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重度积水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并异位开口1例
患者女,44岁,自述左腰部酸痛10余年,近半年加重并间断脓尿,否认间歇性排尿、漏尿等症状;3个月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左肾囊肿,肾囊肿穿刺吸出囊液约550 ml,囊液成分与尿液相似,1周后复查发现左肾囊肿复发.本次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64排VCT泌尿系成像(图1):左肾见两套肾盂及输尿管,上位肾盂输尿管明显扩张、积水,输尿管纡曲、延长,末端输尿管未进入膀胱,而是继续向后下方走行,左侧下位肾盂输尿管及右肾输尿管走行正常,均开口于正常膀胱位置.CT诊断:①重度积水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遵循Weigert-meyer法则);②异位开口于后尿道.拟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见尿道外口6点钟位置针尖样裂隙,置入输尿管导管3 cm处受阻,置电切镜入膀胱,于膀胱颈5、6点钟位置见异位输尿管潜行于膀胱黏膜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以远输尿管切除,可吸收线关闭异位输尿管开口,留置双J管.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
肛周及臀部黏液腺癌伴复杂肛瘘1例
患者男,60岁,肛瘘病史20年,间断应用云南白药治疗,病情反复,发现左侧臀部肿物2个月入院.查体:肿物大小约15 cm×10 cm,表面溃疡,红肿,有轻度压痛.CT平扫:直肠后方、左侧臀部见大片状低密度影(图1A),与直肠后壁、双侧肛提肌分界不清.MRI:直肠后方、会阴部及左侧臀部皮下脂肪组织区见较大不规则形异常信号,较大层面大小约16.3 cm×15.0 cm,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内见网格状稍低信号,部分呈泡状改变(图1B);增强后病灶边缘明显强化,其内呈分隔样强化(图1C).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肛周及左侧臀部肿物隆起,呈粉红色,表面糜烂,呈菜花状,肿物已侵及肛管和距肛缘约7 cm处的直肠、无法剥离,故改行臀部肿物扩大切除术及经会阴直肠肛管切除术、近端直肠闭合术.
-
超声漏诊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
患儿女,3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就诊.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径增大,房间隔上段回声脱失约20 mm,心房水平可探及左向右分流,下腔静脉血流汇入左心房(图1),上腔静脉血流汇入右心房.超声提示:①下腔静脉异位引流(汇入左心房);②房间隔缺损.遂行房间隔修补术及下腔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中见心脏扩大,以右心为著,房间隔缺损约20 mm,下腔静脉汇入左心房,右上肺静脉汇入右心房.术后诊断:①下腔静脉异位引流;②房间隔缺损;③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
超声诊断主动脉窦瘤破入左心室合并室间隔夹层1例
患者男,49岁,主因“反复胸闷、气促3年余,加重伴咳嗽15天”入院.查体:血压120 mmHg/58 mmHg,双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前区可闻及3/6级双期杂音,叩诊心界稍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增大;肺动脉增宽;主动脉瓣显示欠佳,开放未见明显受限,关闭欠佳;右冠窦呈明显囊袋样改变,约42 mm×19 mm,于主动脉短轴2点钟处穿过主动脉瓣环与主动脉壁之间走行,向下突向左心室流出道,室间隔基底部肌层分离,参与形成囊壁的内侧部分(图1A、1B),囊袋顶部可见2处回声失落,直径分别为8.8 mm及5.3 mm(图1C),囊袋状结构随心动周期甩动,收缩期突入主动脉瓣口,致主动脉瓣口狭窄,舒张期突入左心室流出道.
