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肺复苏仪在急诊科的使用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唐蓉

    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多种急危重病及意外造成的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肺脑复苏也就成为了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基本的措施[1].心肺脑复苏既是通过心脏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促使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又采用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2].我院自2010年9月开始使用机械心肺复苏仪,至2012年9月,共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的猝死患者12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心肺复苏中按压-通气比新标准的临床评价

    作者:任朝星;周静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协会(ILCOR)对心肺复苏技术标准进行了重大修改.今年来,我们共抢救心搏、呼吸骤停63例,初步复苏成功23例,并与旧标准比较,现分析报告如下.

  • A uto Pulse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李会玲;王彩凤;赵亚峰;刘小敏;李宁

    目的:探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CPR)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心搏骤停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复苏(50例),对照组用徒手心肺复苏术(48例)进行复苏。两组患者的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复苏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人存活率。结果: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CPR组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徒手CPR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徒手CPR组。两组病人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相对徒手心肺复苏,应用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建议临床提倡使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

  • 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的使用时机及必要性研究

    作者:张桂玲;张琼;邹向阳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不同复苏方法(开胸或闭胸)、不同复苏开始时间(早或晚),使用肾上腺素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健康杂种犬36只,分为3组:4min闭胸复苏组(4min CCCPR)、4min开胸复苏组(4min OCCPR)、8min开胸复苏组(8min OCCPR).采用电击致犬室颤的动物模型.复苏前后进行主动脉内压(AOP)、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持续监测.观察各组在使用肾上腺素前、后主动脉舒张压(ADP)、冠脉灌注压(CPP)的变化.以ADP≥40mmHg或CPP≥15mmHg作为判断复苏是否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标准.结果:注射肾上腺素前、后,各组ADP、CPP(mmHg):4min CCCPR注射前,ADP 25±2.2,CPP 2.8±3.8;注射后ADP 45±13,CPP 29±13(P<0.001).4min OCCPR注射前,ADP 36±15,CPP 30±15;注射后ADP 70 ±14,CPP 58±12(P<0.001).8min OCCPR注射前,ADP 16±7,CPP 11± 5.8;注射后ADP 50± 16,CPP 38 ±18(P<0.001).注射前只有4min OCCPR达到了复苏要求的血流动力学标准,而8min OCCPR,4min CCCPR均达不到复苏要求.注射肾上腺素后,3组主动脉舒张压、冠脉灌注压均显著增加(P<0.001),均达到了标准,但以4min OCCPR效应好,8min OCCPR次之,4min CCCPR勉强达到标准.结论:不论采用那种复苏方法,也不论复苏开始早或晚,都应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尤其对于闭胸复苏及复苏延迟者,使用肾上腺素为必需.

  • 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高琳琳;李国福;臧彬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Wistar 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肾上腺素组(E组)、纳洛酮组(N组),每组25只.采用窒息致心跳骤停,心跳骤停10min时,经股动脉注入由窒息前采集的动脉血与肝素50U/100g、肾上腺素4μg/100g(E组)或肾上腺素4μg/100g+纳洛酮0.1 mg/100g(N组)的混合液进行复苏.对照组不予采血、窒息、复苏.分别于复苏后30、60、120、180min 时,采血检测ET含量.结果:复苏后各时点E组、N组血浆ET值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且E组血浆ET值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复苏后120 min、180min,N组血浆ET值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时应用纳洛酮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利于复苏后心脑功能的恢复.

  • 两种不同复苏方式的早期复苏成功率比较

    作者:张桂玲;邹向阳;张世明;甘琪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4min内,即在大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前开始复苏,开胸与闭胸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闭胸复苏组(CCCPR组),开胸复苏组(OCCPR组).闭胸复苏组采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标准及体外除颤的方法进行复苏;开胸复苏组,采用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及心外膜除颤方法进行复苏.按压(或挤压)2min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续复苏2min后,电击除颤.如自主循环未恢复,则继续以上复苏,复苏30min无效则放弃.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2/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CCCPR组4/12 (33.3%),OCCPR组11/12 (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主循环恢复时间:CCCPR组15~30min,平均21min; OCCPR组4~10min,平均8min.结论:对发生在院内及有急救人员在现场的心跳停止者,宜及早采用开胸心肺复苏,以确保大脑复苏成功.

