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Urologic and Reproductive Oncology 현대필뇨생식종류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624
- 国内刊号: 42-179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肾癌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11例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导管阻断在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自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11例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法 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4岁(36~66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MRI或彩超明确肿瘤及瘤栓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在DSA下经颈内静脉预置球囊导管在瘤栓附近,术中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后再切除肾脏及瘤栓.手术时间为(67.3±12.3)min,手术出血量为(762.3±125.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6±1.8)d,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81%,3年生存率为54%.结论 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法在肾癌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预防瘤栓脱落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分析王乐浩陈凌武雒向宁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大直径为1.0~6.9 cm,平均3.3 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
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施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3(21~58)岁.肿瘤均为单发,左侧12例,右侧9例,其中含孤立肾2例.肿瘤平均直径2.5(1.8~4.0) cm.7例良性肿瘤行剜除术,14例恶性肿瘤行楔形切除术.结果 21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85~185 min,中位数115 min;肾脏热缺血时间17~29 min,中位数25 min.术中失血约55~450 ml,中位数105 ml.术中腹膜破裂2例,肾蒂周围小血管损伤出血3例,肾静脉破裂1例,术中即时缝合.术后病理示所有切缘均阴性.术后平均随访10(2~23)个月,全部无瘤生存,无1例局部复发或穿刺通道处发生种植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直径≤4.0 cm的肾脏单发肿瘤.
-
腹膜外径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附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经腹膜外径路进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1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岁.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为0 7~23 6 ng/ml.TNM分期T1N0M0 8例,T2N0M0 3例,T3aN0M0 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60 min,平均2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900 ml,平均390 ml,1例患者术中输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显示肿瘤切缘为阳性的2例患者术后加用全雄激素阻断治疗3个月.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4~22 d,平均18 6 d,无直肠损失病例,3例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的患者经提肛训练等辅助治疗3个月后好转,能自主排尿.术后3个月时PSA为0 02~0 10 ng/ml,术后随访8例,随访时间为3~24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腹膜外径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肾原发性滑膜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肾原发性滑膜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肾原发性滑膜肉瘤的诊治经过,并报告采用索拉非尼治疗其肺转移灶的经验.结果 本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患肾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误诊为肾母细胞瘤,经免疫组化检查及联合病理会诊,确诊为肾原发性滑膜肉瘤(梭形细胞型).采用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化疗联合索拉非尼靶向药物治疗其肺部转移灶,获得部分缓解,但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疾病控制期为6个月,生存期11个月.结论 肾原发性滑膜肉瘤诊断困难,对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或分子学分析方可确诊.一旦发生转移,预后不佳,联合采用以高剂量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和索拉非尼靶向药物治疗可能获得一定疗效.
-
沙利霉素逆转P-gp介导的肾癌ACHN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沙利霉素对肾癌ACHN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阿霉素组、沙利霉素组及阿霉素和沙利霉素联合用药组,药物作用24 h后,CCK-8方法 检测肾癌细胞的生长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肾癌细胞P-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结果 10 μg/ml 阿霉素对肾癌ACHN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仅为4.758%.沙利霉素组对肾癌ACHN细胞生长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并高于阿霉素组(P<0.05),其中以10 μmol/L组抑制率高(达17.555%).联合用药组的生长抑制率高于沙利霉素组及阿霉素组(P<0.05),以10 μmol/L 沙利霉素 +10 μg/ml 阿霉素组的抑制率高(达45.447%).与阿霉素组比较,经沙利霉素处理过的肾癌ACHN细胞中的P-gp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沙利霉素增强了肾癌ACHN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耐药性逆转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沙利霉素下调癌细胞中P-gp的表达有关.
