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藜芦醇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王晓珂;赵健亚;刘天娥;蒋建中;张璇;王春;陈刚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并探讨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63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和普通饲料组,8周后通过体重和肝脏病理切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再将NAFLD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250 mg/kg.bw).干预结束后,称取大鼠体重、体脂和肝脏重量,分离血清测定相关指标,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脂肪蓄积,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沉默静息因子(Sirt1)通路基因的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干预结束后,干预组大鼠的体重、体脂比、肝重、肝脏系数和肝脏脂肪蓄积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模型组相比也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AMPKα1、AMPKα2、Sir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 (GLUT4)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促进AMPKα、Sirt1和GLUT4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SREBP-1c的表达降低脂质沉积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 黄芪及其有效部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AdipoR1、AMPK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楠;范颖;贾旭鸣;林庶茹;马哲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肝、骨骼肌AdipoR1及AMPK mRNA表达,探讨黄芪有效部位(黄酮、多糖、皂苷)调节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组、黄酮组、多糖组、皂苷组,观测30d,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ELISA),肝、骨骼肌AdipoR1、AMPK mRNA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模型组血糖水平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肝、骨骼肌组织中AdipoR1、AMPK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黄芪各有效部位均可降低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以黄芪组、黄酮组作用显著(P<0.05);黄芪各有效部位可上调肝和骨骼肌组织中AdipoR1、AMPK mRNA表达,其中在肝组织中以黄芪组、黄酮组升高明显,在骨骼肌组织中以皂苷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黄芪有效部位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以黄芪黄酮效果显著;其调节血糖的机制可能与肝、骨骼肌AdipoR1、AMPKmRNA表达水平变化有关.

  • 黄芪有效部位对糖尿病大鼠Na+-K+-ATP酶活性及AMPK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范颖;李楠;孙云峰;马哲;林庶茹

    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模型大鼠胰腺组织钠-钾-ATP酶(Na+-K+-ATP)活性、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活性及肝、骨骼肌组织AMPK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黄芪有效部位对糖尿病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黄芪组、黄酮组、多糖组、皂苷组、酮糖组、酮苷组、糖苷组、酮糖苷组,共11组,每组14只.由链脲佐菌素( 52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同日给予黄芪及其有效部位进行干预.观测30日,检测血糖,生化法分析胰腺组织Na+-K+-ATP酶的活性,ELISA法分析胰腺AMPK活性,Western Blot法分析肝、骨骼肌组织AMPK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显著升高(P<0.01),胰腺Na+-K+-ATP酶活性、AMPK水平以及肝、骨骼肌AMPK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黄酮组、酮糖组、酮糖苷组血糖降低( P<0.05,P<0.01),胰腺Na+-K+-ATP酶活性、AMPK水平显著升高(P<0.01),酮苷组血糖下降、胰腺Na+-K+-ATP酶活性升高(P<0.01),皂苷组、糖苷组胰腺Na+-K+-ATP酶活性升高(P<0.01).结论:黄芪、黄芪黄酮及含黄芪黄酮的有效部位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其机制可能与改善Na+-K+-ATP酶活性、上调AMPK水平及蛋白表达有关.

  • 不同中医治法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芝芸;严茂祥;姚俊娜;蒋剑平;何蓓晖;黄志群;吴黎艳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作用及对大鼠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α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化痰组、补肾组、活血组及二甲双胍组7组,每组10只.正常组予标准饲料喂养,其他各组每天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疏肝组、健脾组、补肾组、活血组及二甲双胍组分别予6g·kg-1·d-1的柴胡疏肝散、14g·kg-1·d-1的二陈汤合四苓散、17g·kg-1·d-1的金匮肾气丸、14g·kg-1·d-1的膈下逐瘀汤以及60mg·kg-1·d-1的二甲双胍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以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均连续12周.生化法检测血脂、肝脂、血清酶学指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RT-PCR法检测肝组织AMPKαmRNA、ACC2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积分(NAS)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血脂紊乱,肝组织TG、总胆固醇(CHOL)含量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酸转氨酶(AST)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AMPKα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ACC2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各给药组肝组织NAS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血清CHOL、FFA、ALT、AST及肝组织TG、CHOL水平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同时疏肝组、健脾组、活血组大鼠肝组织AMPK α mRNA表达较模型明显增强(P<0.01,P<0.05),ACC2 mRNA表达较模型明显减少,但补肾组肝组织AMPKα mRNA和ACC2 mRNA表达则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等不同中医治法方药能不同程度地纠正NASH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减轻肝组织炎症损伤,防止NASH的进一步发展,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AMPK α,下调其靶基因的表达实现;温补脾肾代表金匮肾气丸调节则可能通过其他的调控途径调节NASH大鼠脂质代谢紊乱防止NASH的进展.

