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核转录因子-kB-圈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kB激活机制的探讨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圈套(decoy)对脂多糖(LPS)刺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获取和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平均分成4组.NF-κB-圈套组和错配-圈套组分别预先以NF-κB-圈套-Lipofectamine2000复合物和错配-圈套-Lipofectamine2000复合物(对照组)处理,LPS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同体积的培养液,观察荧光标记DNA转染细胞情况.用10μg/ml LPS刺激2 h激活NF-κB,收集细胞,分别提取细胞核蛋白,检测不同组NF-κB活性以及P65和P50亚基蛋白质含量.结果:转染5 h后大于90%细胞核内可观察到绿色荧光.NF-κB-圈套组NF-κB P65亚基活性显著低于错配-圈套组和LPS组,但P65和P50亚基蛋白质含量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NF-κB-圈套能抑制细胞核内NF-κB的DNA结合活性,这一作用可能是NF-κB-圈套转入细胞核后占据转录因子核定位区的结果.
-
内源性K-ras激活突变和Tp53失活突变共同作用产生干细胞胰腺癌
目的:探索胰腺癌干细胞的存在及其起源.方法:通过分析基因打靶小鼠胰腺腺管上皮异常增生(PanIN)及胰腺癌模型,对LSL-K-rasG12D与Pdx1-Cre产生的小鼠胰腺PanIN和LSL-K-rasG12D、LSL-Tp53R172H与Pdx1-Cre产生的小鼠原发浸润性胰腺癌及胰腺癌肝、肺、胸腺转移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分离、建立PanIN细胞系及胰腺癌和转移癌细胞系,鉴定其体外贴壁依赖性生长及在软琼脂半固体培养基中集落形成.结果:原发胰腺癌及其肝、肺、胸腺转移细胞Tp53和磷酸化-MAPK呈高表达,胰腺癌的肝、肺、胸腺转移灶显示了典型的胰腺腺体及腺管样结构特征;其细胞系在体外培养中快速增殖并在软琼脂中形成肉眼可见集落,提示胰腺癌中含有胰腺癌干细胞.令人感兴趣的是,PanIN的磷酸化-MAPK高表达,在体外培养中的增殖速度与原发及转移性胰腺癌相似,并且能在软琼脂中形成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集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集落增大,这不仅提示K-ras的激活突变是胰腺癌的早期分子遗传学改变事件,且提示PanIN细胞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恶性转化的肿瘤行为.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胰腺癌干细胞存在,并提出胰腺癌的发生演变假说:胰腺管上皮细胞-PanIN细胞-胰腺癌干细胞-浸润性和转移性胰腺癌.
-
无症状胰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无症状胰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意外发现的无症状胰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男14例,女24例.肿瘤位于胰头者17例,胰体尾者2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3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节段性胰腺切除术8例,胰体尾、脾切除术15例.术后病理:胰腺导管癌5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3例(其中2例恶性),浆液性囊腺瘤8例,黏液性囊腺瘤8例,囊腺癌1例,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恶性肿瘤共10例,占26.3%(10/38).随访表明,除3例胰体癌术后6个月后死于肝转移外,其余已健康生存11个月~8年至今.结论:无症状胰腺肿瘤大部为良性肿瘤,部分为恶性肿瘤,应予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良好.
-
多发胃癌的诊断和处理
目的:分析胃癌外科诊治中多发胃癌的漏诊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2月间收治的830例胃癌中9例多发胃癌病人的诊治过程.结果:9例中,术前行胃镜检查者8例,行GI检查者6例,均未诊断出同时有两处病灶存在.4例为术中发现,另5例为术后病理检查所证实.两处癌灶大体分型相同者6例,不同者3例.两癌生长在相同区域者5例,不同区域者4例.组织学类型相同者7例,不同者2例.两处癌灶均为早期胃癌者1例,均为进展期胃癌者6例,早期与进展期并存者2例.18处癌灶中,局限于黏膜下层者4处;侵及肌层者4处;侵犯和(或)突破浆膜者10处.主、副癌灶间的间距为0.8~4.3 cm,且病理连续切片证实两病灶间无联系,为非扩展浸润所致.术后随访6~24个月,1例残胃复发再手术.死亡5例,均为腹腔或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放射科、外科、病理科等相关医师应认识存在胃癌多发病灶之可能,并予重视,以减少和避免漏诊.
