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心血管杂志

中国心血管

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城区大佛寺东街6号109室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谭潇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晶体心脏停搏液优于血液心脏停搏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保护

    作者:陈长春;姬尚义;计乐群;刘志红;刘希伶;胡应龙

    目的 比较血液心脏停搏液和晶体停搏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保护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75例择期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血液心脏停搏液组(B-rh)和晶体心脏停搏液组(C-rh).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5,8d晨分别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1(LDH-1).结果 术前除B-rh的LDH略高于正常水平外其它心肌酶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d两组的心肌酶分别升高到术前的3~19倍(P<0.05);术后3d两组的CK-MB虽说已恢复到正常值,但五种心肌酶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5dC-rh的CK和CK-MB,B-rh的CK,CK-MB和AST与术前相比已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8d两组的LDH与LDH-1仍未恢复正常(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的心肌酶释放均是B-rh的高.心肌酶的释放量与主动脉阻断时间(CCT)和体外循环时间(ECCT)呈良好的正相关.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ECCT无明显差异(P>0.05),CCT以B-rh为短[(77.2±34.6)min比(61.7±26.7)min,P<0.05].结论 从心肌酶的释放来判断,晶体心脏停搏液优于血液心脏停搏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

  • 脉压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贺涛;陶剑虹

    目的 探讨脉压指数(PP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162例经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PPI≤0.40、>0.40分组,2组进行分析.比较2组左心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情况.结果 PPI>0.40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P<0.000 5);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明显增厚,E/A值降低(P<0.0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出现早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PPI>0.400提示高血压患者早期合并有舒张功能异常.

  •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性的探讨

    作者:修明文;郭乐凌;芦涤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4h平均PP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EH有LVH组和无LVH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PP(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 24h平均PP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EH发生LVH中起重要作用.

  • 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申娟;韩勤甫;王淑红;贾银明

    目的 探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1996年以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126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A组(无侧支循环组)n=69例、B组(有侧支循环组)n=57例.比较两组间院内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1)B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B组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比例略低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心脏破裂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相对较好.

  • 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林贤;陈富荣;余声荣;王坚平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的CHF患者共1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7例,治疗组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卡维地洛6.25~50 mg口服治疗,疗程24周.作治疗前、后NYHA分级、心功能的对照.结果 治疗后NYHA分级、心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CHF24周后,能抑制CHF的恶化,改善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早期辛伐他汀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作者:翁建新;靳立军;罗建方;张敏洲;岑俊莹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6例);常规治疗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各组在入院时即刻检测血清中PAPP-A和IL-6水平.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依那普利、倍他乐克等),辛伐他汀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连续治疗4周.SAP组采用与辛伐他汀组同样的治疗方法.结果 入院时两组UAP患者血清中PAPP-A、IL-6明显高于SAP组,两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经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中PAPP-A、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而SAP治疗前后PAPP-A、IL-6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PAPP-A、IL-6作为炎症反应的新标志物,在UA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检测意义,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UAP患者血清中PAPP-A、IL-6的浓度,提高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心脏标记物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立晶;杨科;顾权;李雪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时间与三种常用的心脏标记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症状提示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可能的就诊患者按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两组(<6h组和6~24h组),分别测定就诊即刻(0h)和就诊2h患者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比较两组患者三种标记物的敏感性.结果 在就诊即刻(0h),症状持续时间6h以上的患者三种标记物明显高于症状持续时间短(<6h)的患者.在就诊2h,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症状发作6h以上的患者,在到达急诊室0h测定的血清心脏标记物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症状发作时间少于6h的患者;尤其是cTNT,敏感性增加3倍.

