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与预防
摘要: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当前不断涌现的抑酸药物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下,达到溃疡愈合的目的已非难事,但相关前瞻性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复发问题仍应值得重视.有研究还发现许多复发的消化性溃疡并无症状,只是在常规内镜复查时才被发现,其实际复发率可能高于该数
-
浙东地区体格检查人群中糜烂性食管炎326例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中无症状糜烂性食管炎(AEE)的发病率和糜烂性食管炎出现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常规健康体检时行胃镜检查的人群共3 052例.分析AEE与有症状糜烂性食管炎(SEE)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内镜下表现、反流相关特征、代谢综合征和生物化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AEE和SEE患者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体检人群中糜烂性食管炎326例,发病率为10.7% (326/3 052),其中AEE的发病率为4.9% (151/3 052),占糜烂性食管炎中的46.3%(151/326),SEE的发病率为5.7%(175/3 052),占糜烂性食管炎中的53.7%(175/326).98.2%(320/326)的患者诊断为轻度食管炎(A级或B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AEE组相比,SEE组有更多的吸烟者[31.8% (48/151)比45.7% (80/175)]、饮酒者[27.8% (42/151)比41.7% (73/175)]和更高的BMI[(23.95 ±2.32) kg/m2比(24.53 ±2.19) 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92、6.859,t=-2.351;P均<0.05);AEE和SEE的年龄、性别、食管裂孔疝、代谢综合征和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 =1.67,95% CI1.05~2.65,P=0.030)、饮酒(OR=1.69,95% CI 1.05~2.72,P=0.030)和高BMI(OR=1.11,95%CI 1.00~1.23,P=0.044)是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EE在中国较为常见,体检人群中发病率和SEE近似.吸烟、饮酒和高BMI是糜烂性食管炎出现反流症状的危险因素.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评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寻求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 107例CCL患者,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术(O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OCBDE)组1 28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组964例,ERCP+ LC组860例.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2006年至2010年,采用OC+OCBDE、LC+ LCBDE和ERCP+LC治疗的患者分别占56.05%(829/1 479)、25.15% (372/1 479)和18.80% (278/1 479);2011年至2016年,采用上述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分别占27.89% (454/1 628)、36.36% (592/1 628)和35.75%(582/1 628);同一种治疗方法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75、4.168、0.669,P均<0.05).OC+OCBDE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00%(1 370/1 370);LC+ LCBDE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26%(920/976),56例转行OC+ OCBDE;ERCP+ L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00% (817/860),31例转行OC+ OCBDE,12例转行LC+ LCBDE.OC+ OCBDE组、LC+ LCBDE组和ERCP+LC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 (39/1 370)、3.48% (32/920)和1.22% (10/8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9% (67/1 370)、5.43% (50/920)和5.51% (45/817);ERCP+ LC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C+OCBDE组和LC +LCB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203、3.001,P均<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 OCBDE组、LC+ LCBDE组和ERCP+ LC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6.7±1.3)、(5.6±1.2)和(10.9±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10,P<0.01).OC+ OCBDE组、LC+ LCBDE组和ERCP+ LC组的住院费用分别为(1.372 ±0.191)、(1.815±0.149)和(2.583±0.24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2.991,P<0.01).结论 CCL患者首选内镜微创治疗,开腹手术可作为内镜微创手术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内镜微创手术 外科开腹手术 -
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lncTCF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lncTCF7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1年1月至6月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00例胃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lncTCF7 mRNA表达水平,按照lncTCF7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各50例.构建稳转干扰lncTCF7细胞系(稳转干扰组)和空白对照lncTCF7细胞系(空白对照组).分析lncTCF7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构建并利用lncTCF7干扰细胞系,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ncTCF7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lncTCF7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019±0.003、0.002±0.001.高表达组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46%(23/50)比72% (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5).lncTCF7的表达水平与脉管内癌栓形成、神经侵犯、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x2=7.862、7.162、11.903、8.280,P均<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lncTCF7的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均显著相关(危险比为4.205,P=0.002;危险比为3.125,P=0.018).