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杂志
Immunological Journal 면역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通过构建重组的小鼠pcDNA3.1(+)-PD-L1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高表达,建立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药物筛选模型用于免疫调节药物的筛选.方法 以RT-PCR方法扩增得到小鼠的PD-L1全长片段;以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为载体,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PD-L1;脂质体转染到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通过G418筛选得到高表达PD-L1的稳定细胞株并经免疫荧光鉴定;用丝裂霉素处理过的PD-L1高表达细胞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成功建立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模型之后向其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天然产物提取物,并设复孔.结果 通过Eco RI/Xho I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1(+)-PD-LI正确.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在L929细胞中高效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建立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模型,并筛选出阻断PD-L1活性的有效药物.结论 获得了稳定高表达PD-L1的细胞,并且用于免疫调节的药物筛选,为免疫调节药物的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
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人IL-1β单链抗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抗人IL-1β单链抗体(anti-hIL-1β scFv)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表达的蛋白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 使用PCR的方法从含有抗人IL-1β抗体基因的质粒中获得抗人IL-1β的单链抗体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7b-hIL-1β scFv.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后诱导表达,经凝胶过滤色谱柱上复性得到可溶的抗人IL-1β的scFv蛋白.使用ELISA方法鉴定scFv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活性,使用Real time-PCR的方法检测scFv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 成功地对抗人IL-1β单链抗体进行诱导、表达和复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 000.ELISA结果证实scFv蛋白对hIL-1β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Real time-PCR实验结果证实该scFv抗体可以有效阻断人IL-1β刺激人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L-18及IL-1β的作用.结论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得到的抗人IL-1β单链抗体经复性后,与人IL-1β蛋白有特异性结合能力,并且表现出中和活性,为进一步研究人IL-1β相关疾病及其治疗性抗体奠定了基础.
-
血浆纤维蛋白原Bβ链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功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纤维蛋白原-1420G/A、-993C/T、BsmAIG/C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血浆Fg浓度和分子活性等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开滦集团职工1248人,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生化指标及Fg浓度、Fg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等指标,并检测基因型.结果 Fg浓度、FMPV、Amax、FMPV/Ama在3位点的野生型与变异型组间无差异(P>0.05);男性组FMPV/Amax低于女性组(P<0.05);高UA组中-1420的GA+AA基因型、-993的CT+TT基因型、BsmAI的G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均高于正常组(P<0.01);在无高血压病史人群中-1420 GA+AA组的FMPV/Amax高于GG组(P<0.05).结论 -1420和-993位点与BsmAI位点之间具有特殊的链锁不平衡关系,这3个SNPs对于血浆Fg浓度和分子功能表达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它们可通过引发血UA等特定因子的变化,而影响血浆Fg分子功能的表达.
-
两株PRRSV分离株ORF5与Nsp2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目的 分析沈阳和甘肃发病猪场的2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ORF5基因和Nsp2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对ORF5基因序列和Nsp2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并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国内外发表的10株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株分离株ORF5基因与国内外其它美洲型分离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8.6%~98.7%,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6.6%~98.0%;Nsp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3.4%~99.8%,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为68.6%~99.5%,且该基因与国内其他变异株有完全一致的缺失特征.结论 这两株分离株均属于PRRSV美洲型变异株,为该病的防治及疫苗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
Trim5α对TAB2诱导的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目的 构建人Trim5α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rim5α,观察其对TAB2诱导的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方法 提取Hela细胞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Trim5α基因编码区全长片段,克隆到5-Flag-pcDNA3.1(+),经酶切、菌落PCR及测序进行鉴定.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Trim5α蛋白的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Trim5α对TAB2诱导的NFκB报告基因活化的影响.结果 经鉴定,成功构建Trim5α表达载体,该载体可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Trim5α,Trim5α对TAB2诱导的NFκB报告基因活化无显著影响.结论 Trim5α对TAB2诱导的NFκB报告基因活化未见显著影响,初步建立了Trim蛋白对NFκB报告基因影响的功能筛选平台.
