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 중화행의학여뇌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6554
- 国内刊号: 37-146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伴晨重夕轻节律的抑郁发作患者视交叉上核功能连接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伴晨重夕轻节律的抑郁发作患者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 招募44例伴晨重夕轻节律的抑郁发作患者(节律组)、58例不伴晨重夕轻节律的抑郁发作患者(非节律组)和56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均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3.0 T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以SCN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所有被试ROI与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值,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两独立样本t检验,将两组患者差异脑区FC值与节律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三组受试SCN与左内侧额上回(MNI:x=0,y=39,z=51;K=14)、右小脑脚1区(MNI:x=39,y=-48,z=-36;K=18)FC值存在差异(P<0.05,Al-phasim矫正).与非节律组相比,节律组SCN与左内侧额上回及右三角部额下回(MNI:x=39,y=27, z=27;K=10)FC值升高(P<0.05,Alphasim矫正).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节律组SCN与左内侧额上回FC值降低(P<0.05,Alphasim矫正).相关分析发现SCN与左内侧额上回FC值与绝望感因子呈正相关(r=0.31,P=0.041).结论 伴晨重夕轻节律的抑郁症发作患者SCN与前额叶活动的协同性增加,可能参与昼夜节律的形成机制.
-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静息态脑fMRI低频能量振幅研究
目的 以静息态脑fMRI(rs-fMRI)低频能量振幅(ALFF)方法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局部脑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准备进行肝移植手术的肝硬化患者11例纳入肝移植组,将健康体检者11例纳入对照组,手术前1周及手术后1月分别进行rs-fMRI检查,健康体检者的检查同期进行.设备采用飞利浦1.5双梯度磁共振成像扫描仪(Philips Achieva 1.5T MRI),数据预处理基于Matlab7.11(2010b)软件平台,采用REST软件计算ALFF.被试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多重比较校正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Xjview8.1软件和REST显示结果.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肝移植组患者双侧枕中回(MNI:x=36,y=-72,z=9)、双侧楔前叶/楔叶/后扣带回(MNI:x=15,y=-66,z=24)、左侧顶下小叶(MNI:x=-39,y=-54,z=42)、双侧旁中央小叶/扣带中回(MNI:x=3,y=-36,z=45)ALFF值显著减低,未见ALFF显著升高区域;(2)与术前肝移植相比,术后肝移植组患者未见ALFF显著减低或增高区域.将阈值设为P<0.01(未校正,簇>10个体素)后,术后肝移植组患者右侧额中回(MNI:x=35,y=57,z=0)、左侧顶下小叶(MNI:x=-39,y=-51,z=42)、扣带回(MNI:x=3,y=-33,z=42)ALFF值升高,未见ALFF显著减低区域;(3)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肝移植组患者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左侧枕中回ALFF值显著减低,未见ALFF显著升高区域.结论 肝硬化患者视觉功能活动相关区域、DMN相关区域、顶上小叶神经元自发活动强度减弱;肝移植组患者手术后较手术前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扣带回表现出ALFF值升高的趋势;肝硬化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一个月后,BA7、BA31相关功能区域以及DMN相关区域神经元自发低频振荡活动强度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
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对胃肠癌患者创伤应激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对胃肠癌患者创伤应激状态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3例住院的胃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及对照组,终试验组入组89例,对照组入组8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共8周的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干预前后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经8周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后,试验组患者PCL-C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33.61±5.12)分,(39.78±4.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D-RISC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58.33±5.71)分,(54.36±5.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试验组[(33.61±5.12)分]PCL-C得分低于对照组[(39.23±3.58)分](P<0.01),CD-RISC得分,高于对照组[(58.33±5.71)分,(53.96±5.62)分,P<0.01].结论 情绪弹性团体训练能有效降低胃肠癌患者的创伤应激症状,改善心理弹性水平.