-
超声误诊多处罕见部位并发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49岁,主因“反复左上腹痛4年余”入院,发病时左上腹间歇性隐痛、阵发性刺痛,2个月前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查体:右侧锁骨上区及左季肋区腹壁扪及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无牛奶咖啡斑;血压150 mmHg/90 mmHg.超声(图1):左侧肾上腺区见约7.2 cm×5.3 cm的弱回声团,边界较清,形态欠规则,内可见多个不规则无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肝十二指肠韧带区及腹主动脉旁见多个弱回声团,较大者约1.8 cm×1.2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季肋区腹壁肌层内可见2.1 cm×1.5 cm弱回声团,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右侧锁骨上区皮下可见5.2cm×3.1 cm囊实混合回声团,边界较清,形态规则,内可见网状分隔,实性成分内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
-
宫颈中肾管囊肿超声及MRI表现1例
患者女,36岁,体检发现宫颈肿物11天,无腹胀、腹痛,无阴道异常流血及排液,无性交后出血,大小便正常.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形态异常,表面轻度糜烂,宫颈上唇可触及5 cm×5 cm囊性肿物,无触痛;宫体及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经阴道超声:子宫后位,形态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颈前唇见5.9 cm×5.3 cm囊性包块,边界清,壁薄光滑,内见纤细网状分隔;CDFI示囊壁及隔上点状血流信号(图1A);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盆腔MRI:平扫示子宫后屈位,子宫肌层大小形态及信号正常,结合带完整;宫颈前唇增厚,其内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其内可见线状分隔,呈等T1等T2信号(图1B);增强后异常信号区无明显强化,分隔明显强化.行宫颈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宫颈前唇)囊壁内衬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上皮下为胶原纤维及平滑肌,未见恶性特征;病理诊断:中肾管囊肿(图1C).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
患者男,24岁,活动后胸闷、气促20年,加重伴发热1个月,伴恶心、呕吐;20年前曾接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此后间断有胸闷、气促.查体:体温39.4℃,血压110 mmHg/68 mmHg,心前区可闻及广泛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9%.TE E:右心明显扩大,室间隔上方可见补片样回声,其主动脉侧右心室面周围可见附加团块样回声(图1A),约14 mm×11 mm,表面不规则,有自主活动度,主动脉右窦壁回声增强,局部回声中断,约10 mm,并可探及舒张期主动脉至右心室分流信号(图1B),峰速约4 m/s,收缩期右心室至主动脉分流(图1C),峰速约1.6 m/s;主动脉瓣未探及确切附加回声,启闭良好;三尖瓣探及中-重度反流,峰速约5.7 m/s;肺动脉瓣开放受限,瓣上可见隔膜回声,跨瓣血流速度加快,约4.9 m/s,跨瓣峰值压差95 mmHg,平均压差55 mmHg.
-
误诊膀胱内尖锐湿疣1例
患者男,31岁,尿频、尿急5年余,排尿不畅半个月,无肉眼血尿,临床拟诊“慢性前列腺炎”.二维超声:膀胱三角区探及一不规则等回声团块,约3.37 cm×2.73 cm,呈菜花状凸向膀胱腔,表面的指状突起呈水草样漂浮;CDFI示双侧输尿管口喷尿正常,经腹超声团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A),经直肠超声团块内及基底部均见丰富血流信号(图1B).CEUS造影剂缓慢填充团块,其后缓慢消退,呈“慢进慢退”特点.超声提示:膀胱良性肿瘤.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尖锐湿疣(图1C).
-
PET/CT误诊骨化性肌炎为骨肉瘤1例
患者女,12岁,左侧背部肿物伴局部疼痛近1个月.PET/CT:左侧背部肿块,大小约5.6 cm×6.3 cm×7.0 cm,边缘见环形模糊骨化影,病灶整体代谢异常活跃,SUVmax约为9.5(图1A);考虑骨肉瘤可能.胸部增强CT:左背部第9~11肋间可见肿块,呈环形强化,考虑骨肉瘤(图1B).对左背部肿物行穿刺活检术,病理:光镜下可见多量骨组织,部分骨小梁形态似“C”形,骨组织间见多量梭形细胞成分伴间质黏液变,可见核分裂象(图1C);诊断:①骨纤维结构不良;②不除外高分化骨肉瘤.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科综合会诊后考虑良性病变,骨化性肌炎可能性大.行常规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半年后复查PET/CT,发现肿块缩小,大小约5.3 cm×4.4 cm×6.5 cm,边缘可见完整清晰骨化边,病灶内部非骨化区代谢稍活跃,SUVmax约4.5(图1D).终临床诊断:局限性骨化性肌炎.
-
主动脉巨大无冠窦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68岁,主因“胸闷、双下肢水肿1年余”入院,高血压病史20年.心电图:窦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Ⅰ度,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超声心动图:心腔大小正常,升主动脉宽39 mm,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对称性增厚,心尖四腔心切面右心房可见约52 mm×42 mm囊性包块,呈圆形,壁薄,无破口,几乎占据整个右心房(图1A);心尖五腔心切面紧靠主动脉根部后壁(无冠窦水平)显示该包块,并见其内有自发显影.CDFI:该囊性包块内可见来自主动脉瓣口的条束状血流信号,主动脉瓣探及轻-中度反流,三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可探及沿该囊性包块两侧的反流信号(图1B).超声诊断:主动脉巨大无冠窦瘤(突入右心房,未破裂);三尖瓣、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壁增厚.
