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ecv@cmaph.org
  • 曾用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HLA-DQA1基因多态性和HBV感染结局的关联

    作者:荀运浩;过建春;石伟珍;施军平;刘长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结局的关联.方法 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慢性HBV携带者(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60例)三组病例,前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1)HLA-DQA1*0201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自限性HBV感染组(38.3% vs 5.8%,P<0.001,A=10.04,95% CI:4.48~22.48);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自限性HBV感染组(9.6% vs 36.7%,P<0.001,A=0.183,95%CI:0.10~0.32).(2)HLA-DQA1*0201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组(38.3% vs 7.5%,P<0.01,A=7.667,95% CI:3.7~15.87);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慢性HBV携带者(20% vs 9.6%.P<0.01,A=0.424,95% CI:0.23~0.79).结论 HLA-DQAI基因多态性影响HBV感染临床结局,其中DQA1*0102呈保护作用,DQA1*0201可能促进HBV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炎的发生.

  • 汉坦病毒部分S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作者:朱函坪;姚苹苹;邓小昭;徐芳;谢荣辉;朱智勇;张云

    目的 构建并表达汉坦病毒(HV)Z10株(HV-Z10)S基因蛋白编码区前300 bp核苷酸序列,研究该基因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 根据HV-Z10 S基因前300 bp(S300)的核苷酸序列,按照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换成酵母偏爱的形式,设计合成8条引物,通过连续PCR,获得人工合成Z10株S基因前300 bp的基因序列SP300,经测序,SP300与S300的核苷酸相似性为76.2%,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将SP300克隆到酵母穿梭载体pPICZaA,构建含α-factor分沁信号肽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ZaA-SP300.将pPICZaA-SP300、pPICZaA-S300化学法转化酵母GS115菌株,筛选重组转化子.结果 重组了SP300与S300的酵母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出重组蛋白rNP300及rN300,SDS-PAGE显示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3左右.经ELISA检测及Westem Blot分析,表达产物能与抗汉坦病毒抗体起免疫反应.结论 SP300和S300基因在毕赤酵母中获得分泌表达,使用酵母偏爱密码子的SP300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与S300的表达量基本一致,表达量在诱导24 h后高.

  • H5N1流感病毒M1蛋白免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作者:陈爱珺;姚立红;郭建强;徐一;刘晓宇;贾润清;张智清

    目的 制备抗人流感病毒H5N1株M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流感的快速诊断和研究提供新的工具.方法 应用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的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Anhui/1/2005)株M1蛋白,以纯化的表达产物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系作细胞融合后,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禽流感病毒M1抗原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交叉反应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三株McAb具有型特异性.结论 用H5N1禽流感病毒M1蛋白免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一定的交叉反应性,可用于多种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检测.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序列进化分析

    作者:郝敏;吴晓舟;王晓莉;卞美璐;刘宏图

    目的 通过HPV 16 E5序列进化分析,初步研究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宫颈病变诊治中心无宫颈病变的汉族妇女HPV 16型内变异株类型.方法 用PCR法扩增HPV 16 E5基因片段,并进行比对分析测序.比对后的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第一次利用只有236 bp碱基的E5序列进行HPV 16变异株的进化分析,发现单独使用E5序列进行HPV 16变异株进化分析的准确率很高,并且,本研究第一次发现以4075T即可将亚洲株(As)变异株和其他变异株区分开来.结论 从E5基因序列出发进行进化分析,准确率高.单独以4075T即可将As变异株和其他变异株区分开来.