-
伴与不伴睡眠障碍首发抑郁患者韦氏认知测验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伴不伴睡眠障碍首发抑郁患者韦氏认知测验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156例首发抑郁患者,依据睡眠情况分为伴睡眠障碍组(77例)和不伴睡眠障碍组(79例),并用韦氏智力测验(WAIS)和韦氏记忆测验(WMS)评估其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其抑郁症状.结果 (1)伴睡眠障碍组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得分[分别为(95.51± 16.45)分、(90.94±13.87)分、(92.48±15.49)分]均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分别为(105.59±15.20)分、(96.19± 13.62)分、(101.20±14.70)分],即刻记忆,短时记忆和记忆商数[分别为(10.47±3.88)分、(49.87± 14.35)分、(87.90±18.25)分]均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分别为(11.86±3.47)分、(56.52±13.03)分、(97.27±18.76)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和年龄共解释24%言语智商的变异量(F=21.258,P<0.01);受教育年限,睡眠障碍因子共解释操作智商12.9%的变异量(F=9.825,P<0.01);受教育年限、睡眠障碍因子共解释总智商22.3%的变异量(F=22.847,P<0.01);受教育年限、年龄、睡眠障碍因子共解释短时记忆28.4%的变异量(F=23.850,P<0.01);受教育年限和年龄共解释即刻记忆20.4%的变异量(F=18.098,P<0.01);受教育年限和睡眠障碍因子共解释记忆商数21.9%的变异量(F=26.162,P<0.01).结论 首发抑郁伴睡眠障碍者智力及记忆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受教育年限、睡眠障碍因子、年龄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
轴突导向通路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关联研究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精神分裂症易感相关位点.方法 本研究分两阶段研究.第一阶段:收集精神分裂症病例及健康对照各300例,提取DNA,采用DNA混合池策略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芯片分析,并通过GSEA网站对筛选到的差异位点进行通路分析.第二阶段:收集精神分裂症240例及健康对照200例,对差异显著的通路在GWAS结果选择P值小的10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GWAS研究中发现多个P<9.2×10-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经GESA通路分析发现轴突导向通路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显著相关,在GWAS结果筛选出10个轴突导向通路涉及的SNP位点,其中rs4632195位点基因型分布(χ2=11.484, P=0.003)与等位基因分布(χ2=8.824,P=0.009)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等位基因是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OR=1.537,95%CI:1.157~2.203).结论 轴突导向通路中位于DCC基因上的rs4632195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有关联,其中T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易感相关.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护士正念与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正念与护士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正念和护士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焦虑自评量表(SAS),正念五因素量表(FFMQ)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对1124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正念得分为(118.75±10.70)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为(42.29±6.40)分,焦虑得分为(45.93±10.00)分.正念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r=0.351,P<0.01);与护士焦虑呈负相关(r=-0.249,P<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护士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64,P<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正念和护士焦虑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解释总效应的28.2%.结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护士焦虑和正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心理咨询师自我效能感对正念与工作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效能感在正念与工作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201名心理咨询师为被试,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及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G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正念注意与觉知量表(MAAS)进行测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我效能感在正念与工作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心理咨询师正念与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50,-0.43;均P<0.01),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1);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30,-0.32;均P<0.01),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P<0.01);正念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我效能感在正念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071,95%CI=-0.027~-0.14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4.82%.结论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效能感在正念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提高个体的正念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有积极影响.
-
老年人孤独与衰弱状况、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高龄老人的孤独情绪,分析衰弱状况、家庭社会支持与孤独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唐山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居民中的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孤独量表评测(UCLA).结果 3448名高龄老人衰弱率100%,老年人衰弱得分为(47.27±0.77)分;社会支持水平一般及以下者占95.92%,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得分为(36.68±5.62)分;中等程度及以上孤独感者占68.94%,老年人孤独感得分为(40.24±10.23)分,需要提供的照护者是子女和老伴;多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衰弱程度、家庭支持(与子女关系、有不管赡养的子女、与子女交流、采取老人的意见、在家中的重要性、子女们看望频率),社区支持(接受过居委会提供的服务、经常跟亲戚朋友来往、和邻里交往的频率、接受过社区心理咨询、接受过志愿者服务),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依次为-0.084,1.167,1.016,1.212,0.914,1.029,1.025,1.264,1.400,0.889, 1.053,1.307,1.466,1.332,-0.405.结论 衰弱、家庭功能、社区社会支持是高龄老人孤独情绪重要因素,应加强支持体系的构建,降低高龄老人的孤独感,提高生命质量.
-
心理灵活性在大学生D型人格与病理性网络使用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 检验心理灵活性在D型人格两个维度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对病理性网络使用预测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华中地区大学生共592名,施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络使用量表(API-US)、D型人格问卷(DS14)、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结果 病理性网络使用[(2.56 ± 0.61)分]与消极情感[(1.58±0.78)分]、社交抑制[(1.96±0.61)分]显著正相关(r=0.37,0.25),与心理灵活性[(4.69±1.15)分]显著负相关(r=-0.40),带有潜变量的路径分析表明心理灵活性在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对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测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率分别为56%、62%.结论 心理灵活性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并能部分中介D型人格的效应,心理灵活性是病理性网络使用干预的可能着手点.
