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院前猝死急诊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日兴;谭世峰;劳之勇;李诗阳;邢柏;曾琦

    目的:探讨院前猝死急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成功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71例院前猝死急诊患者心肺复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27例(38.03%),存活5例(7.04%),总死亡率为92.96%.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CPR)开始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明确.结论:尽早CPR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复苏后综合征(PRM)是影响转归的主要因素.

  •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2000国际指南)

    作者:宋维;孙红

    1 现代心肺复苏简史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紧急的危急情况,以期恢复心跳与呼吸而采取的紧急急救措施称之为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 中西医结合治疗猝死1例分析

    作者:吕静静;高培阳

    笔者于2007年1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ICU实习期间接诊1例猝死后行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在经过了26d的积极抢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目前患者已经成功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 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心肺复苏后脑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英俭;何明丰;冯有丽;梁章荣;刘绍辉;陈文元;魏华;陈景利;毛荣军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心肺复苏后脑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评价其对复苏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家兔分为正常复苏组、假手术组、参附注射液组,正常复苏组、参附注射液组建立心肺复苏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后每隔30min分别缓慢静注生理盐水、参附注射液1次,连续3次;假手术模型组不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均在8h取脑海马组织,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正常复苏组脑超微结构广泛水肿、结构破坏,胶质细胞核坏死、空泡改变,胞浆内无结构、稀少、无细胞器,髓鞘、轴浆萎缩、空泡。假手术模型组超微结构完好,胶质细胞核、胞浆完整、胞质水肿不明显,髓鞘完整,轴浆无萎缩,血管内皮肿胀、管腔变狭窄。参附注射组:脑超微结构尚完好,胶质细胞核正常、胞浆完整、胞质突起肿胀,部分胶质细胞内细胞器少、空泡破坏(变性),见少量线粒体;髓鞘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完整。结论心肺复苏时应用参附注射液可以减轻脑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损害,对复苏后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醒脑静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海波;尹永杰;姜兴权;李金梁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术(CPR)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IL-6的影响.方法 将CPR后存活≥48h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于CPR后当日及72h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血清TNF-α、IL-10、IL-6水平,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72h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出现下降,而对照组出现上升趋势;CPR后72h治疗组SIRS发牛率31.25%,对照组为68.7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早期应用醒脑静注射液可以降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CPR后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

  • 基于PDCA探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平台建设

    作者:陈景利;何明丰;吴智鑫;屈燕飞;邹祎楠;周建仪;吴日钊;袁康

    目的 利用PDCA工具探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平台的建设,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以及心肺复苏质量.方法 利用PDCA方法调查本地区公众心肺复苏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质量改进,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公众心肺复苏专业的培训平台.结果 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平台的建立可明显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以及心肺复苏质量(P< 0.001).结论 公众心肺复苏专业的培训平台可以达到很好的急救科普知识宣传效果,提升市民急救意识以及心肺复苏质量,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 在心肺脑复苏实验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红莉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尤其是中等卫生学校担负着为各级医院培养大批"基层网底人才"的责任,职责和现实都要求必须培养和造就出医德医风好、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卫生专业人才[1].

  • 缩合葡萄糖对犬心肺复苏后红细胞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永达;杜权;葛衡江

    目的研究缩合葡萄糖对犬心肺复苏后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16只,体质量11~20.5kg,年龄1~2岁;分段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复苏后仅输注乳酸林格液,n=8)、实验组(复苏后先快速输注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溶液,而后以乳酸林格液维持,n=8).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前5 min、CA中第5 min、CA后30、60、80、120 min于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红细胞变形指数(RDI)、红细胞刚性指数(RRI)、全血高切粘度(HBV)、全血低切粘度(LBV)、卡松粘度(CV)、卡松屈服应力(CYS).结果对照组RAI、RDI、RRI、LBV、CYS复苏后均有不同程度变化(P<0.05),HBV、CV在复苏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各项指标在复苏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项指标对应时相比较:RAI:CPR后90、120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RDI:CPR后60、90、120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RRI:CPR后30、60、90、120 min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BV,CYS:CPR后90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CPR后120 min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非失血性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后,输注缩合葡萄糖溶液,有利于红细胞流变学的恢复.

