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治疗性闭塞与闭塞试验
微侵袭神经外科中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已逐渐成熟,但颅内仍有一些疾病需要采取牺牲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治疗有时难免要留下一些神经功能缺损等并发症.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治疗性闭塞的研究进展以及进行闭塞试验时如何预见并发症发生的一系列监测措施作一综述,力争降低治疗性闭塞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
硬脊膜动静脉瘘
1 硬脊膜动静脉瘘(DSAVF)的基础研究1.1 病因学该病的病因在初期不十分明确[1],但近年的研究结果越来越支持后天获得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2-4,9,16].其主要支持点有[3]:①硬脊膜血管的具体组织学研究显示在正常的硬膜存在潜在的动静脉交通;②有人已经报道先出现了颅内静脉窦的闭塞,然后出现了硬膜动静脉交通的病例;③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病例有些出现了硬膜动静脉的交通,而这一病变在术前的血管造影时没有出现[17];④有文献报告[16]静脉窦的闭塞或狭窄先于外伤后瘘口的发展;⑤多数病人在4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而且瘘口处血流慢,供血血管扩大不明显,与先天性病变的瘘口表现相反;⑥病灶基于硬脊膜,但静脉引流却仅限于冠状静脉系统;⑦由于脊神经根处的硬膜临近椎间盘、椎骨或韧带,所以该处硬膜极易受创伤的损害[2,4].
-
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曲霉菌性脑脓肿1例
外伤后曲霉菌性脑脓肿是极少见的病例.迄今为止文献只见几例报道,本文报告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治愈后半年发生曲霉菌性脑脓肿,行脓肿切除5个月后又因全脑曲霉菌性脑炎而死亡的病人.结合病理及有关文献对其影像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1 病例报告男性,30岁,车祸致弥漫性轴索损伤、右中颅窝骨折、右颞脑挫裂伤,入院当时GCS3分,立即应用亚低温综合性脑保护及大剂量激素(甲强龙)冲击治疗,在此期间应用了三代头孢菌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病人于伤后24d清醒.伤后4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体温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出院.出院后1个月即伤后6个月出现头晕、记忆功能减退、并逐渐出现中枢性面瘫.头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见右颞边界清楚的多个高密度影,增强见环状强化,并见右颞囊性病变区,其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磁共振成像(MRI)示右颞部异常信号(图1),CT及MRI均考虑"脑脓肿”,当时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3×106/L,手术切除了右颞4个多发性脓肿,肿物体壁与细菌性脓肿壁相同,较厚,囊内为似炼乳样液体,无味,根部位于蝶骨嵴中1/3,较韧,与硬膜融为一体,术中脓肿全部切除,根部用双极反复烧灼,术后切口愈合佳.术中留取脑脊液检查常规示细胞数:1×106/L,同时留取脓汁送检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病理回报为曲霉菌感染(图2,3,4),临床诊断:霉菌性脑脓肿.
-
内窥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附32例报告)
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也同样取得了进展,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中确实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它具有操作简单、直视、能止血、创伤少,脑组织不受牵拉等优点,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一种微侵袭性手术.我科从1997年1月~1999年12月共治疗32例,介绍如下:
-
慢性硬膜下血肿床边治疗32例体会
我科自1995年6月~1998年6月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共32例,均行床边引流,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男26例,女6例,年龄42~81岁,广西河池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广西,546300)平均年龄56.2岁.其中50岁以上21例(65.6%),病程1~5个月.1.2 受伤原因摔伤21例(65.6%),打击伤5例(15.6%),车祸伤2例(6.3%),不明原因4例(12.5%).
-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8例
我院1996年2月~1999年10月近4年间,以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对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中及术后进行了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5.8岁,基底节血肿69例,脑叶血肿23例,小脑血肿6例,破入脑室28例,脑疝16例,昏迷者67例.1.2 手术方法以基底节血肿为例,局麻下,根据计算机体层摄影(CT)图像,选择血肿量大层面,距离血肿中心近的投影点为标记.以此为中心作平行于外侧裂投影线的颞部直切口,长约4cm,钻颅后扩大骨孔成直径2cm的小骨窗,"+”字形剪开硬脑膜,在颞上回用脑针穿刺血肿腔,抽出血肿后,循穿刺道导入内窥镜,术野创道直径1.0cm左右,直视下以吸引器吸出血肿,并随时冲水,电凝止血.
