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导向器结合钉道内壁探查法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导向器结合钉道内壁探查法置入下颈椎弓根螺钉的技巧并评价其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带角度仪导向器结合钉道内壁探查法对11例患者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2~63岁,平均48.1岁;脊髓型颈椎病4例,颈椎骨折脱位4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2例.术前CT测量出目标椎弓根直径、理想进钉点及矢状面夹角和横断面内倾角.术中使用自行设计带角度仪导向器严格控制进钉角度,结合探查钉道内壁作为安全置钉标志.术后观察患者有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表现,复查CT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并将螺钉准确性进行分级,计算螺钉优良率.结果:11例患者共置入71枚下颈椎弓根螺钉,均未出现手术所导致的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症状,亦无椎动脉损伤症状.术后CT评估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0级52枚,1级13枚,2级4枚,3级2枚.螺钉位置良好率91%.6枚误置螺钉,内壁穿破4枚,2枚穿破外壁.结论:钉道内壁探查法置入下颈椎弓根螺钉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术中探查出钉道内壁及使用角度仪导向器控制进钉角度是置钉关键.
-
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
两种止血材料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止血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HFG)和可吸收明胶海绵(GS)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83例,根据患者术中使用不同止血材料分两组:HFG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29~81岁,平均(55.6±11.6)岁;其中14例为单纯颈椎管狭窄症,9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18例合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GS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36~78岁,平均(55.4±11.1)岁;其中12例为单纯颈椎管狭窄症,10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20例合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结果:HFG组和GS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37.2±30.0)、(154.8±33.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6.1±74.6)、(242.9±120.7)ml(P<0.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12.1±67.6)、(303.3±115.5)ml(P<0.001).HFG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GS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切口急性血肿及其他止血相关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HFG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是一种安全并且效果优于传统止血方式的止血材料.
-
颈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2,32例,L3,43例,L4,528例,L5S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结果,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中期随访及应对策略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资料,探讨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8~87岁,平均78岁.均有轻微外伤史,伤前均正常活动,生活完全自理,伤后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影像学资料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手术前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观察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情况的评估.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7年,平均5.1年.通过影像学资料根据解剖位置确定渗漏途径为椎旁型6例,椎间盘型3例,椎管型2例,椎弓根型5例,混合型1例.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为(27.7±3.5)%,末次随访时前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至(56.4±2.5)%,且后凸畸形得到矫正.Cobb角由术前的(45.3±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的(18.3±3.1)°.VAS评分从术前的7.9±1.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0.5.ODI从术前的(49.1±7.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3.5±3.7)%.其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下肢神经症状,紧急予神经根消肿药物对症治疗,且后期经过营养神经治疗,神经症状消失.3例出现腰背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腰背痛难忍,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即使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骨水泥向椎旁和椎管内渗漏,也可暂不与紧急行开窗椎管减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渗漏产生明显临床症状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
微创通道下简化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辅助下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3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伴邻近节段退变患者接受微创通道下简化手术治疗(目标神经靶点减压、邻近节段椎间或椎板间小关节融合、单边内固定),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2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3例,MeyerdingⅠ度16例,Ⅱ度17例,Ⅲ度3例.采用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中出血230~480 ml,平均340 ml;术后出血15~80 ml,平均43 ml;手术时间176~240 min,平均193 min;术中X线暴露时间2~6 s,平均3.6 s.2例术中硬膜囊撕裂,没有出现神经损伤表现.30例获得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前、术后5 d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分别是7.6±1.7、1.9±0.4、0.8±0.4,术后5 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35.9±1.2和3.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2±0.4、24.4±0.4、27.4±0.1、27.9±0.5,术前与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通道下治疗伴邻近退变的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化,康复快的微创治疗方法.