  • 心肺复苏早期经颈动脉输注冰盐水对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康志敏;马小宁;陈浩;王生池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早期经颈动脉输注冰盐水降温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 6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心肺复苏开始10 min内经颈动脉输注4 ℃冰盐水诱导降温持续至自主循环恢复后30 min.两组于自主循环恢复0.5 h内即开始进行常规亚低温治疗至72 h观察期结束,控制肛温在33~35 ℃,对比两组患者心脏骤停后0、4、24、48、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格拉斯哥评分(GCS).结果 两组患者复苏后0 h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24、48、72 h实验组血乳酸水平、GCS评分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心肺复苏早期颈动脉输注冰盐水可以迅速降低大脑局部温度,降低代谢和耗氧量,减轻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 高频程序通气对心肺复苏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季勇;黄亮;郭国明;李闽云

    目的 探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心肌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30名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控制通气组(A组)及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B组).自主循环恢复开始计时,分别测定各时间点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 B组CK-MB和cTnI含量在4、12 h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能减轻心肺复苏患者心肌细胞的损伤.

  • 自动心肺复苏仪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雪玉

    心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救治.徒手复苏有其局限性,人工按压时可因医务人员的技术差异而影响复苏效果,并可因耗费体力而频繁换人致按压中断,亦可因为按压力度不当、位置不准而发生肋骨骨折和内脏损伤,在开放静脉通路行药物治疗时常需2人以上才能完成,而且在进行电除颤时需中断复苏.为了提高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期间的血液灌注和提高存活率,人们研制了替代传统CPR的自动心肺复苏装置.目前,自动心肺复苏仪器已经在临床中广泛使用[1].本文综述常见的自动心肺复苏仪的研究进展和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

  • 38例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维新;吴丽雅

    心脏骤停是院内外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影响其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至12月行心肺复苏术3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石廷慧;林保冠;汪波;吴世畅;张全鹏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心搏骤停院前急救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93例,其中应用心肺呼吸机进行院前抢救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血压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各项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 I(cTn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中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大于24 h和康复出院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清 NSE、NT-proBNP、cTnI、H-F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24 h后研究组 NSE、NT-proBNP、cTnI、H-FA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肺复苏机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抢救可以有效缩短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降低患者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损伤,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分层培训在心肺复苏术培训中的必要性

    作者:孟晓彦;曹钰

    现场心肺复苏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现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明显较发达国家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掌握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公众太少[1-2].基于这种现状,目前各种急救培训正在很多医院、急救机构开展,但是培训的内容、形式大部分是沿用对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因为受训者不同的教育背景,受训者在培训后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作者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目的是分析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受训者和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受训者接受相同心肺复苏培训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在今后的心肺复苏培训中是否需要对不同教育背景受训者做分层培训.

  • 影响临床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英华

    重庆市总工会和重庆市卫生局为了响应"五个重庆"建设,举办了重庆市针对护理人员的大规模"健康杯"比赛,通过心肺复苏(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急救技术、静脉输液(留置针)技术、无菌技术和穿针引线技术等5项护理基本技能的比赛,激发全市卫生系统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全市护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技能水平,推动 "健康重庆"的建设.

  • 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平;袁逊;薛峰;阮青蓉;余柏来;林影红;钟永

    目的 调查城镇企业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知晓现状,为制订企业员工急救知识普及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和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东莞市塘厦镇6家企业的1 600名员工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结果 收回问卷1 532份,回收率95.75%;其中完整问卷1 475份,部分不完整问卷57份.企业员工对呼救常识、心肺复苏知识、创伤、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知晓率均低于30.00%,人均得分(22.74±9.22)分.他们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及书本、广播电视、网络,分别占38.07%、31.08%、17.3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救知识和技能总分与被调查者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城镇企业员工急救知识和技能知晓率低,应加强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应对意外伤害的能力,降低伤残率.

