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观教学法在驾驶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朱晓明

    目的 探讨对驾驶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06年12月-2007年3月分5批对158名来自不同行业的驾驶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每批4课时.培训前先对学员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再通过播放视图、幻灯片、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培训者动作示范、引导学员利用自身身体触摸进行自我和相互练习、模拟人上操作训练等各种直观教学方法,对驾驶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结果 培训后心肺复苏技能理论知识合格率为100%,模拟操作考核合格率第1次为91%,第2次为100%.结论 直观教学法适用于驾驶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学校培训是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途径.

  • 1例心肺复苏术后合并交通性气胸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作者:冼燕珊;莫韶妹;李绮慈;聂惠敏;冼敏玲;谭燕娴;钱洁桃

    报道1例心肺复苏术后合并交通性气胸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经验.该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术毕在麻醉苏醒时出现肺空气栓塞,呈交通性气胸,属于高压氧治疗的禁忌证,但患者病情危重又急需行高压氧治疗.经多科会诊讨论立即成立了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抢救能力的护士组成的特护小组,制定运送救护患者及高压氧治疗的应急预案流程指引;制定了2套胸腔闭式引流管应急处理方案.高压氧舱对一些急救器材有特殊要求,本例患者改用软塑料袋装液体输液,取消微泵、输液泵的使用,并对药物及仪器等均进行了舱内预实验,以确保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进舱前做好各管道的固定与处理;进舱后加压期间保证尿管、胃管处于夹闭状态,防止外界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引起腹胀,而该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后,仍有较多气泡引出,且随着氧舱压力的升高,胸内气体膨胀,因此在高压氧加压期不能夹闭胸腔闭式引流管,使用60 ml注射器接两侧胸腔引流管,每隔5min用人工方法抽取胸腔内气体1次.稳压及减压期间开放胃管及尿管,将胸腔闭式引流管开放并连接水封瓶引出气体.本例患者顺利度过了高压氧治疗,成功摸索出了高压氧舱内压力变化时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紧急处理方案,也为气胸带胸腔闭式引流管同类患者的治疗积累了实践经验.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

    作者:朱志蔚;马刚;王春梅;苏全冠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年至2004年8月MEDLINE数据库检索以急性心肌梗塞并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比较溶栓与非溶栓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心肌梗塞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出院生存率(P<0.01)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P<0.01),合并比数比分别是2.61(95%可信区间为1.91~3.57)和2.59(95%可信区间为1.70~3.95).相比非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显著增加了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P<0.01),比数比为2.20(95%可信区间为1.25~3.88).结论与非溶栓治疗比较,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严重性出血率较高.但从整体而言,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出院生存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

  • 开心胶囊对复苏犬心肌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罗小星;王大伟;赵永华;梁坚

    [目的]观察开心胶囊对复苏犬心肌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寻求阻止心肺复苏后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展的有效手段.[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开心胶囊组,每组5只;复制心肺复苏模型,在自主循环恢复180 min后处死动物,摘取心脏;提取心肌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 表达强度.[结果]模型组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心胶囊组心肌组织TLR4 mRNA、TNF α mRNA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受抑制,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心胶囊可能通过阻断或减弱免疫炎症因子基因的诱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复苏引起的心肌细胞的损伤.

  • 开心胶囊对犬心跳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的抑制作用

    作者:罗小星;赵锋利;赵永华;叶小卫;靳利利;陈镜合;梁坚

    [目的]观察开心胶囊对犬心跳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15条,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开心胶囊组:复制心脏骤停及复苏模型,分别在恢复自主循环后5 min、30min、90min、180min由颈内静脉插管采取中心静脉血,观测各时段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变化;心肌组织切片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损伤的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犬血清cTnT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升高,各时段cTnT浓度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心胶囊组在复苏后90min和180min时段cTnT浓度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光镜下模型组心肌染色阳性点总面积增大,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心胶囊组阳性总面积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下开心胶囊组虽然出现细胞结构损伤,但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结论]开心胶囊对犬心跳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 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心跳呼吸停止50分钟1例报告

    作者:王丽;李哨峰;徐述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跳骤停4~6min,只有10%的人可以救治,且大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报告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抢救1例因电击伤致呼吸心跳停止50min的罕见病例.认为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除颤器的正确使用,以及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中药的使用,可能是此例患者复苏成功的关键.