-
OY-TES-1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作用
目的 通过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DC),研究其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作用.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DC,观察其细胞形态并经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鉴定;分别用OY-TES-I融合蛋白(OY-MBP)、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致敏DC,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CCK-8法检测不同蛋白致敏DC后T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检测致敏DC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上清液IFN-γ的含量.结果 诱导出高表达HLA-DR、CD86、CD83和CD80并具有典型细胞特征的DC.经不同蛋白致敏的DC均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其中OY-MBP致敏的DC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5),IFN-γ分泌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DC在体外经OY-TES-1融合蛋白致敏后,可显著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
-
HDAC抑制剂丙戊酸对小鼠T淋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小鼠T细胞亚群IL-2、IFN-γ和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 经VPA处理小鼠淋巴细胞,并在佛波醇酯(PDB)和离子霉素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和CD8+T细胞表达IL-2、IFN-γ和IL-6的情况.结果 淋巴细胞受刺激后,IL-6的表达水平仪稍有提高,而IL-2在CD4+和CD8+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5.49%和5.50%,IFN-γ表达率分别为3.47%和38.60%.经VPA处理后,CD3+T细胞IL-6+、IFN-γ+和IL-6+IFN-γ+的表达均受剂量依赖性抑制(P<0.01).同样,VPA能够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小鼠CD4+和CD8+T细胞亚群内表达IL-2+、IFN-γ+的细胞比例(P<0.01),对于IL-2+IFN-γ+双阳性细胞的比例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此外,VPA对CD8+T细胞表达IFN-γ的抑制程度高于CD4+T细胞.结论 HDAC抑制剂VPA通过抑制IL-2和IFN-γ而发挥其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
-
放射敏感性启动子调控Apoptin基因表达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目的 构建放射敏感性启动子调控的凋亡素(Apoptin)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6-Apoptin-EGFP,探讨其在X线调控下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 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Not Ⅰ双酶切质粒pE6-p53-EGFP及pApoptin-EGFP,电泳分离,回收目的 线性DNA片段,T4连接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6-Apoptin-EGFP,测序、鉴定.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肺腺癌细胞A549,RT-PCR、荧光显微镜等检测照射前后融合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放射诱导前后转染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6-Apoptin-EGFP,并在被转染A549细胞中检测到Apoptin基因表达;经放射诱导的pE6-Apoptin-EGFP/A549细胞及对照组pE6-EGFP/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2.48±3.56)%和(10.67±2.42)%,未经放射诱导的pE6-Apoptin-EGFP/A549细胞及对照pE6-EGFP/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33+1.21)%、(4.25±0.87)%;与其它3组相比,放射诱导的pE6-Apoptin-EGFP/A549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放射敏感性启动子调控的Apoptin基因表达可在放射线调控下在A549细胞中有效表达并诱导凋亡,为进一步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基因联合治疗奠定了基础.
-
产丙酮酸棒状杆菌及痤疮丙酸杆菌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产丙酮酸棒状杆菌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菌新种,其与痤疮丙酸杆菌一样属需脂杆菌,但有无与痤疮丙酸杆菌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尚不清楚.本文以痤疮丙酸杆菌为对照,以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研究了产丙酮酸棒状杆菌对树突状细胞成熟标志表达和细胞因子产生等方面的影响,为该菌作为免疫调节剂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加热灭活的产丙酮酸棒状杆菌或痤疮丙酸杆菌刺激树突状细胞DC2.4后,ELISA法检测其产生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MHCⅡ、CD40等表达水平.结果 两种细菌刺激后,DC2.4表达IL-6和IL-12的水平均有增加,且随刺激的菌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刺激还明显增强DC2.4的增殖能力.此外,刺激后细胞表面的MHCⅡ、CD40/80/86表达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尤以MHCⅡ为著.结论 产丙酮酸棒状杆菌对DC2.4细胞增殖、成熟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有助于促进DC的抗原提呈功能.
-
锯缘青蟹原肌球蛋白的过敏动物模型研究
目的 建立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的食物过敏性小鼠模型,并对其致敏性进行评价.方法 锯缘青蟹TM以灌胃方式刺激小鼠使其致敏,并对小鼠粪便组胺、血清IgE以及脾脏细胞IL-4、IL-13、IFN-λ等淋巴因子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TM组小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其血清IgE的含量是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小鼠的2倍;TM组实验小鼠IL-4、IL-13、IFN-λ的水平分别为(17.508±2.189)pg/ml、(3.150±0.434)pg/ml、(15.056±1.974)pg/ml,粪便中组胺含量为6 244.651 nmol/l,与阴性对照组小鼠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锯缘青蟹TM以灌胃方式刺激小鼠,TM组小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其粪便组胺、血清IgE以及脾脏细胞IL-4、IL-13、IFN-λ等淋巴因子的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小鼠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建立的TM过敏动物模型可望为蟹类过敏的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技术依据.
