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作为锰神经毒性早期效应标志的人群研究
目的 探讨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作为锰神经毒性早期效应标志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已脱离锰接触的锰中毒病人18名作为中毒脱离接触组,选取锰作业工人73名作为锰接触组,选取无职业性锰接触人群63名作为对照组,对锰作业现场进行劳动卫生学监测,对中毒脱离接触组、接触组及对照组人群进行一般健康状况及神经系统检查,并对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核心组合测试(NCBT),检测3组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呼吸控制率、ATP生成、线粒体膜电位),并对接触组神经行为指标与线粒体功能失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锰作业现场中拌粉机旁及其二层投料口粉尘浓度严重超标,高达16.3和38.0 mg/m3,分别超标1.63和3.8倍(卫生标准为10 mg/m3,TJ36-79),其中Mn02浓度为0.84和1.51 mg/m3,超标4.2和7.6倍(卫生标准为0.2 mg/m3,TJ36-79);一般健康状况及神经检查发现,中毒脱离接触组和接触组均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植物神经紊乱等症状,中毒脱离接触组中有震颤及共济运动失调等锥体外系损害体征,接触组未见锥体外系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接触组与对照组NCBT神经行为功能检测发现,接触组易出现疲倦感,简单反应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数字跨度、视觉记忆和目标追踪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触组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指标RCR、ATP生成及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毒脱离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接触组简单反应时、数字跨度与线粒体功能指标改变具有相关性(P <0.05或P<0.01).结论 锰接触可导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对于锰接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失调可作为潜在的锰神经毒性早期效应生物标志.
-
线粒体功能失调和氧化应激在小梁网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小梁网是青光眼在前房的靶组织,小梁网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时可引起眼压升高.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失调和氧化应激在小梁网细胞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当线粒体功能失调时细胞内ATP合成减少且活性氧生成过多.体内过多的活性氧物质堆积导致线粒体DNA损伤,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损伤,反过来生成更多的活性氧物质.活性氧的释放和损伤的线粒体可引起细胞色素C的释放,激活半胱天冬酶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此外线粒体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还可通过损伤体内大分子物质、诱发炎症反应、介导溶酶体功能失调等途径造成小梁网细胞损伤或死亡.
-
葡萄糖转运蛋白4及解偶联蛋白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和脂肪蓄积为主要病理特征,但除外大量饮酒及其他明确因素(如肝炎病毒)所致肝脏损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是一类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病.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DAY等[2]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isistance,IR)、肝脏脂肪代谢障碍使脂质在肝细胞内沉积形成首次打击,是NAFLD的始动环节;二次打击包括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失调、活性氧簇(ROS)生成增加等;首次打击使肝脏遭受二次打击时更敏感,尤其是在肝细胞缺血、能量需求急剧增加、应激等情况时,主要表现为更易损伤或损伤加剧.解偶连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与氧化应激、IR密切相关,本文就其在NAFLD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以线粒体 DNA 作为血管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 ( mtDNA )拷贝数与很多人类疾病风险相关,比如糖尿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肾和肝脏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在多种人类病理条件下, mtDNA拷贝数降低可引起ATP生成降低并出现糖酵解增加,扰乱线粒体膜电位,引起线粒体功能失调[1-2]。因而mtDNA含量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机体的病理或环境暴露的变化。近期将mtDNA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mtDNA拷贝数的关注度。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在临床疾病中对mtDNA拷贝数和疾病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各项研究的结果也引发了一些争论。本文对mtDNA拷贝数作为血管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