  • 乙脑病毒SA14-14-2株复制子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韦艳;李川;陆鹏;于建石;李建东;刘琴芝;张全福;李德新

    目的 构建乙脑病毒SA14-14-2株复制子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以乙脑病毒为载体的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1)构建了两个乙脑病毒复制子:一个为完全缺失PrM/E基因(命名为Full △prM/E Replicon);一个保留E基因C端213 bp(命名为Partial △prM/E Replicon),并代之以多克隆位点.(2)将复制子RNA转染BHK-21细胞,于24、48、72、96 h采用Real-time PCR验证复制子的自主复制能力.(3)于复制子多克隆位点处插入YFP报告基因,并将含报告基因的复制子RNA转染BHK-21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验证YFP的表达.结果 (1)两个复制子RNA转染BHK-21细胞后,RNA有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增多的趋势.(2)含报告基因的复制子RNA转染BHK-21细胞后,荧光信号持续增强,表达YFP的阳性细胞率也逐渐增多.结论 构建的乙脑病毒SA14-14-2株复制子载体Full △prM/E Replicon及Partial △prM/E Replicon具有自主复制能力及对外源蛋白的表达能力.

  • 无菌性脑膜炎暴发中柯萨奇B3病毒的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樊庆莹;周晓琳;杨赫;陶泽新;李岩;刘桂芳;刘尧;宋立志;张丽;王海岩;徐爱强

    目的 明确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对分离到的柯萨奇B3病毒的基因特征、遗传变异规律及进化来源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暴发病例的粪便、脑脊液标本,应用RD、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分别采用中和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定型,后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其他CVB3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VP1完整编码区亲缘进化树研究其遗传进化规律.结果 共采集22份粪便和120份脑脊液标本,分离到病毒35株,经鉴定34株为CVB3,1株为ECH030.34株CVB3分离株VP1区部分序列(381 bp)核苷酸同源性为90.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4%~100%;与Nancy原型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5%~81.6%,氨基酸同源性为98.4%~99.2%.012/2008TC/SD/CHN和177/2008TC/SD/CHN与安徽2008年分离的Fuyang19株同源性高,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2%和91.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8.9%;进化树分析显示,中国大陆分离株独处一支,且呈单源性发生关系.结论 此次脑膜炎暴发的病原是CVB3.它与其他的中国分离株同源性高,与国外分离到的CVB3具有不同的基因特征.

  • 蚊浓核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董云巧;马文丽;顾金保;郑文岭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蚊浓核病毒(mosquito densovirus,MDV)菲结构蛋白1(Nostructual proteinl,NS1)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预测.方法 应用EXPASY pmtparam tool、ClagtalX1.83、Bioedit、MEGA3.1、ScanProsite、Motifscan等分析软件和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MDVNS1的理化特性、同源性、进化关系、二级结构与主要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预测.结果 MDV NSI属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进化距离较近;MDV NSI具有小分子DNA病毒编码的解螺旋酶超家族3(Saperfamily 3 helicage of DNA viruses)的结构域,该结构域包含有NTP-binding区域,使其具有金属离子依赖的ATPase的活性,蛋白靠近N端包含有病毒滚筒复制rolling-circle replication(RCR)起始蛋白的结构域并具有单链切口酶的生物学功能.结论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MDV NS1蛋白在病毒的复制、包装等各个阶段起关键性作用.

  • 中国人感染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病毒分离培养探讨

    作者:邹淑梅;张烨;李梓;董婕;赵新生;董丽波;温乐英;徐翠玲;王敏;郭俊峰;隗合江;高荣宝;王秀平;舒跃龙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标本采集和病毒分离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3月中国大陆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标本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发病后的0~14 d,其中0~7 d采样的标本阳性率分布相对集中,病毒分离的效果要更加显著;标本采集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标本,其中下呼吸道标本的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布较集中,病毒分离效果也更明显.结论 人禽流感病例标本采集时间及标本的采集类型对病毒分离有一定的影响,应在发病的急性期侧重于采集下呼吸道标本,这样利于提高病毒分离的阳性率.

  • 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特点

    作者:李连芹;陈春玲;曹泽毅;廖秦平;杜海军;詹少兵;周玲;曾毅

    目的 检测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特点,以进一步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特点.另外用含有人乳头瘤病毒16亚型E6/E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宫颈上皮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过氧化物还原酶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过氧化物还原酶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细胞感染重组腺相关病毒前后过氧化物还原酶3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过氧化物还原酶3与高危型HPV感染以及宫颈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官颈癌发病以后,由于肿瘤细胞内的活性氧族增多,导致过氧化物还原酶3的表达上调.