-
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颈脊髓损伤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25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岁;35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3例仅受轻微暴力(与颈部突然过伸有关).术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9.8±4.4,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Score,JOA)为8.1±1.7;术前CT重建显示骨化韧带均分布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占位50%~85%,平均70.7%.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80±80)ml.末次随访时颈椎NDI和JOA评分分别为7.5±2.5和13.5±2.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颈椎前凸Cobb角为(8.10±2.70)°,末次随访时为(15.6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3例,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8例.无椎动脉损伤、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技术治疗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行,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肋间痛组.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密度、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分析肋间痛出现的原因.结果:肋间痛组为38例,无肋间痛组为150例,肋间痛的发生率为20.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痛组的患者扁平形骨折及严重骨折出现率高,两组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肋间痛与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有关.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肋间痛有缓解不佳的可能,尤其是术后早期.
-
腰椎翻修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分析腰椎翻修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5例行腰椎翻修术并发脑脊液漏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因瘢痕形成硬脊膜粘连严重分离时撕裂硬脊膜12例,黄韧带增生与硬脊膜重度粘连分离时撕裂硬脊膜4例.严重腰椎后纵韧带增生骨化与硬脊膜粘连,显露椎间盘时硬膜撕裂2例,置钉不当导致硬膜撕裂2例.其余4例在术中未见明显硬脊膜破损,在术后1~2d发生脑脊液漏.且24例患者均采用了规范的术前、术中、术后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结果:24例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其中20例获得了随访,时间6~30个月,均无脑脊液漏的复发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结论:瘢痕形成是导致腰椎翻修手术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对于腰椎翻修手术,只要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脑液漏的发生率,同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医患双方的脑脊液漏这一难题.
-
胸腔镜辅助下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在胸椎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借助前路胸腔镜辅助(thoracoscopically assisted surgery,TAS)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治疗胸椎肿瘤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6、35、46、60岁;病程分别为1、4、6、9个月;病变累及T4、T6、T10各1例,T7/T8双节段1例;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6、8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1例.SF-36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38、65、35、29分;原发性脊柱肿瘤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2例.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2例,Ⅵ型1例.WBB分期:4~9/ABCD 2例,5~8/ABC伴1~31例,6~7/ABC 1例.全身麻醉下,先取侧卧位,置入胸腔镜工作通道,结扎病椎椎间及相对应肋间血管,完成病椎椎前大血管游离保护,切开病椎上下椎间盘前1/2;改俯卧位,Ⅰ期后路行病椎整块切除及钛笼内植骨(同种异体骨)重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分别为34、10、11、12个月.其中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再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术后疼痛改善或消失,2个月时疼痛VAS评分2例2分,2例3分;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88、92、71、80分.术后3、6、12个月复查未见脊柱肿瘤复发、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11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前路TAS顺利完成了病椎椎体游离、椎前大血管、椎间血管、肋间血管分离保护或结扎,有效控制了术中出血,并且对肺、食管进行了有效保护,肿瘤获得了广泛性切除;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使TES向微创化迈进了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疗效.
