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苏抢救30例危重病人的临床分析

    作者:莫宗秋

    目的 探讨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复苏成功率的方法和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抢救复苏30例危重病人的特点与疗效.结果 呼吸心跳骤停的30例危重病人,经过抢救复苏,康复12例(40.00%),好转8例(26.67%),植物人状态4例(13.33%),死亡6例(20.00%).结论 复苏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开始复苏时间.开始复苏时间越早,患者康复的成功率越高,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越低.

  • 城市居民院前死亡108例分析

    作者:梁振佳;伍静

    为了解我市居民院前死亡特点,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减少院外病死率,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来我市居民院前死亡病例.1临床资料1.1 死亡病例年龄及性别 院前死亡108例,男74例(68.52%),女34例(31.48%),年龄14~99岁,平均65.1岁.其中80岁以上共24例(22.22%),男9例,女15例;60~79岁45例(41.67%),男34例(31.48%),女11例(10.19%);20~~59岁共38例(35.19%),男31例(28.70%),女7例(6.48%);20岁以下仅有1例.

    关键词: 急救 心肺复苏术
  • 心肺复苏后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对比研究

    作者:王光耀;何汉康;石磊;陈剑;黄华丽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鉴别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急诊心肺复苏病人16例,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并行心肺复苏病人8例,心肺复苏成功当时及以后每2h抽血测CK、CK-MB,同期入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6例,在入院当时及以后每2h抽血测定CK、CK-MB,比较三组CK、CK-MB变化规律.结果 心肺复苏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心肺复苏组CK、CK-MB时间浓度曲线分别呈单向抛物曲线、单峰曲线、双峰曲线,其峰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CK、CK-MB升高程度和时间变化曲线类型可作为鉴别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病人的依据.心肺复苏后心肌酶较心肌梗死显著升高.

  • 11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心脏骤停患者床边开胸心脏按压的体会

    作者:莫安胜;林辉;温昭科;梁胜景;卢昌超;周一凡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心跳骤停尽快床边开胸心脏按压的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脏手术后11例住院期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抢救方法.结果 在11例患者中,风湿性心瓣膜病9例(81.82%),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9.09%),冠心病1例(9.09%).心脏骤停的原因低血钾5例,心包压迫增大的心脏2例,心脏填塞4例.抢救后无切口感染者,治愈出院9例(81.82%).结论 血流动力学稳定一段时间后发生心脏骤停的心脏术后患者,尽快进行胸内心脏按压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尽快有效的心脏按压、找到并纠正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 "四早生存链"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黄顺忠;李锦忠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种种因素,寻求提高CPR成功率的相应对策.方法 对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院前现场和急诊科内进行CPR抢救成功的18例和抢救失败的84例心跳骤停患者,分析其影响复苏效果的各种因素.结果 影响CPR抢救效果的因素主要与原发疾病(原发心脏疾病病死率高,意外因素病死率低)、是否早期获得抢救、抢救措施是否规范等因素有关.结论 "四早生存链"的正确实施和原发疾病的救治效果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

  • 急性心肌梗塞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体会

    作者:黄善庆;黄军章;庞善芬;曾宇;杨新疆;陈丽媛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其中10例有CPR史,CPR的发生时间、CPR所需时间、静脉溶栓结果、CPR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PR发生于症状开始后1.5~6h,平均为4.5h.CPR所需时间2~20min,平均为5.4min.10例患者再通7例,再通率为70.00%,脑复苏不全1例,应激性溃疡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 CRP后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32例心肺复苏后的病情监护

    作者:陈淑芳

    随着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心跳骤停经积极有效的救治,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几率增加.但之后出现的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使患者出院率仍然徘徊在较低水平.PR-MOD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影响复苏成功关键因素[1],在心肺复苏ROSC后护士严密监测病情,为医师早期估计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提高疗效.笔者回顾2003~2004年32例在本院急诊科抢救的心跳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成功后病情监护情况,旨在总结经验,提高护士临床观察护理能力.

  • 徒手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作者:麦泉云;赵开亮;符兆亮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自20世纪60年代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就其技术本身的发展来说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其间经历了心泵学说到胸泵机制学说等等之争,从1992年CPR标准制订到2000、2005年再至新的2010年指南修订,让人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和突破彰显了医学家们在心肺复苏领域的艰辛付出和卓越成就.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徒手
  • 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顺忠

    心跳骤停等危急重症常继发于各种应激状态,伴有β-内啡肽的释放增加,这就为纳洛酮的应用(包括对心肺脑复苏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1].因而该药特别被使用于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可有效地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休克、脑卒中、麻醉及非麻醉过量和逆转新生儿呼吸抑制,对心肺脑的复苏有一定的作用,已经作为现代心肺脑复苏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 体外循环技术用于心肺复苏的发展

    作者:黄维军;谢昌林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胸外心脏按压为基础的心肺复苏术(CPR),由于标准的CPR能产生心脏低灌注,不足以维持生物学生命,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又可行的方法从而提高CPR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体外循环(CPB)技术是用于心脏直视手术时暂替代心肺功能的一种技术.随着CPB灌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得迅速在床旁紧急CPB成为可能,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成效[1,2].笔者将该项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如下.

