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松质骨包裹植骨技术治疗长骨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芮永军;瞿玉兴;吴永伟;韦旭明;孙振中

    目的 探讨松质骨包裹植骨技术治疗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原理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多种方法包裹丰富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长骨节段性骨缺损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3 ~ 69岁,平均34.6岁;其中钛网包裹植骨8例,线网包裹植骨10例,线捆绑皮质骨块包裹植骨13例,诱导膜包裹植骨19例;骨缺损部位:胫骨22例,桡骨10例,肱骨8例,尺骨7例,股骨3例;骨缺损长度3 ~9 cm,平均5.9 cm.记录骨愈合、并发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缺损愈合和邻近关节功能恢复按Paley方法分别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切口一期愈合48例,二期愈合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12 ~48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除1例诱导膜包裹者断端连接处不愈合需要二次植骨才愈合(愈合时间为15个月)外,其余患者骨缺损均一期愈合.总体临床愈合时间为3~15个月,平均6.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均恢复负重活动功能,骨缺损愈合分级:仅诱导膜组1例良,其他患者均为优;总体上邻近关节功能恢复:优1 8例,良22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结论 松质骨包裹植骨技术避免或明显减少了传统方法松质骨植骨后容易松动和骨吸收现象,可以治疗长段骨缺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王小健;苏云星;宋洁富;张志华;李鹏翠;魏垒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PVP)后继发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相关文献,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9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OVCF患者行PVP术后继发骨折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数据资料,运用RevMan5.0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 结果共纳入20项研究3 602例患者,其中627例术后继发骨折.结果 分析显示,术后继发骨折与患者骨密度值[WMD=-0.66,95% CI(-0.97,-0.36),P<0.05]、初次术后脊柱节段后凸角[WMD=4.51,95% C1(3.02,6.00),P<0.05]有关,而与性别[OR =0.98,95% CI(0.77,1.25),P> 0.05]、年龄[WMD=1.48,95% CI(-0.13,3.09),P> 0.05]、体重指数[WMD=-0.76,95% CI(-1.61,0.08),P> 0.05]、骨水泥注入量[WMD=-0.15,95% CI(-0.60,0.30),P> 0.05]、术中骨水泥渗漏方式[OR=1.11,95% CI(0.56,2.22),P>0.05]、初次手术强化椎体节段数量[OR=0.74,95% CI(0.09,6.45),P>0.05]、原发骨折是否为胸腰段[OR =0.86,95% CI(0.63,1.18),P>0.05]、骨水泥注射入路[OR=1.58,95% CI(0.74,3.37),P>0.05]无关. 结论 患者骨密度值、初次术后脊柱节段后凸角与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继发骨折密切相关;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骨水泥渗漏、初次手术强化节段数量、原发骨折是否为胸腰段、骨水泥注射入路等尚无足够的证据与椎体继发骨折有关.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型受体-显性失活作用对骨诱导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矿化的影响

    作者:李霞;徐文漭;简洪;李福兵;徐永清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型受体-显性失活作用(FGFR1DN)对骨诱导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矿化的影响. 方法 取第3代BMSCs转染,根据细胞转染方法不同分为4组(n=24):FGFR1-DN组[采用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GFR1DN转染]、FGFR1组[采用pcDNA3.1(+)-FRFR1转染]、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证实转染成功后,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连续培养21 d,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并行茜素红染色,然后根据茜素红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矿化物质的量. 结果 连续成骨诱导21d后,肉眼可见孔底圆形不透明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呈红色,FGFR1-DN组BMSCs在对数生长期经成骨诱导培养,其成骨能力明显增加,而FGFR1组成骨能力减弱.茜素红浓度含量FGFR1-DN组高(1.33±0.19),FGFR1组低(1.00±1.17),空载体转染组(1.20±0.16)和未转染组(1.17 ±0.17)介于二者之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FR1-DN在BMSCs分化的早期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于对数生长期进行骨诱导培养后实现了其在成骨细胞中促进矿化的作用,这为局部基因治疗骨折骨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解剖研究进展

    作者:郑健雄;卓灵剑;胡稷杰

    膝降动脉在膝关节周围有多个穿支,可以切取皮瓣、骨瓣、皮-骨-肌瓣等复合组织瓣,能够一次性修复复合组织缺损,在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尚无关于膝降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系统性总结.本研究收集近年来对膝降动脉穿支游离组织瓣的报道,初步总结了5种主要形式组织瓣,并对其解剖机制、变异及临床上的应用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展望数字化技术在膝降动脉穿支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及其未来发展.