-
颅内原发精原细胞瘤术中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17岁,因“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脚上抬困难,走路姿势异常,后逐渐出现右手手指精细活动不能完成”于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左侧面部痛觉过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呲牙口角向左歪斜,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痉挛(+),右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MRI示左侧颞叶、岛叶、基底核区斑片状、结节状长T1长T2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实质明显强化(图1A).行左额叶、基底核、脑室巨大占位切除术,术中二维灰阶超声:左侧额叶、左侧脑室及基底核区大小约5.8 cm×3.5 cm×5.3 cm的囊实混合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楚,形态不规则,其内见多个无回声区,脑中线推移(图1B);CDFI示团块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评价无灶性癫痫患者脑功能
目的 探讨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低频振幅(ALFF)方法评价无灶性癫痫(NLE)患者脑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对43例NLE患者(病例组)和46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利手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3.0T超导MR扫描仪进行静息态功能MR序列扫描,然后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ALFF分析,再对ALFF分析结果进行两样本t检验,并分析病例组ALFF统计脑图与患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ALFF升高的脑区位于左小脑后叶、右海马、右额中回、右颞上回、右额上回.ALFF降低的脑区位于右楔前叶.病例组患者左颞叶、右楔前叶、右屏状核、右颞上回、左中央后回ALFF与病程呈正相关;左脑岛、左中央前回、右额中回与病程呈负相关.结论 ALFF方法可无创检测NLE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变化,并了解其与患者病程的相关性,为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320排4D-CTA评估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320排4D-CTA诊断及评估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DSA确诊的DAVF患者的4D-CTA资料.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分析4D-CTA图像,评估DAVF部位、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类型,分析医师间以及4D-CTA与DSA间评估上述指标的一致性.结果 23例患者共27个DAVF,对于判断DAVF部位和引流类型,医师间一致率均为96.30%(26/27),一致性均好(Kappa=0.94),4D-CTA与DSA间一致率均为100%(27/27),一致性均好(Kappa=1.00);医师间及4D-CTA与DSA间检出供血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4.50、21.00,P均>0.05).结论 320排4D-CTA可准确诊断及评估DAVF部位、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类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1H-MRS检测儿童及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大脑前扣带回代谢物改变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1H-MRS中大脑前扣带回区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方法 纳入汶川地震幸存者57人,包括10例PTSD患者、23名PTSD康复者和24名健康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行1 H-MRS检查,检测大脑前扣带回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和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复合物(Glx)水平,计算并比较NAA/Cr、Glx/Cr、Cho/Cr、MI/Cr的差异.结果 Glx/Cr:PTSD患者(1.16±0.15)、PTSD患者+PTSD康复者(1.31±0.07)均明显低于健康者(1.59±0.10),PTSD患者明显低于PTSD康复者+健康者(1.48±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SD康复者(1.37±0.08)与健康者和PTSD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A/Cr、Cho/Cr和MI/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H-MRS中儿童及青少年PTSD患者大脑前扣带回区Glx明显下降,其改变可能在PTSD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18F-FDG PET/CT检测正常成人不同脑区代谢水平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目的 采用18F-FDG PET/CT检测正常成人不同脑区域代谢水平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769名健康成人的脑18F-FDG PET/CT图像,按年龄分为≤30岁、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及≥71岁组.采用Scenium软件将脑PET图像标准化,自动勾画左右各待测脑区,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扣带回、中央区、枕叶、距状裂及周围皮质、基底核、内侧颞叶和小脑,获得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各脑区代谢水平差异.结果 左右中央区、左右距状裂及周围皮质SUVmean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脑区SUVmean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P均<0.05);男性和女性左侧代谢优势脑区包括额叶、顶叶、扣带回、中央区、距状裂及周围皮质和小脑,右侧代谢优势脑区包括颞叶、枕叶、内侧颞叶,男性基底核为右侧优势,女性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加,除小脑外,余各脑区SUVmean均不同程度下降,左侧半球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健康成人各脑区代谢水平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随年龄增加,左右脑代谢呈非对称性减低.