  •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量效关系

    作者:曾武涛;黄润莲;冷秀玉;刘东红;杨波;卢集森;陈科奇;陈国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5mg,10mg,20mg)的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共入选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服用辛伐他汀),辛伐他汀5 mg组、辛伐他汀10 mg组、辛伐他汀20 mg组、每组20例,治疗8周.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5 mg、10 mg、20 mg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分别降低9%,18%,29%)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降低12%、24%、35%),不同剂量组间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5 mg、10 mg、20 rmg的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FMD[5mg:(3.41±2.99)%VS(7.46±5.11)%;10mg:(3.76±3.01)%比(7.98±4.92)%;20mg:(3.59±3.47)%比(8.09±6.10)%;P均<0.01].但三组之间FMD的变化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FMD的改善与血TC、LDL-C水平的降低不相关.对照组FMD虽有轻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治疗后肱动脉内径、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辛伐他汀5 mg、10 mg、20 mg治疗8周后,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但该作用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

    作者:王志毅;陈珺;丁军;薛丽晶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昼夜变化,探讨利用HRV指标筛选OSAS的效果.方法 对80例研究对象测量体重、身高、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询问有无糖尿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对可疑OSAS者用多导睡眠图(PSG)行整夜(至少7h)睡眠检测,同步记录脑电图、眼电图、下颌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吸、鼾声、血氧饱和度(SaO2)、血压及脉搏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及24h HRV检查.以研究OSAS患者HRV昼夜变化.行PSG检测的50例患者,通过PSG、HRV分析各自的诊断标准在互相不沟通的情况下做出OSAS阳性、阴性诊断.以PSG检测为标准,评介HRV分析筛选OSAS的效果.结果 △[昼/夜]OSAS阳性组与OSAS阴性组HRV时域指标的平均夜间SDNN、△[昼/夜]SDNN、夜间RMSSD、△[昼/夜]RMSSD、夜间PNN50、△[昼/夜]PNN50有显著性差异;频域指标的平均夜间ULF、夜间VLF、△[昼/夜]VLF、夜间LF、△[昼/夜]LF、夜间HF、△[昼/夜]HF有显著性差异.平均心率变异四项指标评分,≥1分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0%,符合率为74%;≥2分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0%,符合率为72%;≥3分敏感性为37.5%,特异性为90%,符合率为48%.结论 OSAS患者夜间HRV增强;应HRV分析筛选OSAS有其临床实用价值.

  • 辛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

    作者:唐方明;冷广曦;包浔娜;何星球

    目的 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相关时间段内的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辛伐他汀40mg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Ⅰ组,n=62)和常规组(Ⅱ组,n=58),Ⅰ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辛伐他汀40mg,同时对各患者分别于心房颤动发作时及转复窦性心律后14d、28d时检测血清中的CRP水平,并统计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CR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的CRP水平(P<0.05);试验终点时Ⅰ组患者心房颤动的累计发作次数及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发生和复发的作用.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胺碘酮联用对预防心房颤动的影响

    作者:梁维基;冼洪光;陈镭;陈维广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超过7d)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0例给予胺碘酮0.2g,1次/d;Ⅱ组48例给予厄贝沙坦150mg,1次/d,胺碘酮0.2g,1次/d;两组均连服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及6个月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 共87例完成治疗.随访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Ⅰ组为34.9%(15/43),Ⅱ组为13.6%(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复律后次日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由(42±12)mm缩小为(34±11)mm,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Ⅰ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

  • 左心房容积指数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预后中的价值

    作者:陈新军;苏伟;郑若龙;李伟章;高春恒;孙有刚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病例312例,于急性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左心房容积、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左心房容积通过体表面积来校正,将观察者按LAVI分为两组,即LAVI>30ml/m2共168例(占54%)和≤30ml/m2共144例(占46%)两组,自病例入院开始观察,若病例死亡观察结束.结果 在平均36个月(0~60月)的观察随访过程中,共有50例死亡,其中LAVI≤30ml/m2死亡14例,LAVI>30ml/m2者死亡36例,P<0.001.LAVI是AMI病例预后的一个重要和独立危险因素(LAVI每增加1ml/m2,相对危险度为1.04,95%可信区间为1.03~1.06,P<0.001).结论 LAVI增大是AMI病例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能够提供关于心肌梗死病例预后的信息,它和射血分数一起可以大大提高对心肌梗死病例预后的预测.