  • 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评分临床应用的九个问题探讨

    作者:童勇骏;林杭;郝毅;赵正旭

    目前较为实用的一个指导胸腰椎骨折分型和治疗的评分是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评分(TLICS),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已经过大量文献证实.尽管这一评分已经提出10余年,但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对权威、详细介绍TLICS临床应用的文章,部分介绍TLICS的文章在概念表达上仍有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对TLICS发展历史、中文规范翻译、适用节段和适用人群、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判断,脊柱前、中柱损伤评分及评分阈值划分标准改进与载荷分享评分联合指导手术入路等9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临床医生更深入地理解TLICS的适用标准,并将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以指导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 “边睡觉边学习”,这个可以有

    作者: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在特定睡眠阶段可能形成新的记忆.脑电波监测发现,快速眼动睡眠(REM)或轻度的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有益于学习;而深度NREM会抑制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上发现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不同睡眠阶段的功能.

    关键词:
  • “医者言教”的“践行者”——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姜建元教授

    作者:

    1985年姜建元教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从事骨科疾患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32年以来,姜建元教授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为上万例脊柱疾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解除了他们的病痛.在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开展骨科临床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三十余年专注脊柱临床,上万例手术救治患者无数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基础理论,善于博采众长的姜建元教授在骨科手术中汲取了神经外科等其他学科的精细操作技术,对于各种高难度的骨科疾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在手术风险相对较大的脊柱疾患手术治疗方面,姜建元教授立足于国人脊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明确提出了国人与欧美人种的脊柱解剖学参数的差异性,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套适合国人患者的脊柱手术术式和操作方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
  • 第三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优秀论文及经典病例大赛——华北赛区大赛完美落幕

    作者: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主办,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承办,纳通学院与骨今中外协办的“第三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优秀论文及经典病例大赛——华北赛区”大赛于7月23日在北京如期举办.华北赛区主席、AO创伤中国委员会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吴新宝教授主持开幕式.本届大赛顾问、AO亚太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王满宜教授致开幕辞,指出大奖赛根本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病例的展示使参会医生完整了解一种疾病,包括其新的特点、新的治疗方案及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大奖赛不仅能训练年轻医生的口才、幻灯制作、仪表及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参会医生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关键词:
  • 新型血检可诊断多种早期癌症

    作者:

    美国和欧洲研究人员8月16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基于检测血液里肿瘤特异性遗传物质的早期癌症诊断新方法,准确率可达62%.癌症血检主要依赖于检测肿瘤释放到血液里的微量DNA片段,即循环肿瘤DNA.然而,大多数时候血液里的基因变异都不是由肿瘤引发,能否区分循环肿瘤DNA和其他变异,是研发癌症血检方法面临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
  • 关节镜下缝线桥与传统双排技术修复全层肩袖撕裂的比较

    作者:郑鸿;赵甲军;谭宏昌;康毅;林治平;陈海聪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传统双排技术治疗修复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8例全层肩袖撕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n=24):传统双排技术组(双排组)和缝线桥技术组(线桥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再撕裂率等.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 24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双排组:VAS评分由术前(6.3±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0±0.4)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由术前(49.3 ±8.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0.0±2.5)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58.7±12.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8.1±4.0)分;线桥组:VAS评分由术前(6.0±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9±0.8)分,ASES评分由术前(50.2±6.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5±3.4)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57.3±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0.0±3.2)分.以上指标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桥组手术时间(74.5±19.0)min少于双排组(86.5±21.0)min,再撕裂率(4.2%)低于双排组(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全层肩袖损伤较传统双排技术在疗效方面无明显优势,但缝线桥技术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再撕裂率上比传统双排技术有一定优势.

  • 移动C型臂CT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黄海峰;田晓滨;谢泉;李波;杨先腾;周焯家;赵伟峰;彭智;李姗姗;申雨坤;骆朝明;简月奎

    目的 讨论移动C型臂CT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的初步应用及其意义.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6例;年龄17 ~ 68岁,平均43.6岁;脊髓损伤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12例,D级4例,E级2例.术前进行CT检查,术中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对所有患者行骨折撑开复位,再行移动C型臂CT检查骨块复位情况,确定下一步是否实施椎板切开椎管减压、骨折块复位处理.术后再次进行CT检查,并跟踪监控骨折复位和椎管管径复原状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 ~ 18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椎体平移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上指标术后第3天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脊髓功能恢复良好:B级1例改善为C级,C级4例改善为D级,5例改善为E级,D级3例改善为E级. 结论 术中移动C型臂CT扫描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对是否进一步行切开椎板减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手术计划的确定和修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伸直型枢椎泪滴样骨折的特点与治疗方式选择

