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肋间动脉移植促进家兔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作者:王晶;李东卿;王业杨;蔡颖谦;李超;孙鸿涛;张振兴;李贵涛

    目的 探讨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肋间动脉移植对家兔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动脉瘤夹法制备家兔T9节段SCI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和BMSCs移植组.损伤后7d,损伤对照组仅造模,不行处理;BMSCs移植组经肋间动脉注射0.5mL标记PKH26的BMSCs.损伤前、后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损伤后21d处死动物行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损伤后7d移植前两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4、21 d BMSCs移植组BBB评分较损伤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4、21 d BMSCs移植组家兔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和感觉诱发电位(SEP)恢复较损伤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21 d在移植BMSCs家兔脊髓损伤区可发现PKH26标记的BMSCs阳性细胞聚集,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两组脊髓损伤区均可见胶质瘢痕和空洞形成,但BMSCs移植组空洞面积小于损伤对照组;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组织内神经微丝200阳性表达强于损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KH26标记BMSCs经肋间动脉移植可有效促进家兔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成骨细胞在四种多孔医用材料内的灌注性三维动态接种研究

    作者:王林;马真胜;雷伟;胡蕴玉;王臻;冯亚非;张扬;裴国献

    目的 探讨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接种环路对4种医用多孔材料进行体外人胚成骨细胞动态接种的可行性,筛选较优的支架材料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人同种多孔磷酸三钙(β-TCP)、异体松质骨粒、明胶海绵、胶原蛋白海绵4种医用材料作为支架载体,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接种环路进行体外人胚成骨细胞动态接种(灌注接种组),以静态接种作为对照(静态接种组),通过检测支架上的细胞活力、活细胞接种率、细胞计数、细胞分布均匀度及组织学观察,比较不同接种方法和支架材料间细胞接种效果的差异.结果 β-TCP、明胶海绵:灌注接种组细胞活力、活细胞接种率和细胞计数均优于静态接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质骨粒:两接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蛋白海绵:灌注接种组细胞活力、活细胞接种率和细胞计数均低于静态接种组(P<0.05),细胞分布均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接种:β-TCP、明胶海绵细胞接种率、细胞计数和细胞分布均匀度优于松质骨粒和胶原蛋白海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接种:胶原蛋白海绵的细胞接种率和细胞计数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灌注接种法可明显提高β-TCP和明胶海绵的细胞接种效率和细胞分布均匀性,可用于快速复合成骨细胞;支架材料显著影响细胞的灌注接种效果.

  • 低渗联合冻干改良制备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及其性能研究

    作者:赵斌;马信龙;孙晓雷;李秀兰;马剑雄;张扬;杨召;李爽;杨强

    目的 探讨低渗联合冻干技术改良制备脱细胞周围神经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 将剥离神经周围结缔组织的坐骨神经分为3组(n=12):未处理组:正常新鲜神经未做任何处理;传统组:传统Hudson法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改良组: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制备改良脱细胞神经支架.对以上3组行组织学、扫描电镜、孔隙率及孔隙直径测定、生物力学评估;噻唑蓝法(MTT)分析改良支架浸提液毒性;分离兔脂肪干细胞(ADSCs)种植到改良支架上,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Live/Dead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生长、存活情况. 结果 与未处理组和传统组比较,改良组神经蓝染细胞核消失,仅见呈波浪状排列的雪旺细胞基底膜,结构较疏松.各组层黏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与未处理组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脱细胞神经支架髓鞘、轴突及细胞等结构均消失,纵切面上均可见平行排列的基底膜管,但改良组相对传统组而言组织结构较为疏松.改良组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孔隙率(49.34%±9.76%)及孔隙直径(17.61 ±3.69) μm较传统组[34.50% ±7.26%、(11.96±3.10) μm]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神经间生物力学性能(极限载荷、韧度、极限应力、极限应变、弹性模量及断裂功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培养液对细胞增殖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及Live/Dead染色显示细胞在改良支架上存活及生长情况良好. 结论 低渗联合冻干技术改良制备的脱细胞神经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孔隙直径及生物力学特性,无毒,细胞相容性良好,可作为一种更有利于细胞复合的神经支架材料.

