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胎盘早剥诊断及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胎盘早剥的发病率为0.4%~1.0%[1],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也是产前出血的常见原因.由于剥离位置和面积大小不同,临床表现千变万化,病情发展或快或慢,难以控制,早期诊断困难,严重影响母亲与胎儿的安全.胎盘早剥可导致新生儿重度窒息、胎死宫内,母亲可发生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现从产科医生在临床常常面临的胎盘早剥诊断和处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
凶险型前置胎盘围手术期管理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由于前置胎盘附着于缺少肌纤维的子宫下段,如果有子宫体部手术史或合并子宫内膜损伤,可增加并发胎盘植入的风险.Silver等[1]研究发现,前置胎盘的患者中,有1次剖宫产史并发胎盘植入的风险为3%,2次为11%,3次为40%,4次为61%,5次为67%,即使既往没有子宫手术史的前置胎盘也有1%~5%并发胎盘植入的风险.前置胎盘附着于剖宫产切口部位可并发穿透性胎盘植入,严重者累及膀胱,剖宫产术中甚至需要切除部分膀胱,常发生难以控制的严重出血及并发症,因此学者将这类前置胎盘称之为凶险型前置胎盘.
-
前置胎盘手术止血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前置胎盘是引起产科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为0.28%~1.50%,目前有增加趋势[1].前置胎盘的胎盘植入率为6.93%,因而切除子宫发生率高达15%[2-3].随着当前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1次剖宫产后再妊娠前置胎盘的发生率约为2 5%,是无剖宫产史者的5 3倍,2次及2次以上剖宫产后再妊娠,该病的发生率高达39%.
-
再谈胎盘功能
胎盘是多功能器官,其功能极其复杂,具有物质交换、代谢、防御以及合成功能,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胎盘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及安全.
-
帆状胎盘血管前置的诊断与处理
胎盘是妊娠期的一个临时器官,它在维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胎儿在宫内生长时,与胎盘、胎膜及脐带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正常胎盘为盘状,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而脐带通常附着于胎盘中央和侧方.
-
双胎输血综合征
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由Herlitz 1941年首先发现并提出,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 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MCDA)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双胎妊娠中约有20%为单绒毛膜双胎,而单绒毛膜双胎中,TTTS的发生率约为10%~15%[1].根据该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以慢性多见,若不予治疗,则死亡率可高达80%~90%[2],并且存活儿中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极大.
-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治疗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危害是引起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大出血以及子宫切除,也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的研究着重于前置胎盘的产前诊断,包括对前置胎盘的分类方法和是否合并有胎盘植入,治疗方面包括胎盘附着宫腔内不同部位的手术切口选择、合并胎盘植入的特殊处理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手术中出血和子宫切除,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
妊娠晚期合并膈疝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膈疝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及文献报道的25例妊娠合并膈疝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妊娠结局.结果 26例妊娠合并膈疝患者中,23例出现膈疝临床症状的时间为晚期妊娠阶段,3例在妊娠中期;25例行影像学检查并确诊,1例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膈肌裂口位于右膈肌2例,位于左膈肌15例,4例位于膈肌中心腱.22例患者因及时诊断、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而母子平安,1例因术后毒血症抢救无效导致母亲死亡,1例因孕妇短时间内行2次膈疝修补术而导致胎死宫内,2例因就诊时间较晚或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延误治疗而导致母婴死亡.结论 妊娠合并膈疝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需多学科合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
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诊治研究
目的 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诊断及如何减少手术出血量和降低子宫切除率的方法.方法 收集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52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胎盘植入发生率、诊断和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2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19例,发生率36.5%;穿透性胎盘植入8例,发生率15.4%.(2)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盘植入10例,诊断率52.6%.(3)当有胎盘植入侵及膀胱时,膀胱镜下观察膀胱黏膜下血管有明显增生扩张.(4)保留子宫48例(占92.3%),切除子宫4例(占7.7%).结论 (1)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膀胱镜检查可提高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诊断率.(2)选择胎盘边缘切口结合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髂内动脉和子宫B-Lynch缝合术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
-
初探建立严重产后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的预测评估系统
目的 探讨建立严重产后出血预测评估系统,以指导临床处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75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资料进行评分,分析所得分值与各器官功能障碍、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建立产后出血预测评估系统.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线性趋势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测公式log eY/(1-Y)=-7.274+0.858×产前评分+0.821×产后评分,初步得出指导临床处理的分值:评分为4分患者2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增加(X2=13.23,P<0.01),评分12分患者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X2=54.21,P<0.01).评分为8分组母亲子宫切除率显著升高(X2=20 65,P<0.01);严重产后出血在评分6分组与1~5分组(X2=10 85,P<0.01)、8分组与6~7分组(X2=4 68,P<0.05)、12分组与8~11分组(X2=10.53,P<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评估系统可以有效预测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并评估产后出血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一步评价还需大样本量的研究.