    作者:赵宏斌;商洪涛;李宏倬

    目的 分析伸直型枢椎泪滴样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例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资料.颅底侧位X线片测量泪滴样骨折块矢状位高度、宽度、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程度,颈椎MRI评估前纵韧带的连续性、C2/3椎间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以及椎间稳定程度.采用颈托或Halo-vest外固定治疗7例,前路复位C2/3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例. 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患者的泪滴样骨块矢状位平均高度分别为12.0 mm和14.8mm,平均宽度为6.85 mm和8.33 mm,平均侧方移位为7.07 mm和8.50 mm,平均向前旋转移位为20.0°和30.1°;平均枢椎后脱位为1.71 mm和3.00 mm;C2和C3椎间盘损伤分别为1例和6例.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6.4个月(12 ~36个月);并发吞咽不适3例,慢性颈部轴性疼痛1例;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无椎间不稳等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7分,11例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为17分,2例为16分.结论 伸直型枢椎泪滴样骨折骨块小,移位不明显,牵引后能复位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而骨折块较大、C2/3椎间盘损伤和椎间不稳是前路复位融合固定的手术适应证.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上颈椎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杨宗酉;孙家元;刘磊;陈伟;殷兵;程晓东;张弢;孙然;赵海涛;张冰;刘勃;常恒瑞;张英泽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上颈椎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上颈椎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患者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定为B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析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0年间共诊治成人上颈椎损伤201例,占脊柱损伤的1.6% (201/12 427),占全身骨折的0.2% (201/107 648).男125例,女76例,男女比为1.64∶1;年龄16 ~97岁,年龄中位数为42岁,21 ~50岁年龄段骨折例数多(65.2%,131/201);寰椎损伤60例,枢椎损伤141例,均以男性为主.上颈椎同时合并下颈椎损伤患者16例,占上颈椎损伤患者的8.0% (16/201).A、B两组上颈椎损伤患者分别占同期脊柱损伤的2.3% (106/4 676)和1.2% (95/7 751),占全身骨折比例均为0.2%(106/55 423,95/52 225).B组中寰椎C型损伤所占较A组增多39.6%. 结论 上颈椎损伤占脊柱损伤的1.6%,占全身骨折的0.2%.多为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枢椎损伤占上颈椎损伤的70.1%,多为齿状突骨折(62.4%).8.0%的患者同时合并下颈椎损伤.前、后5年间性别构成无明显变化,年龄构成差异显著,寰椎C型损伤呈增多趋势.

  • 关于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思考

    作者:王满宜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争论至少有40年的历史.文献检索仅仅损伤的分类、解剖形态就有数百篇文献有描述.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邀请,建议我为“踝关节损伤”专刊解释此问题,这本身于我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可靠的结论!只能依照自己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V级)或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临床经验给读者一个关于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方法的思考,供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
  • 3D打印技术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何藻鹏;李卫;刘金伟;张国栋;郑玉东;曾迪藩;刘东波;黄文华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23 ~ 53岁,平均38.7岁;双侧跟骨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数字化手术设计,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跟骨骨折实体模型,制作钉道导航模块,进行接骨板预塑形与模拟手术.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术后对跟骨形态学参数进行评价,将术后效果与术前数字化设计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90 min,平均77.9 min.术后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2个月;患者均无切口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B6hler角(32.6°±3.6°)、Gissane角(123.9°±9.5°)较术前(12.4°±2.1°、143.9°±7.8°)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跟骨外形与术前复位模型相仿,内固定位置、钉道方向与术前设计接近.术后3个月Maryland评分平均为87.8分,优良率为91.7%. 结论 该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工具,有助实现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精准手术设计.