  • 一医三护协作模式与心肺复苏专用车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黄国敏;徐杰;戚振红;马明远;赖慧晶;许永豪;伦明辉

    目的:探讨一医三护协作模式与心肺复苏专用车在临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将8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一医三护协作模式与心肺复苏专用车进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一医二护协作模式与传统急救车。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APACHEⅡ评分和原发病因、心肺复苏开始和完成时间、完成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时间、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14 d存活率、复苏成功后pH值、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乳酸( Lac)等指标,同时比较分析实施救治的医务人员对两种抢救方案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科时APACHEⅡ评分及病因无明显差异( 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开始和完成时间、完成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复苏成功率及14 d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复苏成功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pH值和PaO2高于对照组(P<0.01),但PaCO2和Lac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医务人员对观察组抢救方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医三护与心肺复苏专用车的协助复苏方案较传统复苏模式可缩短抢救措施的实施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改善复苏后患者的酸碱失衡及氧合,更易为医护人员所接纳及实施,适合在临床推广。

  • 微卡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陈树忠

    患者,男,65岁.1989年患肺结核,在本所治愈.2000年3月复发,使用复治化疗方案2H3R3Z3S3E3/6H3R3E3进行抗结核治疗,由于服用RFP后出现过敏反应致急性溶血,故改用3HEZS/5HEZ方案抗结核治疗,但疗程结束时痰菌仍然阳性,痰培养菌鉴定为结核分支杆菌,药敏试验证实:INH耐药,SM耐药,EMB耐药,RFP敏感;复治失败,考虑为耐多药肺结核慢性排菌者.继续在本所接受抗结核治疗,早期使用卷曲霉素、结核清、环丙沙星等药物治疗,后期继用力克肺疾、左旋氧氟沙星、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为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于2001年12月24日加用微卡治疗.但患者在肌注微卡 10 min 后,即出现头晕、胸闷、气促等,马上给予吸氧,肌注苯海拉明 20 mg 处理,但症状继续恶化,全身大汗淋漓,血压测不到,继之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术及抗过敏抗休克等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后心跳呼吸恢复,30 min 后神志恢复清晰,血压恢复正常,经住院积极治疗 3 d 后病情稳定,继续使用力克肺疾、乙胺丁醇、左旋氧氟沙星等抗结核治疗,未再有上述休克等症状出现.

  • 自缢精神病患者呼吸停止2小时抢救成功1例

    作者:杜鉴新

    患者,男,30岁,农民.因自缢呼吸停止2 h伴意识丧失入院.患者入院前是某精神病院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于2000年6月13日6:20用裤带自缢,医生发现患者已呼吸、心跳停止,口唇紫绀,四肢未凉,随即做胸外心肺复苏术,吸氧,静脉双管补液,用50 g/L葡萄糖氯化钠250 ml加阿拉明30 mg,多巴胺60 mg静滴,100 g/L葡萄糖250 ml加洛贝林9 mg,可拉明1.125静滴,0.1%肾上腺素1,2,4,6 mg/次先后静脉注射,500 g/L葡萄糖20 ml加地塞米松20 mg静脉注射.纳络酮0.4,0.8,1.2 mg先后多次静脉注射.并请我急救中心医生协作抢救,6:40心跳恢复,但无自主呼吸,继续做胸外人工呼吸.8:00,我急救中心主动再派医生携带喉镜,气管插管,简易人工呼吸器参加抢救,用救护车接回我急救中心ICU室进一步抢救.经用20%甘露醇脱水、补碱、扩容治疗、戴冰帽,再先后用纳络酮1.6,2,2.4,2.8 mg静脉注射,8:20恢复自主呼吸4~6次/min,经用呼吸机正压供氧,呼吸改善,口唇转红润.8:30,体温不升,呼吸14次/min,脉搏120次/min,血压14/8 kPa(105/60 mmHg),双瞳孔直径6 mm,对光反射消失,深昏迷.颈软,心、肺、腹无异常,10:00撤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红润,体温36℃,呼吸18次/min,脉搏有力110次/min,血压16/9.5 kPa(120/71 mmHg),深昏迷,11:25病情稳定收入内科继续住院治疗.

