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针灸》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炜宏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神经官能症热入血室证案

    作者:杨振杰;吴富东;王锐;张姝

    患者,女,65岁.初诊日期:2010年6月12日.主诉:两胁部发热、胀闷30年.病史:30年前因产褥期受凉、劳累,渐出现乏力、骨节疼痛等症,尤其自觉心胸两胁部发热、胀闷,持续不已,诸症每因劳累及情志不畅而加重.近年,除上述症状不解外,复感头部及四肢发凉、怕冷,穿厚衣戴帽亦不觉暖,身体困重,纳少.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 灸治面疽案

    作者:吴晓敏

    患者,女,62岁,于2007年4月25日就诊.主诉:鼻尖部脓肿破溃,略有瘙痒3年余.病史:3年前鼻尖部被蚊子叮咬,当时未予重视,没做任何治疗.大约2周后叮咬部红肿加重,瘙痒明显,于是外敷消炎药膏(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显,时好时坏.3年期间,先后间断性服用中药及外敷药物治疗数次,仍未治愈.近半年来呈加重趋势,鼻尖部开始溃脓,脓肿范围不断扩大,时有脓液渗出,瘙痒不适.现脓肿部呈1.5 cm×0.7 cm大小,脓水清稀,中心部塌陷,肿下软漫,周边暗红.查血糖正常,既往无糖尿病史.诊断:面疽.

  • 辨证治疗阴部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作者:尹莹;周小勇;王英淑;宋玲娟;段逸群

    目的:观察针刺辨证治疗单纯性会阴、肛周、外阴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针刺长强、会阴、曲骨、三阴交、阿是穴等主穴,并根据辨证分型加用配穴,肝经风热型加太冲、曲泉等,血虚风燥型加血海、曲池等,观察32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症状、皮损体征总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瘙痒症状总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06±1.46、2.19±1.71;皮损体征评分分别为4.38±2.21、1.50±1.44,瘙痒症状与皮损体征各项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经风热型愈显率为73.4%(11/l5),血虚风燥型为70.6%(12/17),两型疗效相当(P>0.05).2例患者出现血肿或瘀斑,2~3日自行消退,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辨证取穴治疗单纯性会阴、肛周、外阴瘙痒症的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 经络电信息诊疗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作者:戴杰;阴爱华;周膺;阴丽君

    目的:寻找治疗带状疱疹的佳穴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用经络电信息诊疗仪探测经络找出与疾病有关的"痛经口"进行电刺激和刺络放血拔罐,对照组予口服阿昔洛韦.结果:观察组探查的"病经口"多位于阿是穴、章门、带脉、期门、大包等.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100/100),优于对照组的60.0%(60/100)(P<0.000 1),且观察组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00 1).观察组没有一例发生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26.0%(26/100).结论:经络诊疗仪探测出"痛经口"进行电刺激和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可及时有效缓解疼痛,并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 电针结合心理干预对网络瘾患者网络渴求及脑电超慢涨落图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朱天民;李辉;杜宇鹏;郑重;金荣疆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心理干预疗法对网络瘾(IAD)患者网络渴求、焦虑等戒断症状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IA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心理组、电针结合心理组(综合组).电针组选取百会、四神聪、合谷、内关、太冲、三阴交穴,行电针治疗,隔天1次,共治疗20次;心理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4天1次,共治疗10次;综合组运用电针结合心理干预疗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网瘾自评量表、网络渴求程度、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脑电超慢涨落图(ET)的S波谱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综合组网瘾自评量表、网络渴求程度、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综合组网瘾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电针组和心理组(P<0.01,P<0.05),网络渴求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心理组(P<0.01);综合组脑电图S11系波谱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心理组和电针组(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心理干预可降低IAD患者网络渴求及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患者中枢多巴胺(DA)含量下降有关.

  • 电针承山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孙平良;杨伟;张磊昌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承山穴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药物组,每组60例.电针组穴取承山,用频率为2 Hz/100Hz疏密波治疗,术后30 min治疗第1次,次日起每日上午坐浴后治疗1次;药物组术后30 min口服萘普生缓释胶囊2片,以后每日换药前口服2片.两组各治疗4次,评价术后5、24、48、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术后5、24、48、72 h测得的疼痛积分,电针组分别为6.78±2.12、5.56±1.87、4.34±2.23、3.15±2.11,均低于药物组的7.56±2.01、6.23±1.15、5.57±2.21、4.34±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刺激承山穴能改善混合痔术后疼痛.