  • 心肺复苏术后大鼠海马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NF-κB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侯安然;康秀文;陈晓兵;王言理;刘克喜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NF‐κB)在心肺复苏术后大鼠海马组织内的表达,以期探讨其可能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复苏组(按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后2、6、12、24和48 h各时间点分为5亚组)。在相应的时间点断头处死,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MGB1、NF‐κB水平表达,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组海马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复苏组存在缺血病理改变,24 h为显著,48 h损伤仍比较重;与假手术组比较,复苏组海马HMGB1、NF‐κB mRNA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于24 h达峰值(P<0.01);复苏组HMGB1蛋白表达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 h显著降低,24 h达到峰值,在48 h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MGB1和NF‐κB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MGB1/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心肺复苏术后早期脑炎性损伤,干预此通路的靶向性治疗有望减轻心肺复苏术后脑炎性损伤。

  • 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细胞因子和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秀林;周厚荣;刘海健;杨娇荣;周霞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大鼠心脏的保护效应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的机制。方法随机将20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仅进行麻醉和气管切开插管、血管穿刺;A组n=8);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mL·kg-1;B组n=6);考察组(乌司他丁5万U·kg-1+生理盐水3mL·kg-1,5万U配制成1mL;C组n=6);采用实验设计模型考察大鼠复苏前后实验设定时间段白细胞介素-12(IL-12)、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LVdp.dt-1max)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的变化。结果与A组及复苏前比较,B、C组复苏后6hIL-12、cTNT、TNF-α、BNP、LVEDP等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而±LVdp.dt-1max值降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复苏后6hIL-12、cTNT、TNF-α、BNP、LVED值低于B组,而±LVdp.dt-1max值高于B组(P<0.01);B组复苏后6hMAP值低于复苏前、同时间A组和C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实验大鼠心肌损伤,从而改善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实验大鼠心脏功能不全。

  • SAAC联合CPR对心脏骤停家猪模型复苏效果的影响

    作者:冉启华;刘亚华;周满红;周静;刘兰;肖梦

    目的探讨持续腹主动脉按压(SAAC )联合单纯胸外心脏按压(SCC )对心脏骤停家猪模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标准心肺复苏组(S-CPR),复苏过程中采用SCC ;SAAC心肺复苏组(SAAC-CPR),复苏过程中采用SCC联合SAAC。经右心房内电极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建立心脏骤停模型,经历9 min未干预间期后进行心肺复苏。两组均先予 SCC ,30 s后 SAAC-CPR组加以SAAC。观察并比较两组P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CPP)、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结果 SAAC-CPR组 PET-CO2[(22.50±3.17)mm Hg]明显高于该组SCC时期[(11.80±2.57)mm Hg]及S-CPR组SCC时期[(13.40±3.5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C-CPR组CPP[(50.30±6.49)mm Hg]亦明显高于本组SCC时期[(14.12±3.01)mm Hg]及S-CPR组SCC时期[(14.62±2.5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PR组3只和SAAC-CPR组9只动物均在3次以内除颤后恢复自主循环,经10 min ROSC期后复苏成功并经历24 h生存;SAAC-CPR组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明显高于S-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动物行尸体解剖均未发现腹腔内脏器损伤。结论 SAAC联合SCC可提高心脏骤停家猪模型P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ROSC、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有利于心肺复苏且安全并易于操作。

  • 血必净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细胞Ca2+水平的影响

    作者:黄效模;郭军;周厚荣;张谦;曾德珍;刘海健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细胞Ca2+水平及心肌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大鼠在麻醉后仅行气管切开插管、颈动脉血管穿刺,而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试验,n=6)、模型组(大鼠在心肺复苏即刻通过尾静脉缓慢注射生理盐水4 mL/kg,n=6)、血必净组(大鼠在心肺复苏即刻通过尾静脉缓慢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 mL/kg,n=6).检测心肺复苏前、后各组cTnT值、Ca2+荧光强度平均值及心肌病理变化.结果 心肺复苏后6 h,模型组、血必净组大鼠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平均值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心肺复苏前比较,心肺复苏后6 h模型组、血必净组大鼠的cTnT值均明显升高(P<0.01),尤以模型组升高幅度大.血必净组大鼠心肌损害较模型组轻.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钙超载,下调cTnT水平而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

917 条记录 41/46 页 « 12...38394041424344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