  • 32例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体会

    作者:谢绍聪

    心跳骤停是猝死(SD)的主要病因。掌握有效的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每一个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不断地研究和提高CPR的成功率是医学科学长期的艰苦任务。现将我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1993~1999年对收治的32例心跳骤停进行CRP的情况作一小结。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个月至84岁,平均年龄47.4岁;心跳骤停距CPR短时间约30s,长时间6 min,平均2.3 min;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7例(其中1例发生心跳骤停两次,首次CPR成功,3 d后再次出现心跳骤停CPR无效而死亡),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除外)5例,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心肌炎2例,小儿肺炎急性左心衰2例。1.2 CPR的主要措施 根据不同情况,先后采用A(通畅呼吸道)、B(人工呼吸)、C(恢复血循环)、D(复苏药品的应用)及E(电技术)等措施。

  • 参麦注射液过敏反应心跳呼吸骤停抢救及护理体会

    作者:黄宝球

    临床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对经常发生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常用参麦注射液滴注,以改善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压,维持透析超滤.本院2001年5月为1例血液透析患者首次使用参麦注射液,滴注时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心跳呼吸停止.由于及时发现,采取心肺复苏术和相应的护理措施,过敏反应缓解,复苏成功.现将抢救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 105例心肺复苏术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分析

    作者:卢伟智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中心肺复苏术(CPR)实施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探讨对策,努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院前急救中105例CPR患者的出诊记录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CPR中有7例复苏成功.结论 院前急救中实施CPR要求医护人员要有更多责任心,尽早开始CPR和电除颤以及规范熟练的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 系统培训心肺复苏术的体会

    作者:曾慧韵;林敏;樊燕明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效果.方法 对培训前后护士在心肺复苏术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强化培训心肺复苏术增强了护士的急救意识及对急救现场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提高了护士的心肺复苏技术和技能.结论 对心肺复苏术进行专题的培训学习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提高了真正有效救治急危重症伤员的能力.

  • 院前心肺复苏27例分析

    作者:罗琼湘

    目的:分析27例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救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年内收集的27例院前CPR的病例资料,观察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复苏前心脏骤停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指标.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P<0.05);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明显短于非成功组(P<0.05);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P<0.05);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P<0.05).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基本因素包括引发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心脏骤停的时间、早期的群众性CPR和心脏电除颤等因素.

  • 心肺复苏75例临床分析

    作者:章仕坚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程序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75例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开始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及方法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早期组复苏有效率和成功率都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除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外(60%),其它疾病复苏成功率均较低(约20%).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与开始复苏时间、骤停前重要脏器功能密切相关,当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要强调实施早期现场心肺复苏,加强及时电除颤、气管插管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注重原发病和脑复苏处理.

  •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冯欣蘅;崔华中;韩溟;李炯;林小荣;洪春燕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 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 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

    作者:梁邦翼;盘满华;刘孝柏

    患者女,44岁,连州市大路边镇人。于2014年4月21日14时8分因“呕吐伴腹痛、腹泻1d”入院。患者自诉:20日晚吃枇杷1 kg 后,于21日凌晨0时起突然出现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物,每次约150 mL ,非喷射状,伴腹痛、腹泻,疼痛向背部放射,呈持续性胀痛,大便由烂便逐渐变成黄色水样便,无脓血,无头痛头晕,无恶寒发热,无胸闷心悸,无胸痛气促。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5次/min,呼吸20次/min ,血压186/80 mmHg ,听诊双肺无啰音,心率65次/min ,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触诊腹肌软,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未扪及包块,肠鸣音5~7次/min ,双下肢无浮肿。既往有“颈椎病、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高时180/130 mmHg ,未进行系统诊治,平素血压控制不详。入院后进行了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8×109,中性粒细胞75.5%,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离子生化 K 3.3 mmol/L,血糖8.4 mmol/L,乳酸脱氢酶318.7 U/L,羟丁酸脱氢酶341.6 U/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1)急性胃肠炎;(2)低钾血症;(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4)颈椎病。入院后予“抗感染,护胃制酸,调控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患者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减轻。当日凌晨1∶50诉右侧颈痛,难以入睡,予镇静、止痛处理,症状无明显缓解,于6∶10突然出现呼之不应,呼吸、心跳停止,测血压为0,瞳孔散大。立即予心肺复苏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兴奋心脏,洛贝林、可拉明兴奋呼吸,多巴胺升压,纳洛酮促醒等积极抢救,至7∶12患者未能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瞳孔散大固定,床边心电图示:死亡心电图。根据患者平素有头痛及高血压病史,死亡原因考虑:(1)脑血管意外?(2)主动脉夹层?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尸体解剖报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心包腔血液填塞及胸腔积血致急性心功能障碍而死亡。

