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실용피부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293
  • 国内刊号: 11-56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sypf.cnmanu.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蓉娅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面部局限红斑型天疱疮一例

    作者:姚雪妍;张艳坤;周城;张建中

    报告老年女性局限于面部单侧眼周的红斑型天疱疮1例.组织病理表现为局部角质层及颗粒层完全缺如,棘层可见松解细胞,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嗜酸粒细胞.醋酸泼尼松25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后逐渐减量,皮损完全消退.

    关键词: 天疱疮 红斑型
  • 皮肌炎一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樱子;钟珊;李邻峰;梅雪岭

    患者男,59岁,颈部皮损1月余伴瘙痒.发病前有剧烈运动及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病史,且前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早期诊断.入院后第5日,渐出现全身无力及肌肉酸痛症状.继续完善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皮肌炎.皮肤组织及三角肌活检,组织病理均明确了这一诊断.予甲泼尼龙40 mg/d静脉滴注,疗效显著.

  • 三例儿童麻风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韩杰;苏金发

    目的 分析本地区儿童麻风误诊的原因及麻风诊断容易忽视的事项.方法 采用计数资料的方法,对1985年2月-2015年12月荆门地区麻防记录资料和病历、麻风病年报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例儿童麻风延迟期27个月,联合化疗后均治愈,无畸残.结论 儿童麻风误诊的主要原因是麻风相关知识欠缺和早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干扰,今后要加强基层临床医师麻风的鉴别诊断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 麻风 儿童 诊治体会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作者:张琦;禹卉千;李振鲁

    患者女,27岁.右侧背部出现红斑、结节5年.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增厚,表皮突延长,基底层色素增多,真皮中下部及皮下组织大量梭形细胞团块,核大,深染,胞质丰富,核浆比例增大,呈漩涡状排列,侵袭性生长.免疫组化结果示:CD34(+)、Ki670~10%(+).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局部注射锑剂治愈皮肤利什曼病一例

    作者:李倩;赵作涛;余进;李若瑜;王爱平

    患者男,25岁.因右肩部丘疹、斑块7个月,渗出伴结痂3个月就诊.发病前曾于尼日利亚工作,有蚊虫叮咬史.按皮肤利什曼病给予局部清创并口服甲硝唑、氟康唑治疗2个月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浅中层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内外见利杜小体,伴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阳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子测序显示为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明确皮肤利什曼病诊断.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口服、外用盐酸特比萘芬治疗1个月无效,随后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3个月后皮损痊愈.

  • 表现为播散性丘疹型的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作者:赵丽萍;王良明;史晓蔚;张圆程;李树良;王艳红;张士发

    患者男,54岁,全身红色丘疹、结节及斑块4个月.皮损初发于双下肢,渐波散至全身.查体示全身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结节,孤立或呈环形、条带状分布,直径0.3~2.5 cm,质地较硬,略有压痛,有浸润感;皮损大致对称分布,以四肢伸侧、面颊部为著.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多个具有分枝的肥大的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灶性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少许嗜酸粒细胞浸润,有细胞伸入现象.免疫组化检查示肥大的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CD68、CD163、S-100蛋白均阳性,CD1a阴性.诊断: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多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及卡介菌多糖核酸肌内注射1个月,皮损部分消退.

  • 不同剂量和不同剂型甘草酸苷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

    作者:林利虹;杜娟;杨松;张菁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 选择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阳性的患者96例,首次斑贴试验结束后先后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剂型甘草酸苷制剂进行干预.中剂量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2个月后给予高剂量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均在治疗干预后2周进行斑贴重复试验;2个月后给予静脉干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d),于治疗干预后1周进行斑贴重复试验,并分析不同剂量及剂型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结果 中剂量干预后92例斑贴试验阳性,其中15例为弱阳性(+),75例为强阳性(++),2例为极强阳性(+++),无阴性检查结果,反应程度Z=-3.367,P=0.001.高剂量干预后79例阳性,其中40例为弱阳性(+),39例为强阳性(++),10例为阴性(-),反应性质Z=-5.792,P=0.000;反应程度Z=-8.774,P=0.000.静脉干预后23例阳性,其中11例为弱阳性(+),12例为强阳性(++),36例为阴性(-),反应性质Z=-8.024,P=0.000;反应程度Z=-9.683,P=0.000.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高剂量和采用静脉注射可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并对诱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微等离子体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表浅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作者:俞满昌;刘秀峰;吴奇;姚忠志;梅红

