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Literature 중의문헌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
  • 影响因子: 0.1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4737
  • 国内刊号: 31-168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40
  • 曾用名: 杏苑中医文献杂志;杏苑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方松春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韵文考证

    作者:姚海强;陈明;胡东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篇中有韵文,然多错舛不伦之处,疑遭后人妄改,今据《伤寒论》韵文两段归纳出一则仲景之韵例,并据此理推《金匮要略》该段韵文,依据音韵学、训诂学加以考证,甄辨其讹误,并厘定文本与句读,以期恢复仲景原貌.

  • 《备急千金要方》首见腧穴名称研究

    作者:石雨;王育林

    《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中国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收录了很多腧穴名称,其中不乏首次见于文献者,将这些首见于文献的腧穴名称进行搜集整理并一一考证,有助于我们补充完善现有腧穴名称,了解这些名称来源,补充词典编纂之不足.

  • 偏沮小考

    作者:金栋;金雪宁;李冬梅;杜宝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对于“偏沮”的解释未尽一致,主要是对于“沮”的解释不一样,或认为是湿润,或是阻止,或是败坏,或是“袒”字之讹.经查阅文献考证并据本节经文上下文例及医理认为,沮,当为“袒”字之讹,形似传抄致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袒,脱衣袒露.“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指大汗出后若脱衣袒露半身,容易感受风邪,(日久)使人偏枯——半身不遂.中医经典《素问》理论认为,偏枯,为风邪所中,是由于“汗出受风”而罹患,即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出则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发为偏枯.汉唐宋以前医家多遵之,金元以后则多质疑之,而时至今日之中风病,并非中风而罹患.

    关键词: 偏沮 半身不遂 偏袒
  • 《傅山医学手稿》相关文献考

    作者:耿璇

    《傅山医学手稿》保存于山西博物院,署名“松侨老人傅山稿”.经考察,《手稿》与《辨证录·调经门》、《辨证奇闻·调经门》及《傅青主女科·调经》有着较强的同源关系.《手稿》的宏观特征虽然更接近于镌刻时间较早的《辨证录》和《辨证奇闻》,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 《伤科补要》特色探析

    作者:王利群

    中医伤骨科历史悠久,疗效独特.清代伤科著名医家钱秀昌汲取古人正骨经验,结合师授特技秘诀,辅以自身实践经验,于1808年著成《伤科补要》一书,全书共四卷.书中对内治法、手法、外治法等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张治疗以肝经为主,宜疏肝、调血、行经,且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有着丰富的经验.

  • 王惟一《铜人经》的刊本与功错评析

    作者:朱现民;张敏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医学巨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巨大.由于历史原因,初刻三卷本未能保存,天圣石刻碑也被损毁,现有金人所补注的五卷本作为通行本,一直流传于世.《铜人经》对针灸腧穴的贡献,一是分经归类,增补新穴;二是考证取穴,修订骨度;三是明确主治,辅佐验案;四是注重禁忌,刺灸择时.同时《铜人经》也有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为经穴排列杂乱无章、文献摭考漏谬众多、探源考辨标注不明、错字衍文和体例不一等.本文全面公正地评价《铜人经》的功绩与过错,从而为整理古代针灸文献和针灸现代化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 《甲乙经》明代传本勘误(续完)

    作者:李云

    在北宋儒臣校订后的《甲乙经》刻本中,皇甫谧释文虽与正文皆作大字,但释文大多独立成段,故二者清晰可辨,条理分明.通过对明蓝格钞本《甲乙经》的考察,发现当时的《甲乙经》传本中出现大量误分段落或误合段落的现象,造成正文与皇甫氏释文严重混淆,但是在某些局部仍然保留了旧本样式;到明万历间,流传极广的医学六经本《甲乙经》(即“医统正脉本”的初印本)对传世本又作了大量人为修改,包括删文、改字、移动文序、变换字体大小、合并段落等,这就加剧了传世本的乱象,甚至使某些章节无法阅读.作者通过对明蓝格钞本和医学六经本异文的比较分析,思考明传本《甲乙经》产生讹误的原因,试图在整体结构上理清北宋本《甲乙经》的旧有格局.

  • 傅山《临产须知全集》辨伪

    作者:钱超尘;赵怀舟

    新发现的《临产须知》三卷初刻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托名“傅青主先生秘传”,早于《傅青主女科》2年.本文认为《临产须知》非傅山所撰,对考证署名傅山的诸多医书如《产科四十三症》、《产后编》、《大小诸症方论》、《傅青主女科》之伪托真相皆具有重要意义.

