(lactate acid,Lac)、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指标水平及两组的治疗转归.结果 (1)两组出现ROSC患者中,CA-CPR组HR、MAP、PaO2、PetCO2显著高于S-CPR组,而PaCO2、Lac显著低于S-C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CPR组出现ROSC的平均复苏时间为(6.3±1.8)min,显著低于S-CPR组的(11.2±1.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73,P<0.001);CA-CPR组ROSC率、CPR成功率、24 h存活率、存活出院率均高于标准CPR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较标准CPR可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增加CA患者的肺通气,并显著缩短ROSC的复苏时间.

  • 社区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效果

    作者:陶秀萍

    目的 探讨社区医务人员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的合理时间和培训效果.方法 将2015年5-7月昆山市14个社区服务站参加CPR培训并接受考试的医务人员583名(包括医师、护士、医技)纳入分析,安排设计24场培训活动,前12场为传统教学方法(n=369),后12场为数字密码教学方法(n=214)进行培训.2015年参加培训的551人又接受了2016年3-7月的CPR数字密码培训,后分别采取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评估学员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采取传统培训方法和数字密码教学法培训前后CPR的掌握水平.结果 (1)2015年培训后医师、护士、医技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较培训前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培训方法在CPR操作流程失误率比较,数字密码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法各项失误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77,P=0.038);(3)与2015年数字密码培训比较,2016年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操作考核及格率达到100%.结论 基层社区医务人员掌握CPR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有必要开展持续培训,数字密码培训方式是提升学员掌握CPR应用能力的适宜培训方法.

  • 高寒缺氧对执行灾害救援任务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的影响

    作者:倪军;王锦波;汤寅;李军;唐峰;牛光清;钱银河;李冰峰;王惠杰

    目的 探讨高原环境下高寒缺氧对执行灾害救援任务中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人心肺复苏术操作模式,依据心肺复苏术操作考核细则进行评分,记录内陆和高原不同条件下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心率恢复时间、血压和氧饱和度改变,初步评估医务人员在高原条件下医疗救治能力的变化.结果 1.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评分内陆与高原差别不显著.2.不同地域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心率、呼吸频率、心率恢复时间、血压和氧饱和度变化差别显著.3.医务人员在高原地域实施心肺复苏术后心率恢复至操作前状态的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高寒缺氧对执行灾害救援任务的医务人员生理产生明显影响,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因此要完成与平原地区相同救治工作量,就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作者:陈佩;刘亚华;陈秋宇

    我国是灾害事故多发国家,灾害事故造成的呼吸心跳骤停使伤病员的生命受到威胁,而灾害救援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死存亡.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基本的急救技术,在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害救援中,创伤性心脏骤停是导致伤病员现场死亡常见、直接的原因.然而,由于伤员常常合并胸部创伤,从而导致常规CPR应用受限.腹部提压CPR因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循环与呼吸支持,成为CPR的新途径,将在灾害救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 心肺复苏术教学游戏软件APP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作者:郁艳艳;周道义;王万玲;何琼;江智霞

    本文在遵义医学院全日制护理本科年级中抽取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展开调查,分析护生对心肺复苏术教学游戏软件APP认知态度和相关需求信息,验证设计与开发的可行性及护生使用的需求性,以期为心肺复苏术教学游戏软件APP收集意见.

  • 高职护生现场心肺复苏术项目教学探讨

    作者:周静

    根据项目教学理论,按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开展现场心肺复苏术教学,促进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从事护理职业的本领.

  • 自动体外除颤仪在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刘向群;黄艺仪;李婉玲;黄婉兰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仪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经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258例心血管急症患者中,26例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CPR)及自动体外除颤等急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分钟内到达现场已死亡10例,经现场实施CPR 16例,抢救成功5例,抢救无效死亡9例,在实施CPR的同时接AED进行多次除颤2例,其中1例经除颤11次后成功复律.结论:院前急救中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及尽早准确实施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将其作为初级生命支持(BLS)的一部分,从而有效地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中溶栓治疗1例

    作者:杜映荣;李红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于2007年2月26日12时20分因“胸痛4小时间”来诊,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吸烟史20年,每天约30支,无饮酒史,但患者嗜好经常用生菜籽油泡微,具体量不详.在诊室问诊过程中突然倒地,表现为双眼上翻,面色紫绀,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微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双瞳孔变大,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辅助呼吸,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及多巴胺等药物),经过上述反复抢救约10多分钟后患者复苏成功,心跳呼吸恢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3~0.5mV,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立即给予吗啡5mg、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辛伐他汀40mg、低分子肝素4100U等治疗,但患者仍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并发作室颤一次,经胺碘酮和电除颤后转律,持续予胺碘酮泵入,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剂滴入后就未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间生命体征平稳,并在溶栓1小时后胸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下降超过了50%,维持为窦性心律,提示溶栓成功,至下午5时左右复查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回落至基线,转入CCU病房继续治疗并于3月27日好转出院至省级医院进一步行PCI治疗.

  • 全省护理技能比赛心肺复苏术操作的思考

    作者:庄佩燕

    总结了多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广东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技能比赛中心肺复苏术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包括对学生的急救意识、操作技巧、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认为心肺复苏术操作是集急救、护理、人文关怀为一体的护理操作.

  • 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及效果分析

    作者:范葵

    目的:探讨对急诊科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采用理论授课、急救流程培训、急救技能操作训练、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方法.制订急诊科急救能力考核项目细则,每月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培训后患诊科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综合能力均较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00).结论:注重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可以强化急诊科护士急救意识及急救操作技能,增强临床判断能力和急救能力,确保急诊科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917 条记录 45/46 页 « 12...38394041424344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