  • 河北省输血后艾滋病病毒感染暴发的追踪监测

    作者:陈素良;白广义;李保军;李晓梅;赵宏儒;张玉琪;赵翠英;梁良;陈志强;路新利

    目的 研究河北省输血后艾滋病暴发流行特征及家庭传播情况.方法 在全省范围内,通过艾滋病监测网络和输血感染重点区域的疫情普查,对在河北省某市发现的输血感染艾滋病及其导致的家庭传播进行分析,用ELISA法初筛HIV抗体,用Western-blot进行确认试验,用套式PCR进行HIV env基因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发现在河北省某市医疗机构输血后HIV感染173例,占全省输血感染的68.7%(173/252),其中医院发现89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84例.家庭传播率为32.0%(49/153),夫妻家庭传播率为17.0%(26/153),母婴家庭传播率为32.7%(32/98).输血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输血原因以怀孕分娩及妇女病为主,其次是外伤手术.输血时间为1990年至1999年,高峰为1995年;发现时间为1999年至2009年,高峰为2003年,输血后感染者主要分布于该市境内的某康泰医院和某煤矿医院,分别占45.1%(78/173)和42.2%(73/173).病原型别为HIV-1 B'亚型.结论 该市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不对有偿供血者筛查HIV抗体,导致了输血者HIV感染的暴发.

  • 含有H5N1 NA基因重组腺病毒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研究

    作者:马晶;张晓光;李魁彪;张晓梅;王敏;白天;杨亮;徐红;舒跃龙;曾毅

    目的 考察含有禽流感病毒A/Anhui/1/2005(H5N1)优化型N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BALB/c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并筛选合适的免疫剂量.方法 重组病毒以肌内注射方式在第0周和第4周免疫BALB/c小鼠两次,低、中、高组的免疫剂量分别是10~5、10~7和10~9 TCID_(50)/次,第5周时分别使用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和EHSpot实验来检测和比较疫苗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效果.结果 重组病毒免疫后的小鼠均可检测出针对NA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并且免疫效果与免疫剂量呈正相关,10~7 TCID_(50)/只/次是合适的免疫剂量.另外,从包含NA全长氨基酸残基的合成肽库中筛选到两个能够刺激BALB/c小鼠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表位,即NA_(109-124):CRTFFLTQGALLNDKH和NA_(182-199):AVAVLKYNGIITIKSW.结论 含有优化型N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疫苗能够诱导BALB/c小鼠同时产生NA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是较好的H5N1流感病毒候选疫苗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表达HIV-1 gag基因的重组AAV2/1和Ad5疫苗免疫原性比较

    作者:余双庆;冯霞;刘红梅;杨海儒;李红霞;曾毅

    目的 在小鼠体内比较表达HIT-1 gag基因的重组AAV2/1和Ad5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用rAAV2/1-gag或rAd5-gag单独免疫BALB/c小鼠一次或两次,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用CFSE染色法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Gag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用ELISA方法检测Gag特异性抗体反应.结果 单次免疫结果显示,在所有检测点rAd5-gag所诱导的Gag特异性CTL应答都比rAAV2/1-gag强,抗体反应在免疫后4周无明显差异.两次免疫后4周的检测结果表明,rAd5-gag所诱导的Gag特异性CTL应答比rAAV2/1-gag强,但抗体反应比rAAV2/1-gag组弱.结论 rAd5-gag诱导了很好的HIV-1特异性细胞和抗体反应,而rAAV2/1-gag诱导的HIV-1特异性抗体反应很强,但细胞免疫应答较弱.