-
PET及PET/CT在脑出血中的应用
PET是一种可测定生物体内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分布和浓聚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逐年增高,本文就PET及PET/CT在脑出血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
经会阴超声在围生期的临床应用
随着对女性盆底整体解剖结构再认识及实时三维超声技术的发展,经会阴超声在围生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经会阴超声检查可了解晚孕期孕妇的盆底情况,预测分娩方式;有效评估分娩的进程;并可于分娩后产褥早期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的影响.本文对经会阴超声在围生期3个阶段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18F-FDG PET/CT结直肠癌总病灶糖酵解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CRC) PET/CT显像总病灶糖酵解(TLG)与其淋巴管密度(L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病理证实的CR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19例,无淋巴结转移组17例)的术前PET/CT资料,记录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TLG.以免疫组化分析肿瘤和正常黏膜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和VEGF-C的表达,D2-40标记淋巴管,记数LVD,分析其与SUVmax及TLG的关系.结果 CRC组织VEGF-C和GLUT-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均<0.01).淋巴结转移组的SUVmax、TLG、LVD和VEGF-C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SUVmax:t=3.602,P=0.001;TLG:t=3.421,P=0.002;LVD:t=3.051,P=0.004; VEGF-C:x2=8.047,P=0.045).SUVmax与TLG、TLG与LVD、TLG与GLUT-1的累积光密度(IOD)值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607、0.654、0.367,P均<0.05).VEGF-C不同表达等级间TLG和L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2、35.579,P均<0.001).GLUT-1与VEGF-C的表达水平呈等级相关(r=0.302,P单侧 =0.028).结论 结直肠癌病灶的TLG与LVD和VEGF-C存在正相关,TL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状况.
-
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在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在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对36例由结肠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选定靶平面后,行CT灌注扫描.根据CT灌注参数,绘制靶平面肿瘤组织ROI及靶血管(肿瘤供血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计算公式推导肿瘤内血浆隔室容积百分比(fP)、组织间隙隔室容积百分比(fI)、表观血流量(F)及表面通透性(PS).结果 36例直肠癌的fP值为(17.3±7.4)%,fI值为(34.3±11.6)%,F值为(141.0±47.8)ml/(min·100 g),PS值为(43.2±18.8) ml/(min·100 g).结论 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为定量评价直肠肿瘤组织内微循环的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冠状动脉及心脏瓣膜钙化与慢性肾疾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心脏瓣膜及冠状动脉钙化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心脏MSCT检查的CKD 3~5期患者212例,采用Smart Score 4.0自动分析软件测量冠状动脉和瓣膜钙化积分,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检验心脏瓣膜及冠状动脉钙化与eGFR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影响心脏瓣膜及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CK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心脏瓣膜钙化积分与eGFR均呈负相关(r=-0.182、-0.128,P均<0.05);年龄、eGFR、胆固醇及血磷是CK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eGFR及脉压差是CK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心脏瓣膜及冠状动脉钙化与CKD相关,其中eGFR是心脏瓣膜及冠状动脉的独立影响因素.
-
320排容积CT心脏成像在小儿法洛四联症中的应用:与超声对比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心脏成像在小儿法洛四联症(TOF)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拟诊为TOF的患儿行320排VCT检查,并将CT检查结果与同期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20例患者中320排VCT确诊16例,US确诊18例;对16例320排VCT及US均诊断为TOF患儿的McGoon指数分别为1.13±0.04和1.01±0.04(t=1.521,P=0.149);以手术为金标准,320排VCT及US对室间隔缺损检出率分别为80.00%(16/20)和90.00%(18/20,P>0.05).320排VCT和US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径分别为(4.98±0.29)mm和(4.96±0.31)mm(t=0.258,P=0.800),测量的TOF患儿主动脉骑跨率分别为(0.27±0.01)%和(0.28±0.01)%(t=-0.019,P=0.250).结论 320排VCT可清楚显示患儿TOF各种畸形,可较准确地评估TOF患儿肺动脉发育及大于2 mm的室间隔缺损,对术前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
超声评价不同级别高血压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分级分为1~3级高血压组,另选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对各组颈内动脉系颅外段的颈内动脉和颅内段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的颅外段椎动脉2和颅内段的大脑后动脉、椎动脉1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PSV和EDV减低,PI和RI增加.颈内动脉系的PSV和EDV在2级高血压组减低,椎-基底动脉系在1级高血压组EDV减低,RI增加.椎-基底动脉系除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段大脑后动脉和颅外段椎动脉2的PI及RI呈负相关外,两系的2级和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外参数相关均呈正相关.结论 2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PSV和EDV降低,1级高血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EDV降低和RI增高.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仅在2级高血压以上有相关性.