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退行性变主动脉瓣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目的 探讨退行性变主动脉三叶瓣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天津胸科医院心外科因主动脉瓣狭窄行手术切除的严重钙化的主动脉三叶瓣标本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66±6)岁]和因夹层动脉瘤行Bentall手术的正常三叶式主动脉瓣标本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3±5)岁].经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退行性主动脉瓣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通过其病理特征的改变了解参与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相关机制.结果 狭窄的主动脉瓣瓣叶增厚,瓣叶主动脉侧出现钙化灶;主动脉瓣内膜下有炎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胆固醇结晶和泡沫样细胞聚集及弥漫性和结节性钙化灶.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X)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在正常主动脉瓣膜无阳性表达,而在病变瓣膜中则显示细胞核阳性表达.病变瓣膜OSX免疫组化0、1、2、3级表达在钙化部位分别为1例(4.5%)、1例(4.5%)、8例(36.4%)、12例(54.5%),在非钙化部位分别为4例(18.2%)、6例(27.3%)、7例(31.8%)、5例(22.7%);NFATc1免疫组化0、1、2、3级表达在钙化部位分别为1例(4.5%)、1例(4.5%)、8例(36.4%)、12例(54.5%),在非钙化部位分别为4例(18.2%)、6例(27.3%)、8例(36.4%)、4例(18.2%);钙化部位OSX和NFATc1的表达均高于非钙化部位(x2=8.320、P=0.040和x2=9.371、P=0.025).结论 与正常瓣膜不同,病变瓣膜中出现了炎细胞浸润、脂质沉积、新生血管及骨调控因子的表达.
-
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谱分析及其对肿瘤诊断时间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临床症状谱特点及其对肿瘤诊断时间的影响.方法 检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院日期在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的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例共1798例,采用系统抽样抽取符合人选标准的400例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复习住院病历并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肿瘤TNM分期等;收集其他信息包括:(1)结直肠癌的首发症状:早出现的肿瘤相关的症状或症状群;(2)结直肠癌的就诊症状:导致患者就诊的症状或症状群;(3)就诊时间(患者费时):指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就诊的时间;(4)确诊时间(医院费时):患者首次就诊到确诊为大肠癌的时间;(5)诊断时间:就诊时间加确诊时间;(6)结直肠癌误诊率:误诊是指结直肠癌患者被诊断为其他疾病并接受相应治疗时间>30 d的.采用x2检验比较各种分类及比例的不同.结果 400例结直肠癌患者首发症状按其发生频率依次为:大便习惯改变170例次(42.5%),腹痛和(或)腹部不适157例次(39.3%),便血147例次(36.8%)及肛门直肠刺激症状69例次(17.3%);176例(44.0%)患者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出现首发症状后及时就诊率(患者费时≤15 d)为40.7%(159/391).首发症状包含大便习惯改变者的及时就诊率(25.3%,42/166)明显低于以其他首发症状发病者的及时就诊率(52.0%,117/225,p=0.000).首发症状出现时晚期结直肠癌(TNM分期Ⅱb及以上)比例达到50.0%以上.不同首发症状结直肠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进一步分析就诊症状按发生频率依次为:便血179例次(44.8%),腹痛或腹部不适159例次(39.8%),大便习惯改变155例次(38.8%)及肛门直肠刺激症状69例次(17.3%).50.8%(203例)的患者因2种以上症状合并存在而就诊.59.9%(236/394)的患者为及时确诊病例(医院费时≤15d).以腹痛或腹部不适(52.5%,83/158)就诊者相比其他原因就诊者(64.8%,153/236)及时确诊比例低(p<0.05).以黑便就诊者误诊率(50.0%,10/20)高于其他症状就诊者[26.8%(101/377),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以大便习惯改变、便血及腹痛为常见首发症状,患者就诊症状谱与首发症状谱类似,其中一半以上患者的就诊、确诊时间延迟.
