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중국약과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048
- 国内刊号: 32-115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LC-MS法研究科罗索酸在正常及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
建立科罗索酸在正常及糖尿病大鼠血浆中LC-MS检测方法,同时比较其药代动力学差异.采用高脂饮食结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糖尿病模型,灌胃给予两组大鼠科罗索酸(170mg/kg),于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从眼底静脉丛取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科罗索酸在正常及糖尿病大鼠体内的吸收均呈现双峰形式,大鼠在糖尿病病理状态下科罗索酸的cmax、AUC0-24h明显增加,t1/2显著延长,CL/F显著减小,提示糖尿病会明显改变科罗索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可为科罗索酸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以抗肿瘤天然产物鬼臼毒素为原料,对其C环修饰,经叠氮化、还原、加成、消除得到4β-异硫氰酸酯-4-脱氧鬼臼毒素,再与各种酰肼反应得到氨基硫脲衍生物,后经环化得到一系列4β-(1,3,4-(口恶)二唑-2-氨基)-鬼臼毒素衍生物.前期研究表明当衍生物的R基团是甲基时,其对于HepG2细胞和HeLa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高于鬼臼毒素,对正常细胞株L929和Vero的细胞毒性则低于依托泊苷、鬼臼毒素和氟尿嘧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R基团为直链烷基或环烷取代基的衍生物,以期发现抗肿瘤活性更好、选择性较高、细胞毒性更低的化合物.利用MTT法,对于6种肿瘤细胞系Du-145、HeLa、A549、K562、K562/adr、HepG2测试合成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6a,6b,6d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
HPLC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及中间体L1的有关物质
为了考察阿托伐他汀钙及其重要中间体L1的有关物质,合成了14个相关化合物,并建立了L1良好的HPLC分离条件(采用C18色谱柱,以水-乙腈-四氢呋喃-甲醇(36∶ 8.4∶ 29∶ 26.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6 nm).结果显示中间体L1有4种潜在有关物质,阿托伐他汀钙有10种潜在有关物质.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阿托伐他汀钙及中间体L1的有关物质检测.
-
基于同步辐射显微CT技术研究冻干口腔崩解片的精细结构
采用低温冰颗粒直压冻干法制备口腔崩解片,与模制冻干法相比较,以同步辐射显微CT技术(SR-μCT)观测片剂内部的精细结构,得到显示内部结构差异的切片图,构建三维模型,确定灰度阈值后,提取片剂子结构,定量分析子结构,同时测定片剂的崩解性质和脆碎特征,研究片剂内部精细结构与其药剂学性质的关系.SR-.μCT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制备工艺、处方所得的口腔崩解片的精细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模制冻干法得到一体化致密网状结构,而低温冰颗粒直压冻干法得到松散聚集状态颗粒结构,这些结构特征合理地解释了低温冰颗粒直压法所得冻干口腔崩解片崩解迅速的机制,其微观子结构决定了片剂结构力学的宏观性质.结果显示,SR-μCT表征制剂内部精细结构的研究对阐明速释制剂的崩解特征有重要意义.
-
氟喹诺酮C-3羧基等排体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均三唑-(口恶)二唑甲硫醚曼尼希碱衍生物
为寻找抗肿瘤氟喹诺酮C-3羧酸等排体的有效优化策略,基于C-3均三唑-(口恶)二唑甲硫醚(6a~6j)结构特征,在培氟沙星(1)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环上发生氨甲基化反应得新的曼尼希碱目标化合物(7a ~7j),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用MTT方法评价了硫醚及其曼尼希碱化合物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硫醚及其曼尼希碱对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不但显著强于母体化合物1,而且曼尼希碱的活性也高于其相应硫醚的活性,尤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白血病细胞L1210和HL60的活性,显示出了一定的抗肿瘤选择性.
