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68
- 国内刊号: 11-216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同中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不同中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 将3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96例、隔姜灸组96例、电针组94例和中药组62例,另招募西药组患者60例.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的方法,隔姜灸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患侧面部隔姜灸治疗,电针组为在针刺基础上加用患侧局部电针治疗.以上3组均每日治疗1次.西药组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20 mg/次,每日3次;强的松片,20 mg/次,每日1次.中药组口服牵正散汤剂,每日1剂.各组均治疗20天.在治疗10、20天及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各组患者House-Brackman (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10、20次及随访时,各组患者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20次及随访时,针刺组、电针组、隔姜灸组、中药组HB分级及治疗10、20次及随访时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均优于西药组(P<0.01).各组间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西药组愈显率低于其他各组(P<0.01).除西药组外,其他各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隔姜灸、电针、中药均可有效治疗面瘫,其中针刺、隔姜灸、电针、中药治疗面瘫疗效相当,优于西药对照.
-
复方叶下珠颗粒剂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叶下珠颗粒剂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方叶下珠颗粒剂,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24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乏力、气短、腹胀、纳差、便溏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及相关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AFP)],并进行查尔德-皮尤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标准(Child-Pugh)评分、KPS评分. 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ALT、HBsAg、AFP、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HBsAg、AFP、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BV-DNA、AFP及Child-Pugh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KPS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乏力、纳差、气短、腹胀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KPS评分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复方叶下珠颗粒剂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
芪参活骨方治疗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芪参活骨方治疗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经芪参活骨方治疗6个月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97髋,ARCO分期Ⅱ期54髋、Ⅲ期43髋).以髋关节Harris评分、影像学为评价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及影像表现疗效,同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 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97髋中临床痊愈6髋(6.19%),显效36髋(37.1 1%),有效45髋(46.39%),无效10髋(10.31%),总有效率为89.69%.97髋影像表现评价:稳定67髋(69.07%),加重30髋(30.93%).ARCO分期Ⅱ期患者中稳定39髋(72.22%),加重15髋(27.78%);ARCOⅢ期患者中稳定29髋(67.44%),加重14髋(32.56%).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97髋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总评分及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关节畸形及关节活动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提高(P<0.01).Ⅱ、Ⅲ期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Harri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 结论 芪参活骨方治疗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疗效肯定,能较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行走及生活能力,且针对ARCO分期Ⅱ、Ⅲ期疗效相同.
-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2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按中医外感发热的辨证标准将该病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热毒袭肺证5个证型,予中医临床路径协定方治疗,观察患者治疗4h、24 h、72 h时发热、头痛、咽痛、全身酸痛、咳嗽改善情况. 结果 完成观察628例,其中风寒束表证102例、风热犯表证208例、卫气同病证217例、暑湿袭表证78例、热毒袭肺证23例.72 h痊愈485例,5例恶化转为肺炎.4h、24 h、72h退热有效率分别为46.66%、54.45%、93.47%.卫气同病证24 h退热有效率高于4h (P <0.05),其他证型72h退热有效率高于24h (P <0.05).卫气同病证4h、24h退热有效率优于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P<0.01),前者24h退热有效率亦高于暑湿袭表证(P<0.05).4h、24 h、72 h头痛、咽痛、全身酸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7.90%、66.08%、82.32%.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及卫气同病证各症状24 h治疗有效率优于4h (P <0.05),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卫气同病证及热毒袭肺证各症状72 h治疗有效率优于24h (P <0.05).卫气同病证各症状4h有效率44.24%高于风热犯表证33.65% (P <0.05).4h、24 h、72h咳嗽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4.55%、59.71%、73.73%.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及卫气同病证咳嗽24h治疗有效率高于4h (P <0.05).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及卫气同病证咳嗽72 h治疗有效率高于24h (P <0.05). 结论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
论《伤寒杂病论》中贝母为百合科贝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贝母仅记载为“贝母”,其究竟对应于现代百合科贝母还是葫芦科贝母至今仍有争议.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分类为标准,结合生理、病理、药理等现代医学知识,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贝母功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贝母的条文进行考证,认为张仲景所用贝母应为百合科贝母.
-
基于湿邪致痰瘀互结探讨冠心病的防治思路
目前冠心病辨证多从痰浊、瘀血、气滞等论治,但对湿邪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论述湿邪导致痰瘀互结的机理转归,从病理形成的过程看,湿邪是源头,痰浊是过渡,痰瘀是结局.探讨水湿痰饮可进一步化瘀,痰湿瘀血互结,痹阻心脉,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机理.并详述中医药从湿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实践,为冠心病的防治研究开拓思路.