  • 踝关节骨折中外踝移位对胫距关节接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宏宁;朱永展;李雪;沈国栋;邹运璇;欧阳汉斌;杨康勇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不同类型的外踝移位对胫距关节接触的影响. 方法 采用1例正常志愿者踝关节CT断层扫描数据对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分别建立出包含关节软骨和周围韧带的踝关节数值模型,设定踝关节中立位状态下受到的轴向压缩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分别模拟踝关节骨折后腓骨外移、短缩、内旋和外旋状态,对比不同外踝移位模型组的胫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和分布情况. 结果 4种不同的腓骨移位状态下产生的胫距关节面的接触应力峰值和分布特点有所差异,其中腓骨短缩、外移、内旋和外旋产生的胫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变化差异分别为10.23%、45.22%、17.68%和17.68%;在胫距关节面接触应力分布特点上,腓骨的短缩可显著增加关节面前部的接触面积;腓骨外移则直接使踝穴增宽和距骨外移,从而使胫距关节负重面内移,关节接触面积显著减少;而腓骨内旋和外旋在不同的旋转角度范围均呈现出接触区域自内踝向前踝转移的现象. 结论 踝关节骨折后不同的腓骨移位类型均会影响胫距关节面的接触状态,其中外移、外旋和内旋移位的影响为显著.该研究为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畸形愈合继发关节疼痛和关节炎的诊断和修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戚晓阳;邱旭升;施鸿飞;陈一心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1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57例;年龄18 ~75岁,平均43.5岁;按Broos&Bisschop分型:单踝骨折43例,双踝骨折38例,三踝骨折30例.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关节功能,并将患者分为功能恢复佳组(优级)和功能恢复一般组(良、可、差级)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收集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伤侧、骨折原因、Broos& Bisschop分型、是否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是否合并踝关节脱位、是否合并其他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手术时间、早期功能锻炼、内固定物取出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后关节功能的因素. 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5个月(8~2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2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58例,良48例,可5例,优良率95.5%.内固定物取出(P=0.001)、早期功能锻炼(P=0.002)和术后并发症(p=0.049)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加强术中精细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骨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均有利于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恢复.

  • 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

    作者:程宇;徐明;孙晗;李骏坤;杨惠林;张洪涛

    目的 探讨通过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行距骨外侧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通过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入路采用同侧股骨外侧髁髌股关节面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10例距骨外侧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5 ~54岁,平均35.8岁;Hepple分型:Ⅴ型7例,Ⅳ型3例;病灶面积为110~247 mm2,平均178.6 mm2;病灶深度为6 ~11 mm,平均7.8 mm.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 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18 ~51个月(平均31.6个月)随访,术后6周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65.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3分,其中优4例,良4例.踝关节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分. 结论 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能充分暴露外侧的距骨骨软骨损伤病灶,便于行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 组合式锁定接骨板的研制及其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喆;王秀会;汤欣;李盛龙;李骁腾;付备刚;王明辉;沈超

    目的 设计一种适用于微创跗骨窦入路的组合式接骨板并探讨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设计一种适用于微创跗骨窦入路的组合式接骨板,通过标准电机械测试仪器初步测试新型组合式接骨板生物力学性能.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均采用新型组合式接骨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的18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4例;年龄32 ~ 66岁,平均50.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左侧7例,右侧11例;依据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Ⅱa型8例,Ⅱb型4例,Ⅱc型2例),Ⅲ型4例(Ⅲab型2例,Ⅲac型l例,Ⅲbc型1例).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并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此新型组合式锁定接骨板可承受大垂直纵向载荷为1 396.03 N,大平面抗弯曲载荷为427.15 N.500 N循环应力实验中经历93 003次后接骨板发生断裂.1 8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获6.0~13.5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优12例,良3例,中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装置松动或断裂、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 结论 适用于跗骨窦入路的新型组合式接骨板具有放置简单、可坚强固定、足部功能恢复满意并且有效减少术中损伤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马富强;王爱国;王翔宇;杨树东

    目的 探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5 ~ 59岁,平均36.7岁.均采用切开复位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 ~36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未见骨不连、内固定物失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2.1±9.4)分,较术前(36.4±7.8)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79,P<0.001);其中优9例,良22例,可5例,优良率为86.1%,5例患者有轻度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末次随访时所有患侧的踝关节跖屈平均32.0°±2.4°、背伸平均18.2°±1.7°与术前跖屈31.8°±3.5°、背伸17.4′±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和内固定选择

    作者:邱海滨;江军;Daniel Porter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对内固定选择的指导作用.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16例Weber B、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0例,女56例;年龄18 ~78岁,平均45.6岁;术中在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后,通过腓骨牵拉试验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和稳定性,并将下胫腓联合损伤分为3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4 mm诊断为Ⅰ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4~7 mm诊断为Ⅱ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 7mm诊断为Ⅲ型.根据分型结果选择适当的螺钉固定方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116例患者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82例(70.7%),其中稳定的Ⅰ型患者30例(25.9%)未进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后不稳定者(Ⅱ、Ⅲ型)52例(44.8%):48例Ⅱ型患者中有4例经Volkmann骨折块固定后变为稳定型,未给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其余44例给予1枚螺钉固定;4例Ⅲ型患者给予2枚螺钉固定.本组患者术后获时间12 ~60个月随访,无发生骨折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发生,无螺钉取出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病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3.1% (108/116).结论 新型的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术中分型能正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指导选择适当固定螺钉,提高了踝关节手术治疗的效果.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