  • 临时应用外固定支架在内侧短缩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价值

    作者:钟宗雨;盛加根;殷文靖;徐佩君;徐海涛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内侧短缩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1 1年12月至2013年3月采用外侧扩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内侧短缩型跟骨骨折15例16足,男11例,女4例;年龄30 ~ 44岁,平均37岁;其中SandersⅢ型8例9足,Ⅳ型7例7足.术中16足均经斯氏针撬拨、牵引和侧方挤压等常规复位方法纠正了关节面塌陷、跟骨增宽等畸形,但由于仍遗留较明显的内侧短缩而在足内侧临时应用外固定支架撑开予以纠正.比较术前、常规方法处理后及支架使用后Bǒ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内侧短缩率的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16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支架使用后的Bǒ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内侧短缩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使用后的Bǒhler角、Gissane角、内侧短缩率与常规方法处理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时间点的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方法处理后Bǒhler角、内侧短缩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时间点的Gissane角、跟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5足,良9足,中2足. 结论 在内侧短缩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临时应用外固定支架效果肯定,能有效纠正内侧短缩,恢复跟骨解剖形态,提高手术效果.

  •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

    作者:刘伟军;王俊文;黄玉成;肖飞;勘武生

    目的 评估专家型胫骨髓内钉(ETN)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研究2011年5至2013年2月采用ETN内固定治疗且完整随访的13例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2例,女1例;年龄17~58岁,平均44.1岁;骨折按AO分型:41-A3型8例,41-C2型4例,42-C2型1例.其中开放性骨折者9例(Gustilo分型:Ⅰ型1例,Ⅱ型7例,ⅢA型1例).对所有患者均择期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 ~7.5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伤口皮缘干性坏死2例,未予特殊处理,短期内反复低热1例,予抗生素治疗,均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膝前疼痛5例,其中4例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好转.未发现内固定断裂、明显肢体短缩、内外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按Johner-Wruh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优10例,良3例. 结论 ETN具有微创、软组织损伤轻、固定可靠、术后康复早、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其合理应用于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伴有小腿近端软组织欠佳患者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

    作者:温建强;李逸群;陈国涛;包杭生;陈健荣

    目的 观察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每组各抽取30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小切口组采用外侧小切口结合“正骨十四法”手法整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常规切口组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第8个月患足Bǒhler角、Gissane角、踝关节活动度范围丢失度、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常规切口组比较,小切口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8个月Bǒhler角、Gissane角、踝关节活动度范围丢失度、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与L形切口AO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

  • 两种内固定方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循环系统血容量的影响

    作者:梁英杰;杨运发;王建炜;张光明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系统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循环系统血容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行DHS及PFN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86名,其中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治疗(DHS组)96例,闭合复位PFN内固定治疗(PFN组)9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差值等指标,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对高龄患者循环系统血容量的影响. 结果 与DHS组比较,PFN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量和血红蛋白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HS相比较,PFN术中失血量较少,但围手术期输血量及血红蛋白差值与DHS比较无差异.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临床应用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怀忠;张勇;张本领;李兵;姜尚玉;邹云雯

    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修复四肢肌腱、韧带缺损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疗效. 方法 199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106例患者行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修复四肢肌腱、韧带缺损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术,男81例,女25例;年龄16 ~ 62岁,平均36岁.术后从切口愈合标准及分级、切口局部反应、患肢功能恢复时间分级、患肢肌力功能测定、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评价疗效.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2~11年.有8例患者切口出现皮下积液,换药7~42 d后愈合,其余9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率达92.5%;切口局部均无疼痛、不适等感觉,无排斥反应;术后6~8周均可达到正常功能;94例患者肌力达3级以上,所有患者术后患肢肌力测定:优94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97.2%;关节功能恢复测定:优92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96.2%.结论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对机体的刺激性小,多数患者切口可Ⅰ期愈合,无明显排斥反应,无粘连,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效果好,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肌腱移植替代材料.