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心室功能及收缩同步性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肌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PCI组为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左前降支狭窄患者,对照组20例为CAG检查证实冠状动脉狭窄<30%患者,对所有患者术前3天及PCI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进行RT-3DE检查,获得左心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及时间位移牛眼图和相应参数,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前壁及前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平均舒张末期容积(rEDV')、平均射血分数(rEF'),峰值充盈率(PFR);同步性参数包括左心室16节段达到小容积时间的大差值、标准差及其校正值(Tmsv1 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左心室17节段大位移(Emax)、小位移(Emin)、平均位移(Ea)、位移标准差(Esd)及节段位移离散度(Esd/Ea),不同步节段数(DS)、缺血或梗死节段数(ⅡS).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PCI组EDV、rEDV'、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Emax、Esd、Esd/Ea、DS、ⅡS均大于对照组(t=2.24~3.19,P均<0.05),EF、rEF、PFR、Ea、Emin均小于对照组(t=-3.07~-2.12,P均<0.05).PCI组术前3天与术后3天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3天比较,EDV、rEDV'、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Emax、Esd、Esd/Ea、DS、ⅡS减小;EF、rEF、PFR、Emin、Ea增大(F=3.79~17.28,P均<0.05).PCI组患者术前3天、术后3个月的rEF与EF、Esd/Ea与Tmsv-16sd%呈正相关(r=0.793、0.478,P均<0.01),Esd/Ea与EF、PFR与ⅡS呈负相关(r=-0.454、-0.739,P<0.01).结论 RT-3DE可定量测量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同步性参数,进而评价缺血心肌的恢复情况,为PCI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方法.
-
三维面积应变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早期变化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改变情况.方法 对40例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3D-STE,测量并比较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对室壁厚度(RWT)、二维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2D-LVMi)、二维左心室射血分数(2D-LVEF)、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ESV),以及3D-STE指标包括左心室三维射血分数(3D-LVEF)、左心室球形指数(SPI)、三维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3D-LVMi)及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差异;采用Pea rson相关分析检验GAS与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IVSTd、LVPWTd、LVEDd、RWT、2D-LVMi、2D-LVEF、EDV、ESV、3D-LVEF和SPI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血压组3D-LVMi高于对照组[(l04.20±7.94) vs (92.85±6.92),P<0.05),GAS低于对照组[(-25.53±3.79)vs(-31.43±3.13),P<0.05].GAS与3D-EF呈负相关(r=0.78,P<0.05),与3D-LVMi、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r=0.81、0.60、0.50,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构型未发生明显变化时,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已经减低,可通过3D-STE中GAS进行评价.
-
模拟婴幼儿头颅70 kV CT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目的 探讨模拟婴幼儿头颅70 kV CT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用CPT500模体,分别于70 kV及120 kV、150~500 mAs条件下进行扫描,测量其低对比度模块中对比度为1.0%、直径为15 mm的圆柱体的CNR和CTDIvol值,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LCD)进行评分.对70 kV、150~500 mAs测得的每组图像的CNR和LCD评分与婴幼儿头颅常规扫描条件(120 kV、200 mAs)图像的差异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当管电压为70 kV及120 kV时,图像CNR与CTDIvol呈线性正相关性(r=0.96、0.94,P<0.001);当管电流设置为150~400 mAs时,70 kV与常规扫描条件图像的CNR及LCD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当管电流设置为450~500 mAs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70 kV、450~500 mAs扫描条件可得到与传统的120 kV、200 mAs CT扫描相似的图像质量,前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适用于婴幼儿头颅CT扫描.
-
3.0T MR反转时间对流入反转恢复序列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3.0T MR反转时间(TI)对流入反转恢复序列(IFIR)门静脉系统非对比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志愿者31名(正常组)、门静脉高压患者12例(门静脉高压组)采用不同的TI行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评估采用不同TI所得的IFIR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主动脉SNR、肝脏组织SNR、门静脉主干CNR,根据门静脉及其分支显示清晰程度进行评分.对上述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受检者不同TI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肝脏组织SNR、主动脉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TI门静脉图像分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组不同TI图像的肝内分支评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选择900 ms TI时,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图像评分均低于正常组,TI为1100ms时,两组图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正常受检者,TI为700ms时既能得到较好的背景压制的图像,又能保证显示门静脉远端细支血管;而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选择TI为1100ms更有利于门静脉分支血管的显示.