  • 登革Ⅰ型病毒E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分泌表达

    作者:苗芳;李川;张硕;王晓芳;李建东;张全福;刘琴芝;韦艳;杭小同;梁米芳;李德新

    目的 分泌表达登革Ⅰ型病毒prM/E基因,为研究该蛋白的免疫学功能和特性奠定基础.方法 用RT-PCR法获得登革Ⅰ型病毒广州分离株全长prM/E基因,在prM基因前添加乙型脑炎病毒的信号肽或同时替换E基因羧基末端的20%为乙脑病毒E基因相应的部分,分别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S/FRT中,获得三种重组质粒DlprME-pc5,D1JsprME-pc5,D1JsprM80E20JE-pc5.用脂质体法分别将重组质粒DNA转入293T细胞,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检测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分泌表达.结果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到分别转染了三种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的胞质中均有登革Ⅰ型病毒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了D1prME-pc5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上清中没有特异蛋白条带,转染了经基因改造的重组质粒D1JsprME-pc5和D1JsprM80E20JE-pc5的细胞上清中均存在登革Ⅰ型病毒的特异蛋白条带.结论 转染了三种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均可表达登革Ⅰ型病毒prM/E蛋白,只有在prM基因前添加了信号肽的重组质粒转染后蛋白才获得分泌表达.

  • 2004-2008年我国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及HA1基因特性的研究

    作者:张烨;赵翔;黄维娟;郭俊峰;隗合江;成艳辉;李鑫婉;李希妍;郭元吉;舒跃龙

    目的 了解我国2004-2008年A(H1N1、H3N2)型流感病毒流行情况、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变异关系,了解疫苗株与我国流行株之间抗原性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04年以来我国分离的A(H1N1、H3N2)型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及HA1区基因序列,通过比对HA1蛋白位点变异情况,分析我国流感病毒抗原性及基因特性变化情况.结果 A(H1N1)亚型流感毒株抗原性2004-2007年分离的A(H1N1)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株A/New Caledonia/20/1999(H1N1)类似;2008年我国流行的A(H1N1)亚型毒株的抗原性与2008-2009年北半球的流感疫苗株A/Brisben/59/2007(H1N1)类似.2004-2005年分离的A(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株A/Fujian/411/12002(H3N2)比较发生了变异;2006-2007年我国流行的H3N2毒株与A/Wiscansin/67/2006(H3N2)类似,2008年我国流行的H3N2毒株与疫苗株A/Brisben/10/2006(H3N2)类似.结论 2004-2008年我国流行的A(H1N1、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发生了改变.

  • H5N1禽流感病毒HA假病毒的构建及特性研究

    作者:张玉松;王大燕;高荣保;董婕;李梓;张晔;白天;王敏;温乐英;舒跃龙

    目的 构建包膜蛋白为H5N1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假病毒,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将其初步应用于H5N1禽流感病毒的血清检测.方法 将我国分离的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质粒,得到pLP-HA,与假病毒构建体系的三种质粒pLP1,pLF2和pEmGFP,瞬时共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48 h收集假病毒上清,对其感染性,血凝活性进行测定,并应用于微量中和实验.同时,构建了优化HA基因的假病毒以及一株含有越南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假病毒,进行比较.结果 电镜下观察到假病毒颗粒的存在;Western-Blot表明HA蛋白存在于假病毒颗粒中;HA假病毒与野生型活病毒的微量中和实验相比,两者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不同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假病毒,所构建的假病毒可以应用于微量中和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禽流感病毒株HA蛋白假病毒的包装效率不同,并且真核表达优化基因并不能显著提高假病毒颗粒包装效率.

  • 原核表达的PD-1与PD-L1融合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作者:沈立萍;许龙;李建东;陈斯勇;郭瑜;邱丰;毕胜利

    目的 分析经原核表达纯化的PD-1和PD-L1融合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PD-1蛋白经过预浓缩后,用氨耦联的原理固定于CM5芯片表面,用HBS-EP缓冲液梯度稀释PD-L1蛋白,以20μl/min流速注射到耦联PD-1的传感芯片通道上,结合3 min,解离15 min;观察两者结合情况并用BIA Evaluation软件4进行分析.结果 PD-1在缓冲液的pH值为4.5、浓度为40μg/ml的状态下能稳定耦联于CM5芯片表面,RU值约为3300;稀释度为200 mmol/ml的PD-L1与PD-1能较好地结合,RU值为150,亲和常数为K_D=3.5×10~(-6).结论 经原核表达纯化的PD-1与PD-L1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及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下一步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