-
HLA-DRB1基因分型新方法的建立
目的 改进以测序为基础(sequencing based typing,SBT)的HLA-DRB1基因分型方法,从而降低其分型成本和工作量.方法 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将DRB1基因分为6个簇(cluster),并设计6对簇特异引物(cluster specific primer,CSP),依据其对应的等位基因簇在人群中的频率高低,利用巢式PCR和CSPs渐进式地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分型.我们将此方法命名为以频率为基础的CSP-SBT法(Frequency based-CSP-SBT.FB-CSP-SBT)结果用FB-CSP-SBT法对224个中国南方汉族冠心病患者临床样本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总共鉴定出31个等位基因型,覆盖了所有的HLA-DRBt等位基因谱系.其中,4个在人群中频率高的簇依次为DR52(47.99%,包含DRB1*03、DRB1*08、DRB1*11、DRB1*12、DRB1*13和DRB1*14等6个DRB1等位基因谱系)、DR15(19.20%,包括DRB1*15和DRB1*16)、DR79(18.53%,包括DRB1*07和DRB1*09)和DR04(12.72%),占整个人群的98%以上.观察到的杂合性(heterozygosity)为0.9107,与前人报道的HLA-DRB1基因位点的杂合性相似,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3517).对于每个样本,利用此方法对DRB1基因进行测序分型比传统的SBT至少减少6~8个PCR反应,同时还减少了测序反应的数目.结论 用FB-CSP-SBT法可以准确地对HLA-DRB1基因进行分型,比传统的SBT法减少了工作量并降低了分型成本.
-
一株中和人IL-17免疫活性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制备抗人IL-17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中和活性.方法 用hIL-17作为免疫和检测抗原,用间接ELISA法筛选分泌抗人IL-17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抗体进行中和活性鉴定.结果 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IL-17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抗类型重链为IgG2b,轻链为κ;该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效价为1:8.192×105;传30代及液氮中保存6个月,抗体效价稳定;Western Blot检测证明该单抗与人IL-17蛋白特异地结合;单抗亲和常数为8.192×10-9mol/L;ELISA及Realtime-PCR检测证明该单抗能够有效地阻断人IL-17刺激Hela细胞产生IL-6的作用.结论 所制备的抗人IL-17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稳定性及中和活性,为针对IL-17为靶点的抗体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经点突变的花生主要过敏原Ara h2低致敏原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 构建经点突变的Ara h 2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该蛋白,鉴定其过敏原性.方法 将Ara h 2基因进行点突变,并将其序列进行合成,再将合成后的基因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然后转入B121(DE3)宿主表达菌中;IPTG诱导表达;通过Ni2+亲和层析(FPLC)纯化目的 蛋白;Western-blotting和ELISA检测该重组蛋白的过敏原性.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合成后的序列成功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重组蛋白纯化后经SDS-PAGE鉴定,目的 蛋白大小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blotting和ELISA结果均表明经点突变的Ara h 2蛋白(M-Ara h 2)与重组的Ara h 2(R-Ara h 2)蛋白相比,结合花生过敏病人混合血清中IgE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了经点突变的Ara h 2表达载体,初步的体外实验表明该基因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低致敏原的潜能.
-
一种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分离方法
目的 介绍一种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PMC)的技术.方法 比较改良方法和原方法2种分离的细胞量、活性及纯度.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纯度.将弃去密度梯度离心上液2 ml(A方法)与2.5 ml(B方法)比较,以分析弃去的细胞液的量与肥大细胞纯度的关系.用C48/80刺激分离的RPMC,检测细胞释放的β-氨基己糖苷酶和组胺以确定分离的RPMC脱颗粒活性;透视电镜扫描观察细胞.结果 改良方法分离的细胞显著多于原方法分离的细胞数;两种方法分离的细胞存活率都在99%以上;肥大细胞纯度都在90%以上.C48/80刺激RPMC,分离的细胞释放大量的β-氨基己糖酶和组胺,高于空白对照组.电镜观察细胞具有明显的肥大细胞形态.结论 改良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方法可行.