-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与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对肺炎患儿胸部低剂量CT图像质量的优化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算法、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算法及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对肺炎患儿胸部低剂量CT图像质量的优化.方法 选取肺炎患儿41例,根据年龄设定噪声指数(NI).将原始数据重建为5 mm的MBIR图像(序列A),5 mm的30% ASiR与70%滤波反射投影(FBP)混合图像(序列B),5 mm的FBP(序列C)图像,由2名医师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并计算优化信噪比(SNR)及辐射剂量.结果 序列A图像的主观噪声、细微结构的显示方面明显优于序列B及序列C图像,但结构边缘略为模糊;序列A图像的客观噪声值较序列B及序列C图像噪声降低,SNR较序列B及序列C升高,辐射剂量约为(0.24±0.05)mSv.结论 序列A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序列B及序列C的图像.
-
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继发转移性钙化的临床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慢性肾病透析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患者转移性钙化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确诊为终末期肾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合并转移性钙化患者的资料,透析时间<10年者19例(短期透析组),透析时间≥10年者17例(长期透析组).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转移性钙化发生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检验转移性钙化与透析时间、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透析时间、血钙、血磷、血iPTH预测转移性钙化的效能.结果 短期透析组软组织钙化[15.26%(29/190)]和血管钙化发生率[22.11%(42/190)]均低于长期透析组[22.35%(38/170)、31.76%(54/170),P均<0.05].软组织钙化数、血管钙化数及钙化总数短期透析组中与透析时间呈正相关(r=0.49、0.40、0.53,P均<0.05),长期透析组中与透析时间无相关性(P>0.05),两组中软组织钙化数、血管钙化数及钙化总数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iPTH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透析时间和血iPTH预测转移性钙化效能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和0.88(P均<0.05),血钙和血磷预测转移性钙化效能较低,AUC分别为0.67和0.48(P均>0.05).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中透析时间是影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转移性钙化重要因素.
-
双能CT评估骨密度
目的 评价利用双能CT(DECT)测量容积CT值评估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 对11名志愿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L1~L4)及股骨(股骨颈)BMD值;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容积CT值,分析容积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容积CT值与BMD值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01;相关函数为Y=0.004X-0.879,其中Y为BMD值,X为容积CT值);段骨容积CT值与DXA所测BMD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ECT所测腰椎容积CT值与DXA所测BMD值密切相关,可定量反映腰椎BMD变化.
-
滑膜肉瘤CT及MRI特征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CT (16例)和MRI(10例)特征.结果 14例邻近关节,4例远离关节.18例中,8例发生转移.CT表现:16例肿瘤边界均清晰,其中2例(2/16,12.50%)见瘤周水肿;9例(9/16,56.25%)密度均匀,7例(7/16,43.75%)密度不均,肿瘤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6例(6/16,37.50%)肿瘤内见钙化;3例(3/3,100%)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MRI:10例肿瘤边界均清晰、见瘤周水肿;8例(8/10,80.00%)T1WI呈等信号,2例(2/10,20.00%)等信号内散在稍高信号;10例(10/10,100%)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7/10,70.00%)见“三信号征”;9例(9/10,90.00%)见线状低信号分隔.结论 滑膜肉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
常规MRI及功能MRI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
目的 探讨常规MRI、DWI、T2-mapping和1H-MRS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和(或)基因检测确诊的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39例(病例组),另纳入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双侧大腿行常规MR、DWI、T2-mapping和1H-MRS检查,常规MRI时进行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评分,于右股外侧肌选择ROI,测量ADC值、R2值、脂肪分数(FF),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绘制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的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常规MRI中92.31%(36/39)肌肉呈不同程度脂肪浸润;臀大肌(36/36,100%)常受累,脂肪浸润评分高[(2.79±1.38)分];长收肌(12/36,33.33%)少受累,脂肪浸润评分[(0.56±1.07)分].病例组ADC值和R2值均低于对照组低,FF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以脂肪浸润评分0.50分、ADC值1.72×10-3 mm2/s、R2值6.77 Hz、FF值35.20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0%和100%、82.40%和83.30%、100%和83.30%、35.20%和64.60%,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84、0.95、0.82.结论 常规MRI中脂肪浸润评分及不同功能MRI中ADC值、R2值和FF值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效能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自建模板及微分同胚图像融合算法评价近期发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结构
目的 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自建模板及微分同胚图像融合(VBM-DARTEL)算法,对比近期发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与有创伤暴露史的健康对照(TEHC)间脑结构的体积差异,分析差异脑区的体积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地震后7~15个月右利手的地震幸存者的高分辨率三维T1WI图像,其中近期发病PTSD患者28例(PTSD组)、TEHC 28名(TEHC组).采用MatLab 2012b工作平台下SPM8软件的VBM-DARTEL工具包预处理图像.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地震后时间及颅内容积为协变量,对比两组间全脑灰质和白质的体积差异.以与上述相同的协变量评价差异脑区的体积与患者临床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CAP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TEHC组相比,PTSD组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增加,右侧楔叶、右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及双侧颞上回灰质体积缩小,左侧颞上回白质体积缩小.两组间海马灰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颞上回灰质体积与患者CAP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近期发病PTSD患者结构改变以部分脑区灰白质萎缩为主.近期发病PTSD患者海马体积无萎缩可能是与病程延续数年PTSD患者不同的脑结构特征.