-
奥默毕赤酵母菌致早产儿医院获得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分析早产儿医院获得性奥默毕赤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至11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6例奥默毕赤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用随机引物多态性分析(RAPD)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根据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对患儿周围环境和物品进行采样分析.结果 6例患儿分离出奥默毕赤酵母菌前平均住院时间28 d;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3~45 d;6例患儿均接受静脉营养,其中4例接受机械通气,5例接受中心静脉置管.5例经卡泊芬净治疗15 ~30 d后痊愈,l例使用氟康唑30 d后痊愈.菌株经仪器鉴定和18 S rDNA序列测定确认为奥默毕赤酵母菌.RAPD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为同一克隆.采集的15份环境和物品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但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至2012年8月未再出现类似病例.结论 奥默毕赤酵母菌引起的早产儿医院获得性败血症可在医院内传播,落实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关键;卡泊芬净治疗早产儿真菌血症是安全有效的.
-
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动脉弹性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血脂和血糖人群的动脉弹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从北京、重庆社区12899例自然人群中筛选出正常高值血压者65例、高值血脂者156例、高值血糖者159例、正常高值(血压+血脂)者85例、正常高值(血压+血糖)者77例、正常高值(血脂+血糖)者55例、正常高值(血压+血脂+血糖)者9例.另将健康者332名、高血压患者113例、高脂血症患者150例及糖尿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采用Dynapulse 200 M动脉弹性仪测定系统血管顺应性(SVC)、系统血管阻力(SVR)和肱动脉扩张性(BAD).结果 (1)高值血压者的SVC低于健康者[(1.14 ±0.20) ml比(1.26±0.23) ml,P<0.01],高于高血压患者[(1.11 ±0.18)ml,P=0.011];SVR高于健康者[(157±29) kPa· s·L-1比(148±25)kPa·s·L-1,P=0.012),低于高血压患者[(166±36)kPa·s·L-1,P<0.01];BAD低于健康者(5.93%±1.14%比6.50%±1.30%,P<0.01).(2)不同正常高值亚组间的SVC、SVR、B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是血管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正常高值阶段时,血管功能已经损害,血压是影响血管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正常高值阶段的聚集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更大.
-
母孕期高血糖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体成分的影响
目的 比较妊娠期糖尿病(GDM)与血糖正常孕妇所生产的适于胎龄新生儿体成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新生儿体成分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出生的适于胎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GDM组母孕期患GDM共160例,男90例,女70例.对照组母孕期血糖正常共284例,其中男139例,女145例.新生儿出生后24 ~ 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两组新生儿脂质重量、身体脂肪百分比量及去脂质重相关因素.结果 GDM组出生胎龄、体重、身长、体质指数、头围、胸围、上臂围、肱二头肌部及腹部皮褶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GDM组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及髂嵴上部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00);GDM组身体脂质重量及体脂百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身体去脂质重量低于对照组[(585±59)比(480±74)g,17.8%±0.8%比14.7%±1.9%,(2685±127)比(2784±109)g,均P=0.000].GDM组母孕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0h血糖、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是影响新生儿脂质重量及体脂百分含量的因素,其中0 h血糖与新生儿脂质重量及体脂百分含量相关性明显(P=0.004、0.006);胎龄及母亲身高是影响去脂质重量的因素(P=0.040、0.013).对照组母孕期增重是影响新生儿脂质重量主要因素(P =0.015),0 h血糖、母亲分娩前体重是影响新生儿体脂百分含量的因素(P =0.002、0.043);母亲孕前体质指数是影响去脂质重量的因素(P=0.004).结论 GDM母亲生产的适于胎龄新生儿身体脂质重量及体脂百分含量增加,去脂质重量减少.母孕期OGTT 0 h血糖水平、孕前体质指数水平、孕期增重及分娩前体重是新生儿体成分的影响因素.