  •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型便秘临床观察

    作者:肖蕾;王立新;崔祺;徐阳;姚路红

    目的:探寻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型便秘的较佳疗法.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刺组、开塞露组,每组40例.4组患者均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基础上,针药组予针刺配合中药口服,针刺穴取少商、商阳、丰隆、天枢、支沟等,中药组成为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胆南星、全瓜蒌等;针刺组单纯给予针刺疗法;中药组单纯给予中药口服;开塞露组采用开塞露纳肛.比较治疗7天、21天后的排便间隔时间、便质情况、便秘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7天后便秘总有效率针药组97.5%(39/40),明显优于中药组的87.5%(35/40)、针刺组82.5%(33/40)、开塞露组80.0%(32/40)(均P<0.05);治疗21天后便秘总有效率针药组92.5%(37/40),明显优于中药组82.5%(33/40)、针刺组80.0%(32/40)、开塞露组67.5%(27/40)(均P<0.01).4组治疗7天、21天的排便间隔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药组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便秘效果确切,同时可以提高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提示针灸与中药具有协同作用.

  • 深刺崇骨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张智龙;赵淑华;陈国华;吉学群;薛莉;杨元庆;陈宏;张鑫

    目的:探讨针刺崇骨穴不同深度对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283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崇骨深刺组(99例)、崇骨浅刺组(94例)和传统针刺组(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崇骨深刺组、崇骨浅刺组均取崇骨、廉泉穴,崇骨深刺组崇骨针刺60~75 mm,崇骨浅刺组崇骨针刺30 mm,并通以电针;传统针刺组穴取风池、翳风、完骨、廉泉等,3组均留针30 min,每天2次,共治疗30天.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中风后吞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崇骨深刺组总有效率为97.0%(96/99),优于崇骨浅刺组的64.9%(61/94)及传统针刺组的70.0%(63/90)(均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崇骨浅刺组仅中医评价量表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崇骨深刺组及传统针刺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均下降明显(均P<0.01);各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崇骨深刺组各项评分均较崇骨浅刺组、传统针刺组分值下降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崇骨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深刺.

  •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李建萍;蔡俊;干霞曼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关键词: 眩晕 电针 穴位注射
  • 应用SPECT观察眼针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周鸿飞;王健;曹铁军;鞠庆波;黄春元;冯瑶;李亚明;李雪娜;曲方;窦文波

    目的:验证眼针穴区与脏腑功能相关性,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原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上焦区、下焦区;配穴: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前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感兴趣区(ROI)摄取比值为0.74±0.12,眼针后为0.91±0.08,眼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治疗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从而证明眼针穴区与脏腑具有相关性.

  • 颈夹脊穴注射医用臭氧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

    作者:蔡志梅;王玉明

    医用臭氧已被疼痛科医师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关于颈夹脊穴注射医用臭氧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报道则较少见.近年来,笔者采用颈夹脊穴注射医用臭氧的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报道如下.

  • 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

    作者:柴增辉

    笔者自2000年运用火针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有腹痛、腹泻、大便夹杂黏液或脓血,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均根据钡餐肠造影检查及典型临床表现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小20岁,大72岁;病程短6个月,长20年.

  • 关于"鼻槁腊……取三阳之络"的含义

    作者:陈静;张德英

    <灵枢·寒热病>有日:"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对此段经文,注者多云:腊,干的意思.槁与腊,是同义复词,鼻槁腊,就是鼻腔干燥,<灵枢经校释>(河北医学院编)和<灵枢经语释>(山东中医学院编)即如是云.笔者认为,如果槁与腊是同义复词,在此处则显得多余,只需一个槁足矣,构同义复词并无价值,因为此处并非出于句法结构而构同义复词,无端地添一字,古人不会多此一举.

