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중국구강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口腔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3244
  • 国内刊号: 11-49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邱蔚六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普萘洛尔治疗23例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效果评价

    作者:司亚萌;孟箭;张兴;张爱侠;郑浩;魏景健

    目的:评价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3例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患者,按1.0~1.5 mg/kg剂量口服普萘洛尔,每天3次,连续服药6 ~10个月.每个月1次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颜色、质地变化,并行彩超检查,观察大小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3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7.8个月,疗效:Ⅰ级0例,Ⅱ级:1例,Ⅲ级:4例,Ⅳ级:18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例复发,再次服用普萘洛尔后仍有效.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近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同时对复发病例仍有效,但治疗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 数字化模型外科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敏娇;司家文;张剑飞;王旭东;沈国芳;于洪波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型外科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例牙颌面畸形患者,通过CT重建模型与激光扫描牙列模型,构建数字化颅颌面-牙列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设计,并且三维打印(牙合)板及导板,指导手术.术后3个月进行面部对称性及手术精确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虚拟设计、(牙合)板和导板三维打印以及正颌手术.偏颌畸形患者术后对称性明显改善,术后CT模型与术前设计比较,大差异度<2 mm.结论:利用数字化模型外科可进行手术设计,模拟,预测,并且可以三维打印(牙合)板及导板指导手术,在牙颌面畸形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髁突骨软骨瘤患者EXT基因的突变检测

    作者:周琴;陈敏洁;杨驰

    目的:对EXT1及EXT2基因在单发性髁突骨软骨瘤中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方法:收集12例手术治疗患者的组织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对包含5'UTR区、编码区、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及3'UTR区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并将结果与国际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4个不同的EXT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其中3个位于内含子区,1个位于编码区,位于编码区的突变为同义突变.该4个多态性位点以前均已报道.3个EXT2基因的SNPs,1个位于编码区,1个位于5'UTR区,1个位于内含子区.编码区突变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突变以前未见报道.结论:EXT1及EXT2基因突变与单发性髁突骨软骨瘤的相关性可能不大,但其致病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一种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骨开裂、骨开窗的新术式:骨膜"包饺子"植骨法

    作者:马志贵;杨驰;谢千阳;叶周熹;潘璐璐;沈佩;陈琢之

    目的:介绍并评价一种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下前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的新术式,即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对牙根表面牙槽骨缺损行骨增量术.方法:自2014年3月-2014年8月,对8例(男2例,女6例)下前牙唇侧骨开窗、骨开裂患者行骨膜"包饺子"植骨法.首先向根方分离半厚瓣,于半厚瓣下方切开骨膜层,仔细将骨膜层剥离牙槽骨骨膜,以利于骨膜下植入骨移植材料,后将骨膜缝合固定于骨面,形似"饺子",以防止植骨材料移位与外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进行锥形束CT (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评价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及冠1/3、中1/3、根1/3的中部牙槽骨宽度改变.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CBCT显示骨植入物形态维持良好.冠1/3中部唇侧牙槽骨宽度增加(0.65±0.89) mm,牙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3.30±1.09) mm,根1/3中部宽度增加至(3.96±1.35) mm,所有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前牙垂直向牙槽骨增加(5.35±1.90) mm(P<0.01).结论: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能防止移植材料移位,利于其塑形,促进骨再生在需要的部位发生,终有效增加了缺损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该方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徐镭;高鹏飞;徐万林;程杰;李怀奇;吴煜农;叶金海

    目的:通过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探讨制备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并对临床上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供区及受区的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随访,评价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记录股前外侧穿支的数目、分布、部分层面血管外径及各段血管长度;并选择9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皮瓣面积5 cm×6 cm~6 cm×12 cm.术后随访观测皮瓣存活情况,评价受区臃肿度及供区功能恢复、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测量记录到股前外侧穿支21支,平均3.5支.大腿股前外侧穿支主要出现在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侧缘连线中点外1 cm以下约2 cm为圆心、半径约6 cm的圆内,源动脉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99±0.48)mm,血管蒂总长度平均为(15.83±3.52)cm;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1例发生部分组织坏死,1例病例失访,术后随访10~47个月(平均24个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存活率较高,供区并发症少,受区皮瓣臃肿程度低,吞咽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分布稳定,血管蒂较长,穿支的管径完全满足游离皮瓣的要求,临床应用中供区并发症少,受区不臃肿,组织量适中,结合其解剖稳定性,可满足临床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需要.

