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深圳市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深圳市2010年首例基孔肯雅热疫情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点;对疑似患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和荧光PCR方法分别检测病毒IgM、IgG抗体和核酸,并用BHK-21细胞分离病毒.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基孔肯雅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深圳市2010年10月报告的一起基孔肯雅热疫情为输入性病例.从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病毒IgM抗体和核酸,并首次成功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将其命名为CHIKV-SZ1050.深圳市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SZ1050与CHIKV非洲原型株S27-African、我国广东省2010年暴发疫情株GD05/2010、印度2010年流行株TN06310在E1基因上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2%、98.3%和98.7%.进化树显示SZ1050株与2010年中国分离株GZ1029亲缘关系近,其次为印度2010年流行株TN06310,属于ECSA基因型.结论 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是由基孔肯雅病毒ECSA基因型引起,病毒遗传特征与印度地区流行CHIKV一致,输入病例未引起继发病例.
-
2008-2012年湖北省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2008-2012年湖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2008-2012年间麻疹暴发或散发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使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到的麻疹病毒进行基因型的鉴定和基因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2008-2012年从湖北省共9个地市采集的339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到26株麻疹病毒株,均属于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未发现输入基因型麻疹病毒.26株H1a基因亚型麻疹病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7.1%~100%和95.3% ~100%.与我国疫苗株(Shanghai191株)相比,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8% ~92.5%和87.4% ~90.0%.基因亲缘性分析结果显示,26株麻疹病毒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为两个不同的麻疹病毒传播链,并与其他省份流行的麻疹病毒在基因亲缘关系和流行时间上都很接近.结论 H1a基因亚型麻疹病毒在湖北省持续传播,湖北省麻疹病毒与我国其他各省流行的麻疹病毒在共同进化.本研究为湖北省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石家庄地区5092例女性HPV感染基因型分析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5092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亚型检测.结果 1902例患者感染HPV,总感染率为37.4%.高危型HPV感染率为32.54%,居前5位的HPV基因亚型依次为HPV16、58、52、53和18.低危型HPV感染率为11.67%,主要基因亚型为HPV6和11.单一感染1229例(24.1%),双重感染448例(8.8%),多重感染225例(4.4%).HPV感染以≤40岁的年轻女性为主(76.2%),≤25岁患者HPV感染率高(47.9%).结论 HPV16、HPV58、HPV52、HPV6和HPV53感染在石家庄地区为常见,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分布特点.
-
IL1B基因-31位点SNP与EV71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IL1B基因-3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EV71手足口病(HFMD)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技术,对1196例EV71 HFMD[(其中801例为轻症(M-EV71),395例为重症(S-EV71)]和573例健康对照人群(HC)IL1B基因-31位点进行分型,比较两组人群等位基因频率差异.(1)探讨IL1B基因-31位点SNP与EV71 HFMD易感性的相关性;(2)探讨在不同性别中-31位点SNP与EV71 HFMD易感性的相关性;(3)探讨-31位点SNP与EV71 HFMD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1) EV71 HFMD患者中IL1B基因-31 T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HC,这提示T等位基因增加了患EV71 HFMD的风险(OR=1.22;95% CI,1.06 ~1.40;P =0.007);(2)男性EV71 HFMD患者中IL1B基因-31 T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男性HC,这提示T等位基因也增加了男性患EV71 HFMD的风险(OR=1.24;95% CI,1.03 ~1.48;P =0.022);(3)IL1B基因-31位点SNP与EV71 HFMD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IL1B基因-31 T等位基因与EV71 HFMD易感性相关,而与EV71 HFMD严重程度无相关性;IL1B基因-31 T等位基因与男性EV71 HFMD的易感性也具有相关性.
-
1996-2007年和2008-2014年中国狂犬病分布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 对1996-2007年和2008-2014年中国狂犬病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为狂犬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狂犬病疫情资料,根据发病数将狂犬病疫情分为上升(1996-2007年)和下降(2008-2014年)两个阶段,分别对疫情报告、地理分布、人群和季节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96-2014年中国狂犬病报告病例共29 656例,年均1561例,发病率为0.1198/10万.1996-2007年,报告病例数为17 459例,年报告省(区、市)数20 ~ 24个;2008-2014年,报告病例数为12 197例,年报告省(区、市)数23 ~ 28个.与疫情上升阶段相比,在疫情下降阶段,原高发省(区、市)周边以及位于北部的14个省(区、市)发病数不降反升;男性病例构成由68.71%上升到70.54%(P =0.001);45 ~74岁病例构成由42.56%上升到52.60% (P =0.000);农民病例构成由62.42%上升到69.76%(P =0.000);冬春季节病例构成由38.27%上升到42.34%(P=0.004).结论 应重视犬间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重视冬春季节狂犬病的防控.