-
上颈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上颈椎骨折脱位是指由于创伤性外力因素作用于颈椎或头部而导致的枕骨、寰、枢椎的一系列病理性损伤.上颈椎骨折脱位常会导致患者产生如截瘫、四肢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明确其骨折类型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及其重要.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特异性,发生在上颈椎骨性结构或韧带的损伤常呈现一定的骨折类型.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类型包括枕骨髁骨折、寰枕关节脱位、寰椎骨折以及3种类型的枢椎骨折:齿状突骨折、Hangman骨折和枢椎椎体骨折.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类型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正确地选择上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
炎性因子IL-1β、TNF-α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IL 1β与TNFα炎性因子作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椎间盘退变并终导致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症状全过程中,炎性因子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创伤、过度负荷、基因易感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纤维环及髓核细胞合成TNFα、IL 1β.这些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目前关于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病理生理过程中确切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重点将在于阐述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调控机制、椎间盘退变的分子靶向治疗、细胞信号通路干预及寻找抗炎治疗的佳时机上,为其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痛风石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痛风石由尿酸及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外周骨及软组织而形成,常发生于四肢关节及皮下,其不仅影响局部外观还可破坏骨与关节结构,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传统经典药物治疗是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必要措施,然而对于晚期痛风石,药物难以有效,手术治疗可清除痛风石,控制机体尿酸总量,改善局部功能,但其创伤较大且易复发.新型抗尿酸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其除了对于控制血尿酸水平疗效显著外尚可溶解部分痛风石,但其费用较高.晚期痛风石佳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
-
重视脊柱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结核病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我国在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中发病率高,年发病人数超过110 万, 占全球发病的12%,骨与关节结核是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4%,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尤以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高达50%,而在脊柱结核中,又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 约为99%[1]. 目前脊柱结核耐药情况严重,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而脊柱结核破坏大,复发率高、术后长期疼痛、易致残等问题仍然突出. 规范的脊柱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关键, 必须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纵观目前国内外展开的研究与发表的文章多关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方案, 如手术入路选择,病灶清除范围,复治脊柱结核手术的指证与特点等等. 虽然也有研究报道提示脊柱结核用药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但是这些声音几乎被淹没在讨论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大潮中. "轻化疗,重手术" 这个多年前学界已经警示过的现象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除此之外,在综合医院中结核化疗方案难以统一规范,导致耐药结核,复治结核呈现高发态势, 更加恶化了我国脊柱结核防治的现状.
-
《中国骨伤》杂志2017年第9期继续教育试题
关键词: -
腰骶部结核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后路Ⅰ期内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并植骨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骶部多节段结核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47.0±13.9)岁.病变累及节段:L4-S112例,L4-S21例,L3-S12例.5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2例有马尾压迫症状.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行L4,5,L5S1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切口长度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腰椎CT及MRI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及病灶吸收情况,定期复查血沉、CRP评估结核治疗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0±2.73)个月.术后腰骶部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钉棒系统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松动,前后路手术时间210~250 min,平均(231.0±12.1)min;出血量320~705 ml,平均(495.0±130.3)ml;手术切口15~21 cm,平均(16.4±3.4)cm,其中倒L形切口延长部分长度为6~9 cm,平均(7.1±2.6)cm.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4~40 h,平均(24.1±7.4)h.末次随访植骨均获得融合,脊髓症状得到恢复,血沉、CRP均正常,停药3个月后无反复.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
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9例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的脓液标本,分别行抗酸染色、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和Xpert MTB/RIF试验,对比3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差异.对不同方法获取的脓液标本行Xpert MTB/RIF检测,评估脓液标本本身对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效能的影响.以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分析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效能.结果:抗酸染色、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及Xpert MTB/RIF检测的总体敏感性分别为25.92%、48.15%和77.78%.Xpert MTB/RIF检测开放手术、B超定位穿刺和穿刺活检取得脓液标本的敏感性分别为83.78%、76.47%和44.68%.以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0%(4/5)和90.70%(39/43).结论:Xpert MTB/RIF试验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能对利福平耐药菌株进行检测,脓液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含量对Xpert MTB/RIF检测的敏感性影响较大.
-
Ⅰ期前路与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97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20~68岁,平均53.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6.9±2.3)个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后路组),前路手术治疗43例(前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VAS评分、ODI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骨融合时间及Cobb角矫正率.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174.4±9.9)min、术中出血量(885.0±95.7)ml、术后出血量(103.2±11.5)ml、术后住院时间(15.1±0.7)d;前路组手术时间(229.5±15.2)min、术中出血量(1326.0±113.5)ml、术后出血量(153.2±16.7)ml、术后住院时间(19.0±0.8)d,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为16.3%,后路组为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组的Cobb角矫正率为(73.4±3.2)%,优于前路组的(62.3±2.5)%.两组间的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ODI评分及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期前路或后路手术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但是后路手术相对于前路手术,创伤更小,畸形矫正效果更好.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