  • 1 41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马金萍;王林;陈康寅;李永健;党群;李喜元;陈树涛;张承宗;李广平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病例的特点.方法 采用2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对病例在年代(Ⅰ、Ⅱ、Ⅲ组)、性别、年龄分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1 410例,年龄呈现老龄化(P<0.01).心功能以NYHAⅢ、Ⅳ级为主,占87.9%.Ⅰ和Ⅱ组的首位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Ⅲ组则是冠心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患者心房颤动比例减少.老年前期首位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老年期和高龄老年期则为冠心病.总的好转率82.9%,总的病死率12.6%,后者以Ⅲ组低(P<0.01).死亡病例的首位病因逐渐由风湿性心脏病演变为冠心病,死因以非心脏性原因死亡居多,其次为心功能恶化.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病例的首位病因从风湿性心脏病演变为冠心病;高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可能逐渐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流行趋势.

  • 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作者:孙爱华;赵强;梅克治;吴同果;陈国伟

    目的 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对照组),贝那普利+螺内酯组(螺内酯组).测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内皮素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醛固酮水平在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螺内酯组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只有与螺内酯长期联合治疗才可以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醛固酮水平.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作者:马晶茹;杨萃;高勇;金霞;及跃;周雪;苗志林;曹海燕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调脂疗效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70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78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2周、4周、12周、24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血脂,分析两组间差异及调脂疗效.并且术后24 h及用药后24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LVEF与临床冠状动脉事件的变化.结果 (1)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下降率,分别为4周40.0%比34.1%,12周59.4%比50.5%,24周72.9%比58.6%(P<0.05);血清cTnⅠ下降率,分别为2周54.3%比37.8%(P<0.05),4周50.0%比42.2%.随访期内,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的上升率,24周时分别为39.0%比22.5%(P<0.05),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总胆固醇(TC)为21.7%比12.3%(P<0.05),给药24周后TC为23.4%比11.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9.5%比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Ⅰ水平.(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3)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C降至≤1.8mmol/L的目标值比例更高.

  • 远端保护装置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成;王伟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发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远端保护装置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玲梅;张梅

    无复流现象是指堵塞的心外膜动脉开放性重建后部分心肌组织不能灌注的现象.无复流可能妨碍梗死的愈合及药物输送至梗死区,并影响未来侧枝循环的形成.大面积的无复流预示着梗死的膨展和左心室的舒张功能下降.无复流现象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内皮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堵塞,动脉粥样硬化性微栓塞均可导致无复流的发生.心肌对比超声及多普勒导丝等诊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无复流的检出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低体温,缺血预处理及远端保护装置可减少无复流发生.

  • 他汀类和烟酸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心血管疾病

    作者:冉宇;刘君玲;张强

    单独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时,许多患者的血浆脂蛋白达不到治疗目标,尤其是在多项血脂不正常的患者中,他汀类只能轻度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一种独立预测冠心病的因素和轻度的降低甘油三酯(TG)的作用.烟酸对增高HDL和降低TG有明显的药理作用.他汀类和烟酸类合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升高HDL-C.

  • 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存活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波;邓江红;张伟

    如何检测心肌存活性的问题近年来日益引人注目.本文对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存活性的新方法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SERCA与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

    作者:王超;王林

    心力衰竭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心力衰竭中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基本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是在人和动物心力衰竭模型中细胞内钙离子流幅度的增大和/或减少被认为是其重要原因.在心肌舒张-收缩期,肌浆网Ca2+-ATP酶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对心肌肌浆网Ca2+-ATP酶的结构、功能、调节,以及在心力衰竭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中良;刘克强

    醛固酮是人体内重要、作用强的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合成酶的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以及左心室肥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的阐明对于在临床中治疗个体化,减轻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研制新的抗高血压药物等起着极大的作用.