-
内皮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脑损伤发病过程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1(ET-1)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关系,以及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保护作用.方法:经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2.5 ml/kg建立大鼠SAP模型.将20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正常对照组(N组)、生长抑素组(S组)、生长激素组(G组)和联合治疗组(S+G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脑水肿、血脑屏障、脑细胞凋亡指数、脑组织ET-1的免疫组化.结果:SAP大鼠体内血ET-1显著升高,脑水肿、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加重.免疫组化显示SAP大鼠脑组织ET-1的表达增强.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可以降低血ET-1、NO水平,减轻脑组织水肿,减弱脑组织ET-1的表达,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同时观察到SAP大鼠时脑电图呈慢波改变,治疗后好转.结论: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能降低SAP体内血浆和脑组织中的ET-1水平,改善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SAP时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
胰头癌根治术联合血管切除的术中评估和操作要点
目的:探讨开展胰头癌根治联合受侵血管切除术的术中合理评估和操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004年胰头癌根治术中联合血管切除术的开展情况及血管切除和重建方式.结果:1999年~2004年我院胰头癌的根治性切除术逐年增加,手术根治率明显提高,合并血管切除术的比例也明显升高.手术进行均告顺利,血管切除重建在12~46 min内完成,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20.8%,死亡率为1.9%.结论:对侵犯门静脉和(或)十二指肠上静脉的胰头癌并不是根治术的绝对禁忌证.术前仔细检查,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准确评估,解剖操作细致,对开展胰头癌联合受侵血管切除的根治术至关重要.由有良好血管外科经验的专业组医师完成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根治率和手术安全性.
-
2 cm以下的胰头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瘤径<2 cm胰头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整理我院普外科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瘤径<2 cm胰头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30~83岁.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3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术,10例合并区域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肿瘤直径均2 cm以下;其中管状腺癌45例,乳头状腺癌2例,腺鳞癌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7例,胰周神经侵犯者25例.随访表明,无淋巴结转移和胰周神经侵犯病例的术后平均生存期(28.7±16.8个月),比淋巴结阳性和(或)有胰周神经侵犯者明显延长.结论:<2 cm的胰头癌超过半数以上存在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而两者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求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广泛的腹膜后软组织切除以获得阴性切缘.
-
尿激酶型纤溶蛋白酶激活剂在浸润型乳腺癌中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蛋白酶激活剂(uPA)表达在乳腺浸润型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我院1990~2001年233例浸润型导管癌标本uP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 B-2的表达,探讨uPA表达与浸润型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与ER、PR、C-erbB-2表达的关系.结果:uPA表达与浸润型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C-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uPA表达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结论:uPA高表达对评价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测转移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辅助指标,但需要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腹腔内感染原因的探讨 (附100例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统计近2年半内我院施行的1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诊治的注意事项.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明显高于其它并发症;术前化疗、术后并发胰瘘或肺部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腹腔内感染(P<0.01);与手术方式、病灶性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前一般状况等关系不密切.结论:术前接受化疗、术后并发胰瘘或肺部感染与腹腔内感染发生密切相关,严格掌握术前化疗指征,积极防治术后胰瘘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助于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发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胆总管下段癌 (附一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胆总管下段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就我科于2005年1月用腹腔镜进行的一例胆总管下段癌所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研究其手术技术、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手术顺利,无术中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约50 ml.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3天胃肠道功能恢复,第4天下床,第6天开始进流质.术后有少量胰漏,经单纯吸引后痊愈;无胃肠、胆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0 d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情况良好.结论:具丰富腔镜手术经验的专业医师施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本例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本手术方法有待更多经验积累及随机临床论证.
-
利用基因芯片和RT-PCR检测MB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胰腺癌中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MBD1mRNA的表达;探讨MBD1调控胰腺癌基因异常转录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含18000个cDNA克隆的芯片,对3份胰腺混合标本样品(来自2例正常胰腺组织和4例中分化胰腺癌标本)进行基因表达谱对比分析研究;通过RT-PCR验证阳性结果;并进一步检测MBD1在4对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两份混合癌组织样品分别有1484和1 353条差异表达基因,包括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转录调节因子基因等,其中同为上调表达的102条基因中MBD1差异为显著,而甲基化相关基因如上皮细胞钙黏蛋白CDH1、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E2F转录因子5 E2F5则呈下调表达,与RT-PCR验证结果一致.MB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分析胰腺癌相关基因表达谱提供了有力的工具.MB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和癌旁组织.MBD1可能是多个甲基化相关抑癌基因转录表达下降的关键调控点.