细胞划痕实验显示,干扰lncTCF7可以显著抑制划痕愈合[剩余面积比为(92.90±1.51)%比(12.33±0.67)%,t=48.72,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培养24 h后空白对照组的穿透小室细胞数多于稳转干扰组(83.6土12.5比26.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稳转干扰组上皮细胞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上升(0.32±0.01比0.76±0.01),而波形蛋白和神经细胞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下降(0.56±0.01比0.39士0.01和0.67士0.01比0.33±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江26.68、10.09、24.14,P均<0.05).结论 高表达lncTCF7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lncTCF7可能通过影响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作用,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
诱骗受体和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易感性和疾病表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中诱骗受体1、诱骗受体2和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C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8年4月至2017年7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CD的285例患者,另外纳入同期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体检的572名健康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研究对象诱骗受体1(rs12549481)、诱骗受体2(rs1133782)和护骨素(rs3102735)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C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评价其与CD临床病理特征、糖皮质激素和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疗效的关系.结果 CD组诱骗受体2(rs1133782)的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 AA频率分别为11.93%(68/570)和22.81%(65/285),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22%(94/1 144)和15.91%(91/5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513,95% CI 1.088~2.104,P=0.013;OR =1.562,95% CI.094 ~2.230,P=0.014);两组间诱骗受体1(rs12549481)和护骨素(rs3102735)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狭窄型CD患者诱骗受体1 (rs12549481)的突变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TC+ CC频率分别为13.89%(25/180)和27.78%(25/90),分别低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的27.68% (62/224)和48.21% (54/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421,95%CI0.252 ~0.705,P=0.001;OR=0.413,95% CI0.229 ~ 0.747,P=0.003);穿透型CD患者诱骗受体2 (rs1133782)的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 AA频率分别为7.23% (12/166)和13.25%(11/83),分别低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的15.62% (35/224)和30.36% (34/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407,95%CI 0.205~0.809,P=0.009;OR=0.350,95%C1 0.165 ~0.743,P=0.005);CD不同疾病行为亚组之间,护骨素(rs3102735)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2 5).诱骗受体1 (rs12549481)、诱骗受体2(rs1133782)和护骨素(rs3102735)基因多态性与糖皮质激素和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疗效均无关联(P均>0.05).结论 诱骗受体1(rs12549481)基因突变可能与狭窄型CD相关.诱骗受体2 (rs1133782)基因突变可能与CD尤其是穿透型CD相关.护骨素(rs3102735)基因多态性与CD发病风险无关.上述基因SNP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和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疗效均无关.
-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00例的认知功能观察和临床特点
目的 观察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认知功能、临床指标和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老年科住院的169例老年体检患者,分成NAFLD组与非NAFL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障碍评估,检测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进行肝脾比值测量和海马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69例老年患者中,NAFLD 100例,非NAFLD 69例.NAFLD组患者的BMI和腰臀比分别为(25.9±3.4) kg/m2和1.03±0.13,分别高于非NAFLD组的(24.2±3.7) kg/m2和0.95±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4、-3.605,P均<0.01).NAFLD组患者的MoCA评分为(20.1±5.8)分,低于非NAFLD组的(22.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4,P=0.033).NAFLD组血清sTfR水平和肝脾CT比值分别为(8.78±4.31) mg/L和0.97±0.12,分别低于非NAFLD组的(12.66±3.93) mg/L和1.19±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65、6.142,P均<0.01).肝脾CT比值(β=7.597,95% CI2.938~12.935)、sTfR(β=0.552,95% CI 0.304~0.787)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呈正相关(P均<0.01).NAFLD组右侧海马高度为(0.410±0.074) mm,低于非NAFLD组的(0.453±0.08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P =0.042).结论 老年NAFLD患者认知功能减退,这与铁负荷及肝脏脂肪密切相关.