-
PBMC IP-10mRNA对慢性HBV感染相关肝衰竭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IP-10mRNA水平与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50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并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单个核细胞IP-10mRNA水平;选取同时期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其PBMC中IP-10 mRNA表达水平,分析各组间的差异.同时分析肝衰竭生存组和死亡组IP-10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 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患者PBMCIP-10mRNA水平分别为0.412 ±0.061,0.641 ±0.083,0.693±0.033,0.956±0.277.肝衰竭组患者PBMC IP-10mRN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PBMC IP-10mRN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衰竭死亡组PBMC IP-10mRNA水平为1.126±0.270,高于生存组的0.823±0.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96,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临界值为0.9255,大于界值组生存率为18.18% (4/22),小于界值组生存率为85.71%(24/28),x2=22.803,P<0.001.结论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BMC IP-10mRNA水平与预后相关,检测患者PBMCIP-10mRNA,有助于评估HBV-ACLF的预后.
-
实时RT-PCR与ELISA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RT-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IgM)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采集我院2014年78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138份并对其中49例确诊病例不同病程的91份血清标本,分别应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和ELISA-IgM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8份标本,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51.45%,ELISA-IgM方法检测阳性率为43.48%,两种方法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9例确诊病例中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均受病程影响,病程早期(8d内)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出阳性率高于ELISA-IgM法,分组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程的延长ELISA-IgM法的检测阳性率有升高的趋势.结论 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早期试验诊断中应首先使用实时荧光RT-PCR法,而ELISA-IgM法是其必要的补充,随着病程的延长后者将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
基于三级结构比对和网络分析对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筛选
目的 运用蛋白区块结构码技术和药物靶点网络对抗乙肝病毒药物进行筛选.方法 采用拉米夫定作用的靶点区结构扫描晶体结构一维码数据库以期发现和拉米夫定靶点结构相似的潜在靶标.基于Drugbank数据库建立乙肝病毒相关药物靶点网络,并针对靶点结构比对结果建立相应的乙肝病毒相关药物靶点子网络.对所预测的子网络中药物同药物靶点网络中的药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预测结果显示,14个靶蛋白结构和拉米夫定作用靶点结构相似.所预测的子网络中的13种药物位于已知的药物靶点网络中.已上市药物中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可能对乙肝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结论 本研究从结构生物学和药物靶点网络角度筛选新的乙肝病毒抑制剂,进而为临床新药的开发提供有益的线索.
-
中国西南地区2008-2013年HIV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HIV感染的情况,为临床应对HIV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至2013年,采用梅里埃酶联免疫吸附法第三代抗体检测试剂或罗氏电化学发光第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为644 208例就诊患者行HIV抗体初筛,采用原检测试剂和丽珠酶联免疫吸附法抗体检测试剂行复检,阳性反应标本送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HIV确证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结果 在检测的644208份标本中共1917例(0.30%)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其中599例(0.75%)来自门诊,住院患者1318例(0.23%),主要依次分布于门诊、感染中心、皮肤科、呼吸科、中西医科;男性1534例,女性383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青壮年(1383例);以异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1228例),同性传播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结论 HIV感染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异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同性传播逐渐增多,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避免医疗纠纷,加强全民普及HIV相关知识.
-
稳心颗粒加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加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日5g/3次,温水冲服)治疗、曲美他嗪20 mg 3/日,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辅酶Q10等营养心肌的药物,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含HPV16 E6E7突变融合基因DC疫苗的抗肿瘤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含一种密码子优化HPV16 E6E7突变融合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抗相关肿瘤免疫效果.方法 对经密码子优化的HPV16 E6E7融合基因的关键位点进行突变,获得在E6 L57G、C113R及E7 C24G、E26G、C58G位点突变的HPV16 omfE6E7基因,并检测了该基因的去致瘤性;利用含HPV16 omfE6E7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构建DC疫苗(DC-HPV16omfE6E7),并利用动物模型对该疫苗进行了抗相关肿瘤免疫研究.结果 HPV16 omfE6E7基因对NIH3T3细胞无转化作用,含该抗原基因的DC-HPV16 omfE6E7疫苗有效激发特异性CTL反应,与对照组相比,疫苗免疫的小鼠成瘤时间推迟,并且成瘤率明显下降,成活率显著增加.结论 DC-HPV16omfE6E7疫苗可望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
-
激素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口服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方法 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口服伐昔洛韦组(A组,n =30);口服伐昔洛韦组(B组,n=30).治疗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疱疹、疼痛评价指标、带状疱疹后遗痛发生率、综合疗效方面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A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强度、疼痛缓解时间短于B组.30天随访,A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B组,60天、90天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86.7%,B组总有效率为63.3%,A组优于B组.结论 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口服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效果优于单用伐昔洛韦治疗,能够缩短病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
124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变化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伴有肝活检儿童CHB患者资料,分析其肝组织病理变化特征及其实验室预测指标.结果 共124例儿童CHB纳入本项研究,其中HBeAg阳性114例(91.9%)、HBeAg阴性10例(8.1%).HBeAg阳性儿童CHB组中,不同ALT水平显著性肝脏炎症发生率ALT≤正常值上限(ULN)组32.1% (9/28)、ALT(1 ~2)×ULN组60.7% (17/28)与ALT>2×ULN组81.0% (47/58),显著性肝纤维化发生率为ALT≤ULN组46.4%(13/28)、ALT (1~2) ×ULN组71.4% (20/28)与ALT>2×ULN组74.1% (43/58).ALT(1 ~2)×ULN组与ALT>2 × ULN组的显著性肝组织异常发生率较ALT≤ULN组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AST水平与显著性肝脏炎症(OR=1.032,P=0.008)与显著性肝纤维化(OR=1.026,P=0.007)相关.结论 儿童CHB中显著性肝脏组织学异常发生率较高,AST水平可反映病理变化程度.