-
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成像的价值.方法 43例脑AVM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3D-CTA阳性率100%.与DSA比较: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100%吻合;引流静脉33例完全吻合(78.6%),9例部分吻合(214%);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100%吻合.MRA阳性率95.8%,1例假阴性(4.2%).与DSA影像比较:供血动脉17例完全吻合(70.8%),6例部分吻合(25.0%);引流静脉14例完全吻合(58.3%),9例部分吻合(37.5%);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98.5%吻合.结论DSA是脑AVM成像的"金标准”.3D-CTA和MRA技术的发展为AVM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准确性、无创性的替代和补充.
-
DMF对胶质瘤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二甲基甲酰胺(DMF)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DMF对癌基因C-myc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 [3H]-TdR掺入法测C6细胞增殖率;免疫组化SP法测C-myc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应用二甲基甲酰胺后,C6胶质瘤细胞CPM值降低,DNA合成总量减少.C-myc基因胞浆阳性表达下降.结论二甲基甲酰胺对胶质瘤细胞存在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机理与DMF降低了癌基因C-myc对C6细胞恶性增殖的转录调节作用有关.
-
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即时效果与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21例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方法用MDS或GDC栓塞22例23个动脉瘤有21例术后临床随访,其中13例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栓塞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闭塞14个,次全闭塞8个,部分闭塞1个术后 6~36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 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个,次全闭塞 5个,部分闭塞4个,其中3例再次栓塞术后 21例临床随访17~43个月,收良Rankin评分:0分16例,1分5例 6例术前有动脉瘤压迫症状,术后3~5个月缓解或部分缓解 1例次全闭塞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发、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远期结果良好,但仍有可能复发瘤颈处疏松填塞以及血流冲击导致弹簧圈压缩是动脉瘤再通或再生长的主要原因
-
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塞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 8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的方法
-
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的理化性质-体外实验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CAP溶于二甲基亚砜(DMS0)所得混合物的理化性质以确定其是否适合脑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疔方法不同量的CAP溶于DMS0中,制备不同配比的CAP/DMS0混合物,测定其粘质度和密度.将混合物滴入生理盐水液面上确定其沉淀时间.结果不同浓度的混合物的粘质度和密度有明显差别,随着CAP浓度的增加粘质度和密度也增加而沉淀时间则随着CAP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对混合物的粘质度和密度有较大的影响,对沉淀时间则无太大影响结论不同浓度的CAP/DMS0混合物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因而适合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栓塞
-
髂内动脉分支供血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分支供血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髂内动脉分支供血SDAVF病人,左侧分支供血2例,右侧分支供血3例,双侧分支供血3例,多动脉分支供血及多瘘口6例,瘘口均位于腰骶部.7例手术治疗,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手术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肌力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均明显恢复.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肌力和感觉障碍恢复较好,尿便障碍恢复不明显.结论对可疑SDAVF病人应行包括髂内动脉的全脊髓血管造影,瘘口切除及回流静脉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
抑癌基因p16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缺失及意义
目的研究p16蛋白的缺失率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人脑胶质瘤,4个人脑体外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脑组织、Ⅰ级、Ⅱ级、Ⅲ级、Ⅳ级、CL中p16蛋白的缺失率分别为0,10%,31.8%,63.2%,71.4%,100%.脑胶质瘤细胞系、高恶度脑胶质瘤(WHO,Ⅲ级~Ⅳ级)与低恶度脑胶质瘤(WHO,Ⅰ级~Ⅱ级)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p16蛋白的缺失率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p16基因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脊髓血管畸形经栓塞后引起坐骨神经痛的机制探讨
目的对脊髓血管畸形经栓塞治疗后引起坐骨神经痛的机制探讨.方法文章介绍了3例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后发生坐骨神经痛共有特点,立即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及血管造影分析.结果经紧急手术切除栓塞的畸形血管袢及椎板减压或再栓塞治疗,症状迅速消失而治愈.结论其发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栓塞产生急性椎管内静脉压增高压迫刺激神经根;②脊髓静脉引流具有单向性并呈纵向长轴系统.引流静脉栓塞引起脊髓水肿影响硬膜及根静脉回流;③巨大静脉瘤栓塞引起体积增大;④根髓大动脉的走行及位置;⑤椎管内静脉压梯度失衡;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栓塞产生血管外炎症刺激有关
-
颅内脑膜瘤的分级与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