-
HBV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导致乙肝慢性化
近年来,对于HBV与DC间的作用机制有了一系列的进展,作为免疫系统的哨兵,DC在抗HBV免疫的产生中具有重要意义.HBV感染期间,DC在功能上发生了改变,HBV即通过改变DC功能逃避天然和固有免疫.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突出了HBV与DC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进一步阐明乙肝慢性化的原因.
-
IL-35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介导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耐受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等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IL-35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对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有负向抑制作用.本文对这一新细胞因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NK细胞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以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为中心的局部免疫微环境在肝纤维化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NK细胞可通过产生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IFN-γ并且直接杀死活化HSCs,起到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因此,刺激NK细胞活化极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
丙型肝炎药物研发进展
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人感染丙肝病毒,至今仍无法治愈.在过去的30年中,利巴韦林和α干扰素是仅有的有效治疗药物.但两者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大量副作用.因此,研发新的药物对于丙肝的治疗非常的迫切.通过基于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与高效筛选技术,以及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已有若干药物可有效的治疗丙肝.本文阐述了在若干年内极有可能用于临床治疗,或已在临床试验中有不错进展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免疫疗法药物.
-
HPV逃避宫颈癌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HPV)使用不同的方法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近期研究发现官颈上皮为HPV病毒摧毁宿主免疫应答提供了一个保护的微环境,例如子宫颈缺乏炎性环境使宫颈部位的树突状细胞(DCs)和朗格罕式细胞(LC)对HPV抗原产生耐受;CD4+T细胞在上皮内瘤变的退行中起关键作用,而CD8+T细胞在浸润性癌中其关键作用;CD8+T淋巴细胞中的信号分子TCRzeta链表达减少;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表达NKG2D的NK细胞和T细胞数量减少;宫颈癌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频率增加;Nrp-1+Treg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肿瘤细胞中的Treg网络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使肿瘤细胞易于产生免疫逃逸等.此篇综述阐述了宿主免疫系统在清除HPV感染中的作用及HPV摧毁宿主免疫应答所采取的策略.了解HPV的逃逸机制将有助于分析宫颈癌免疫治疗中的困难并设计出更好的治疗策略.
-
精神分裂症循环免疫复合物Mr187000蛋白质组分的鉴定及意义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电泳图谱与正常人差异,并鉴定其差异成分.方法 应用聚乙二醇6000沉淀法提取患者和正常人的CIC,然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LC-ESI-MS/MS)鉴定目的 条带.结果 发现精神分裂症CIC电泳图谱有特异性条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其成分经鉴定为补体C3.结论 精神分裂症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补体C3可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作用.
-
抗人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 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抗人Toll样受体4(TLR4)单克隆抗体(mhTLR4抗体),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以重组人TLR4(rhTLR4)作为抗原,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离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并培养,挑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制备和鉴定mhTLR4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经3次免疫后的小鼠血清中抗rhTLR4抗体的效价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1:500的小鼠免疫血清可明显抑制人PBMC的TNF-αt表达.分离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3株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中2株经过增殖培养、纯化浓缩制备出较高产量的鼠抗人TLR4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测定表明,产生的抗rhTLR4单克隆抗体,能够明显地阻断脂多糖(LPS)诱导的人PBMC细胞对TNF-α的表达.结论 本文制备的鼠抗人TLR4单克隆抗体,经鉴定具有较高的阻断内毒素信号传导的效应.为进一步研制人源化抗TLR4抗体、研制新一代抗内毒素靶向药物奠定了基础.
-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其尘螨过敏状态的测定
目的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和尘螨过敏状态的测定,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Tr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过敏原皮试点刺方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尘螨过敏状态.结果 25例正常对照组和支气管哮喘发作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Tr水平分别为8.66%±1.61%和4.81%±2.76%,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14例粉尘螨或屋尘螨(+~++)阳性组和11例粉尘螨或屋尘螨(+++)及以上阳性组的CD4+CD25+Tr水平分别为6.45%+2.08%,和2.73%+2.03%,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哮喘患者体内存在Tr细胞免疫功能平衡失调,CD4+CD25+Tr细胞处于低水平,CD4+CD25+Tr数量和抑制功能减弱或呈低反应性可能是导致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原因之一.粉尘螨或屋尘螨重度过敏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水平明显低于轻度过敏者,提示CD4+CD25+Tr可能与支气管哮喘的过敏状态有关.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