  • 博卡病毒VP_2基因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及临床标本筛查

    作者:滕灵方;林峰;郑美云;郑昌华;吴锋;曾爱平;黄恩佩;莫一涵;郑敏巧;李旭阳;侯建毅

    目的 表达人博卡病毒(HBoV)VP_2蛋白,用于临床标本HBoV的筛查.方法 将VP_2基因重组于杆状病毒基因组,重组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sf9,用HA抗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融合VP_2蛋白表达.通过电镜观察重组蛋白颗粒.以VP_2蛋白作为抗原对176例临床样本进行免疫印迹筛查.结果 在昆虫细胞中VP_2蛋白的表达量约占细胞总蛋白的60%以上,VP_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3.电镜观察博卡病毒VP_2蛋白形成病毒样颗粒(VLP),其大小在20mm左右;采用免疫印迹技术从临床标本中筛查出4例患者HBoV阳性,阳性率达到2.28%(4/176).结论 本研究成功的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了博卡病毒VP_2蛋白;表达VP_2蛋白具有一定抗原性,为开展人博卡病血清学研究方法建立提供基础.

  •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作者:徐启桓;陈禄彪;许镇;舒欣;陈旎;曹红;张卡;李刚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 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持久性

    作者:董培玲;王冬梅;张雪梅;张斌;丁惠国;闵佳;陈新月

    目的 探讨国产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持久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对照的方法研究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接受国产ADV10 mg/d或安慰剂治疗12周,此后为开放研究,所有患者接受96周ADV治疗后停止试验,随访观察12周,观察治疗期间以及停药后肝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HBeAg变化.结果 (1)54例患者随机接受ADV(38例)或安慰剂(16例)治疗,经治疗12周ADV组ALT由(135.84±10.63)U/L降至(58.92±4.95)U/L(组内P<0.001),优于安慰剂组由(145.56 ±17.19)U/L降至(159.50 ±37.05)U/L(组间P<0.001);lgHBV-DNA下降幅度ADV组为2.51、安慰剂组为1.04(P<0.001);(2)ADV治疗48、96周ALT复常率为63.30%、70.50%,AST复常率为87.80%、88.60%,HBVDNA低于检测值(<103拷贝/ml)比例分别为53.06%、54.55%,96周HBeAg转阴率11.36%;(3)在96周试验中止后17例患者停止ADV治疗,12周的随访过程中HBV DNA全部转阳,伴随88.24%(15/17)患者肝功异常.结论 国产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但96周停药病情极易复发.

  • 113例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韩建康;张宏;姚文庭;闻栋;刘小琦;顾时平

    目的 了解不同病原类型以及普通、重症病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13例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113例手足口病确诊病例流行特征与同期疫情流行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病原类型以及普通、重症病例手足口病部分临床特点存在差异.结论 应根据本病特点开展防控工作,早期识别重症病例,重点应做好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 肺炎支原体与病毒混合感染患儿临床研究

    作者:马晓红;孙春荣;伏瑾;许峥;崔小岱

    目的 探讨临床上儿童支原体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交叉情况,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发热,呼吸道症状住院,且入院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lgM均为阳性患儿用酶联免疫和间接荧光法进行儿童常见的多种病毒检测.结果 (1)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小于0.5 ng/ml的患儿385例,占81.7%.(2)柯萨奇病毒IgG(Cox-IgG)和Cox-1gM检测,514例中阳性例数分别为207例(40.3%)和183例(35.6%).(3)乙型流感病毒阳性者为2例(0.8%);副流感病毒1、2,3型的阳性率分别为0.8%、0%、和1.9%;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1.4%和0.8%.(4)EB病毒抗体的阳性者分别为IgM 84例(11.8%)、IgG 451例(63.6%).结论 支原体感染很少与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交叉感染;柯萨奇病毒与肝炎支原体(MP)感染的交叉率高达35.6%.