-
阿氏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剖宫产二例
例1 患者31岁,孕1产0,因停经38+5周于2011年3月15日入院待产.末次月经2010年6月17日,孕33周B型超声(简称B超)检查示"中央性前置胎盘" (placenta previa centralis,PPC),孕期无阴道流血等症状.既往2009年因不孕行宫腔镜检查1次.入院时无下腹阵痛,无阴道流血,胎心正常.
-
瘢痕子宫完全性破裂二例
例1 患者32岁,孕1 产0.因"停经30+1周,下腹胀痛1 h余"于2011年3月7日11∶ 10收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患者孕期无规范产前检查,入院前1 h余开始感下腹胀痛,剧烈时呈撕裂样疼痛伴头晕、心慌、恶心欲吐,急诊超声检查:提示"腹腔积液,子宫破裂可能".既往史:患者于2008年12月在外院行经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大肌瘤12 cm×10 cm×8 cm(子宫前壁肌壁间肌瘤).
-
剖宫产术后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一例
患者29岁,孕1产1,因"剖宫产术后发热2 d,腹痛1 d余,发现腰腹部瘀斑1 d",于2007年10月30日14:15入院.平素月经规律,孕期未行正规保健检查,既往体健.10月27日因"临产"于外院待产,入院化验检查结果均正常.28日8:45因"胎儿窘迫"行会阴侧切术和胎头吸引术,但助产失败,于10:45急诊行剖宫产术,手术过程顺利.
-
胎盘功能与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胎盘具有物质合成、交换、代谢以及防御功能,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亦是调节母体与胎儿大环境平衡的特异性器官.当发生胎盘功能不全时,即失去了这个平衡状态[1].子痫前期与胎盘功能不全有着密切的联系,胎盘缺血缺氧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环节,该观点目前已被广泛认可.正常妊娠10周时,绒毛外滋养细胞延螺旋小动脉逆行侵润,逐渐取代血管内皮,血管肌肉弹力层被纤维素样物质取代,致使管腔扩大阻力降低血流增加,此过程为螺旋动脉血管重铸,若重铸不全,管腔狭窄,即为胎盘"浅着床",导致胎盘缺血缺氧[2].胎盘功能不全,胎盘源性生理物质分泌调节异常,导致新陈代谢、炎性反应、血管生成的调控异常,促使子痫前期的发生.目前胎盘分泌表达的蛋白、酶等物质,已成为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现就胎盘分泌物质与子痫前期的关系进行综述.
-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治与护理进展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pregnancy,CSP) 是指孕卵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的妊娠,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约占剖宫产后异位妊娠的6 1%[1].目前,随着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发生率亦有上升趋势.若CSP患者未能得到及早诊断和恰当处理,会造成严重的出血、子宫破裂,严重者可能切除子宫,甚至危及生命,给妇女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2].当前临床上尚无针对CSP的统一治疗方法,文献报道有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3].随着宫腔镜和腹腔镜技术在妇科领域的普及运用,单独或联合应用宫、腹腔镜技术治疗CSP已有相关报道[4],在此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治与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
妊娠期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对孕产妇而言是灾难性的事件,在临床上偶可发生,其确切的发病率很难统计,据估计约为1∶ 30 000次分娩[1].尽管少见,但心跳骤停可能会导致较高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产科因素和非产科因素均可能成为妊娠期心跳骤停的原因,其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因、心肺复苏措施是否及时、正确等多种因素.针对孕妇的生理变化特点,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术,有助于降低妊娠期心跳骤停的死亡率,挽救母婴生命.目前,妊娠期心跳骤停的相关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未见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国外的产科指南中关于妊娠期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措施也只是针对普通人群的措施和有限的临床经验介绍[1].现结合国内外妊娠期心跳骤停的相关文献,就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做一综述.
-
胎儿生长受限胎盘因素的研究进展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系指胎儿体重低于其孕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其孕龄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是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FGR围产儿死亡率为正常胎儿的4~6倍,约占我国围产儿死亡总数的40%[1].胎盘介于胎儿与母体之间,是维持胎儿在宫内营养、发育的重要器官.FGR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但目前仍不明确,但胎盘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2].当出现胎盘自身发育异常,以及胎盘肿瘤、感染等都可引起胎盘的有效血流量减少,从而限制了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转运.胎盘能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及血管生成抑制素等许多生长因子,并在局部调节血管形成,胎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水平异常可影响胎儿重要器官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FGR的发生.现对FGR胎盘因素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重视胎盘疾病的临床处理
人类胎盘是一个独特的器官,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胎盘充当了胎儿的肺脏、肝脏和肾脏,母体的血液流进绒毛间隙,形成血池,与绒毛内的胎儿血液进行物质交换,这些功能都是通过其独特的解剖结构来完成的.胎盘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来源于孕妇的蜕膜和来自于胎儿的滋养细胞均能够分泌与妊娠相关的激素.这个外源性器官同时还是一个免疫器官.胎盘的异常可导致母亲与胎儿的一系列疾病,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是我们熟悉的胎盘疾病,可导致严重的产前和产后出血.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系列的胎盘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这些胎盘疾病对孕妇和胎儿预后都有很大的影响,重视胎盘疾病,对于提高产科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