  • 数字化导板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精确度评价

    作者:赵璟阳;樊林峰;王艳辉;张善勇;赵保东

    目的:评估利用数字化导板进行种植手术的精确度,探讨其在口腔种植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种植手术的60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为Ⅰ、Ⅱ2组,每组30例.术前均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并利用Simplant软件规划手术方案.其中Ⅰ组采用无种植导板辅助植入种植体;Ⅱ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数字化导板,辅助植入种植体.术后2组均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利用Simplant软件将术前图像与术后图像进行配准融合,测量比较种植体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差异.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共植入52颗种植体,测量偏差为:顶部(2.07士0.51) mm(1.33~2.79 mm),根尖部(2.89±1.02) mm (1.51~4.43 mm),深度(0.78±0.33) mm(0.30~1.28 mm)和角度(8.84士4.64)°(3.29~16.21°);Ⅱ组共植入57颗种植体,测量偏差为:顶部(1.18±0.72) mm(0.12~2.35 mm),根尖部(1.43±0.74) mm(0.20~2.66 mm),深度(0.54±0.29) mm(0.20~1.07 mm)和角度(4.21±1.91)°(0.82~7.79°).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在顶部、根尖部和角度有显著差异(P<0.01),而深度偏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手术,可以更好地控制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种植Ⅱ期"V"型和"+"型牙龈瓣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林成;张晓雯;巴娇娇;李雅梅;艾娟;鲍飞

    目的:探讨"V"型和"+"型牙龈瓣在种植Ⅱ期牙龈组织处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7例患者,完成331颗种植义齿.其中,美学区97颗,种植Ⅱ期手术采用"V"型牙龈瓣,术后2周~9个月完成终义齿修复;磨牙区234颗,种植Ⅱ期手术采用"+"型牙龈瓣,术后2~5周完成终义齿修复.美学区种植体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行红色美学评分标准(PES)评估,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样本均数q检验.磨牙区种植体术后随访6个月~1 a.结果:所有331颗种植体均完成种植修复.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功能良好.美学区牙龈"V"型瓣术后PES各指标持续改善.术后2周,PES分值为7.13±0.46,显著高于术前4.81±0.38(P<0.05);术后3个月的分值(7.64±0.43)较术后2周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和1年PES分值趋于稳定(分别为8.18±0.47,8.22±0.45),较术后3个月差异显著(P<0.05).磨牙区"+"型瓣术后2~3周,97.86%(229/234)的种植体获得良好的牙龈袖口形态.术后6个月~1 a,94.44% (221/234)的种植义齿牙龈袖口健康,形态满意.结论:种植Ⅱ期手术采用"V"型和"+"型牙龈瓣,操作方便,创伤小,效果良好.

  • 二氯化钴诱导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自噬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长伟;吴海威;黄圣运;马猛;陈占伟;张东升

    目的:研究二氯化钴(CoCl2)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对ACC-M细胞进行细胞活力测验,以检测CoCl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形成;双免疫荧光标记、实时定量PCR(RT-PCR)及Western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基因HIF-1o/BNIP3通路相关基因、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及Beclin 1的表达.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双尾t检验.结果:CoCl2可降低ACC-M细胞的活性,同时诱导自噬体的形成;透射电镜下,实验组细胞内可见自噬体样的双层膜结构;RT-PCR及Western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显示,CoCl2可使HIF-1α/BNIP3信号通路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论:CoCl2可模拟低氧环境,从而诱导ACC-M细胞产生自噬,HIF-1 α/BNIP3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腺样囊性癌细胞与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单春;杨新杰;吴宝磊;王新革;雷德林