    目的 观察微等离子体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痤疮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微等离子体联合甘醇酸试验组及微等离子体对照组,每组30例.微等离子体治疗使用闪耀离子束,每2个月治疗1次;甘醇酸治疗于每次微等离子体治疗后1个月进行,每项各进行3次治疗,全部疗程7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采用ECCA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两组EC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EC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效果确切,联合甘醇酸治疗后疗效更佳.

  • 局部组织瓣即刻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术后效果及瘢痕形成观察

    作者:袁瑞红;魏韩笑;刘流;代晓明;李逸松;涂颖

    目的 观察158例面部基底细胞癌(BCC)手术切除后即刻进行局部组织瓣修复的临床效果及瘢痕增生情况.方法 收集、整理和统计2011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整形外科门诊的158例面部B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资料,观察患者治疗的复发率、局部组织瓣治疗后局部形态的恢复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除5例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外,153例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时间0.5~5年,仅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2%;除3例患者对术后局部形态稍有不满意外,其他患者对局部组织瓣修复后形态均较满意,满意率为98%;仅有10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轻度的瘢痕增生,半年后消失.结论 BCC手术切除后即刻进行局部组织瓣修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瘢痕形成少,美观效果好.

  • 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对瘢痕疙瘩修复的观察

    作者:丁利营;李红艳

    目的 探讨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对瘢痕疙瘩修复的效果.方法 98例瘢痕疙瘩患者使用该方法治疗后3个月,按照显效、有效和无效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用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治疗瘢痕疙瘩患者3个月后,瘢痕疙瘩修复的有效率为93.9%,未见不良反应.3个月后随访,患者情况基本稳定.结论 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对瘢痕疙瘩的修复效果好,安全性高.

  • 蛋白激酶C抑制剂GF109203X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叶华;周芬;刘德伍;付尚峰;李梦芸;李勇铁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F109203X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结合Ⅳ型胶原快速贴壁法获得人原代表皮干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GF109203X诱导培养后角质形成细胞的表型及功能改变.同期分离培养的人在体表皮干细胞作为本次实验的阳性对照,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培养2 d后加等体积二甲基亚砜为阴性对照.结果 表皮干细胞快速黏附,培养4 d后细胞呈圆形,形态规则,折光性强,明显克隆,β1整合素、CK19及CK14呈阳性表达,CK10阴性表达;已分化角质形成细胞不能快速黏附,培养4 d细胞呈类圆形,大小不一,折光性较差,无明显克隆,β1整合素、CK19及CK14呈阴性表达,CK10呈阳性表达.角质形成细胞经GF109203X诱导培养2 d后,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细胞群 β1整合素、CK19、CK14均呈阳性表达,但实验组较阳性对照组中细胞 β1整合素、CK19、CK14阳性细胞数少,CK10均呈阴性表达;阴性对照组中细胞群 β1整合素、CK19及CKl4呈阴性表达,CKl0呈阳性表达.结论 GF109203X能够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

  • 74例瘢痕疙瘩疗效分析及超声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监测作用

    作者:张婧秋;杨淑霞;涂平;刘凌;李航

    目的 分析瘢痕疙瘩的疗效与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相关性,初步探索高频超声在瘢痕疙瘩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接受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瘢痕疙瘩74例患者,分别就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及使用高频超声监测瘢痕的治疗过程.结果 耳部与胸背部瘢痕疙瘩,单发与多发瘢痕疙瘩,不同大小瘢痕疙瘩,无自觉症状与有疼痛和瘙痒症状瘢痕疙瘩,既往曾接受手术治疗与曾接受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者的瘢痕疙瘩患者在治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次性切除与分次切除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联合放射治疗与联合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频超声可用于监测药物注射层次,还可以通过瘢痕超声图像特征及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厚度的比值监测疗效.结论 瘢痕疙瘩疗效与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有关.高频超声可以作为瘢痕疙瘩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监测工具.