  • 用《周礼》食疗思想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作者:谢敬;曹亭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滥觞于《汉书·艺文志》,而自此至于明清,一直得到认同,并衍生出“不服药,得中医”.此“中医”之意,并非当今意义上的中医学,或解为“中等级之医工”,或解为“符合医理”,或解为“有病不经医生诊治者”.众说纷纭,莫哀一是.先秦时期,尤其是汉代“独尊儒术”后,“六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内经》、《汉书·艺文志》成书过程.由此,依据“六经”文献对于用药的态度,特别是《周礼》中的食疗思想,对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大有裨益.此千年古谚之大意,非言医可废除,而是食疗养身,助人体自行调理,不药而愈.

  • 试论中医古籍图像与学术传承的关系

    作者:胡晓峰;孙清伟

    中医古籍中的图像是中医文献的重要内容,与中医学术传承密切相关.本文分别从图像与文字、学术传承、中医学术传承的关系,以及图像对中医学术传承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古籍图像与学术传承的关系.

  • 据现存《永乐大典》辑校《肘后备急方》

    作者:陈娟娟;张如青

    《肘后备急方》是现存较早的有重要价值的古方书之一,然而经历代传抄或翻刻,现存本内容遗漏颇多,且错讹不少.而现存《永乐大典》中收辑有《肘后备急方》的部分条文,但现代的几种《肘后备急方》补辑本均未选用《永乐大典》.现即以现存《永乐大典》中所收辑的《肘后备急方》的内容,辑校其通行本(明万历李栻刊刻本).

  • 秦伯未膏方调治特色

    作者:鲍健欣;袁久林;邸若虹;熊俊

    近代名医秦伯未擅长以冬令膏方调治,兹举例分析不同病症的膏方医案,以示其运用膏方的经验及特色.

  •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作者:王祖红;黄培冬;段晓荣;王苏娜

    本文就目前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和多方法的研究格局进行综述,并对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看法.

  • 古代中医文献对于尿失禁的认识和治疗述要

    作者:张蕾;杨颐;刘慧林;王麟鹏

    早在古代,中医文献对尿失禁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试从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希望能对目前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综合各家观点可得出:①本病病因病机在于膀胱气化失司,肾气、肾阳不足,脾虚失于运化,肝失疏泄,肺气虚弱、失于宣降,三焦运化失司等方面.②中药依据脏腑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肺脾气虚宜补中益气汤、理中汤;下元虚寒,宜桑螵蛸散、缩泉丸、八味丸之类;肝经郁热宜龙胆泻肝汤、黄连清肺饮等.③针刺疗法使用率较高的穴位有气海、关元、神阙、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大敦、神门等,艾灸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 刍议《内经》脉象

    作者:王洪忠;刘艳琪

    本文对《内经》中脉象作了系统的梳理,根据所含有的脉象要素以及描述的方法分为:单脉、复脉、至如脉,单脉即所含有的脉象要素较为单一,复脉合有多种的脉象要素,至如脉则为古人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脉象的形象描述.由于《内经》成书久远,古今语义差别较大,作者结合临床经验对其中部分脉象进行了释义.可见三种脉象由简入繁,形象地对脉位、脉管(长、宽、壁)、血流、波幅作出了诠释.对于诊断病人的平、病、色三种状态有较大的帮助,认真学好《内经》中的经典脉象,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有助于临床水平提高.

  • 浅述《名医类案》阴虚咳嗽辨治思想

    作者:王浩;李达;杨程;李泽庚

    通过对《名医类案·咳嗽篇》的学习和应用,总结阴虚咳嗽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药运用等方面,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古代医家辨证用药的规律,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

    关键词: 咳嗽 阴虚 名医类案
  • 浅谈老年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作者:张舜波;游秋云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病.老年人往往一身兼患多疾,或一疾累及多脏,或宿疾新邪互为因果,或虚中夹实、虚实错杂.中医学的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对老年病的防治和延缓衰老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浅析归纳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及治则治法.

  • 钱塘医派妇科学术医疗特色及医案赏析

    作者:张卓文;吴小明

    通过潜心研究钱塘医派代表人物如张卿子、张志聪、高士宗等医家妇科相关论文,从“经典医籍是根本”、“脉证合参辨病机”、“胎产疾患宗温补”三个方面分析钱塘医家妇科学术特色,并以两则医案为例,洞察钱塘医派妇科临证水平.认为“钱塘医派”诸医家们重理论,精临床,并善讲学,这种独特的集思广益式的医学模式,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总结钱塘医派医家的妇科理论与病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钱塘医学思想的认识,弘扬和发展地方医学学术水平,并能以此管窥明清妇科医学发展的盛况.

中医文献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