-
内源性表达白细胞介素21的CIK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内源表达白细胞介素21(IL-21)对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抗白血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构建表达IL-2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CIK细胞并鉴定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杀伤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作用;半定量反转录(RT)-PCR法检测CIK细胞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3、穿孔素、颗粒酶A、颗粒酶B、Fas配体(FasL)和NKG2D分子(NKG2D)的mRNA表达;流式直接免疫标记法检测CIK细胞免疫表型、细胞表面IL-21受体(IL-21 R)、FasL及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果 经酶切与测序鉴定,IL-21慢病毒载体构建正确,共转染CIK细胞中有目的基因IL-21的表达.(1)与空载体组相比,内源表达IL-21组总的细胞增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阳性细胞数高于空载体组(24.60%±2.10%比16.95%±4.70%,P=0.042).(2)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空载体组(58.4%±8.3%比23.3%±2.8%,P=0.009),作用第5天时,杀伤作用仍能维持在61.2%±6.2%(P=0.003),相比外源性IL-21作用的CIK细胞的杀伤率(44.6%±8.3%比22.8%±2.8%,P=0.034)更强,而且作用时间更长久.(3)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表面IL-21R的表达比空载体组增加约2倍.(4)与空载体组比较,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IFN-γ和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约1.5倍,穿孔素、颗粒酶B、FasL mRNA的表达量升高近2倍,颗粒酶A、TNF-β和NKG2D mRNA的表达与空载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发现: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表面FasL、穿孔素、颗粒酶B、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载体组[0.56%±0.37%比0.06%±0.02%、25.86%±6.13%比12.23%±2.35%、37.58%±2.30%比14.56%±1.36%、(55.3 ±3.5)ng/L比(23.2 ±5.6)ng/L、(15.6 ±0.6)μg/L比(5.6±0.6)μg/L,均P<0.05].结论 内源表达IL-21的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白血病作用,而且作用时间更长久,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其受体的表达,增加穿孔素、颗粒酶B、FasL、IFN-γ和TNF-α的表达而实现的.
-
Notch1受体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转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株后对其表达Notch1受体的影响,并观察Notch1受体在HBx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pcDNA3.1/myc-HBx质粒及pcDNA3.1/myc-Notch1质粒,转染HK-2细胞建立转染株,并应用短发夹RNA(shRNA)干扰技术沉默Notch1基因表达.将细胞分为7组:①正常培养组;②转染HBx空载质粒组;③转染HBx质粒组;④转染HBx质粒+Notch1空载质粒组;⑤转染HBx质粒+Notch1质粒组;⑥转染HBx质粒+Notch1 shRNA空载质粒组;⑦转染HBx质粒+ Notch1 shRNA沉默质粒组.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HBx转染成功,检测细胞中Notch1受体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K-2细胞经转染HBx基因后可高表达HBx,Notch1 shRNA在HK-2细胞中的转染效率也高达70%,基因沉默有效;转染HBx基因组细胞Notch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培养组及转染HBx空载质粒组,且该组细胞凋亡率亦明显高于正常培养组及转染HBx空载质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94% ±0.32%比13.86% ±0.18%、13.67%±0.54%,均P<0.05).转染HBx质粒+Notch1质粒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HBx质粒+Notch1空载质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0% ±0.26%比14.79% ±0.02%,P<0.05),其细胞增殖抑制率亦低于HBx质粒+Notch1空载质粒组.而转染HBx质粒+ Notch1 shRNA沉默质粒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HBx质粒+Notch1 shRNA空载质粒组(均P<0.05).结论 构建pcDNA3.1/myc-HBx质粒并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成功制备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感染模型,由此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增加可能与Notch1受体异常活化有关.