  • RISK信号转导通路与肾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石磊;蔡尚郎;刘松;张文忠

    目的 通过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再灌注损伤补救酶(RISK)信号转导通路是否参与肾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h,再灌注5h.实验A组于再灌注同时对左侧肾动脉行结扎30s、开通30s的3次反复循环,余同对照组;实验B组于再灌注15min后对左侧肾动脉行结扎30s、开通30s的3次反复循环,余同对照组;药物组于再灌注前5min耳缘静脉注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0.3mg/kg),余同实验A组.分别于再灌注3h、再灌注5h取兔血,测定各组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实验终末,取结扎血管支配部位心肌进行免疫组化处理,观察心肌组织蛋白激酶B(Akt)和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以及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实验A组血SOD含量高于其它组(P<0.01),MDA含量低于其它组(P<0.01),实验A组心肌组织Akt和eNOS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其余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RIS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肾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肾缺血后处理必须在心肌再灌注后数分钟内立刻进行才能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临床分析

    作者:崔仲华;汤迎春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06年5月入院的90例ACS患者,均行多体位多角度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靶血管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预扩张再置入支架76例,直接置入支架14例,观察置入不同大小、类型支架手术成功率,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临床心脏事件、心功能情况.结果 90例患者置入支架115枚.支架直径2.5~4.0mm,长度8~32mm;支架类型为Evolution5枚,MedtronicS6607枚,Vismed10枚,B/BRAUN27枚,Biodiv Ysiooc47枚,Firebird19枚.全部随访3至12个月,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手术即刻出现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1个月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术后未规律抗凝,半年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重新置入支架;1例多支病变置入3枚支架,1年后死于心肌梗死;1例多发冠状动脉瘤半年后心脏性猝死.手术即刻成功率97.78%,心脏事件发生率6.67%,心功能改善62.50%.结论 ACS行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随访心脏事件发生少,心功能得到改善.但多支病变置入多枚支架再狭窄发生率高,易出现心脏事件.

  • 苯那普利联合利尿剂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作者:林劲;吴明;苏哲坦

    目的 观察苯那普利联合利尿剂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60例,给予苯那普利联合利尿剂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苯那普利治疗,疗程8周,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苯那普利联合利尿剂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单用苯那普利.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作者:关立克;金振一;李华;丁大植;李香;杨光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114例EH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舒张末期内颈(DD)、收缩末期内径(DS)、DD与DS之差与DD的变化率DD-DS/DD(%)及粥样斑块.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DS、DD、DD-DS/DD(%)值下降,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好地预测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 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临床观察

    作者:赵婕;张宇新;李辉;陆鹏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入选6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胺碘酮)30例,实验组(口服胺碘酮+ARB)31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 两组比较实验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ARB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 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功能改变及瓣膜置换术对其影响

    作者:张孝忠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评价手术疗效.方法 共入选26例,男14例,女12例.全部患者测术前及随访大呼气中期流速(MMF)、50%肺活量用力呼气流速(V50)、25%肺活量用力呼气流速(V25)、NYHA分级、生活质量及心胸比值(CTR).结果 26例随访1~10(5.7±4.6)年.术后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综合心功能指标较差者,术后随访V50、V25恢复较好(P<0.05).结论 MS患者心肺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以小气道功能为代表的肺功能指标可较好反映手术后长期疗效.

  • 小心脏综合征1例

    作者:李向;陈大年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因全身乏力、头晕10余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伴黑矇10余天入院.患者诉自记事起,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跑步或劳累时加重伴心悸,面色苍白,有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眼冒金花、黑矇.近10d来因体力劳动量较大,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隐痛,严重时面色苍白、出冷汗,稍休息上述症状即缓解或消失.

  •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重视实际临床预后

    作者:李广平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叉病变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介入医生的重视.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约占整个介入治疗的15%~20%,但总体治疗效果不如非分叉病变,操作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靶病变的再治疗率(target leison revascularization,TLR)也较高.

中国心血管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