  • 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的流行病及损伤特征的研究

    作者:程家祥;陈伟;孙然;张弢;张英泽

    目的 探讨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患者的流行病构成及损伤特征. 方法 利用图像处理系统(PACS)和病例查询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成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病历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段、致伤原因和骨折AO分型等项目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 结果 共统计成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66例,占同期三踝骨折总数的21.6% (66/306).其中男36例(54.5%),女30例(45.5%);平均年龄41.1岁.不同年龄段男女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13,P=0.519),其中16 ~ 20年龄段男女比率高(3.0∶1),60岁以上年龄段男女比率低(0.4∶1).骨折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1 ~50岁,占28.8%(19/66).骨折的AO分型中44-B3.2型发病高率(75.8%,50/66),44-C 1.3型发病低率(3.0%,2/66).损伤以扭伤(33.3%,22/66)和摔伤(27.3%,18/66)多见. 结论 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是特有的骨折类型,在三踝骨折中占有一定比例,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此类骨折多发生于中年人,大部分由低能量损伤导致.

  • 股骨干骨折的类型、性别及年龄特点

    作者:孙然;程家祥;陈伟;赵海涛;孙涛;苏峰;赵刚;吴占勇;张英泽

    目的 通过对股骨干骨折病例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骨折类型及股骨干各节段骨折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 1年间河北省内4家医院所有股骨干骨折患者的X线片,按骨折AO原则分为简单骨折(32A型)和复杂骨折(32B型和32C型);按骨折区域分为近段骨折、中段骨折、远段骨折和多段骨折.分别统计每组性别及年龄段发病比例,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共采集股骨干骨折患者3 136例,男女比率为1.96∶1,平均(33.7±19.9)岁.简单骨折2 003例,复杂骨折l 133例,两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2,P=0.362),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91,P=O.000).简单骨折儿童所占比例(23.5%)高于复杂骨折(15.O%),复杂骨折中年所占比例(25.0%)高于简单骨折(17.3%).近段骨折892例,中段骨折l 243例,远段骨折627例,多段骨折374例.4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534,P=0.881),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3.005,P =0.000).中段骨折青年所占比例(61.4%)高于其他节段,老年所占比例(4.0%)低于其他节段,近段和远段骨折老年所占比例(8.5%和8.6%)高于其他节段. 结论 股骨干骨折简单骨折多于复杂骨折,中段骨折要多于其他节段,各种类型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2∶1,各种骨折类型中以青、中年为主.

  • 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与智能骨科体系的建立

    作者:田伟

    正值筹备今年4月2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第四届全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学术会议”之际,很荣幸接到《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邀请为本期“脊柱外科”重点刊撰写述评.本期内容重点关注了“脊柱外科”的微创治疗,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完善正改变着脊柱外科医生的理念与临床实践.现代计算机辅助骨科相关技术尤其是导航技术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作为该技术的早践行者之一,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该技术进步对脊柱外科发展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 临床病例讨论——复杂胫骨近端、中段、远端三处骨折的治疗

    作者:王谦;毕春;高伟;黄建华;高堪达;吴晓明;王秋根;沈向阳;高为人

    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骑助动车时不慎摔倒并被助动车砸伤左小腿,致左小腿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就诊.急诊查体:患者神智清醒,痛苦面容,左膝及左踝多处擦伤,左膝肿胀,左踝肿胀畸形明显.膝关节外侧压痛,被动活动受限,左踝关节反常活动,有骨擦音及骨擦感.急诊X线片示:左胫腓骨远端骨折伴移位,左胫骨平台骨折,左胫骨干骨折.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跟骨牵引、抗炎镇痛、补液等对症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科.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第14天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胫腓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左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取仰卧位,患臀抬高,左大腿绑扎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

    关键词:
  • 一种新型椎体后凸成形球囊扩张器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忠海;侯树勋;吴闻文;付强;虞舜志;侯铁胜