  • 心肺复苏期间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实验研究

    作者:周哲人;高路

    目的:以电击致犬室颤建立的心脏骤停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心肺复苏模式下犬的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方法:选健康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三组:4min胸外按压组;4min开胸复苏组;8min开胸复苏组。每组12只犬,雌、雄各半,致颤前及复苏过程中对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进行监测。结果:4min胸外按压组PETCO2在复苏前5min时与4min开胸复苏组和8min开胸复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时相三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自主循环恢复组与失败组在复苏1min 时就有统计学意义,在复苏20min时,失败组9例 PETCO2均≤13mmHg ,自主循环恢复组27例PETCO2均>13mmHg ,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是100%。自主循环恢复后与恢复前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以在心肺复苏期间预测复苏结果;复苏20min时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13mmHg时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复苏期间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突然上升5mmHg以上可能预示自主循环即刻恢复。

  • 喉罩人工呼吸支持在急诊科心肺复苏中的急救效果分析

    作者:张季元;古金华;张秀容;何世娟;韩云;刘国平

    目的::比较急诊科心肺复苏中使用喉罩与气管插管的急救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行心肺复苏治疗100例患者分为 A 组和 B组各50例,A 组患者心肺复苏中使用气管插管,B 组患者心肺复苏中使用喉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B 组插管所需时间、复苏成功、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等指标均优于 A 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喉罩可缩短急诊心肺复苏抢救的插管时间,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作者:邹向阳;齐立军;崔华荣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复苏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健康杂种犬36只,分为3组:4min闭胸复苏组(第1组)、4min开胸复苏组(第2组)、8min开胸复苏组(第3组).复苏前后进行主动脉内压(AOP)、中心静脉压(CVP)的有创连续监测记录.观察比较各组在使用肾上腺素前、后所能产生的大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静注肾上腺素前,3组主动脉收缩压(ASP)分别为66±14mmHg,79±20 mmHg, 69±13 mmHg;舒张压(ADP)分别为25±2.2 mmHg,36±15 mmHg,16±7 mmHg;冠脉灌注压(CPP)分别为2.8±3.8 mmHg,30±15 mmHg,11±5.8 mmHg.静注肾上腺素后3组ASP分别为107±28 mmHg,133±23 mmHg,110±19 mmHg.3组ADP分别为45±13 mmHg,70±14 mmHg,50±16 mmHg.3组CPP分别为29±13 mmHg,58±12 mmHg,38±18 mmHg.静注肾上腺素前后各血压值变化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肾上腺素可以显著提高各组的主动脉舒张压、冠脉灌注压.肾上腺素在复苏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其α1受体激动剂作用,增加了总外周阻力的结果.开发新的心肺复苏药物应以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而不影响心、脑血供的药物为主要方向.

  • 心肺复苏后脑损害昏迷转归的早期观察与评价

    作者:辛正宏;梅林

    目的:探讨准确、客观评估与判定心肺复苏(CPR)后脑损害昏迷的方法.方法:对27例心肺复苏12h后脑损伤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评估,评估的项目包括对神经系统的各项临床观察.结果:27例患者中19例(70.4%)在心肺复苏后1个月内死亡,其余8例存活患者从昏迷成为睁眼昏迷,存活患者中2例(25.0%)分别在第5d、第43d清醒.结论:综合评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对临床医疗决策和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86例心肺复苏术患者急诊救治疗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董新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86例患者,分析86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观察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后,复苏成功的患者有75例,成功率为87.2%,死亡的患者有11例,死亡率为12.8%。结论在急诊救治中应用心肺复苏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的救治有重大意义,减少患者并发症以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B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右束支阻滞心电图1例

    作者:游佳莹

    1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25岁,因"突发胸闷心悸气促6h"入院。患者于6h前活动时感胸闷、心悸伴全身出汗、恶心,即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脉搏:235次/min,血压80/50mmHg,急性面容,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增大,胸骨左缘及心尖区第二心音响亮、可闻及第二心音分裂。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入院查心电图(如图1)示:P波消失,R-R间距绝对不规则,QRS波宽大畸形、形态多样,平均心室率250次/min,考虑"宽QRS心动过速,提示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型心房颤动"。即予以抗心律失常治疗,患者于治疗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给予心肺复苏术及呼吸机辅助呼吸,予200J电复律1次后,即转复为窦性心律。复查心电图(如图2)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2s,各联QRS波增宽,其前可见明显预激波(δ波),V1导联主波向上,为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收入院后检查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三尖瓣下移畸形(隔瓣和后瓣)。后予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中证实为右后侧壁显性旁路,标测到理想靶点后消融治疗,见预激波消失,旁路前传阻断,巩固放电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术后复查心电图(如图3)示:δ波消失,P-R间期延长至0.16s,QRS波时限:0.12s,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实施高、低仿真模拟教学对学生知识技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作者:朱树贞;雷美容;白宝鑫