-
行滞通腑法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但其根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胃主降、以通为用,且胃之和降有赖于肠腑通畅,故提出临证从“肠”入手,在辨证论治、注重方机相应的基础上以行滞通腑为核心治法开展治疗,同时结合具体病机施以疏肝行滞、宣肺导滞、升清降浊、滋阴润肠,可收良效.
-
从湿热论治小儿肺炎喘嗽
小儿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病易及脾脏,湿浊内生,肺热移于胃肠,湿与热结,蕴结于胃肠,出现湿热证候表现.肺炎喘嗽湿热证的临床辨证要点为大便稀溏、舌苔黄腻.湿热兼表者,方选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湿热蕴肺者,方选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脾虚湿阻者,方选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
-
心包积液中医辨治规律探讨
心包积液由心包或全身多种疾病所引起,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心水”范畴.该病是因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久痹入心,或心包受损,气机失调,水与血运行障碍而停聚于心包所导致的一种本虚标实性疾病.心包积液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包括益气、温阳和滋阴;祛邪当以利水为主,气、血、水同调,汗、利、下同施.心包积液根据渗出液与漏出液的不同,分别给予清热凉血解毒与益气温阳利水的基本治疗;同时根据心包积液的病因可分为结核性心包积液、狼疮性心包积液、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心包积液、尿毒症性心包积液和肿瘤性心包积液等类型,不同病因心包积液的病机亦不同,故予以不同治疗方法.
-
随机对照试验在外科领域应用的指南对中医药循证实践和科研的启示
西医外科干预措施与中医药干预措施存在较多的共性特征,如对技术和技能的体现与要求,中医药与外科领域的随机对照试验在实施过程中有相似之处并存在共同的方法学难点,包括对操作性、技术性要求高且过程复杂等.针对临床操作的标准化程度容易受到限制、盲法难以实施导致的信息偏倚等问题,通过系统介绍2016年发表的外科领域随机对照试验应用指南,讨论其对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和科研的启示.借鉴外科领域随机对照试验的经验,探讨将该试验方法学指南用于中医药领域的可行性与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建议.
-
寒热并治法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寒热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证治方法.《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治”思想广泛施用于临床,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寒热并治”法代表性方剂如泻心汤类方,后世医家对这一治疗方法又进行充实和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神经内分泌学方法阐述了寒热证发生的机制,之后对寒热本质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寒热并治”法有效地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如胃食管反流病、肠道病变及相关性胃炎等.介绍了寒热并治法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
-
基于脾虚生痰理论探讨巨噬细胞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而言,细胞自噬机制与中医气的防御功能相一致.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会生痰,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巨噬细胞自噬乏力,胆固醇逆转运受阻,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从中医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巨噬细胞自噬机制,或许会揭示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微观本质,为临床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依据.
-
中医“肾精”的现代医学内涵
基于前期脏腑之精的现代医学本质的研究,认为肾精的现代医学本质主要体现为机体中所有干细胞及其周围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细胞间信号分子和组织液等组成的有机集合.在揭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现代医学本质的基础上,阐述肾精形成及充盈的现代医学机理.通过阐释肾精、肾气、脏腑之气的现代医学本质的内在联系,以及揭示肾精、肾气、脏腑之气随年龄变化的现代医学机理,诠释肾精生理效应的现代医学内涵,即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的现代医学内涵.
-
穴位贴敷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尾加压素Ⅱ的影响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哮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贴敷2h组、贴敷4h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鸡卵白蛋白(OVA)和生理盐水的混悬液皮下多点注射及雾化吸入致敏制造过敏性哮喘模型.造模结束后第15天起,空白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贴敷2h组、贴敷4h组于大鼠肺俞、脾俞、肾俞穴位贴敷,分别贴敷2h、4h,隔天1次,共贴7次.观察各组大鼠引喘潜伏期和发作总持续时间;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尾加压素Ⅱ(UⅡ)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支气管和肺组织病理结构改变.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贴敷2h、4h组引喘潜伏期延长、发作总持续时间缩短,血清TGF-β1和UⅡ水平明显降低(P<0.01);支气管和肺组织结构不清,支气管黏膜水肿、充血及气道壁增厚等改变显著改善.贴敷4h组与贴敷2h组相比,引喘潜伏期、发作总持续时间、血清TGF-β1与U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穴位贴敷能降低血清TGF-β1和UⅡ含量,从而改善气道重塑,可能是其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机制之一.