  • 抗-HBs定量方法的改进

    作者:王锋;余陶;张文英;张勇;毕胜利

    目的 通过对系列已知浓度标准品的检测来间接进行血样抗-HBs的定量,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准确程度,从而选出适合本实验室的抗-HBs定量方法.方法 用RIA法检测抗-HBs系列已知浓度标准品,将测定结果与对应的浓度分别用log-log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拟合得到标准曲线方程,比较两种曲线拟合的效果.再将对标定浓度质控品的测定值分别代入上述两种模型的曲线方程计算出质控品的浓度,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定量结果的准确程度.结果 指数曲线模型的误差均方较小,为1.2971;而且确定系数R~2为0.9904,接近1.通过两种曲线方程计算的标定浓度(30.0 mIU/ml)、质控品平均浓度(n=6)分别为(32.28±1.06)和(31.91±1.06)mIU/ml,用指数曲线模型计算的浓度与标定浓度相比仅偏高6.37%.结论 用指数曲线模型拟合能够更好地估算待检样品的实际浓度,可作为本实验室抗-HBs的一种改进定量方法.

  • 2008年北京友谊医院HIV初筛实验室检测结果情况分析

    作者:乌姗娜;赵高潮;王凤莲;田秀君

    目的 据北京友谊医院本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2008年检测结果,经过计数分析,以评估艾滋病的发病趋势,为今后早发现阳性病例,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方法 所有血清标本均用ELISA法初筛,初筛阳性标本用明胶凝集快速法(PA)复检,两种方法均为阳性或一阴一阳者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进行免疫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确认.结果 2008年度累计检测人数21 467人,初筛结果阳性29份,确认结果阳性7份,确认可疑阳性12例,初筛阳性率13.5%0,确认阳性检出率24.1%(7/29),可疑阳性率41.4%(12/29).并对标本来源,年龄和性别进行一定的流行病学分析.结论 应用ELISA法进行艾滋病初筛检测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准确性高、判断结果较准确,便于记录结果,适合艾滋病的初筛检测.

  • 国产HBV DNA荧光定量PCR试剂检测准确性的初步分析

    作者:王召钦;周伯平;陈心春;李美忠;王敏;李巍

    目的 评价国产HBV DNA荧光定量PCR试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美国Roche公司COBAS TaqMan HBV Test对标本的HBV DNA定量为标准,评价国产HBV荧光定量PCR试剂(PG)对不同滴度的标本的检测准确性.结果 在病毒载量分别为10~1、10~2、10~3、10~4、10~5、10~6、10~7(IU/mL)范围内的标本中,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与Roche定量结果的相关性分别为:-0.08011、-0.05056、0.105642、0.312181、0.908046、0.866175、-0.23295;结果为阴性(低于检测范围)的比例分别为:60%、30%、33.3%、8.3%、0、0、0.对于病毒载量高于10~7(IU/ml)的标本,国产试剂检测结果全部低于美国Roche定量结果,至少低一个数量级.结论 国产HBV荧光定量PCR试剂线性范围较窄,仅对病毒载量在10~5~10~6(IU/ml)范围的标本检测结果准确,对于低病毒载量,尤其是低于10~3(IU/ml)的标本,结果不可靠,假阴性率较高.而对于病毒载量高于10~7(IU/ml)的标本检测结果也欠准确.因此,建议对病毒载量低于10~4(IU/ml)的标本采用美国Roche试剂检测,对于高于10~7(IU/ml)建议稀释标本后重新检测.