-
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应用进展
高血压的诊断属于离散性状,其由连续性状的血压值转变而来.全世界有20%~30%的人患有高血压[1].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90% ~ 95%.高血压或血压的升高会显著增加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脏病、终末期肾脏疾病等的发病风险[2-4].综合研究发现,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本文围绕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学研究及方法学应用,对国内外的新进展展开论述,以期能对我国未来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流行病学及诊断研究进展
200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诊治指南中指出对于门诊成人CAP患者,可采取经验性治疗,但对于住院患者,病原学检查则意义重大[1].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是CAP常见病原菌,在我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达24.9%,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达87.5%[2];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在成人达69%[3].在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不能满足于经验性治疗,如何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病原学结果或推测出可能的病原体是目前成人CAP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就国内外成人CAP病原流行病学及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幽门螺杆菌抗氧化氮化应激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1].目前的研究认为,胃癌发生与Hp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关系密切[2].当Hp试图定植人胃黏膜时,人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被激活.由于免疫反应的激活,炎症细胞在胃黏膜中持续浸润,诱导活性氧物质(ROS)、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氮物质(RNS)的产生.活性氧物质能够使DNA的成分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出现变化,并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产生,使胃黏膜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感染导致胃癌发病的机制之一[3].Hp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的ROS,可能影响胃上皮细胞的信号转导,并造成DNA损伤,促进胃癌发生[4].
关键词: -
成人甲状腺旁胎儿型横纹肌瘤一例
患者男,35岁,于2010年7月1日体检发现左颈部肿块而就诊于绍兴市人民医院.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体格检查:无突眼,双手无震颤,左侧甲状腺触及约3.0cm×3.0cm肿块,界清、质中、无触痛、可随吞咽移动,颈部淋巴结未及肿大.CT示:左侧甲状腺外形增大,后缘可见一类圆形密度均匀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0 HU,界清.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70.0 HU,界清(图1).周围血管结构清,向外推移,未见肿大淋巴结,右侧甲状腺未见异常.于7月1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侧甲状腺后方、颈总动脉内侧,约2.0 cm ×3.0 cm,质中,有包膜.术中冰冻病理报告:左颈部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良性可能性大.
关键词: -
紫杉类药物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进展和意义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呈现地区和种族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初诊时多为疾病晚期.内分泌治疗(例如手术和药物去势、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及其他抗雄激素药物)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1-4],但几乎所有初始内分泌敏感的患者终都将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此时内分泌治疗虽有助于改善相关症状,但大多不能控制疾病的进展.因此,CRPC是前列腺癌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迫切需要引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
中国法布里病(Fabry病)诊治专家共识
法布里病(Fabry病,MIM301500),又称"Anderson-Fabry 病" (Anderson-Fabry disease,AFD),1898年分别由两位皮肤科医生William Anderson(德国)和Johannes Fabry(英国)早报道,由此得名,该病是一种罕见的X伴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LSD).其发病与Xq22的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一种溶酶体酶)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有580多种突变报道,来自于各个种族[1-9].α-Gal A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其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和相关的鞘糖脂在人体各器官、组织如心脏、肾脏、胰腺、皮肤、神经、肺等大量贮积,终引起一系列脏器病变.
关键词: -
重度电烧伤致肺外露的救治
高压电击所致胸壁广泛深度组织坏死、洞穿、胸腔开放,以至伤及肺和心脏的患者,创面修复难度大,病死率高[1].我院于2012年4月6日收治1例高压电烧伤致左侧后胸壁广泛烧损、洞穿、左肺外露患者,通过应用负压封闭联合0.5%过氧化氢间断冲洗以及皮片移植、对侧斜方肌皮瓣转移终使创面修复,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因10 kV高压电烧伤左侧颈部、上肢、后胸壁及右大腿5h于2012年4月6日急诊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呼吸23次/min,脉搏106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
关键词: -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前列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分析其作为前列腺癌辅助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用ELISA试剂盒测定2012年1至7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0例前列腺癌患者(局限性癌22例、浸润转移性癌28例),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6例健康人群血清TSP-1值.结果 前列腺癌组TSP-1值平均为(200±49) μg/L,前列腺增生组平均(281±53) μg/L,健康人群组平均(323±56)μ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限性前列腺癌组(Ⅰ期和Ⅱ期)TSP-1值平均为(216 ±34)μg/L,浸润转移性前列腺癌组(Ⅲ期和Ⅳ期)平均为(188±49) μg/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0).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TSP-1值呈负相关(r=-0.32,P=0.023).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与TSP-1值无明确相关(P=0.189).TSP-1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0%和64% 、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SP-1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TSP-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前列腺癌辅助诊断指标,其值不但能较为准确地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而且对前列腺癌的分期和Gleason评分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初诊前列腺癌骨扫描的必要性分析
目的 建立用于预测中国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风险的回归树模型,以减少不必要的骨扫描.方法 在2005至201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的501例初诊前列腺癌中采用分类及回归树(CART)分析建立Fudan回归树模型,同时验证Briganti回归树模型,并比较两个模型在曲线下面积(AUG)及临床应用价值上的优劣性.结果 本组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5%(138/501).Fudan回归树模型、Briganti回归树模型及单以骨转移相关症状(SRE)为标准预测骨转移的准确度分别为0.813、0.691及0.645,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决策阈值概率取值范围为(24.2%,36.8%)时,Fudan回归树模型具有更低的漏诊率及骨扫描过度检查率.结论 Fudan回归树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同时能减少中国初诊前列腺癌不必要的骨扫描.