    目的:观察与评价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实施高、低仿真模拟教学对护理本科生知识技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2012级全日制护理本科生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完成相同的心肺脑复苏术理论课程学习后,随机分为应用高仿真模拟教学实验组(SimMan 3G训练组)和使用低仿真模拟教学对照组(Resusi Anne)。两组学生进行相同时间的训练后,再采用高级心脏生命支持(ACLS)模拟人系统进行心肺复苏术相关操作技能测试,将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评分分数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实验组学生操作技能测试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0.05);而在按压质量和复苏成功率方面两组学生平均分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高仿真模拟人可以很好地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进行反馈,对提高护理本科学生心肺复苏术的训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严重低钾血症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急诊救治体会

    作者:干金文;刘晓曼;金刚;成广海

    目的:探讨严重低钾血症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急诊救治方法。方法:选取西安航天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例严重低钾血症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量泵中心静脉泵推高浓度钾进行补钾治疗,观察其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心肺复苏成功,其中3例病情好转治愈出院,1例因出现多脏器衰竭,顽固性低血压,无法纠正而死亡。均未出现因高浓度补钾的并发症。结论:在早期正规有效的心肺复苏救治的基础上,采用中心静脉微量泵高浓度氯化钾溶液补钾是救治严重低钾血症所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方法,可提高其复苏成功率。

  •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高职护理实训教学设计——以成人心肺复苏术为例

    作者:许婷;丁彩华;朱晓艳;吕广梅

    以成人心肺复苏术为例,详细介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并作为信息化实训教学在高职医学教学中的一种探索.

  • 融入红十字精神的心肺复苏术实训教学改革

    作者:周晓红;裴华利

    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融入心肺复苏术实训教学,通过解密“救命密码”、组建救护预备队、榜样引领、心肺复苏术急救培训、技能比赛、红十字志愿活动等实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在中职卫校应用推广的几点拙见

    作者:覃生金

    心肺复苏术在现场急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发展迅速.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颁布的<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是全球心肺复苏术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对临床急救有重大指导作用.该指南经过5年的应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又推出了新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必将对心肺复苏急救发挥革新的作用.现就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在中职卫校现场急救教学中的应用推广谈一点体会,供交流参考.

  • 心肺复苏术的教学体会

    作者:范淑云;高宝权;刘勇

    1 教学方法心肺复苏术是急救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技术性强,教学中既要讲清理论问题,又要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苏醒安妮"模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先讲透理论,后实际操作,精讲多练.(2)先要求动作的正确性,后提高速度,否则欲速则不达.(3)先纠正主要错误动作,后纠正次要错误动作.(4)先练单人心肺复苏术,后练双人心肺复苏术.(5)先练口对口人工呼吸,后练口对鼻人工呼吸.

  • 纠错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术实训中的应用

    作者:赵航;莫伟军

    通过对2012—2016年桂林市卫生学校参加校、市、区级"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比赛选手385人进行研究,探索纠错教学法对心肺复苏术操作教学效果的影响.培训前让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术操作示范教学录像,然后教师针对要点分析讲解.实验组让学生先自行练习,同学互相用手机摄像,学生间相互纠错,然后教师纠错,学生再练和相互纠错.对照组在自行练习的基础上指导教师重复示教并集体纠正错误.结果显示,纠错法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纠正操作错误,提高心肺复苏术教学效果.

  • 提高心肺复苏术培训质量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作者:单怡;万健;伍力学;许永华;林兆奋

    心跳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危急的情况之一,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导致患者即刻死亡.临床循证医学表明,心肺复苏术质量直接影响院内外心肺复苏结局.开展心肺复苏术培训,提高心肺复苏术质量,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本文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术培训质量的方法 及效果,为心肺复苏术教学提供新思路.

917 条记录 44/46 页 « 12...38394041424344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