-
头颈部影像学研究进展
随着影像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头颈部影像学取得了重大进展.薄层高分辨力成像可很好地显示头颈部小器官,并能满足诊断需求;fMRI、PET/CT、PET/MRI、DWI等可从多方面推动头颈部影像学的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影像学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
-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
促进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新技术层出不穷,使CT、MRI和超声等的图像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更清楚显示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各种功能和代谢成像技术和方法逐渐成熟.目前,我国影像设备质量和高端设备普及率大为提高,有关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文章数量逐年上升.本刊近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组织一批有关新技术进展的文章,以推进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
心脏磁共振成像预测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良事件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LGE)对酒精性心肌病(ACM)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 纳入临床诊断为ACM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58例,对所有患者行CMR,根据是否出现LGE将患者分为LGE(+)组和LGE(-)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定义为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对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的心脏不良事件进行生存分析;将LGE、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心力衰竭出现时间、饮酒时间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结果 LGE(+)组22例,LGE(-)组36例,共10例发生心脏不良事件,LGE(+)组发生率[31.82%(7/22)]显著高于LGE(-)组[8.33%(3/36),P=0.02].LGE是心脏不良事件的强预测因子(风险比值:5.74,P=0.02).结论 CMR心肌LGE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ACM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强预测因子.
-
Cantrell五联征影像学及临床特征
目的 分析Cantrell五联征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及1胎经手术或影像学确诊的Cantrell五联征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8例及1胎为完全型Cantrell五联征,1例为不完全型Cantrell五联征;右位心3例、左位心1例、中位心5例,1胎为胸外异位心;9例及1胎胸骨下段异常及膈肌前部缺损,1例膈面心包缺损,8例、1胎腹壁发育异常,9例及1胎复杂心脏畸形,其中右心室双出口伴室间隔缺损常见,9例伴心室憩室.结论 Cantrell五联征包括胸骨下端、膈肌、心包、腹壁及心脏先天性发育异常,CT或MRI有助于诊断.
-
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成像的研究进展
目前,CT肺动脉成像(CTP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PE)的“金标准”.CTPA为诊断急性外周性PE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据.但CTPA诊断急性外周性PE仍存在较大困难.目前CT辐射剂量及对比剂负荷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急性PE的CTPA诊断(尤其是外周性PE)、预后评估、CTPA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
空洞检测算法自动化检测肺结节内空泡和空洞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利用空洞检测算法自动化检测肺结节内空泡和空洞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49例肺结节,其中良性16例,恶性3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检查.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盲法对CT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得出有无空泡和空洞的结论.利用基于阈值的空洞检测算法对CT图像中指定的肺结节进行有无空泡和空洞的客观评价.对两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利用空洞检测算法对肺结节内空泡和空洞征象前后2次提取的数据稳定(Kappa=1),与高年资医师主观判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2,P=0.353),且一致性较好(Kappa=0.785),并可明显节约每个结节数据提取时间[(7.72s±2.26)s vs (24.48±8.24)s,t=14.64,P<0.001].结论 利用空洞检测算法提取肺结节内空洞和空泡征象稳定、快捷,有望成为低年资医师诊断肺结节的辅助检测工具.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和栓塞约占心脑血管事件的70%.早期发现易引发缺血事件的易损斑块并及时给予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本文综述近年来各种影像诊断技术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正确应用影像新技术检测易损斑块、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帮助.