-
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人前列腺肿瘤干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现象(EMT)是否在肿瘤干细胞(CSC)水平发生.方法 (1)将脂质体2000系统将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DNA分别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中的干细胞亚群LNCaP/SP和非干细胞亚群LNCaP/NSP,G418筛选稳定表达HIF-1α的抗性克隆.(2)采用Western印迹法鉴定HIF-1α及两种受其调控的下游基因的蛋白表达.同时检测细胞转染前后EMT指标蛋白的表达变化.(3)应用Transwell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技术验证两种转染后细胞的体外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变化.(4)将两种转染后细胞裸鼠皮下致瘤,观察致瘤率、转移率及瘤体体积的差异.结果Western印迹法证实,与LNCaP/SP相比,LNCaP/HIF-1α/SP发生了典型的EMT: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细胞角蛋白18 (CK18)表达缺失,同时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反常表达;另外,与LNCaP/NSP相比,LNCaP/HIF-1α/NSP发生了部分EMT转化(CK18表达缺失,同时vimentin和cathepsin D反常表达).与LNCaP/HIF-1 α/NSP相比,LNCaP/HIF-1α/SP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更强大.LNCaP/HIF-1α/SP不仅在裸鼠体内的皮下致瘤率(80%比53%,P<0.05)和骨转移率(40%比0,P<0.01)显著高于LNCaP/HIF-1α/NSP,而且瘤体体积也远大于LNCaP/HIF-1α/NSP的成瘤体积[(1008±230) mm3与(288±145) mm3,P<0.01].结论 CSC是人前列腺癌中EMT现象发生的主要细胞载体.
-
前列腺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修复的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腺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的修复过程,并探讨基底层细胞角蛋白(CK)34 (CK34βE12)细胞在再上皮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5只老年家犬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7、14 d序贯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前列腺部尿道上皮细胞CK34、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3d手术创面未见CK34阳性表达细胞;术后7d可见连接成片的CK34阳性细胞覆盖手术创面,且这些细胞与残余前列腺组织连续;术后14d新生尿道上皮的基底细胞层阳性表达CK34.正常或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可见前列腺腺泡、腺管上皮胞质PSA阳性,前列腺部尿道上皮PSA表达阴性.术后14 d再生的前列腺部尿路上皮的PSA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前列腺组织是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前列腺尿道再上皮化的重要组织,而CK34阳性的基底细胞可能是这一修复过程的主要细胞.
-
第289例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溶骨破坏—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反复发热,颈部肿物1年半,伴右上肢肿胀、疼痛20 d于2005年4月19日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患者于2004年1月无诱因出现高热,伴畏寒、盗汗,多下午明显.在当地医院住院发现右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活检见淋巴结结构破坏,有结核结节形成及大片干酪样坏死,但抗酸染色阴性,诊断为"淋巴结结核",予抗感染、抗结核治疗20 d,体温下降,淋巴结变小而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6个月.同年6月上述症状再发,当地继续抗结核、反复抗感染,病情反复.12月中旬出现上腹部疼痛,发热入住我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