-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积极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拖延行为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拖延行为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一般拖延量表(GPS)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对3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得分为(3.61±12.05)分,拖延行为得分为(56.48±10.62)分,积极心理健康得分为(3.46±0.82)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振作向上"者占53.16%,"中等程度"者占44.83%,"颓废萎靡"者占2.01%.(2)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积极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399,P<0.01),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r=-0.388,P<0.01)和积极心理健康(r=-0.267,P<0.01)呈显著的负相关.(3)拖延行为在成就动机和积极心理健康及其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2.75%;在积极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上,拖延行为在成就动机和心理幸福感、情绪幸福感之间也具有部分的中介效应,其效应比分别为15.71%和20.63%.但在社会幸福感上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 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但拖延行为会在两者之间产生间接的消极作用,导致其积极心理健康状况中的情绪与心理幸福感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教养方式的关联规则研究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行为问题间的内在相关性及其与教养方式的关联规律.方法 以儿科门诊收治的202例哮喘患儿的行为问题数据及家庭教养方式数据建立分析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挖掘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及其与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关系.对照组为314名同龄健康儿童.结果 (1)哮喘组与健康组儿童在注意力[(7.63±3.44)分、(4.03±3.01)分]、社交[ (4.10±2.14)分、(2.86±1.67)分]、退缩[(3.03±1.58)分、(2.06±1.38)分]及攻击[(11.74±5.10)分、(6.63±4.26)分]等方面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在违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与健康组儿童在教养方式的溺爱[(15.26±4.16)分、(10.88±3.29)分]、放任[(22.47±4.68)分、(16.59±4.12)分]、不一致[(13.54±3.50)分、(11.92±3.35)分]及民主[(35.08 ±5.25)分、(39.76±4.80)分]等维度方面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在专制维度上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间存在着多重正向关联关系,表现为具有认知功能损害性质的注意力问题与具有社会功能损害性质的退缩、攻击及社交问题等行为间存在正相关的关联性(其支持度>10%、置信度>0.60、提升度>1.20、相关系数取值范围均界于(1,+∞)).(3)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教养方式间存在着多重关联关系(其支持度均>16%、置信度均>0. 60、提升度均>1),其中,民主教养方式与行为问题的关联性质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取值范围均界于[0,1));放任、溺爱、不一致教养方式与上述行为问题正向关联(相关系数取值范围均界于(1,+∞)).结论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且与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多重关联性.
-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应激、不确定性忍受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应激、不确定性忍受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80名院前急救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包括情绪枯竭(EE)、去人格化倾向(D)和低成就感(PA)]、不确定性忍受力量表(IUS)、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NSS,包括与护士期望值有关的应激(NSS1)、与家庭有关的应激(NSS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NSS3)、与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NSS4)、与患者有关的应激(NSS5)、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NSS6)]测评.结果 工龄小于3年的院前急救护士EE[(33.58±4.34)分,(22.33±4.05)分,(21.50± 4.36)分,P<0.05]、PA得分[(26.98±4.31)分,(16.14±4.28)分,(16.81±4.36)分,P<0.05]大于工龄3~10年或10年以上人员;护士EE[(33.82±4.28)分,(22.96±4.39)分,(21.04±4.62)分,P<0.05]、PA得分[(27.02±4.21)分,(16.04±4.31)分,(16.01±4.30)分,P<0.05]大于护师或以上人员;月收入小于0.3万人员PA得分大于月收入0.3万或以上人员[(26.75±4.24),(16.47±4.27),(17.11±4.34), P<0.05];学历本科或以上人员PA得分大于专科或以下人员[(26.33±4.36),(17.24±4.28),P<0.05)].回归分析显示,IUS与NSS1得分相乘交互作用项与EE、D得分相乘交互效应成立(β=0.33、0.33,均P<0.05);IUS与NSS5得分相乘交互作用项与EE、D得分相乘交互效应成立(β=0.31、0.30,均 P<0.05);IUS与NSS3得分相乘交互作用项与D得分乘交互效应成立(β=0.34,P<0.05).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倦怠因工龄、职称、受教育程度、工资而异,受职业应激和不确定性忍受力协同影响.