  •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阿片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万山;钟敏;杨进辉;招伟贤

    目的:探讨"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脏保护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心肌缺血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M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N组只开胸穿线,不结扎LAD;E组在缺血前3 d每天给予双"内关"穴电针刺激20 min.用TTC染色的方法测定大鼠心梗面积;用生化方法测定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光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心肌δ阿片受体(DOR)和K阿片受体(KOR)mRNA的表达.结果:E组较M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M组CK-MB 和LDH水平分别为(980±92)U/L和(2 743±124)U/L,均较N组的(312±41)U/L和(530±56)U/L显著升高(均P<0.01),E组的CK-MB及LDH水平分别为(572±70)U/L和(1819±97)U/L,均较M组明显降低(均P<0.01).DOR和KOR表达在M组与N组间无明显差别(均P>0.05),E组D0R表达较M组和N组显著增加(均P<0.01),KOR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通过上调心肌δ阿片受体基因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 头部电针透穴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戚秀杰;王顺

    目的:探讨头部电针透穴疗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透针组,每组9只.其中假手术组于左侧纹状体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透针组以6-羟基多巴胺左侧纹状体微量注射法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旋转模型;透针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采用头部电针透穴疗法进行治疗,穴取"百会""太阳",由"百会"沿皮向"太阳"透刺,接电针仪,每日治疗1次,6日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他组不予治疗干预.疗程结束后各组大鼠:(1)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的形态、数量;(2)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的表达.结果:(1)透针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TH阳性表达面密度、数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分别为0.065±0.011、0.014±0.003、0.470±0.099,模型组分别为0.039±0.008、0.008±0.002、0.266±0.065,透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TH阳性表达面密度、数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均增高(均P<0.05);(2)透针组大鼠黑质BDNF mRNA表达的面密度、数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分别为0.100±0.012、0.014±0.003、1.158±0.130,模型组分别为0.047±0.012、0.007±0.001、0.602±0.108,透针组与模型组比较BDNF mRNA表达在面密度、数密度及积分光密度方面均增加(均P<0.05).结论:头部电针透穴疗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发BDNF的神经营养作用,进而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有关.

  • 傍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赵因;王桂玲

    目的:比较傍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傍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傍针刺组采用傍针刺环跳穴,常规针刺组穴取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等,行常规针刺.观察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及结束治疗3个月后随访的数字疼痛评分(NPRS)、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JOA).结果:两组随访时总有效率均为100.0%(30/30),两组疗效相当;傍针刺组治疗后JOA评价分级总改善率为100.0%(30/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0.0%(24/30);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NPRS疼痛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傍针刺组2项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傍针刺环跳穴较常规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近期疗效显著.

  • 留针与否对针刺足三里改变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公维军;张通;孙新亭

    目的:观察留针与否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留针的意义.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26例,随机分为留针组13例,不留针组13例.针刺左侧足三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足三里远端1cm处胫前动脉针刺前、"得气"后即刻及得气后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各项血流参数;比较两组运针"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血流参数差值间的差异.结果:留针组与不留针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Vmax)和平均流速(Vm)在运针得气后即刻、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时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的差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对局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无特殊意义.

  • 针刺临床试验若干关键环节探讨

    作者:王升强;谢仁明;梁伟雄

    就针刺临床试验的几个关键环节如设计、疗效评价、质量控制、报告标准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提高临床设计合理性、规范疗效评价体系、严格质量控制及统一报告标准等,并且就针刺临床试验领域的一些热点如针刺在定性研究、实用性临床试验的前景,以及针刺临床试验国内外存在的一些争议如安慰针刺、治疗穴位的选择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为针刺临床试验提供方法学指导,促进针刺临床试验的规范化进程.

  • 陈全新教授治疗面瘫经验

    作者:吴昊

    介绍陈全新教授诊治面瘫的临床经验.陈教授临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为指导,同时注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的分析,强调把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对面瘫进行分类、分期治疗.应用针灸治疗时选穴精炼,注重行针导气,倡导分级补泻,并且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和分期,选择配合一些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探压法在林氏头皮针中的运用初探

    作者:王海丽

    介绍探压法在林氏头皮针中的临床运用、理论基础、操作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优势:可以减少恐惧感、精确定位;可以指导治疗,开拓治疗思路;在现代脑科学的指导下可以治疗更多的脑源性疾病.

  • 承淡安生平事迹、著作及学术成就研究

    作者:陆翔;蔡玥

    承淡安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针灸学事业的复兴,兴办针灸学校与函授教育,培养针灸人才;创办针灸杂志,以利针灸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著书立说,撰写论文数十篇,编著和译著达20余种;积极探讨经络腧穴针灸原理,临床上提倡针灸神与气的运用,增补<伤寒论>脉舌诊断内容及针灸治疗方法;秉承坚持科学、注重实用的指导思想.其对针灸学发展所体现出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值得当今医务工作者学习,所创立的针灸学术思想与成就对当今仍然具有启发借鉴作用,也是现代针灸学创新与发展的思想源泉.