  • Ki67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甘雨;彭代智;段小冬;张宜澜;刘洋;黄亚兰

    目的 探讨Ki67在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在27例患者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瘢痕癌组织的Ki67检出率为100%.根据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将患者分为3组,≤10%组10例,11%~40%组10例,≥41%组7例.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组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与瘢痕溃疡持续时间长短、浸润深度和手术后复发相关,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越高,溃疡持续时间越短(P<0.05)、浸润越深(P<0.01)、手术后越易复发(P<0.05);而与瘢痕病程、溃疡面积无关(P>0.05).结论 Ki67的表达在瘢痕癌浸润深度和术后复发的临床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和治疗现状

    作者:李梦芸;刘德伍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皮肤结缔组织异常修复愈合的结果,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成纤维细胞大量异常增生、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度沉积及各类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病理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严重者会引起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大多数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浅层X线放疗和瘢痕防治动态方案的实施为瘢痕治疗带来了新曙光,国内外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基因缺陷研究也取得大量成果,使其从基因水平突破性治疗有了理论支持.该文将从生物学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临床治疗3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自体脂肪移植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钱欢;胡学庆;武晓莉

    各种原因造成的瘢痕,可导致局部外观畸形,功能障碍,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影响,患者一般均有较强的求治愿望.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是瘢痕的修复方法之一,该方法在松解瘢痕的同时,纠正瘢痕的容量缺失.由于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持续作用,还有利于瘢痕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重塑.该文对自体脂肪移植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费猛;汤諹

    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美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甚满意.研究认为,目前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是难治性瘢痕疙瘩安全有效的方法,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其复发率.但对于术后射线种类、放射时机、总剂量及分割剂量、疗程等尚无统一标准,现就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 瘢痕疙瘩遗传基因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竟伊;祁佐良;蔡景龙

    瘢痕疙瘩是一种创伤后局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以及胶原异常聚集所致的良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遗传基因、细胞因子、炎症递质、免疫应答、环境因素等均起一定作用.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导致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原因.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存在家系多个成员患病、双胞胎同时患病、有色人种发病率较高等现象.有关瘢痕疙瘩基因表达、遗传易感性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研究将为发现易感人群、早期预防及研究理想的防治策略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

  • 果酸换肤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聪敏;余明莲;李海涛

    目的 观察120例轻中度痤疮患者应用果酸换肤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疗法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将120例痤疮患者根据轻重程度进行分级分类,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多种护理措施对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经果酸换肤和配合多种护理措施,患者治疗后4、8、12、16、20周后,皮损减退率分别为29%、38%、65%、73%、82%,有效率分别为78%、89%、95%、100%、100%,不良反应主要为白霜、烧灼感、刺痛,红斑以及色素沉着.结论 果酸换肤治疗是治疗轻中度痤疮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多种护理措施,会明显降低该治疗方法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 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科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娟;骆丹;周炳荣;鲁严;许阳;吴迪;尹志强

    目的 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的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终成绩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结果 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终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 微等离子射频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浅表性和增生性瘢痕

    作者:全根;孙红河;任文明;蔡景龙

    目的 探讨微等离子射频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浅表性和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2例面部和四肢浅表性瘢痕和轻度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微等离子射频治疗,每2个月治疗1次,治疗2~3次后,进行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每月1次,共治疗2~3次;全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瘢痕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瘢痕治疗痊愈率12.5%,显效率50%,有效率34.3%,无效率3.2%,总有效率为62.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微等离子射频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瘢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

实用皮肤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