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列地尔注射液不同输注方式致静脉炎的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不同输注方式输注前列地尔注射液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治的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228例,按照输注方式不同分为静注组(72例)、莫菲氏管滴入组(64例)和静滴组(92例),观察三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莫菲氏管滴入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静注组和静滴组(P<0.05),静注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静滴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的输入方式建议以稀释后静滴为主,需要限制液体的患者可采取静脉注射方式.
-
使用输液桥管从同一血管联合输注能量类药物的疗效观察
目的:使用输液桥管改变能量液输注方式,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试验组23例经输液桥管将各能量液串联通过上肢静脉留置针(22~24号)输注,13例经输液桥管将各能量液串联通过深静脉置管输注.对照组21例单独输注能量液通过上肢静脉留置针(22~24号)输注,15例单独输注能量液通过深静脉置管输注.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是13.0%,深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是7.7%;对照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是52.4%,对照组深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是4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结论:输液桥管构置容易,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减轻护士工作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泵问世于40年前,1960年Dr.Arnold Kadish设计出第一台胰岛素泵,但因为笨重、繁杂而未普及。70年代[1],人们将胰岛素泵的输注方式改为基础量和每次餐前负荷量,使胰岛素泵工作原理更接近正常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批准使用。1980年诞生了唯一通过FDA批准的MiniMed胰岛素泵。然而胰岛素泵能得以真正的推广还归于DCCT的结论[2],在DCCT强化治疗组中,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治疗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由于血糖控制得更为理想,胰岛素泵在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防治低血糖发生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胰岛素泵作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在空腹状态下胰岛细胞持续分泌小量的胰岛素即所谓的基础分泌量,以调解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每次进餐时,胰岛细胞都精确分泌与进碳水化合物相应的胰岛素即所谓负荷量,也叫餐前大剂量,以控制因进食后引起的血糖升高。胰岛素泵就是基于这种基础分泌量和餐前大剂量的原理设计的。
-
合理选购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的结构及原理胰岛素泵是一个连续输注胰岛素的装置,由电子部分、动力部分、胰岛素储药器、电池、输注导管组成.电子部分是胰岛素泵的中枢,包含了多种功能执行软件如:各种胰岛素输注方式、对各种可能发生胰岛素停止输入体内错误的自动报警功能、泵各部分工作状态安全自检功能、时钟(时间可精确到年、月、日、小时、分)及电子显示屏,每小时输出的基础胰岛素剂量、进餐时输注的胰岛素剂量、储药器内剩余的胰岛素剂量、已输入体内及将要输入体内的胰岛素剂量等数据的实时显示.
-
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治疗
目的:观察重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围体外循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纠正凝血功能的疗效及血制品的应用情况。
方法:入选36名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照紫绀程度分为两组:重度紫绀组(H组,n=20),血红蛋白压积(HCT)≥54%;和轻度紫绀组(L组,n=20),血红蛋白压积(HCT)<54%。围术期共选择四个时间点采集血样:T1麻醉诱导后,T2体外循环中复温至36C°,T3鱼精蛋白中和后15分钟,T4术后4小时。凝血功能的改变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术后,H组患者采取在TEG指导下针对性输入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而L组采取经验性输注血浆及血小板的输注方式,在T4点观察凝血功能纠正效果。 -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两种输注方式比较
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1/3合并有大小血管并发症,2/3合并神经病变[1].缓解症状及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与恶化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目标之一,常见且重要是外周神经病变.凯时注射液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制剂,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前列地尔不易失活,且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性,从而发挥本品的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之一[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下肢对称性病变多见,表现为感觉障碍(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蚁走感、烧灼热感、发凉)感觉过敏,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症状严重程度(标化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远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振动感觉阈值(VPT)均是观察多神经病变的有用指标.
-
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对ICU脓毒血症患者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对ICU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81例脓毒血症患者分成2组,其中168例患者使用美罗培南1 g溶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由静脉进行滴注治疗,约30 min滴完,每8小时1次,称为滴注组;113例使用美罗培南3 g溶于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24h泵完,每日1次,称为泵入组.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泵入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滴注组(85.84% vs.60.71%,38.05% vs.19.05%,P<0.05),无效率低于滴注组(14.16% vs.39.29%,P<0.05);②泵入组耐药菌产生较少(5.31% vs.12.50%,P<0.05),ICU住院时间也缩短[(9.11 ±2.37)d vs.(15.23 ±3.14)d,P<0.05];③泵入组细菌清除率和总清除率高于滴注组(78.86% vs.48.81%,89.38% vs.69.05%,P<0.05);而部分清除率、未清除率、菌群交替和再感染率均低于滴注组(10.62% vs.20.24%,4.42% vs.10.71%,2.65% vs.8.33%,3.54% vs.11.90%,P<0.05).结论 美罗培南持续泵入用于治疗ICU脓毒血症患者临床和病原学效果优于静脉滴注,并能有效缩短抗生素应用疗程.