-
心康冲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康冲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对照组及心康低、中、高剂量组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腹腔注射注射用盐酸阿霉素1.5 mg/kg制造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1、2g/(kg·d)心康冲剂.对照组给予0.06g/(kg·d)芪苈强心胶囊.正常组、模型组予1.0g/(kg· d)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连续灌服8周.观察大鼠心功能,TUNEL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肌纤维化,采用Real-time 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半胱天冬酶12 (Caspase-12)、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心康低、中、高剂组心肌细胞凋亡和纤维化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及心康低、中剂量组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Caspase-12、GRP78、CHOP蛋白,心康中剂量组Caspase-12、GRP78、CHOP mRNA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输出量(CO)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康低剂量组LVIDd、LVESD下降,LVEF及CO增大,心康中剂量组LVESD、Caspase-12表达下降,LVIDd、CHOP mRNA表达升高,心康低、中剂量组CHOP、Caspase-12 mRNA蛋白表达下降(P<0.05). 结论 心康冲剂能下调心肌组织Caspase-12、GRP78、CHOP表达、减轻内质网应激凋亡、抗心室重构,可能是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之一,以心康冲剂低、中剂量疗效更佳.
-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复合造模法模型评价
目的 评价慢性萎缩性胃炎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复合造模法的稳定性及对动物肝脏的影响.方法 6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及造模1组、造模2组各26只.造模1组用MNNG复合高盐热淀粉糊法、造模2组采用MNNG复合乙醇灌胃法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造模时间28周.造模后比较造模1组、造模2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程度,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肝脏病理改变. 结果 造模1组大鼠24周出现腺体异型增生,26周出现灶性肠化生.造模2组大鼠26周出现个别腺体异型增生,28周出现灶性肠化生.模型1组死亡率为26.9%,模型2组为15.4%.造模后造模1组、造模2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造模1组、造模2组血清PG Ⅰ、PGⅠ/PGⅡ降低(P<0.05).28周造模1组及造模2组大鼠肝脏细胞均出现水样变性.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MNNG复合造模法造模时间较长,模型死亡率较高,并且对大鼠肝脏组织有一定影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经方组、协定方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伤湿法加外界慢性轻度刺激、高脂饮食多因素复合刺激的方法建立NAFLD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连续10周.经方组和协定方治组于造模8周后给予相应中药1 ml/100 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使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共2周.各组分别于造模1、10周进行舌象评分.造模10周进行肝脏HE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检测血脂、肝脏酶学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舌象评分、肝脏酶学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升高(P<0.05).经方组和协定方组舌下络脉评分较同时间模型组降低,血脂及肝脏酶学指标水平亦降低(P<0.05);协定方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较经方组下降明显(P<0.05). 结论 采用伤湿法加外界慢性轻度刺激、高脂饮食多因素复合刺激的方法建立的大鼠模型病理符合NAFLD,同时具有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中药方剂干预后反证造模成功.
-
汪受传辨治小儿感冒经验
总结汪受传治疗小儿感冒的经验.认为小儿感冒发病根本在于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四诊以望诊为重要,根据病邪属性侧重宜温凉之剂并用以疏散表邪;助运脾胃应贯穿始终,同时注重顺应四时之气,因时制宜;对于兼夹痰、滞、惊者,随证治之;感冒后咳嗽迁延多为风痰内蕴,在消风化痰的基础上兼固护肺卫,以防反复.
-
“辨五液,调五脏”论治干燥综合征
认为干燥综合征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五脏之阴不足,导致五液乏源,气血运行涩而不畅,故而临证应重视脏腑辨证.提出“辨五液,调五脏”论治干燥综合征,将干燥综合征辨为燥伤肺阴、肺气痹阻证,燥伤心阴、心脉痹阻证,燥伤脾胃、阴虚肌痹证,燥伤肝阴、筋脉痹阻证,燥伤肾阴、肢节痹阻证.并创制补肾清热育阴汤,结合各脏不同证型论治.临证时重视祛邪利节,并将活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
-
银屑病中医研究概述
从病因病机、证候分布、治则治法等方面论述中医对银屑病的研究近况,认为随着中医药对银屑病的临床干预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从免疫、临床分期、经络循行等不同层面对银屑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更加深了对银屑病从血论治的认识.中医药以辨证论治、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的优势在治疗银屑病方面得到进一步展现.但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实验研究少及缺乏大样本客观规范化的研究等问题,因此,中医药治疗银屑病需开展合作攻关,研究观察科学设计的大组病例,系统观察中医药对银屑病不同证候相关环节的效应,更多地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