    目的:建立腺样囊性癌细胞与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细胞间相互作用时BDNF、TrkB和E-cadherin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采用Transwell系统建立腺样囊性癌细胞与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共培养96 h后,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BDNF含量,实时定量PCR(RT-PCR)、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肿瘤细胞中BDNF 、TrkB及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施万细胞共培养的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长梭形及多角形改变,E-cadherin表达下调,TrkB表达上调,BDNF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与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共培养的培养液中,施万细胞表达BDNF的量比单独培养的施万细胞显著增高;而对照组黏液表皮样癌细胞与施万细胞共培养时未发生类似改变.结论:BDNF/TrkB信号通路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组织块法建立婴幼儿血管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昊;周国瑜;赵建鑫;沈玲悦;马川

    目的:探索建立婴幼儿血管瘤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将16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每周肌注雌二醇1次,每次0.1 mg;另一组为对照组,将不同类型的婴儿颌面部血管瘤标本分别植入16只裸鼠体内,观察其生长状况,测量其体积变化,并于90 d时进行病理学检查,进行CD31、CD34、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CD34免疫荧光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移植瘤体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生长特点与人血管瘤相似.光镜下检测符合血管瘤增殖期的病理特点,CD31、CD34、Ki67检测呈强阳性,与裸鼠瘤周正常肌肉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组织块移植法建立婴幼儿血管瘤模型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 机器人辅助颈淋巴清扫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周晌辉;张陈平;李大庆

    机器人辅助手术因具有较传统微创技术更加可视、精确、灵活的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颈淋巴清扫术作为头颈外科的经典术式之一,近年来也有单位开始在机器人辅助下对其进行尝试.本文就机器人手术的现状,机器人辅助颈淋巴清扫术的不同手术入路的应用进展、不足与前景等作一综述.

  • 内镜辅助下切除颌面部良性肿瘤的效果评价

    作者:张大明;杨朝晖;王友元;梁启祥;范松;林钊宇;陈伟良;张彬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的可靠性.方法:18例颌面部良性肿瘤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5~34岁,平均16.8岁.前额部纤维瘤3例、脂肪瘤4例;颧部脂肪瘤2例、肌内静脉畸形3例、皮样囊肿6例.肿物大小1.7 cm×2.2 cm~2.0 cm×3.2 cm.全部病例在内镜辅助下耳屏前或发际切口切除.结果:全部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时间45~75 min,平均54 min.术中出血量6~15 mL,平均8.5 mL.手术过程顺利,切口一期愈合.随访2~8个月,肿瘤无复发,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结论:内镜辅助下耳屏前或额部单通道小切口切除颌面部良性肿瘤安全、可靠,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

  • 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患者各时期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宏伟;杨嵘;贺光;张陈平;秦兴军

    目的:分析总结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患者各时期的临床特点.方法:采集既往发现家系中患者的病史,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血液学等检查资料,并予归纳.结果:①发病初期患者开始出现颌骨病变但临床表现并不显著,影像学表现为X线透射的低密度灶,血清碱性磷酸酶略升高,骨密度较正常同龄人变化不明显;②迅速增长期上、下颌骨病灶加速生长,患者颜面外观和口腔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可伴发长骨骨折,病灶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影像,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骨密度明显降低;③生长停滞期上、下颌骨病灶大小不再有明显变化,病灶几乎全部由X线阻射影像组成,血清碱性磷酸酶恢复至正常水平,骨密度逐渐升高,并终达到正常水平.结论: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患者在其病情进展的各时期均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判断疾病的进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 游离腓骨肌筋膜瓣修复肿瘤切除后颌骨和口腔黏膜缺损