  • 青霉素皮试致急发型过敏性休克并发呼吸心跳骤停1例

    作者:邹远泉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再发伴气促3 d于2000年7月10日8时来诊。患者10多年来反复咳嗽、咳痰,多于冬春季好发,每次发作超过3个月。曾多次于外院以“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症状时好时坏,未曾住院系统治疗。曾经用“青霉素”治疗,未觉不适,否认其它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8℃,P 80次/min,R 20次/min,BP 18/12 kPa,慢性病容,精神一般,自动体位,唇轻度发绀,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听诊可闻湿罗音(双肺底为多)及哮鸣音。HR 80次/min,律齐,P2>A2,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1 cm,质中,边清,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血象:WBC 11.2×109/L,N 0.83,L 0.32,RBC 4.1×1012/L,Hb 105 g/L,胸片示:支气管炎、肺感染、肺气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肺性P波。门诊拟“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肺感染”给予“青霉素钾”(河南新乡华星制药厂生产,批号000501B,有效期2002年)640万u静滴。9时30分常规给患者作青霉素皮试,1 min后患者即觉胸闷、心悸、气喘、憋闷、头晕,随即跌倒于地。以过敏性休克即予吸氧、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 mg静注,无效,病情继续加重,1 min后,患者出现无呼吸、脉搏心跳摸不到,BP为0,昏迷,瞳孔散大。并发呼吸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术抢救,开放静脉通道,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心电监护,静注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10 mg,阿托品0.5 mg,氨茶碱0.125 g,可拉明0.375 g,洛贝林3 mg,并予可拉明0.375 g×3+洛贝林3 mg×3+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20 mg+阿拉明10 mg+5%葡萄糖250 ml、地塞米松20 mg+氨茶碱0.25 g+10%葡萄糖250 ml静滴维持。9时50分患者出现室颤一次,经再静注肾上腺素1 mg,并用利多卡因50 mg+5%葡萄糖20 ml静注,后复转律。10时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心率在120~160次/min间,监护BP 9.3/6 kPa,SaO2(血氧饱和度)78%,曾用西地兰0.2 mg静注1次控制心率。10时30分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但呼吸费力(R 12~15次/min),BP 10/7.2 kPa,SaO2 83%,继续给予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呼吸兴奋剂维持,调整多巴胺等药用量。抢救过程中,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肺复苏后减少脑耗氧、防治脑水肿等处理。10时40分BP升至16.3/9.4 kPa,SaO2 93%,但脑复苏无改善。11时20分,患者再一次出现心肺骤停,经积极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 β-受体阻滞剂在电击抵抗性室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瑜辉;赵洪磊;谭虹;李光;周颖玲;陈纪言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电击抵抗性室颤(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 2002年 2月至 2005年 3月收治的 12例电击抵抗性室颤患者分为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治疗.结果:5例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均抢救成功.7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 3例成功,4例死亡.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电击抵抗性室颤有效,但需要较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 “萨勃”心肺复苏器和徒手标准心脏按压在心肺复苏术中成功率的比较

    作者:邹振武;李德忠;张春龙;熊剑涛

    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术中的第一个抢救步骤.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世界各国都在不停的探讨中.本文收集了2007-2011年在本院急诊科分别实施"萨勃"心肺复苏器和徒手标准心脏按压进行CPR的患者12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2011年在本院急诊科施行CPR的患者127例,其中男81例,女46例,应用"萨勃"心肺复苏器心脏按压的63例,徒手标准心脏按压的64例.

917 条记录 38/46 页 « 12...35363738394041...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