目的提出颅内脑膜瘤的分级方案以判断预后.方法通过对210例颅内脑膜瘤的统计分析,选择肿瘤大小、供血情况及肿瘤部位3项指标进行评分分级.结果级别越高,全切除率越低,而死亡率越高,预后越差.结论此分级法对判断脑膜瘤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Ⅰ组)、面肌痉挛(Ⅱ组)、舌咽神经痛(Ⅲ组)的疗效.分析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手术技巧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116例(其包括12例双侧)面肌痉挛263例(其中包括3例双侧),34例舌咽神经痛.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Ⅰ组疗效优良1076例(96.4%),有效36例(3.2%),无效4例(0.4%).并发症57例(5.11%),复发11例(1%).Ⅱ组疗效优良161例(61.2%),有效92例(35%),无效l0例(3.8%).并发症24例(9.13%),无复发.Ⅲ组疗效优良32例(94%),有效1例(13%),无效1例(3%).并发症4例(11.76%).复发1例(3%).结论显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及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本文报告颅内破裂动脉瘤24例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24例临床Hunt and Hess 分级分别是Ⅰ级5例,Ⅱ级9例,Ⅲ级7例,Ⅳ级2例,V级1例,入院后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动脉瘤2例,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24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0~3d内显微直接夹闭术,其中<24h内手术15例,24~48h内手术5例,<72h内手术4例.结果24例中除1例V级病人于术后3d死亡和1例Ⅲ级病人手术后 2个月因颅内感染死亡外,余22例均获得优或良疗效,治愈率达90.6%.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尤其对Humt Ⅰ~Ⅲ级病人,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降低保守治疗期间再出血的危险性
-
内窥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附4例报告)
我科于2000年6~7月采用内窥镜单鼻腔蝶窦入路的方法切除垂体腺瘤4例,勿需分离鼻中隔粘膜,手术创伤明显减少,病人术后痛苦大大减轻,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我们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例,其中女2例,男2例,年龄32~52岁,平均43岁.病程2个月~12年,表现泌乳闭经2例,视力减退并双颞侧视野缺损1例,复发性垂体腺瘤并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减退1例.1.2 影像学检查 4例病人均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垂体微腺瘤2例,直径分别为0.7及0.9cm,垂体大腺瘤2例,大小分别为3.8cm×3.0cm×3.5cm及4.0cm×3.5cm×3.0cm,其中1例伴有肿瘤卒中.
-
立体定向多靶点置管治疗破入脑室的基底节脑出血
1 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人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6岁).病人均因突发性意识障碍、一侧肢体瘫痪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模糊至昏迷,患侧肌力0~Ⅱ级.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证实左侧基底节出血4例,右侧基底节出血6例,均破人脑室,血肿量30~80ml(平均47ml).10例病人于入院后急诊在局麻下行CT引导脑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根据血肿的大小,在血肿内置管l或2根,同侧侧脑室前角置引流管l根.术后,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每隔6~8h经血肿内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u(用生理盐水2~5ml溶解),之后用1ml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如果血肿量较多或血肿较粘稠不易引流出时,可用注射器缓慢抽吸,但不可用力过大.术后同时应用抗生素和脱水等药物综合治疗.
-
细孔钻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外伤性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病症.我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细孔钻颅注入尿激酶溶解后引流的方法治疗病人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引起新生儿及婴幼儿颅内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特别是出血量大者,可迅速引起颅内高压、脑疝而死亡.单纯的保守治疗已日见缺点,即使成功救治,大多也留下脑瘫、脑积水、癫痫等终生后遗症.我科自1997年至今共救治23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危重患儿,均经儿科保守治疗,病情明显加重而转脑外科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
立体定向标记经脑窥镜显微手术脑深部肿瘤切除
立体定向引导小骨窗开颅与显微手术相结合,称为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手术近年来已较普遍地应用于脑功能区和脑深部小型囊性病灶的手术中.但是位于脑深部体积较大和边界不清的肿瘤,术中准确地确定病灶边界和有效的手术显露往往较为困难.我科自1997年2月至1999年10月,采用立体定向标记经脑窥镜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肿瘤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Hunt-Hess高分级破裂脑动脉瘤即刻抢救与急性期手术
关于Hunt-Hess(HH)高分极破裂脑动脉瘤即刻抢救及急性期手术疗效的报道很少.作者1997年11月至1998年4月间对3例在住院期间发生的高分级破裂脑动脉瘤的病人进行了即刻抢救并均在动脉瘤破裂后4h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获得了满意疗效.初步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
MDS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
我院自1995年9月至2000年3月共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43例254个动脉瘤,其中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85例90个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158例164个动脉瘤.由于MDS栓塞颅内动脉瘤较经济,易于掌握.目前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栓塞材料.现对MDS的特点及栓塞技术要点进行讨论.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