-
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在135例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病人中,61例(45.2%)采用了肝切除术(研究组),74例术中未采用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愈率(98.4%)高于对照组(85.1%)(P<0.05),残石率(9.8%)低于对照组(29.7%)(P<0.01),而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年和5年随访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4.2%和89.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3%和68.6%)(P<0.01和P<0.05).结论:应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病例.
-
胰腺癌的神经侵犯和外科处理
近十年,我国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从15%以下升至约40%,术后严重并发症,如胰瘘、胆瘘、腹腔感染均有明显下降.然而,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却没有明显提高,多数报道在5%~10%,其原因一是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诊断的胰腺癌85%以上属进展期;二是术后腹膜后复发、肝转移常见.这两个因素是制约胰腺癌外科治疗效果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近年,大型医疗中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3%~5%,但高达30%~40%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仍是该手术费用高和住院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是手术者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包括全身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前者涉及腹部大手术共有的一些常见并发症,如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等.本文主要探讨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的一些常见局部并发症,如胰瘘、胆瘘、术后出血等的预防和治疗.
-
胰腺体尾部癌的根治清扫范围
胰腺体尾部癌占胰腺癌的20%~30%.由于胰腺体尾部癌早期无任何特异性症状,因而发现往往较晚,使手术的切除率很低.近年影像学的发展使胰腺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但其切除率仍低于30%.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是淋巴转移早且易向周围的脂肪神经组织浸润,即使能切除亦往往达不到根治性的要求,因此胰腺体尾部癌病人的预后甚至比胰头癌还差,5年生存率一般不超过10%.然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难度比Whipple术低,并发症亦少,且病例亦相对较少,因此没有治疗胰头癌那样得到大家的重视,有关如何能更合理地进行根治以提高远期疗效的讨论很少.本文根据自巳的经验提出胰体尾部癌手术需廓清的范围和方法,与大家商榷,期望能改善治疗的预后.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难点及其处理
近年,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麻醉、监护等相关学科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但手术的复杂性及高风险性仍然困扰着外科医师.
-
规范胰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廓清的意义
胰腺癌的预后不佳,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症状而不易被及时觉察,因而临床上收治的多属中、晚期病例,切除率很低.近年各地纷纷开展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对该技术作了不少改进,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手术并发症大见减少,手术死亡率降低,但总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10%,这是由于不少病例切除后病灶转移和复发的缘故.可见规范根治性手术和彻底廓清病灶的重要性.
-
胰头癌不同根治术术式的选择原则
世界各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手术切除仍是治愈胰腺癌可能的途径.由于胰腺的解剖关系,胰头癌的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为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手术方式,但各有优缺点,不同的治疗中心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对治疗胰腺癌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比较,并总结实施这些手术的经验和本单位的体会对胰头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探讨.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4例分析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胰头癌、胆总管中下段癌、壶腹癌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病理材料获取困难,一些病人术前拟诊恶性肿瘤,而术中探查却没有得到恶性肿瘤的病理证据,此时手术方案的选择会对病人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同影响.我们总结1999年10月~2004年5月因术前临床拟诊恶性肿瘤而准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腹股沟区嵌顿疝79例临床诊疗分析
腹股沟区疝嵌顿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易合并肠梗阻、肠坏死,可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回顾总结2000年1月到200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9例嵌顿疝病人的诊治经验.
-
腹部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病例1:女,32岁.因肝炎后肝硬化9年伴乏力、纳差1年、黑便2次入院.查体:慢性肝病病容,贫血貌,脾肿大,左肋缘下4 cm处可触及,质韧、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血像:Hb 85 g/L,WBC 2.4×109/L,PLT 69×109/L,RBC 3.83×1012/L.
-
近期胰腺癌的生物治疗研究
胰腺癌的死亡率很高,1年生存率为13.8%,5年生存率仅为0.4%~3.0%,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胰腺癌[1,2];早期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为Ⅲ、Ⅳ期癌,手术切除率仅约为15%.放疗和化疗对胰腺癌的疗效不确切,同时也有较多的副作用.因此不能切除的晚期肿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极差.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胰腺癌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治疗的相关报道日趋增多,逐渐形成了第4种治疗模式,可望在胰腺癌的治疗方面开辟新的途径.本文拟就胰腺癌生物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
胰腺黏液囊腺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定义和分类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一般为胰腺实体瘤,完整切除肿瘤后一般不会再有肿瘤复发[1,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IPMT)是发生在胰腺胰管内的肿瘤,即使为非浸润性肿瘤,在行胰腺部分切除术且切端阴性的病人中,至少10%的病人会出现肿瘤复发[3].作为两类不同的疾病,其生物学特性、临床和病理特性、病变的多灶性、术后随访要求以及恶变概率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使得临床治疗各不相同.