-
LdT和ETV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
目的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替比夫定(LdT)与恩替卡韦(ETV)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受替比夫定或者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软件PSM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并用新样本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共56对匹配成功,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2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4.8%;4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2.0%和39.3%(Log Rank testx2=4.469 P=0.035).Cox回归分析显示,替比夫定治疗、低基线HBeAg水平是接受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2年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应用PSM能有效提高非随机资料组间协变量的均衡性;替比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年的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4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2组类似.
-
MyD88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髓性分化因子88(MyD88)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0年8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接受首次手术治疗的115例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卵巢组织标本,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证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yD88蛋白在卵巢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MyD88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卵巢癌肿瘤组织标本中MyD88的阳性表达率为70.4%,卵巢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3.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MyD88的阳性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有无腹水和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患者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MyD88阳性表达的卵巢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卵巢癌患者(P <0.001).结论 MyD88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其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
基于分子进化方法研究HPV与子宫颈癌相互关系
目的 阐述不同类型HPV与子宫颈癌的关系,对潜在高危型HPV做出预测,为临床宫颈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NCBI等数据库下载已发表的131种不同基因型的HPV序列,构建出HPV基因序列数据集.应用MEGA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法对HPV全基因组及各基因片段数据集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构建出系统亲缘进化树.结果 目前全球HPV根据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可以分为五大类,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高危型HPV高度聚集在一起.黏膜亲和型HPV各基因片段分析显示,以E6、E7基因区域构建的进化树更接近于全基因组进化树的分布.预测了HPV26、34、53、66、67、97对宫颈癌的发生有潜在危险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不同亚型HPV的数据集,根据分子进化方法分析得到的HPV亲缘性与子宫颈癌的关系与临床相一致,为宫颈癌相关HPV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探讨减少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疗效.方法 对78例使用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一例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中止治疗,其余77例通过护理,均安全用药,顺利完成治疗.结论 应用长效干扰素期间,要重视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将之贯穿整个疗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基于果蝇S2系统的流感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应用果蝇S2表达系统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并鉴定其活性.方法 将前期构建的果蝇持续性表达载体pAc-V5-HA、NA、M1与pCoblast共转染至S2细胞,应用杀稻瘟菌素(Blasticindin)结合限制性稀释法筛选共整合流感HA、NA、M1三种基因的单克隆S2细胞株.利用PCR技术鉴定细胞内三种基因整合,Western-Blot技术鉴定细胞上清中VLPs,通过血凝试验评估HA蛋白的凝集效价,通过水解唾液酸的能力评价NA活性.结果 应用PCR技术从单克隆S2细胞株基因组中成功扩增流感HA、NA和M1基因;Western-Blot证实细胞上清含有整合HA、NA和M1蛋白的流感VLPs;血凝试验证实流感VLPs能有效凝集鸡红细胞(效价1∶160);NA活性测定发现,流感VLPs能有效水解唾液酸,且呈剂量依赖性,在高剂量(250 ng、500 ng)条件下VLPs和野生型病毒的NA活性相近.结论 成功建立整合流感HA、NA、M1基因的单克隆S2细胞株,该细胞可以持续产生流感VLPs,VLPs具有良好的HA和NA活性,可以作为有效的新型流感疫苗.