-
宽恕干预对老年人幸福感和自尊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索宽恕干预对改善老年人幸福指数和自尊的效果.方法 在社区筛查有被冒犯未释怀的老年人103人,测量工具选用Hearland 宽恕量表、世界卫生组织五项幸福指数问卷、自尊感量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运用认知-情感-行为宽恕干预模式进行8周干预,对照组无特殊干预,干预后试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纳入统计.结果 老年人幸福指数得分(3.06±0.97)分、宽恕自己得分(3.23±0.62)分、宽恕他人得分(3.01±0.63)分,自尊得分(2.71±0.35)分.宽恕他人与幸福指数和自尊正呈相关(r=0.296,0.273,P<0.01),宽恕自己与幸福指数无相关性(r=0.113,P>0.05).干预后试验组老年人宽恕他人(t=5.309, P<0.01)、自尊(t=2.732, P=0.008)、幸福指数(t=3.618,P=0.00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宽恕自己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3,P=0.001).在干预前、干预后与干预后1个月3个时点,试验组的宽恕他人(F主=39.05,P主<0.001; F交互=34.96,P交互<0.01)、自尊(F主=26.41,P主<0.01; F交互=35.83,P交互<0.01)、幸福指数(F主=20.96,P主<0.01;F交互=18.06,P交互<0.01)在干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宽恕自己在3个时间点主效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主=1.98,P主=0.152),但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交 互=10.98,P交互<0.01).结论 宽恕干预可以提升老年人对他人的宽恕,这种干预方法对改善遭受过别人的冒犯、不公平待遇或人际冲突而长期未能释怀的老年人的整体幸福指数与自尊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
条件性恐惧记忆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公共基因数据库微阵列表达谱进行分析,确定条件性恐惧记忆的关键基因.方法 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57465微阵列数据,数据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FC_0.5 h组和FC_2 h组).在R软件中通过分位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通过芯片数据平台的注释包(illuminaMousev2.db)将探针名称转换为基因名.选用Limma方法筛选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纳入标准:Padj<0.05,差异倍数>1.5.之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以及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差异表达基因所翻译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并选取网络中包含枢纽蛋白的网络模块进行分析,确定网络中的相关枢纽蛋白.结果 初步筛选了4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FC_0.5 h组含有36个差异表达基因;FC_2 h组含有11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核糖体,参与核糖体内蛋白合成的信号通路,同时也发挥着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和翻译的生物学作用.PPI网络分析发现Egr2,Fos,Sgk1三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在网络中发挥枢纽蛋白的作用.结论 Egr2,Fos,Sgk1可能在条件性恐惧记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神经营养因子3与酪氨酸激酶受体C在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额前皮质的表达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 factor-3,NT-3)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TrkC)mRNA及蛋白在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额前皮质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实验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Open-field法),评分相近的大鼠被分为4组: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及PSD组,每组13只.抑郁组:采用孤养法结合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卒中组: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PSD组:动物建成脑缺血模型后孤养再加以CUMS方法建立PSD模型,并与正常对照组、卒中组及抑郁组作比较.于造模后第29天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各组大鼠额前皮质NT-3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C的免疫阳性细胞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PSD组额前皮质NT-3免疫阳性细胞数[(10.11±2.89)个/视野]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19.00±12.41)个/视野] (P<0.05),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大鼠额前皮质TrkC免疫阳性细胞数[(19.56±5.66)个/视野]较正常对照组[(25.11±3.95)个/视野]及脑卒中组[(29.67±7.38)个/视野]明显减少(P<0.05);抑郁组免疫阳性细胞数[(19.00±5.61)个/视野]也较正常对照组[(25.11±3.95)个/视野]及脑卒中组(29.67±7.38个/视野)明显减少(P<0.05);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查结果显示各组大鼠额前皮质组织中均有 GAPDH、NT3和 TrkCmRNA的表达, PSD组大鼠额前皮质NT-3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rkC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D大鼠额前皮质NT-3及其受体TrkC的表达减少可能与PSD发病有关.