    作者:范松;王友元;张汉卿;林钊宇;钟江龙;陈伟雄;李群星;郁鑫;李劲松

    目的:腓骨肌皮瓣广泛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然而,其皮岛在口腔内常显得臃肿,特别是在牙槽区,不利于义齿修复.为寻找一种更适合的口腔衬里,本研究采用腓骨肌筋膜瓣代替传统的腓骨肌皮瓣,以避免后期牙列修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38例上、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行腓骨肌筋膜瓣修复,33例患者行常规腓骨肌皮瓣修复.对患者年龄、颌骨缺损类型、筋膜(皮)瓣大小、去除臃肿皮瓣手术次数、供区和受区并发症以及牙列修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筋膜瓣全部存活并黏膜化.筋膜瓣组牙列修复患者无需行额外手术去除臃肿组织,84% (32/38)患者行活动义齿修复,其美观和咀嚼功能满意.而肌皮瓣组仅52%(17/33)患者行活动义齿修复,其中10例义齿修复前需行手术去除臃肿软组织.结论:腓骨肌筋膜瓣可提供一种理想的口腔衬里,避免了牙列修复前去除臃肿皮岛的手术;同时无毛发生长,患者口腔更舒适且有利于口腔自洁,并避免小腿植皮手术,减少供区并发症.

  • 正畸辅助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伴下颌后缩的闭合性治疗

    作者:唐艳梅;徐兵;聂萍;王晓玲;薛晓晨;朱敏

    目的:尝试正畸辅助闭合性治疗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伴颏部骨折及下颌后缩,并观察其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例9岁儿童外伤后15d就诊,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颏部骨折,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外脱位,伴下牙弓增宽、下颌后缩.取模设计模型外科,制作Herbst矫治器.全麻下手法复位双侧髁突并缩窄下牙弓,同时戴入矫治器前移下颌.结果:配戴1个月后去除矫治器,随访6个月后患者咬合关系正常,下颌运动无碍,锥形束CT(CBCT)显示双侧髁突愈合改建良好,颏部骨折对位愈合.结论:借助Herbst矫治器的辅助,可闭合性治疗儿童髁突骨折外脱位伴颏部骨折及下颌后缩,短期随访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髁突形态及下颌功能.

  • 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分析

    作者:蔡协艺;黄林剑;姜滨;张伟杰;钱文涛;厉婕嫣;张志愿;管欣;梁翔

    目的:探讨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4年7月间就诊的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对其病因、易感因素、伴随系统性疾病、治疗方法、严重并发症、治疗结果等进行总结.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66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其中,下行性纵隔炎多(37例,56.06%),其次为呼吸道梗阻(27例,40.91%)、肺炎(12例,18.18%)、心包炎(6例,9.09%)、眶内感染(2例,3.03%)、多器官衰竭(2例,3.03%)、颅内感染(2例,3.03%),以及心源性猝死(1例,占1.52%).所有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均接受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头颈部切开引流术.其中33例下行性纵隔炎患者接受纵隔切开引流,27例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1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高龄和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行性纵隔炎是头颈部间隙感染常见的并发症,而呼吸道梗阻易导致死亡.及时广泛切开引流及全身抗感染治疗是目前治疗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尤其对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 口腔颌面部肌间血管瘤不同病理分型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高维青;张春叶;郑家伟;陶晓峰;朱凌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建;李思毅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肿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及减少其发生的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采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7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出现与胸大肌肌皮瓣有关的并发症(20.51%),其中感染14例(17.65%),皮瓣不同程度坏死9例(11.54%),形成瘘管6例(7.69%).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全身状况(糖尿病、高血压)、皮瓣损伤、引流不畅有关,严格的适应证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下颌下腺涎石病伴发黏液表皮样癌1例报告

    作者:曲卫国;绳兰兰;任凌;苏颖颖;杜启涛;张茜

    黏液表皮样癌是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之一,常发生于腮腺(约占2/3),其次为腭部、小唾液腺(特别是磨牙后腺)及下颌下腺,而发生于由涎石病导致的慢性炎性下颌下腺者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慢性炎性下颌下腺中的黏液表皮样癌病例,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 浅谈中美两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

    作者:冯杭;段瑶;陈犹白;邢在臣;HongSheng Lin;张海钟;步荣发

    本文结合中美两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通过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察,分析两国在生源、学制、教学方法及就业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