  • 应用多重巢式PCR法快速鉴定广西HIV-1主要亚型

    作者:苏齐鉴;周平;闭志友;肖信;吴书志;岑平;邓伟;邵一鸣;梁浩

    目的 建立快速鉴定广西HIV-1主要流行亚型CRF01_AE、CRF07_BC、CRF08_BC、B和C的多重巢式PCR方法.方法 针对HIV-1 gag基因设计CRF01_AE、CRF07_BC、CRF08_BC、B和C亚型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巢式PCR法,用该法鉴定来自广西的HIV-1毒株的亚型,并与基因测序法的鉴定结果比较.结果 多重巢式PCR法能正确鉴别5种已知亚型的样本,10份HIV阴性样本均无扩增,在72份未知亚型样本中,正确鉴定出66份,分别属于CRF01_AE、CRF07_BC、CRF08_BC、B亚型,多重巢式PCR法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达100%.结论 多重巢式PCR法能准确鉴定广西CRF01_AE、CRF07_BC、CRF08_BC和B亚型毒株,是一种简便、快速、低成本的亚型鉴定方法.

  • Luminex XMAP液相芯片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的应用评价

    作者:邓小梅;刘敏;郑桂喜;王传新;张建;李伟

    目的 评价Luminex XMAP液相芯片技术在HP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取宫颈组织标本231份和正常宫颈脱落细胞33份,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和杂交捕获Ⅱ(HC Ⅱ)对所有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不一致标本及HPV单一型感染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8889).根据液相芯片检测结果,HPV检出率为82.95%,不同基因型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 16、52、58、18、11、31、6、39、33、56、70.其中117份单一型感染,102份多重感染.高危型感染占87.43%,低危型12.57%.以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液相芯片和HCⅡ检测CINⅡ、CINⅢ和宫颈癌HPV DN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依次为:93.07%、87.88%、98.17%、64.44%和94.81%、87.88%、98.21%、70.73%.所有液相芯片检出的单一型经基因测序验证准确率为98.29%.结论 所选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的常见型别是16、52、58、18、11、31、6.Luminex XMAP液相芯片技术是HPV分型检测及大规模筛查的理想方法.

  • 实时RT-PCR检测159例手足口病患儿样本中肠道病毒的结果分析

    作者:伏瑾;张艳玲;孙春荣;刘燕燕;崔小岱;王天有

    目的 了解2009年4-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的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首诊手足口病159例患儿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以肠道病毒(EV)通用型、柯萨奇病毒A16(CA16)型、肠道病毒71(EV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实时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肠道病毒.选取阳性标本扩增VP1区,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1)EV、CA16、EV71的阳性病例数分别为152、102、43;阳性率为95.6%、64.2%、27.0%.(2)CA16占EV阳性的67.3%,EV71占EV阳性的28.3%,非CA16和EV71的EV病例7例,占EV阳性的4.6%.CA16:EV71为2.37:1.(3)部分阳性标本经测序验证与此法结果一致.结论 2009年我院手足口病患儿以EV71和CA16感染为主,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比例较2007年出现明显上升.

  • 鼻咽癌的临床免疫治疗

    作者:杜海军;周玲;曾毅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一些省(自治区)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广东、广西发病率可高达50/10万,在两广一些地区NPC占肿瘤病死率的第一或第二位,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十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基本方法,国内外文献报道鼻咽癌5年生存率为50%~60%.

  • A型流感病毒M2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一;张智清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应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是针对流感病毒的膜蛋白HA和NA,但HA和NA存在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问题,需要不断改换制备疫苗用的毒株.解决办法之一是研制一种"通用型"流感疫苗.M2蛋白是流感病毒第三种跨膜蛋白,具有离子通道作用,而且其基因序列高度保守.用M2蛋白或M2蛋白胞外区免疫小鼠可以有效保护小鼠免受致死性病毒攻击.因此,M2蛋白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具有交叉保护性抗原,可用于开发通用型甲型流感疫苗.

  • 健康人和HIV感染者IgG各亚型水平及特点

    作者:孟令章;肖瑶;蒋岩

    以IgG抗体的血清学变化为基础建立的一系列免疫学方法、技术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及宏观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广泛用于HIV抗体检测的第3代ELISA试剂和各种快速检测试剂的工作原理就是检测感染者的IgG抗体为主.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实验 临床 病毒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