-
丰富环境对孕早期母体聚肌胞苷酸免疫刺激引起的仔鼠精神分裂样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出生后丰富环境刺激对孕早期(第9天)聚肌胞苷酸(poly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 I : C)免疫刺激引起的仔鼠精神分裂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怀孕母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于怀孕第9天给予尾静脉注射病毒类似物聚肌胞苷酸(Poly I : C,5 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在子代小鼠出生后第21天断奶,将每只母鼠所生同窝子代小鼠按雌雄随机分为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组及单调环境(dull environment,DE)组,丰富环境组在鼠笼内放置能够增加子代小鼠身体运动及认知能力的模型玩具,如转轮、爬梯、秋千、滚筒等,每周更换一次,单调环境组即常规饲养环境.在子代小鼠出生后第60天,进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测试,以及旷场、新物体/位置识别、社交、水迷宫等行为学实验,对子代小鼠的学习记忆及认知能力进行评估;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脑,Western blot对海马组织中MBP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1)PPI结果显示,孕早期Poly I : C母体免疫刺激的子代雌、雄性小鼠%PP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雌性子代:F=28.12,P<0.01;雄性子代:F=14.76,P<0.01).(2)旷场实验中,孕早期Poly I : C免疫刺激的子代雌、雄性小鼠运动的总距离、速度均大于对照组(雌性子代:运动距离,F=5.10,P<0.05,速度:F=5.19,P<0.05;雄性子代:运动距离,F=6.76,P<0.05,速度,F=6.85,P<0.05).(3)在社交实验中,出生后丰富环境增加了子代雌、雄性小鼠与陌生小鼠的交流时间[雌性:EE组(101.30±6.83)s,DE组(76.50±5.59)s,F=9.41,P<0.01;雄性:EE组(98.52±6.82)s,DE组(75.82 ±3.95)s,F=7.95,P<0.01].(4)在水迷宫实验中,出生后丰富环境使子代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5)海马MBP蛋白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Poly I : C免疫刺激的子代雌、雄小鼠海马MBP蛋白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均P<0.05).结论 出生后丰富环境刺激可以增加Poly I : C免疫刺激引起的子代小鼠的社交能力及学习记忆能力,且可能改善孕早期母体Poly I : C免疫刺激所致的子代雄性小鼠的偏执、刻板行为.
-
短期低剂量褪黑素与氯胺酮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及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期低剂量褪黑素与氯胺酮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 1, GluR1)免疫反应活性的影响.方法 40只两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n=10):对照组(CON组)、慢性应激抑郁组(CUS组)、慢性应激抑郁+褪黑素组(CUS+MT组)和慢性应激抑郁+氯胺酮组(CUS+KET组).除CON组外,余组大鼠接受42 d不同应激源暴露刺激.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检测抑郁模型是否建立成功.CUS+MT组大鼠予以褪黑素(10 mg/kg,i.g)灌胃给药,CUS+KET组大鼠则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i.p),药物处理均1次/d,给药14 d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并于实验开始后第58 d取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前额叶BDNF及GluR1免疫反应活性.结果 (1)与CON组相比,CUS组、CUS+MT组和CUS+KET组在建模后给药前出现明显抑郁样行为,糖水偏好比率下降(t=3.365,P<0.05),不动状态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2)给药14 d后,与CUS组[(146.34±34.10)s]相比,CUS+MT组[(60.70±18.56)s]与CUS+KET组[(56.43±20.46)s]大鼠不动状态持续时间显著减少.CUS+MT 组[(1328.99 ± 282.46)个/mm2]与 CUS+KET 组(1224.76 ± 116.53)大鼠前额叶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上调,且CUS+MT组前额叶BDNF阳性细胞数量较CUS+KET组增加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7,P<0.05).(3)给药14 d 后,与 CUS 组[(495.14±109.01)个/mm2]相比,CUS+KET组[(807.82±193.25)个/mm2]大鼠前额叶GluR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6,P<0.05),而CUS+MT组与CUS组比较,GluR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褪黑素具有与氯胺酮相似的抗抑郁作用.褪黑素抗抑郁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前额叶BDNF表达上调有关.
-
公共健康领域的行为干预方法及其涟漪效应的心理机制
发展行为医学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一种高效益路径,而行为干预是行为医学的核心内容.叙事法、行为-意向法和病人中心式健康评估咨询法已被许多研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法,心理学中的同质化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问题解决模型为这三种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学解释.涟漪效应放大了行为干预的效果,其心理机制是自我决定论和自我调节论.未来的行为干预及其心理机制研究需要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获得新的突破.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3 04 |
1998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