    目的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一种新型偏心球囊扩张器的生物力学性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健康成年男性T12-L1-L2节段CT图像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过程,分别建立常规球囊扩张器双侧椎弓根穿刺模型(M1)、常规球囊扩张器单侧椎弓根穿刺模型(M2)及新型偏心球囊扩张器单侧椎弓根穿刺模型(M3).对模型施加260 N的预载荷,附加力为8N·M,在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7种工况下计算手术椎体、相邻节段终板和椎间盘、后部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 结果 模型M3手术椎体的应力峰值在压缩、后伸、左右旋载荷下较模型M1分别减少20.1%、8.7%、47.1%、41.8%,在前屈、左右侧弯载荷下较模型M1分别增加15.6%、8.1%、4.4%;在压缩、后伸、前屈、左右侧弯载荷下较模型M2增加显著,但在左、右旋载荷下较模型M2减少2.0%、6.8%.3种模型都可以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和相邻终板的局部应力,并可使相邻椎体的应力峰值明显增加,模型M3对相邻节段椎间盘及终板的影响介于模型M1、M2之间. 结论 新型偏心球囊扩张器较之以往的常规球囊扩张器单侧穿刺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部分生物力学性质,并可能降低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可以作为OVCF治疗的一种选择.

  • 导航微创与传统切开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亚军;田伟;靳培浩;吕艳伟;孙玉珍;张静

    目的 比较研究导航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传统切开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地将201 1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成人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2组,分别接受导航微创TLIF(导航微创组,13例)与传统切开TLIF(传统切开组,14例)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Odom标准优良率、置钉优良率、滑脱率、复位率及融合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导航微创组和传统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2.4个月和11.5个月.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导航微创组的出血量少、JOA改善率和ODI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Odom标准优良率、置钉优良率、滑脱率、复位率及融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切开TLIF相比,导航微创TLIF具有手术出血少、肌肉剥离少、手术创伤小、置入螺钉位置精确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3D计算机导航下经椎弓根骨水泥增强螺钉的应用

    作者:袁强;张贵林;吴静晔;行勇刚;何达;孙宇庆;田伟

    目的 评价在3D计算机导航下经椎弓根骨水泥增强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27例不同脊柱疾患伴骨质疏松的患者接受了3D计算机导航下经椎弓根骨水泥增强螺钉内固定术,男3例,女24例;年龄51~92岁,平均70.1岁.术中及术后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松动及骨折愈合情况,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27例患者共置入骨水泥增强螺钉149枚.l例患者死亡,26例患者随访达12个月以上.无椎弓根皮质破裂及椎弓根周围骨水泥渗漏,无出现可疑肺栓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和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术后未出现相关症状加重、功能状态下降等不良效果.术后JOA评分[(25.1±2.3)分]较术前[(18.2±2.6)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6,p =0.000),平均改善率为39.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和移位,20例(76.9%)患者随访12个月时骨折愈合.结论 3D计算机导航下经椎弓根骨水泥增强螺钉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评估及影像学表现上均得到良好效果.

  • 数字虚拟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用进展

    作者:宁金沛;庞彤;陀泳华;梁柱德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数字虚拟技术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完全建立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上,使手术医生能够高效率、高精度、三维立体地了解脊柱结构、骨折情况、模拟置钉过程及制作个体化模板,从而科学地判断手术指征,制定佳手术方案,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避免神经损伤,尽快恢复机体功能.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数字虚拟技术在脊柱三维模型上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模拟置入、个体化导航模板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脊柱三维模型上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模拟置入通过对脊柱及椎弓根螺钉的三维建模,可对三维重建模型进行任意视角的旋转、缩放、伪彩色等处理,并进行透明观察、任意切割,能够形象、直观、动态、多角度的三维定量分析比较各节段椎弓根进钉通道大小的变化规律,还能应用模拟手术工具对脊柱三维模型进行模拟椎弓根螺钉置入术,能更直观、详细地了解手术区域的解剖关系,可以从多个视角了解置钉位置是否准确,有无邻近结构的损伤.