  • 西方"nerve"的译入及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

    作者:李素云;赵京生

    系统考察明清至民国西医东渐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入我国的整个经过以及它对经络理论认识与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erve"在明清时期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直至清末民初我国才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翻译方式,这时我国医家才开始探索经络与神经的联系,继而引发了我国对于经络实质探索及其研究思路的明显转变,并对此后直至当今的经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经络 神经 翻译
  • 针刺对胃肠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吴松;李佳;梁凤霞;金鸿韵;王华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完整,神经核团、神经递质、体液与胃肠激素等也参与了针刺效应的发挥,今后应加强对作用机制的研究.

  • 针刺治疗耳胀耳闭

    作者:慈勤仁;解乐青;靖海波;仲春光

    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针刺治疗耳胀耳闭36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19~69岁;病程短3周,长26周.临床表现为耳内胀闷堵塞感,或伴耳鸣耳聋等其他症状.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

  • 头穴点刺法治疗小儿腹泻

    作者:周贤华;卢俊

    笔者于2006年9月-2010年9月运用头穴点刺法治疗小儿腹泻13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36例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龄均为3周岁以内;病程短1天,长2个月;轻症105例,重症31例.临床表现轻症为患儿大便次数每天<10次,大便溏薄或如蛋花状,无发热、呕吐,纳食可,精神尚好,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重症为患儿大便次数每天≥10次,或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口渴、少尿等脱水症状,粪便中可培养出致病菌或分离出轮状病毒.

  • 井穴刺血治疗指端疼痛

    作者:吕沛宛

    笔者2007年2月-2009年10月,运用井穴刺血治愈患者指端疼痛9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来自针灸科门诊,均为女性;年龄小29岁,大45岁;病程短3天,长8年;中指、环指、小指多发疼痛2例,环指、小指同时疼痛2例,单指环指指端痛5例.均以指端不明原因间断性刺痛就诊,常夜间痛醒,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少则3~5 min,多则3~5天,呈阵发性,痛后无不适,再次发病时间不规则,多间隔5~90天.望诊可见患指甲床隐现青紫色瘀斑,直径2~4 mm,压之不褪色.

  •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

    作者:丁依红;顾陈怿;沈利荣;陈跃来;施征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为全麻组.A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 min,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电针刺激方法及时间与A组相同;C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4、6、8、24、44 h镇痛泵用量.结果:(1)术后2 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除A组CD+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A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3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术前,除B组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3)A组术后4、6、8 h镇痛泵用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经穴复合全麻能提高人体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效,阐明经穴具有特异性.

  • 火针针具的发展和应用方法的改良

    作者:张庆茹;胡秋生;任永红

    检索中国冶金技术发展过程及火针针具发展与应用的文献,对火针针具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揭示火针针具材料、制作工艺及临床应用的发展过程,总结介绍了当代火针的主要类型、临床应用范围和代表人物,提示目前火针临床应用发展面临着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新型火针临床应用推广不利的双重局面.

  • 德艺双馨,自成一家——记杨廉德主任医师

    作者:张弘

    杨廉德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在其60年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融合中西,厚积薄发,在针刺手法及糖尿病、精神疾病、哮喘等疾病的针刺治疗方面均有所创新,在针灸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方面有独到建树.

  • 试论针灸标准化中的八大关系

    作者:陈泽林;郭义

    依据标准化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医针灸的标准化现状及特点,研究了针灸标准化过程中的八大关系.即:针灸标准是从不同的个人经验中所概括出的共性,针灸标准的制定不能束缚个人经验的发挥;古典文献是制定中医针灸标准的主要依据,现代研究是针灸标准化活动发展的基础;针灸标准的制定必须强调适用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标准内部及不同标准之间应协调统一;针灸国家标准的制定编写必须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家标准是基础,国际标准是目标;针灸标准化是建立针灸的"佳秩序",为终"取得佳效益",提高临床疗效服务;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高于标准文件,目前的针灸标准基本是推荐性标准;针灸标准化应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中国针灸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