-
液相色谱质谱法对66例胃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的分析
目的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胃癌患者是否有独特的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寻找与胃癌早期相关的潜在标志物,初步探讨其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6例胃癌患者和44例良性胃病患者,以50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另从66例胃癌患者中选取25例胃癌Ⅰ、Ⅱ期患者和25例胃癌Ⅲ、Ⅳ期患者,以及从50名健康对照组中选取25名对照者,采用LC-MS法检测胃癌、良性胃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主成分分析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并验证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ROC曲线评价差异代谢物的临床效能.结果 主成分分析和PLS-DA模型均显示,胃癌具有明显独特的代谢谱,良性胃病的代谢谱与胃癌和健康对照组有部分交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异亮氨酸、苯甲酮、1-磷酸鞘氨醇和吡喃型半乳糖4种物质建立优化诊断模型,AUC值(95% CI)为0.963(0.930~0.997),佳界值为0.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94.0%.PLS-DA模型显示胃癌Ⅰ+Ⅱ期、Ⅲ+Ⅳ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具有明显区分聚类趋势,在胃癌Ⅰ+Ⅱ期、Ⅲ+Ⅳ期患者血清中共鉴定出2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赖氨酸、苯磺酰胺、肉碱、精氨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5种代谢物伴随胃癌的进展浓度逐渐升高,吡哌酸和犬尿氨酸可能作为早中期(Ⅰ+Ⅱ期)胃癌筛查的标志物.结论 LC-MS代谢组学可以有效证实胃癌患者具有独特的血清代谢物变化,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对预测胃癌发生风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炎症性肠病合并血栓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分析IBD患者合并血栓的相关临床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1年3月14日至2017年2月6日经临床症状、内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确诊合并血栓的27例IBD患者,选取同期住院、性别、年龄相匹配未合并血栓的81例IBD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分析患者基本资料、IBD诊治信息和血栓事件.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血栓的IBD患者的确诊年龄为(44.8 ±15.8)岁,高于对照组IBD患者的(36.0±14.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08).27例合并血栓的IBD患者中,51.9%(14/27)为动脉血栓,29.6% (8/27)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1.1% (3/27)累及门静脉系统,3.7% (1/27)为肺栓塞,7.4% (2/27)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3.3% (9/27)在血栓诊断前6个月经过手术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年龄与血管置管均为IBD患者发生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95% CI1.01 ~1.07,P=0.01;OR=5.64,95% CI1.39~22.96,P=0.02).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81.5%(22/27)的患者好转,9.1% (2/22)的患者病情危重,13.6% (3/22)的患者死亡.结论 对于有血管置管史、处于疾病活动期、IBD确诊年龄较大的患者应注意血栓的筛查与防治.
-
食管胃连接处流出道梗阻患者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特征
目的 分析食管胃连接处流出道梗阻(EGJOO)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因各种消化道症状就诊的6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等检查除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并将其中120例患者分为EGJOO组(71例)和非EGJOO组(49例).进一步将71例EGJOO患者根据综合松弛压分为轻度组41例、中度组20例和重度组1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1例EGJOO组患者中,43.7% (31/71)表现为胸骨后胃灼热或反酸,32.4%(23/71)为梗阻感或吞咽困难,21.1% (15/71)为胸痛,21.1% (15/71)为其他不典型症状如呃逆、腹胀等,5.6% (4/71)为上腹痛.EGJOO组综合松弛压、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LES静息压、食团内部压力均大于非EGJOO组[分别为(18.24±3.07) mmHg(1 mmHg =0.133 kPa)比(10.92±2.37) mmHg,(3.47±0.85) cm比(3.11±0.80) cm,(32.33±9.11) mmHg比(21.31±6.55) mmHg,(6.22±3.74) mmHg比(4.69±2.6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47、-2.303、-7.706、-2.626,P均<0.05);EGJOO组LES松弛率和远端收缩积分(DCI)均低于非EGJOO组[(44.03±9.86)%比(53.86±11.33)%,(1 410.13±794.23) mmHg·s·cm比(1 741.86±894.16)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6、2.136,P均<0.05).轻度组LES静息压高于中度组[(30.76±9.23) mmHg比(29.69±5.87) mmHg],中度组LES静息压低于重度组[(29.69±5.87) mmHg比(42.02±9.2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Tamhane检验,P=0.012、0.011);轻度组食团内部压力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5.16±3.41) mmHg比(8.02±2.58) mmHg和(7.46±3.4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小显著差法检验,P均<0.05);轻度组DCI低于中度组[(1 241.41±606.12) mmHg·s·cm比(1 438.55±644.74) mmHg·s·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mhane检验,P=O.011).结论 EGJOO患者临床症状以胃灼热或反酸、吞咽困难多见.EGJOO患者食管体部蠕动越弱,吞咽困难就越明显.食团内部压力升高是食管胃连接处松弛障碍的间接表现.