-
Fibulin-5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Fibulin-5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 从pBluescript-Fibulin5质粒中克隆出Fibulin-5基因,将其连同慢病毒载体质粒pCDH-CMV-MCS-EF1双酶切,使目的 基因连接到载体质粒中,构建成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CDH-F5.对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CDH-F5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后,制备包装病毒并感染膀胱癌细胞系5637,检测细胞中Fibulin-5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构建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CDH-F5进行PCR及酶切鉴定,获得的克隆和酶切产物与预计的基因片段大小一致.所获得的Fibulin-5基因经测序后与报道序列对比仅有1处突变,且属同义突变,说明pCDH-F5中携带正确的Fibulin-5基因.通过感染5637细胞,发现构建的慢病毒转染效率达95%以上,且能有效表达Fibulin-5基因.结论 实验成功构建了Fibulin-5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
-
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表达、纯化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改良型TAT-VP3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表达,经GST标签纯化树脂纯化蛋白,并用PreScission Protease酶切除标签,以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ELISA进行效价检测,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特异性.结果 诱导表达并纯化了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纯度大于90%,蛋白浓度为1.2 mg/ml.制备了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ELISA表明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2 000,Western blotting证明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良好.结论 成功纯化出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并制备出高效价、高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B7-H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评价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标本中B7-H3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154例患者中,B7-H3阳性28例(18.18%),其中无瘤生存6例,复发7例,死亡15例,至后随访日期,总生存期(OS)为(19.71±20.32)个月;B7-H3阴性126例(81.82%),其中无瘤生存119例,复发3例,死亡4例,OS为(33.47±18.32)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B7-H3阳性表达患者在肿瘤大小、原发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等方面较阴性表达患者有明显差异,B7-H3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结论 B7-H3的表达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转移和进展有关,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
Ku70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Ku70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 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SP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Ku70蛋白表达,按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血清PSA值分组,比较各组间Ku7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8例前列腺癌标本中Ku70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血清PSA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Ku70蛋白表达水平能帮助判断前列腺癌预后及评价治疗效果,可用于临床指导个体化治疗.
-
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研究
目的 探讨负载膀胱癌抗原成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的制备和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冻融法制备EJ细胞裂解物抗原成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PBMC)在rhGM-CSF、rhIL-4、TNF-α诱导下分化出DC,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后制备膀胱癌DC疫苗;免疫磁珠分离法从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脾脏组织中分离CD3+ T淋巴细胞,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疫苗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51Cr释放试验检测DC疫苗诱导的T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Hu-PBMC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TNF-α的刺激下分化为成熟DC,负载EJ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使同源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指数增加,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率为(62.58±6.1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诱导人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对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
膀胱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治进展
对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侵犯膀胱肌层或者具有高危因素而位置表浅的膀胱肿瘤来说,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扩大的淋巴结清扫、阴性的外科切缘及可控的尿流改道已经成为佳的治疗选择[1].但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仍然没有一种确切的早期诊断膀胱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对于淋巴清扫术的标准术式及要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也存在争议.本文就膀胱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外科治疗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人们除重视如何解除下尿路梗阻外,还越来越关注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治疗后性功能是否受影响问题.为此,我们就目前常见的前列腺增生治疗方式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予以综述,为今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983年Liedberg等首次运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进行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分析, 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SPR生物传感器[1],且此技术得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30多年来,SP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SPR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2],即灵敏度高;无需标记;可保持分子的生物活性;能够获得反应实时动力学数据;响应快;检测过程快捷;操作方便,基于这些特点,SPR传感器已经成为有潜力的生物传感器之一.但国内少有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方面的报道.如果能够利用SPR技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势必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为癌症早期预警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介绍SPR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以及SPR技术在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
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SCCB)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这种肿瘤分化低、恶性度高、预后差.我院于2010年8月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比较
2004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3例,与2000年2月至2009年9月行开放手术治疗的1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评价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
RNA激活研究进展
近年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cRNA)分子能在多个水平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其中小分子双链RNA(dsRNA)对相关蛋白表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小干扰RNA(siRNA)能够诱导与其分子核糖核苷酸排列序列相一致的mRNA降解,或可使相应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的同源序列段CpG岛发生甲基化[1,2],并导致相应的基因失去转录活性,造成特定基因沉默.细胞内源性的microRNA(miRNA)也可在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3-5],体现出ncRNA分子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多样性.
-
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的新进展
65%~75%的高分级前列腺癌伴骨转移(metastatic bone disease,MBD),5年存活率仅为25%,中位生存期近40个月[1].去势治疗(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ADT)前列腺癌18~20个月后,可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2].评估显示近30%的CRPC患者伴MBD.其中22%的患者可单发或多发病理性骨折;7%的患者发生脊髓压迫;3%~4%的患者发生偏瘫或局部麻痹[3].晚期肿瘤所致MBD,有顽固性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缩和生存率下降的风险.这些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本文就前列腺癌MBD的机制以及新的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
CUA与EAU,AUA,NCCN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不同点及讨论
自2005年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组织了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小组,经过2年努力于2007年正式出版了<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根据前列腺癌临床研究不断的新进展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对指南进行了更新[1].<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的问世,通过全国范围内反复多次的指南推广活动,更新了中国泌尿外科医生的观念,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对前列腺癌的认识.该指南不仅改进了全国范围内前列腺癌诊断治疗的水平,也拉近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它是中国泌尿外科与世界泌尿外科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