  •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在大鼠酒精性肝病中的表达减少

    作者:周东方;魏峰;周俊英

    目的 观察酒精对大鼠肝脏腺苷酸激活化蛋白激酶(AMPK)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乙醇灌胃法,分别于4、8、12和16周末随机分批处死,检测其血清ALT、AST、CHE、TG、TC、LDL、VLD和HDL;应用HE、天狼红及苏丹Ⅳ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法检测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SREBP)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大鼠血清ALT、AST、TG、TC和LDL水平逐渐升高,CHE和HDL水平逐渐降低;模型16周组肝组织中AMPK的表达为0.50±0.0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84±0.041,而ACC及SREBP表达逐渐多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AMPK与ACC及SREBP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酒精性肝病中AMPK表达减少,导致脂质合成增多,脂肪堆积于肝脏中,可能是造成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

  • AMPK-ACC信号通路与相关代谢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志健;张冰;刘小青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不仅作为各自代谢调节的关键环节,且相互间存在密切联系,可形成细胞内上下游信号通路.AMPK与其下游靶点ACC构成的AMPK-ACC信号通路在机体能量代谢、脂肪合成与氧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在肥胖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

  • 二甲双胍对OLETF大鼠不同部位脂肪分解的影响

    作者:李昂;张婷婷;张俊清;姚军;郭晓蕙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OLETF大鼠附睾和皮下脂肪分解速率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OLETF大鼠8周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以同品系LETO大鼠为正常对照,在8,28周龄时分别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空腹胰岛素测定,测皮下及附睾脂肪组织重量及甘油释放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及其Thr-172磷酸化形式(pThr172-AMPK)的蛋白表达.结果 28周时模型组OGTT 1,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实验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28周时正常组及实验组附睾脂肪组织甘油释放量明显高于皮下,模型组未见部位间差异;实验组皮下脂肪组织pThr172-AMP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附睾脂肪组织.结论 胰岛素抵抗时OLETF大鼠丧失部位间脂肪分解速率的差异;二甲双胍通过选择性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AMPK磷酸化,可以恢复附睾脂肪相对较高的脂肪分解速率.

  • AMPK作为治疗肥胖靶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丽英

    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能量代谢平衡失调,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方面起总开关作用,其激活后磷酸化下游信号分子,关闭消耗ATP的合成代谢途径,开启产生ATP的分解代谢途径.AMPK还可通过介导某些激素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表达,作用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食物摄入,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AMPK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肥胖的药理学靶点.

  • 脂肪细胞因子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葛丹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极大增加,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胰岛素抵抗(IR)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因此,对于IR的研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脂肪组织是一个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产生并释放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其中一些脂肪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途径改善IR,另外一些通过其他的途径影响IR及相关疾病.研究脂肪细胞因子与AMPK对改善IR、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 AM PK 在肝脏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刘书东

    肝脏是维持机体稳态和进行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可根据机体生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物质代谢方式,如饥饿时肝细胞通过糖异生途径维持血糖相对恒定,饱食时则促进糖原、三酰甘油合成。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细胞和机体关键的能量感受器,在应激情况下,AMPK磷酸化后激活,通过限制合成代谢减少ATP的消耗和促进分解代谢增加ATP的生成来维持机体稳态。近年来AMPK在肝脏能量代谢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就目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 脂肪细胞中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与核转录因子κBp65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郑丽英;黄新玲;张焱;李新梅;李静;芦永华;谢建新

    目的 探讨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相互作用,在细胞水平研究能量代谢与免疫调节间的关系,为阐明肥胖启动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成纤维细胞3T3-L1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取诱导分化第10天的脂肪细胞分为5个组:空白对照组、Compound C组、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组、脂多糖(LPS)组、尼古丁组,分别加入相应试剂.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与NF-κBp65磷酸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比色法检测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mpound C组AMPK表达水平降低,NF-κBp65表达水平及TNF-α、IL-6、FFA水平升高(P<0.05);AICAR组AMPK表达水平升高,而NF-κBp65表达水平及TNF-α、IL-6、FFA水平降低(P<0.05);LPS组AMPK表达水平降低,而NF-κBp65表达水平升高(P<0.05);尼古丁组AMPK表达水平升高,而NF-κBp65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AMPK与NF-κBp65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两者在能量代谢与免疫调节方面密切相关,肥胖时机体出现的慢性免疫炎症反应可能与AMPK活性降低引发NF-κB信号增强有关.

  •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与肥胖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关系

    作者:龚美蓉;陈凤丽;曹晨;孙亦农

    目的 探讨肥胖大鼠肝脏组织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及其对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 选用18只刚断乳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挑选6只普通饲料喂养为正常组,另一组12只高脂饲料喂养,12 w后成功建立肥胖模型大鼠6只.分别检测体重、Lee指数、内脏脂肪、肝湿重等指标.通过油红O染色和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评估两组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肝脏磷酸化(p)-AMPK/AMPK、p-ACC/ACC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肥胖组大鼠体重与Lee指数、附睾脂肪、肾周脂肪量、肝湿重、肝脏内TG与TC含量均显著升高,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肥胖组肝脏脂质沉积较正常组明显增多.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肥胖组大鼠肝脏p-AMPK/AMPK和p-ACC/ACC表达明显降低.两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AMPK、p-ACC表达水平与肝脏TG、TC呈负相关.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食源性肥胖大鼠可降低AMPK的活性,从而导致肝脏组织TG、TC合成增加,脂质在肝脏组织中沉积增加.