-
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肝转移癌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结果,肝脏因自身特点而成为腹腔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肝转移癌常见的原发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而其中常见的又当属结肠直肠癌.结肠直肠癌肝转移通常可分为同时转移和异时转移,前者是在初次诊断或外科治疗结肠直肠癌时发现肝转移灶,发生率为10%~25%;后者是结肠直肠癌手术后的一段时期发生的转移灶,发生率尚不太清楚,约为20%[1,2].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正确及时的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病人的生存质量、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
胰腺癌的病理学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一类临床表现隐匿、进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85%的病人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手术切除率仅为25%,且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胰腺癌病理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综合近年的研究进展,对下列问题作一综述.
-
会阴部恶性神经鞘瘤一例报道
病例:女,48岁.持续性肛周肿胀感1个月伴瘙痒,端坐时有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体检于截石位,肛门与阴道之间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4 cm×3 cm,质中,无触痛,活动度差,肿块末端呈不规则球状向肛门方向突出,表面不光滑(见图1).术前初步诊断为会阴部脂肪瘤或脂肪肉瘤.择期行肿块切除,术中见肿块位于肛门与阴道之间,基本呈圆形,包膜完整,与周围脂肪组织边界清楚,无粘连,无蒂柄.术中完整切除肿块4 cm×4 cm×2 cm大小,呈结节状,切面灰白,质较嫩.病理结果为会阴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镜下见细胞大部分呈长梭形,胞浆丰富,嗜酸红染,核异形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见图2).
-
重视胰腺癌病人治疗后远期生存率的评估
胰腺癌是一难治的疾病,手术范围大,初步疗效尚可,近年该病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手术病例报道增多,各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术方法和实践经验,基因治疗研究也已上马,表面看来热闹非凡,有必要回顾一下有关这方面20年的历程.
-
2005年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函授继续医学教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2005年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函授继续医学教育--临床安全输血与成分输血试题
-
CT导引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胰腺癌源性腹痛
近年胰腺癌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中晚期胰腺癌病人突出的临床症状是严重的腹痛伴向后方的放射痛,疼痛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且随着病程延长和常规止痛药、针剂剂量增加,止痛效果却在减低.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介入放射学的深入发展,国外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在影像导引下(X线、CT、MR、B超)行内脏神经和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即注入无水酒精来阻滞其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目的.CT扫描能清晰观察腹部的解剖关系,CT导引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 NCPB)可治疗上腹部中晚期肿瘤所致的顽固性疼痛[1~5].我院自1998年行CT导引下NCPB,均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早由Beger倡导,该手术仅切除病变的胰头,保留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的正常联系性,适用于慢性胰腺炎及部分胰头部良性肿瘤,并有许多改良术式,为胰腺外科领域中的重要术式.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肝门淋巴结清扫应注意的问题
迄今为止,胰腺癌病人预后仍不令人满意,其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10%.胰腺癌首要转移途径是经淋巴转移,对根治性手术标本淋巴结检查发现胰头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达56.0%~78.6%,即使肿瘤直径<2 cm的小胰癌,30%~50%的病人也已发生淋巴结转移,表明大部分胰腺癌病人就诊时已属中、晚期.研究显示,根治性手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的胰腺癌病人5年生存率为14%~57%[1~3],而淋巴结阳性的病人仅为0%~7.7%.
-
胰头癌切除术中淋巴的清扫范围
胰腺癌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工业国家癌症死亡率中其居第5位,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加之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预后极差.胰腺癌好发于胰头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唯一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式.近20年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及麻醉、监护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胰腺癌手术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一些大的医疗中心报告手术死亡率低于5%,但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25%.由于胰头癌病人术后多死于局部复发或远位转移,因而在尝试扩大切除范围以达到R0切除(无肿瘤细胞残存)和降低复发率,国内外已有较多经验总结,但结论多有相悖之处.
-
胰腺质地与胰肠吻合方法的选择
胰肠吻合在胰腺外科手术中具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外伤、胰腺移植等手术方式,胰肠吻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胰肠吻合之所以特殊,在于对合组织的不同质地.影响胰肠吻合成功的因素中包括术者经验、病人全身情况和局部因素.局部因素中组织血运、对合张力、组织健康程度是对吻合技术具普遍意义的因素,胰腺质地是胰肠吻合中特有的重要因素.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