-
卡维地洛-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表征
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考察其载药性能以及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以难溶性药物卡维地洛为模型药物,以中空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剂浸渍挥干法制备卡维地洛固体分散体,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N2吸附-脱附、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线粉末衍射法等表征其物相特征,并对其溶出行为和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药物以无定型形式高度分散于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内部和孔道中;当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5时,药物60 min累积溶出可达95%;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溶出和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以中空介孔二氧化硅作为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体载体能显著改善药物的溶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胶带粘贴技术结合LC-MS法测定人体皮肤角质层中艾迪康唑浓度
采用胶带粘贴技术采集人体浅层皮肤样本,经提取处理后进行LC-MS测定,建立了人体皮肤角质层中艾迪康唑的定量分析方法.LC-MS测定以酮康唑为内标,甲醇-0.01%甲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经Shim-pack VP ODS C18柱分离后,电喷雾离子化,选择性正离子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在0.6 ~1 8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方法回收率、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本药物浓度测定要求.运用该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皮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专属,可用于人体局部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角质层中药物浓度测定及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
-
3-取代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以雌二醇为原料,在K2CO3碱性条件下,与二溴烷烃反应生成醚类化合物,继而与尿嘧啶或胸腺嘧啶反应,共合成16个新型3-取代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化合物5~20),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和MDA-MB-231、人卵巢癌SKOV-3、人肺癌NCI-H460和人胃癌MGC-803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连接链长为2的尿嘧啶单接产物5和双接产物6、连接链长为8的尿嘧啶单接产物17、连接链长为2和6的胸腺嘧啶双接产物8和16对MCF-7具有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5和6对MDA-MB-231细胞株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17同时对SKOV-3细胞株也呈现优良的增殖抑制活性.连接链长为6的尿嘧啶单接产物13对MGC-80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高.总之,3-取代的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对MCF-7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要优于其他受试肿瘤细胞株.3-取代雌二醇-尿嘧啶衍生物比3-取代雌二醇-胸腺嘧啶衍生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川续断皂苷Ⅴ和Ⅵ的抗骨质疏松活性
为探讨斑马鱼模型评价中药微量成分在体抗骨质疏松活性的适用性与合理性,以25μmol/L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幼鱼骨质疏松模型考察川续断皂苷Ⅴ和川续断皂苷Ⅵ抗骨质疏松活性.采用茜素红对斑马鱼幼鱼骨骼染色,并以显微检测、数码成像方法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结果25 μmol/L泼尼松龙使斑马鱼骨量显著丢失,与模型组比较,川续断皂苷Ⅴ和川续断皂苷Ⅵ及依替膦酸二钠阳性药均能阻止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骨量丢失,提示斑马鱼模型成功评价了微量川续断皂苷Ⅴ和川续断皂苷Ⅵ的抗骨质疏松活性,具有在体化、微板化,简单、高效的特点.
-
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对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体内抑制作用
为研究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在体内对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MDA-MB-231乳腺癌原位移植模型观察5F抗乳腺癌的效应.在治疗的同时,观察5F对裸鼠的不良反应.以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5F对乳腺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激酶嵌入结构域受体(KDR)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5F通过减少原发肿瘤体积和肺转移结节数目,显著抑制MDA-MB-231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这种抑制转移的作用不依赖于其对原发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5F对裸鼠的肝肾功能无明显的影响.5F抗MDA-MB-231乳腺癌作用机制与5F下调肿瘤组织VEGF、KD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
羟丙基-β-环糊精对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形成的影响
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yD)对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形成的影响.分别采用变温1H 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及含不同浓度HP-β-CyD的泊洛沙姆温敏凝胶中EO-CH2-和PO-CH3上质子的化学位移情况以及溶液到凝胶的热变化情况.随着HP-β-CyD浓度的增加,在胶凝温度(tol-gel)附近泊洛沙姆分子中EO-CH2-和PO-CH3上质子的δ明显向低场位移,胶束化和胶凝化温度分别由12.79℃和14.69℃升至14.93℃和28.13℃.HP-β-CyD可使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的tol-gel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
硫化氢对小鼠背根神经节河豚毒素敏感型钠电流的影响
研究硫化氢(H2S)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的影响.急性分离小鼠DRG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H2S供体NaHS对TTX-S钠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NaHS浓度依赖性地增加TTX-S钠电流,其半数大激活浓度(EC50)为119 μmol/L,Hill系数为1.105;100 μmol/L NaHS可使TTX-S钠电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移动约9.8 mV,稳态失活曲线向去级化方向移动约10.4 mV,但对恢复曲线无明显影响.因此,H2S能增加TTX-S钠通道电流,并改变TTX-S钠通道稳态激活和失活动力学特征,这可能是H2S参与疼痛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
GC法测定痛宁凝胶中冰片和薄荷脑的含量
采用GC法同时测定痛宁凝胶中龙脑、异龙脑和薄荷脑的含量.采用5%二苯基-95%二甲基硅烷共聚物为固定相的毛细管色谱柱(30 m ×0.32 mm ×0.2μm),分流比为50:1,柱温为88℃.结果表明痛宁凝胶中的龙脑、异龙脑和薄荷脑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依次为0.1169 ~1.4028 mg/mL、0.107 8 ~ 1.293 6 mg/mL和0.112 7~1.352 4 mg/mL;加样回收率依为98.02% (RSD=1.76%)、100 00%(RSD=1.78%)和101.77%(RSD=1.33%).所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痛宁凝胶的质量控制.