  • AMPK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刘宇坦;刘怡希;李为民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能感知并调节细胞的能量状态,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AMPK还能在整体水平通过细胞因子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等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研究表明AMPK活性紊乱与高血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此文阐述了AMPK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以期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途径.

  • AMPK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娟;周宜芳;尚颖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过程,其信号途径是研究肥胖、二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核心.AMPK的活性受AMP/ADP(一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比值的调节.环境压力可通过ATP的产生减少或利用增加,导致AMP/ADP比值增高,进而激活AMPK.激活后的AMPK通过开启ATP(三磷酸腺苷)的补偿机制和关闭ATP的消耗进程,恢复细胞内的能量平衡.然而,AMPK的调控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AMPK新的调控机制不断被发掘出来,并有望为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提供新的药物靶标.本文就AMPK调控机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白藜芦醇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陈毅;胡成穆;唐丽英;李浩;李俊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对 Lieber-DeCarli 酒精液体饲料诱导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RSV (10、30、100 mg/ kg)组和谷胱甘肽(GSH,200 mg/ kg)阳性对照组,造模的同时给予药物干预共10 d,实验结束后称取体重,处死小鼠,收集血液和肝脏,分离血清测定相关指标,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脂肪蓄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及脂素(lipin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SV 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降低(P <0.01),但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降低不明显;肝脏TG(低剂量: P <0.05,中、高剂量: P <0.01)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 <0.01)。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 RSV 明显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 RSV 能够抑制 ADRP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结果表明 RSV 能激活 AMPK 活性,增加其磷酸化水平,并能抑制 lipin1蛋白的表达。结论 RSV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 AMPK-lipin1通路有关。

  • PRKAA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关系

    作者:马宁;张吉平;刘静

    目的 研究PRKAA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仪(DHPLC)检测PRKAA2基因标签SNP rs2796495在104例2型糖尿病.结果 TT型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CC型者( P<0.05).结论 rs2796495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

  • 吡格列酮对脂质代谢紊乱小鼠的影响

    作者:杨光宇;陈思凡;李文学;朱伟;冯翔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Pio)对脂质代谢紊乱的KKAy小鼠血脂、肝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4只KKAy小鼠(自发性肥胖动物模型)按体重水平随机分成2组:高脂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12只C57BL/6J小鼠作为高脂模型阴性对照组;三组小鼠均饲喂AIN93G饲料,吡格列酮组喂饲添加吡格列酮的AIN93G饲料.试验12周时CO2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测定血脂、肝脂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通过制作肝脏组织切片观察脂肪异位沉积,检测肝脏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蛋白质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吡格列酮干预后,可显著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小鼠的血清和肝脏TG、升高血清HDL-C、增加血清和肝脏SOD活性并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或P<0.01);吡格列酮改善小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吡格列酮干预后,小鼠肝脏的PPARγ蛋白质表达和AMPKα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调节血脂、减轻肝脏脂质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生物活性,这可能与其增加AMPK磷酸化有关.

  •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酒精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峰;周俊英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能量状态的中心环节,其激活后磷酸化下游的信号分子,抑制ATP合成,同时促进ATP分解,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在增加脂肪酸氧化、胰岛素敏感性及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过程.该文就AMPK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AMPK与肥胖

    作者:李娟娟;凌文华

    能量代谢平衡失调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能量状态的中心环节,其激活后磷酸化下游的信号分子,关闭消耗ATP的合成代谢途径,开启产生ATP的分解代谢途径,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在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脂肪酸氧化以及调节基因转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体水平,AMPK通过激素和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和ghrelin等调节能量的摄入和消耗.研究AMPK与肥胖的关系,将为AMPK作为防治肥胖的新靶点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 CTRP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视网膜内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陈戈;陈小燕

    目的 分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视网膜内屏障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进行培养与传代,取2~3代内细胞建立血视网膜内屏障(iBRB)体外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糖高脂组、对照组2、CTRP3组和CTRP3+高糖高脂组,X-CELLigence监测CTRP3对于高糖高脂培养iBRB模型渗透性,选取7代内的HRMECs原代细胞,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P330 min组、CTRP315 min组和对照组1(EGM培养基),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CTRP3对各组HRMECs细胞内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以及HRMECs细胞内Occludin、Claudin5、ZO-1及Claudin1表达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2细胞内Cell Inder值当作标准1.00±0.00,高糖高脂组细胞内Cell Inder值为66.10±2.47,明显升高,与高糖高脂组对比,CTRP3+高糖高脂组细胞内Cell Inder值为85.13±2.51,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RP330 min组HRMECs内pAMPK/AMPK表达量为0.43±0.10,与对照组的10.18±0.08对比,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RP3对DR患者iBRB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经过AMPK/Claudin5、Occludin路径抑制高糖高脂所诱导iBRB功能损伤.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