-
GCA融合基因重组BCG穿梭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分泌性表达EB病毒GM-CSF与LMP2A融合基因GCA的卡介苗重组质粒.方法 分别以卡介苗(BCG)和融合基因GCA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139 bp的BCG-Ag85B信号肽序列和1961 bp的GCA基因序列.将BCG-Ag85B信号肽序列与大肠埃希菌-卡介苗穿梭表达载体pMV261重组,得到重组质粒pMVS,再将融合基因GCA序列亚克隆至pMVS中,得到重组质粒pMV261-GCA.结果 质粒pMV261-GCA经双酶切和PCR扩增及测序鉴定证实,克隆基因BCG-Ag85B信号肽和GCA正确插入载体pMV261.结论 重组质粒可望在BCG中分泌性表达,该质粒的构建为改造BCG、发展新型抗EB病毒相关肿瘤疫苗奠定了基础.
-
登革病毒质粒型微复制子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 构建登革病毒质粒型微复制子载体,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 以登革病毒4型感染性cDNA克隆p4为分子基础,通过融合PCR方法构建删除病毒结构基因和大部分非结构基因的表达盒,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CMV启动子下游以构建包含病毒复制和翻译必需顺式作用元件和NS5关键序列的质粒型微复制子载体pcDEN-△prME.结果 为验证微复制子载体的包装功能,将定性的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和定量的海肾荧光素酶基因分别克隆至pcDEN-△prME构建工程载体pcDEN-△prME-EGFP和pcDEN-△prME-GLUC.转染实验结果显示,微复制子载体可成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及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DNA型微复制子载体pcDEN-△prME在保留病毒必要的顺式作用元件和NS5部分关键序列的同时缺失了大部分非结构基因,使得该载体在简化实验操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病毒载体的容量,为深入研究以登革为代表黄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有力工具,更为病毒复制及翻译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技术在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技术(HCV-cAg ELISA)筛查献血员感染HCV的可行性.方法 将183份抗-HCV阳性、6370份抗-HCV阴性(包括120份伴HBsAg阳性)献血员进行HCV RT-PCR和HCV-cAgELISA检测.结果 抗-HCV阳性和抗-HCV阴性血清HCV RNA和HCV-cAg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2.34%和99.97%.6370份抗-HCV阴性且不伴HBsAg阳性血清HCV-cAg阳性3份,其中1份HCV RNA阳性.HCV RNA拷贝数的上升与HCV-cAg阳性检出率上升呈正相关.结论 HCV-cAg ELISA敏感性与HCV RT-PCR类似,具有简便、快速、可靠优点,较适用于安全输血中献血者的血液筛检.
-
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荧光纳米颗粒联检试纸检测效能测评
目的 评估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抗原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以培养的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以及其他肠道病原体,还有140例具有胃肠道感染症状患者的粪便标本,分别用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抗原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和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二合一彩色微球法检测试纸条检测.结果 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抗原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二合一彩色微球法检测试纸条;对常见的柯萨奇病毒(A16)、埃可病毒(30型)和肠道病毒(EV71)无交叉反应.结论 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抗原的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灵敏度显著高于彩色微球法快速检测试纸条,特异性良好.
-
植物内生菌抗HIV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近年来,植物内生菌的相关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一种新来源,它在生物医药、抗肿瘤、抗菌甚至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价值.内生菌种类繁多,从中分离到的活性化合物更是多种多样,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来源于植物内生菌的抗HIV活性化合物.
关键词: -
不同样本储运方式应用于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的研究进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大大降低了HIV/AIDS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1].尽管如此,HAART的广泛应用经常伴随HIV耐药性的发生.HIV耐药(HIV drug resistance)可以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风险增加、耐药病毒株传播、抗病毒药物选择减少及HIV/AIDS患者存活率降低等[2].
关键词: -
肝细胞自噬与肝脏代谢应激研究进展
50多年前溶酶体被发现后,自噬(Autophagy)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进展.肝细胞因丰富的溶酶体含量,一直处于自噬研究的核心.从离体肝脏再灌注、肝细胞培养到自噬相关基因发现,很多重大成果相继得出.肝脏作为代谢中枢,肝细胞自噬对代谢应激如何调控,以及自噬作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如何与凋亡、坏死联系,了解代谢应激、自噬、细胞死亡间的关系将为探索细胞异常代谢提供帮助,从而在研究疾病新的治疗策略上迈出重要一步.
关键词: -
胃癌及癌旁黏膜组织突变型P53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与癌基因的激活以及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等有关[1],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突变型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及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关键词: -
菏泽市城乡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在菏泽市城乡活禽市场等外环境中是否存在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分布状况如何?依据《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方案》2011版,2014年全年对菏泽市城乡活禽市场中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的分布进行监测分析,检测结果如下.
关键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方法,解析方案设计、临床试验样本选择、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方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是指利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特定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标记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试剂.结合体外诊断试剂现行法规及此类试剂自身的特点,对临床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解析.结果 该研究详细解析了该类试剂的临床研究方法细节要求.对于临床试验的检测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论 不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的临床性能评价应从试剂本身的临床预期用途出发,重点针对试剂定性、定量的准确性、特异性进行科学的临床考察.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