-
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对大鼠淤胆型肝炎的影响
观察复方熊去氧胆酸口服液(C-UDCA)对大鼠肝内胆汁淤积型肝炎的影响.采用灌胃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发大鼠淤胆型肝炎模型,检测经口给予C-UDCA后对大鼠胆汁流量、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C-UDCA能明显减轻ANIT导致的胆管损伤、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与单方熊去氧胆酸(UDCA)比较,C-UDCA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肝组织Na+-K+-ATPase、SOD酶活性.提示C-UDCA对ANIT诱导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型肝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C-UDCA的作用优于UDCA.
-
LC-MS/MS法鉴定替米沙坦氨氯地平双层片中有关物质
建立LC-MS/MS法对替米沙坦氨氯地平双层片的有关物质进行鉴定.双层片中的替米沙坦层及氨氯地平层分别取样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线性梯度法分析测定,替米沙坦及氨氯地平均与其有关物质分离良好.检测出替米沙坦中14个有关物质峰,对其中主要7个有关物质经二级质谱测定和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同时检测出氨氯地平中2个为英国药典收载的有关物质.
-
重组HSP65-6P277乳酸乳球菌疫苗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探讨表达HSP65-6P277蛋白的乳酸乳球菌活载体疫苗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多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将诱导型表达菌株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 pCYT:HSP65-6P277和组成型表达菌株L lactis NZ9000 pHJ:HSP65-6P277及无关蛋白对照菌株L lactis NZ9000 pCYT:Nuc灌胃1型糖尿病小鼠(2×109CFU,200 μL),每天灌胃1次,连续7d,之后每周灌胃1次,持续16周.每月从小鼠眼眶静脉丛取血1次,血糖检测仪检测STZ造模小鼠血糖水平并称体重.4个月后将小鼠处死,取小鼠脾脏做脾细胞增殖实验,采用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脾细胞上清液中的IL-10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YT:HSP65-6P277组和pHJ:HSP65-6P277组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STZ造模小鼠血糖水平(P<0.05),并能维持其正常体重稳定,降低脾细胞针对HSP65和P277的增殖(P<0.05),脾细胞上清液中IFN-γ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IgG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
云南黄果冷杉的化学成分
采用硅胶、凝胶、反相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 var.salouenensis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对照及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S,8S)-3-甲氧基-3',7-环氧-8,4'-氧化新木脂素4,9,9'-三醇(1),isomassonianoside B(2),8,8 '-二羟基松脂素(3),莽草酸正丁酯(4),对羟基苯甲酸(5),莽草酸(6),咖啡酸(7),阿魏酸二十四醇酯(8),苯甲酸(9),芹菜素-8-C-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10),丁香亭-3-O-芸香糖苷(11),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2),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6,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质谱成像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
质谱成像是一种在组织、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研究分子或离子种类及分布的新型分析技术,无需复杂前处理即可实现样本表面多种物质的原位定性、定量分析,绘制出它们的空间分布图.质谱成像技术在药学领域正崭露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样品制备、离子化技术,综述了其在药物代谢研究、药效毒理评价、药物蛋白质组学探讨、靶向药物筛选及固体制剂评价等方向的应用.
-
B-Raf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原癌基因B-Raf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中,尤其在黑色素瘤和甲状腺癌中.选择性B-Raf激酶抑制剂vemurafenib的上市引起了人们对此类抑制剂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vemurafenib与B-Raf激酶的结合模式,人们对B-Raf激酶抑制剂提出了新的分类.依据此分类,本文对蛋白质晶体数据库(PDB)出现的B-Raf激酶抑制剂进行了分析,比较每种类型抑制剂的作用模式,分析其构效关系,并对Raf激酶抑制剂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脂蛋白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研究进展
脂蛋白作为一种内源性纳米颗粒,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彻底生物降解、无免疫原性、不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识别而快速清除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靶向药物载体.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的新研究进展.
-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针对罕用药开发的激励措施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对比研究方法,总结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罕用药开发方面的激励措施.研究发现,日本对罕用药开发的激励力度大,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激励措施相对保守,但均对罕用药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借鉴其政策实施经验,为制定中国罕用药开发的激励措施提出建议.
-
日本罕用药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日本罕用药可及性的评价
以日本罕用药制度为参考蓝本,在系统解析日本罕用药制度的基础上,从审批前资格认证、审批上市过程以及上市后监管等方面剖析日本罕周药制度,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日本较为完备的一套罕用药制度收效甚好,有效地促进了军用药的研发及其可及性的提高,由此为我国罕用药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和理论依据.
-
我国罕用药可及性现状及其市场准入制度分析
根据我国罕见药市场可及性现状,构建罕用药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建立完善准入制度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我国罕用药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完善,罕用药的可获得性、可供应性和可负担性指标均不及发达国家或地区,严重影响罕见病患者用药,阻碍罕用药产业发展.建议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完善我国罕用药市场准入制度,以期激励我国罕用药研发创新,提高罕见病患者的治疗水平.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