-
基于解剖学和CT影像的支气管树结构模型建立和肺内气流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基于支气管树解剖模型的肺内气流动力学模拟研究是一种无创定量监测支气管形态结构与内部气流瞬变耦合关系的方法,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肺功能检查的补充.本文对基于解剖学方法及CT影像的肺支气管树形态结构研究进展、基于结构模型的肺内气流分布规律研究进展、肺实质结构模型建立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
腮腺Wathin's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超声和临床特征
目的 分析腮腺Wathin's瘤与多形性腺瘤声像图特征和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于我院病理证实为腮腺Wathin's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连续性病例47例,分别评价两种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灶的声像图特征,Wathin's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种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灶大小、有无吸烟史、回声强度、回声是否均匀、是否存在无回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吸烟史是腮腺Wathin's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4、3.78和105.20.建立回归方程后,预测多形性腺瘤的准确率为87.5%,Wathin's瘤的准确率为91.3%,整体模型的准确率为89.4%.结论 根据临床及超声特征可对两种常见腮腺肿物做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可为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更多帮助.
-
超声造影评价移植肾皮质不同部位的微循环灌注
目的 探讨CEUS评价移植肾皮质不同部位的微循环灌注特点.方法 根据血清肌酐(SCr)值将40例移植肾患者分为SCr正常组和SCr异常组.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行移植肾灌注CEUS,采集动态图像.选择移植肾同一切面包膜下肾皮质(外层皮质,ROI1)、弓形动脉上方肾皮质(近髓皮质,ROI2),获得相应时间-强度曲线及定量参数,包括到达时间(AT)、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绝对达峰时间(ATTP)、平均渡越时间(MTT).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肾皮质不同ROI指标间差异.结果 正常移植肾的CEUS灌注期表现为近髓皮质首先开始显影,外层皮质随后显影;消退期表现为外层皮质首先开始消退,近髓皮质消退晚于外层皮质出现消退.除AT外,SCr异常组移植肾外层皮质的灌注指标较SCr正常组延迟(P<0.05).SCr正常组与SCr异常组移植肾近髓皮质的灌注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移植肾外层皮质较近髓皮质能够更敏感地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改变.选择移植肾外层皮质作为ROI对于早期评价移植肾微循环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
超声造影诊断囊性肾癌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28例(28个病灶),分析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二维超声主要观察囊性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超声造影主要观察囊性肿块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的增强表现,主要指标:增强模式、增强程度及假包膜征.结果 本组28个囊性肿块包括多房性囊性肾癌16个,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及囊性变12个.二维超声显示囊实性肿块18个,多房囊性肿块8个,未见分隔及实性成分肿块2个;CDFI示20个肿块内部可见血流信号,8个未见血流信号,CDFI血流显示率为71.43%(20/28).超声造影示全部肿块内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均见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血流显示率为100%.超声造影增强模式:15个肿块表现为“快进慢退”,7个表现为“快进快退”,6个表现为“等进等退”;增强程度:16个肿块呈高增强,12个呈中等增强;假包膜征:6个肿块可见假包膜征,22个未见假包膜征.结论 超声造影在显示囊性肾癌内低速血流及微循环血供情况,其敏感度优于二维超声.
-
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多排CT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 采用16排MDCT评价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60例受检者腹部增强CT影像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分析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病例并进行分类.结果 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变异共44例,发生率为4.58%(44/960).男女性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23,P>0.05).根据左肾静脉的数量及空间走行表现将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分成3型,其中Ⅰ型(完全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2例,包括ⅠA型5例,ⅠB型7例;Ⅱ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26例,包括ⅡA型20例,ⅡB型4例,ⅡC型2例;Ⅲ型(异常回流分支)6例.结论 MDCT可用于评价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对诊断左肾静脉相关疾病和指导肾脏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
以飞利浦CV系列超声产品论医用超声的实用性
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的革新不仅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自源性动力,更为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诊断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临床诊治手段医师触诊和经验推断为主的主观性方式转变为多检验数据为参考的客观性分析方式.但在降低临床误、漏诊率的同时,医师对仪器准确性和操作可靠性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依赖.仪器准确性通常体现在设备硬件的技术指数,操作可靠性则对设备的开发程度与操作者对设备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要求.医师的操作水平和对设备的利用能力需与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大程度地匹配.以下以超声设备为例,探讨如何利用高精尖超声设备实现高效能.
关键词: -
X线诊断早产儿代谢性骨病(附4例报告)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指由早产儿体内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的骨矿物质含量异常,重症者可出现病理骨折及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1].MBD患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2],多数MBD为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了解MBD的影像学表现对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例MBD的X线表现,现报道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徒手揉压法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临床动脉穿刺常见的并发症.PSA的无创性治疗方法有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法(ultrasound-guided compression repair,UGCR)、超声引导下经皮瘤腔内注射凝血酶(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等.笔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徒手揉压法治疗PSA,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