关键词: 食管胃连接处流出道梗阻 食管动力学 临床特点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 -
Kruppel样因子4和CD4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Kruppel样因子4(KLF4)和CD4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9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取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K L F4和CD44的蛋白质表达情况;选取其中50例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KLF4、CD44的mRNA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KLF4蛋白质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55/100),低于对应癌旁组织的77%(7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8,P=0.001).CD44蛋白质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81/100),高于所对应癌旁组织的11%(1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00,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 L F4的mRNA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降低者43例,CD44的mRNA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升高者4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837、70.563,P均<0.01).癌组织中K L F4的阳性表达在不同性别、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不同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癌组织中CD44的阳性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不同T N 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管是蛋白质水平还是mRNA水平,KLF4与CD44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284、-0.518,P均<0.0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 L F4蛋白质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长于K L F4蛋白质阴性患者的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19);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蛋白质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短于CD44蛋白质阴性患者的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T N M分期、K L F4表达和CD44表达与总生存期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KLF4低表达和CD44高表达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K L F4低表达和CD44高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抗原 CD44 Krüppel样因子4 食管鳞状细胞癌 预后 -
芳香烃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AhR)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U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第一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及温州市人民医院396例U C患者为U C组,同期573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A hR(rs10249788、rs2066853、rs215804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及其与U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Haploview 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UC组中A hR(rs10249788)的突变等位基因C及基因型T C+CC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75.00%(594/792)比69.98%(802/1146),95.45%(378/396)比91.10%(522/573)],OR(95%CI)分别为1.287(1.049~1.579)和2.052(1.180~3.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1).与远端结肠炎患者相比,广泛结肠炎患者中A hR(rs10249788)的突变等位基因C及基因型TC+CC频率增高[71.34%(341/478)比80.57%(253/314),93.31%(223/239)比98.73%(155/157)],OR(95%CI)分别为1.666(1.183~2.347)和5.561(1.260~24.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23).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s10249788和rs2066853、rs10249788和rs2158041、rs2066853和rs2158041彼此连锁(D′=0.636、0.430、0.980,r2=0.270、0.023、0.17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中单倍型TAC的频率降低[20.20%(231.5/1146.0)比16.24%(128.6/792.0)],CAC的频率增高[14.43%(165.4/1146.0)比20.47%(162.1/792.0)],OR(95%CI)分别为0.767(0.605~0.973)和1.529(1.204~1.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广泛结肠炎患者中单倍型CGC的频率高于远端结肠炎患者[38.69%(121.5/314.0)比29.48%(140.9/478.0)],OR(95%CI)为1.511(1.119~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倍型TAC的频率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12.10%(38/314.0)比17.55%(83.9/478.0)],OR(95%CI)为0.646(0.483~0.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AhR(rs10249788)可能是影响UC易感性的潜在位点,并与rs2066853和rs2158041协同影响UC的发病风险和疾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