  • 高压氧疗法对心肺复苏术后意识障碍病人的疗效观察

    作者:盘晓荣

    目前对心肺复苏术后意识障碍的病人主张高压氧治疗.近来我们采用高压氧疗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成功后意识障碍9例病人得到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 心肺复苏后护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情监护

    作者:陈淑芳

    在临床抢救中发现,相当部分心跳骤停的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术,能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循环恢复率可达25%~50%.但之后出现的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使患者出院率仍徘徊在2%~22%的低水平[1].现将我院2003年至2005年6月间在急救中心抢救的26名心肺复苏并出现MODS病例的病情监护报告如下.

  • 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韦庆锋;丁广宇;张艺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 院外猝死的特点与救治

    作者:乃远福

    目的分析院外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CPR)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3年院外救治的猝死2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1.36%;猝死高发年龄为60~79岁,占62.44%,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83.09%;先由目击者(包括医务人员)进行CPR的27例中7例复苏有效,有效率25.93%,而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才由医生进行CPR的186例中5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为2.69%,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①及时、正确地进行CPR是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现场急救知识十分必要.③对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 婴幼儿心肺复苏10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宋建刚;范永芬

    婴幼儿心肺复苏术是儿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提高复苏的成功率,提高生命质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为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败相关因素,对我科1997年3月~2000年3月期间救治的100例病人做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心跳呼吸骤停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新生儿42例,~1岁33例,~3岁25例;重症肺炎并呼吸衰谒32例,严重电解质紊乱21例,颅内出血10例,颅内感染20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慢性腹泻并营养不良3例,捂被综合征5例,气管异物2例,各种中毒4例.

  •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再认识及新进展

    作者:黄丽燕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及能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1].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目标转向脑的研究[2],故现代急救医学已将心肺复苏术(CPR)扩展到心肺脑复苏(CPCR)高层次,现综述如下.

  • 不同类型院前急救模式对心肺复苏影响的分析

    作者:黎敏;吕传柱

    目的 观察院前猝死患者在不同类型院前急救模式下心肺复苏(CPR)的结果. 方法 收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资料完整的、资料出处为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有各项比较标准的8篇文献资料,共得到6 504例院前CPR,首先确定作者所收集资料的急救中心的急救模式,然后计算不同急救模式下心肺复苏的平均成功率,后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急救模式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 结果 独立型的院前CPR成功率高.指挥型的院前CPR成功率较院前型的更高.依托型和指挥型之间以及依托型和院前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任何本领域的研究都无法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应该大力推广Utstein注册研究管理.专职化院前急救是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前提.

  • 院前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心搏骤停1例

    作者:任冬梅;郝文建;石静

    我所现有老干部1200 多户,平均年龄83 岁,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复杂多变,多年来心搏骤停已发生多例,前不久成功实施心肺脑复苏1例,现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老年男性,78 岁,于10 月25 日下午在外出探友步行过程中突然摔倒,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约3 分钟后,120 到诊、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给予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等处理,约5min 后患者恢复自主心跳,遂送解放军第306 医院抢救室,当时血压测不到,心电监测示反复室颤、室速,立即予电除颤,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予胺碘酮150mgIV 后,以1mg min-1 持续泵入,患者心率逐渐转为窦性,血压130/80 mmHg,HR70次/分,双瞳孔直径2mm 光反射存在.

  • 乡村医务人员院前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分析

    作者:罗炎光;刘杰雄;赖燕萍;何锦军

    目的:了解乡村人群心肺复苏(CPR)知识的的现状,探讨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在院前急救的佳模式.方法:采用笔试与模型操作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第一目击者"实施院前正确CPR急救率为零.结论:乡村医务人员是广大乡村人群院前急救的首要培训对象,要在全民普及CPR知识,就必须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

  • 心脏骤停123例复苏成败的原因分析

    作者:陈秀珍;张瑞莲;王涛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carcl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败的原因,分析心脏骤停环境、时间、救护措施与复苏成败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12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脏骤停6 min内与6 min后的CPR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先由目击者进行CPR和等待医生到场才行CPR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CPR措施与复苏成败关系密切.结论:要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①及时、准确地救护;②尽早气管插管、电除颤和脑复苏;③加强复苏知识的普及教育,呼吁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

917 条记录 40/46 页 « 12...37383940414243...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