    关键词:
  • 微创自撑开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继军;王欣文;郝定均;吴起宁;何立民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自撑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6例,分别采用经皮微创自撑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组,24例)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放组,22例)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10 ~ 14个月).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的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1d切口视觉模拟评分低,但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时间长,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的改善程度、ODI与开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经皮自撑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 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结合经椎板拉力螺钉峡部固定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

    作者:何达;田伟;袁强;袁宁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微创(CAMISS)结合经椎板拉力螺钉峡部固定植骨治疗年轻患者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1年2月至2013年7月共治疗年轻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52例,分别采用椎弓根钉-椎板钩固定植骨(椎弓根钉-钩组,35例)、经椎板拉力螺钉峡部固定植骨(峡部螺钉组,8例)及CAMISS结合经椎板拉力螺钉峡部固定植骨(CAMISS峡部螺钉组,9例)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峡部融合率及Mac Nab评价. 结果 椎弓根钉-钩组和CAMISS峡部螺钉组的手术时间[(135.1±29.2) min、(146.7±32.4) min]和术后住院时间[(6.3±1.8)d、(4.2±0.8)d]短于峡部螺钉组[(179.8±44.2) min、(9.0±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弓根钉-钩组和CAMISS峡部螺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方面:CAMISS峡部螺钉组[(103.3±80.0)mL]<椎弓根钉-钩组[(282.2±134.6) mL]<峡部螺钉组[(398.2±119.5) m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融合率和Mac Nab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经椎板拉力螺钉峡部固定及椎弓根钉钩技术均是治疗年轻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有效手段,CAMISS结合经椎板拉力螺钉峡部固定使此项技术得到重要改进.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赵志刚;勘武生;李鹏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2月至201 1年l 1月对103例新鲜OVCF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VP组(41例)和保守组(6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12、24、48周进行疼痛评分,随访并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再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风险. 结果 治疗后1、4、12周PVP组患者总疼痛缓解程度好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12周PVP组患者夜间休息疼痛缓解程度好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PVP组和保守组分别观察到7例(18.4%,7/38)和12例(20.3%,12/59)患者再发胸腰椎压缩骨折,两组再发椎体骨折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zard Ratio=0.909,95% CI:0.36~2.29,P=0.841).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PVP可明显降低OVCF患者的疼痛,且并不增加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

  • 微创内镜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疗效

    作者:李开南;何智勇;汪学军;兰海;张进军;陈尔东

    目的 通过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比较,评价微创内镜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微创内镜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组,49例)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放组,47例)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术后随访的影像学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SF-36健康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4.8年随访.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住院时间、胸背疼痛缓解时间、自动翻身及下床活动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各时期的伤椎高度、上下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VAS评分和术后4年SF-36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年ODI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内镜下椎弓根螺钉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其中期疗效评价中SF-36健康评分总分、总体健康、躯体疼痛及生理功能评分优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椎弓根螺钉联合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

    作者:曾忠友;吴鹏;唐宏超;严卫锋;张建乔;宋国浩;宋永兴;韩建福;裴斐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跨伤椎联合单节段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2例腰椎患者,分别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A组,27例)和椎弓根螺钉跨伤椎联合单节段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B组,25例)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比、椎管占位及后凸cobb角的变化,末次随访时的脊柱融合率、脊髓神经Frankel分级、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 ~36个月(平均22.5个月).A组1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出现下方2枚螺钉断裂,两组其他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A、B组融合率分别为88.9%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脊髓神经功能Fankel分级和工作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局部疼痛分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比、椎管占位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凸cobb角丢失比B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相比,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跨伤椎联合单节段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加强了脊柱稳定性,提高了融合率,很好地维持了脊柱后凸矫正度,可作为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 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何帆;尹庆水

    自1994年Abumi等[1]和Jeanneret等[2]分别报告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损伤,1998年王东来等[3]报告应用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损伤和肿瘤以来,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其牢靠的三维固定效果,应用越来越广泛.寰椎的形态较为特殊,其后弓与侧块的连接部称为椎弓根,后弓侧块螺钉经寰椎椎弓根进行内固定,Resnick和Benze1[4]称之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寰椎、特别是后弓部位的解剖变异较大,对螺钉进钉点和钉道的控制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就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