-
临床营养学进展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科学和临床相结合的学科,针对那些与营养摄入、肠吸收功能障碍和对营养物质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通过改变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成分,采用一定的药物或者营养物质治疗这些营养性疾病[1].20世纪60年代,Dudrick与Randall先后开创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此后临床营养在理论基础、临床应用、营养制剂、输注方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
静吸复合麻醉中丙泊酚两种输注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中丙泊酚两种输注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42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靶控组和恒速组.常规静脉诱导麻醉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机械通气,吸入2%~3%安氟醚;靶控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泵入丙泊酚,恒速组采用普通输液泵4~6mg/kg/h速率输入丙泊酚.记录比较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管后1min、3min、5min(T2、T3、T4)、切皮(T5)、缝皮(T6)、拔管前1min(T7)、拔管后1min(T8)等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 两组T1时点MAP、HR均较T0明显下降( P<0.01),但两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时点MAP升高、HR加快,但仍低于T0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后各指标均较T0下降(P <0.01),但在T3~T7等时点靶控组下降幅度小于恒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SPO2在各时点均较T0下降,其中T1 、T2时点较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其余各时点较T0差异以及两组间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静吸复合麻醉中丙泊酚两种输注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均产生抑制效应,但靶控输注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适时调整靶浓度从而及时改变和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故靶控输注较恒速输注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干扰较小且可控性较好.
-
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1].胰岛素泵通过人工智能控制,以可调节的脉冲皮下输注方式,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同时在进餐时,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素及输注模式以控制餐后血糖[2].研究证实,带泵后使患者免去了每日皮下注射2~4次胰岛素的麻烦及痛苦,简化了治疗程序,大大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血糖[3],现将其使用及护理事项综述如下.
-
甘露醇输注方式研究进展
甘露醇为临床常用的脱水药,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以提高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增加血脑之间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水分移向血液循环内,从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1].因此,甘露醇用药速度十分重要,宜在15min~20min内滴入,其使用的剂量也应根据病灶体积、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情况而定[2].甘露醇的特殊药理性质及临床地位对输注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将甘露醇的输注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PEG病人术后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循证护理
[目的]将循证护理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术后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干预措施,为临床提供护理规范。[方法]将2010年5月—2012年12月未实施循证护理58例PEG术后肠内营养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月—2014年7月实施循证护理60例PEG术后肠内营养病人作为干预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护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10%(P<0.01);干预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PEG术后病人肠内营养护理中,选择间歇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能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说明改良式间歇性连续泵入法可作为首选的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
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两种输注方式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疗效比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要求分娩期间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更需无痛.为此我院对140例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临床病例,随机采用含芬太尼2 μg/ml的0.1%布比卡因间断硬膜外用药和经微量泵持续硬膜外输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分娩镇痛,观察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程、宫缩、胎儿心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因素的影响,比较两种输注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
肠内营养不同输注方式及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不同输注方式及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180例。按照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及辅助手段分为A组间歇输注组+传统加热器;B组间歇输注组+无线温度传感系统;C组持续输注组+无线温度传感系统,每组60例。在肠内营养管置管前及置管后第2天、第14天记录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 TP)、前白蛋白( PA)、血红蛋白( Hb)含量,且分别观察各组患者发生腹胀、腹泻、便秘、胃潴留的例数和胃液pH值。结果置管后第2天三组患者GCS评分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14天三组对象之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置管前三组的营养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第2天三组患者仅在PA指标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PA高于A组和B组患者;置管后第14天,C组患者的TP、PA均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置管后至第14天三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和胃液平均pH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同时进行持续性输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胃残留量、降低胃液pH值,有利于向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推广。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1例报告
胰岛素泵治疗使胰岛素输注方式较为符合生理状况,胰岛素吸收更加有预测性,可减少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灵活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手段.列举1例病历说明.
-
不同输注方式肠内营养对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老年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107名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相同的肠内营养制剂但不同的输注方式,其中51名患者采用连续性输液泵泵入(对照组),56名采用间歇式重力滴注(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在鼻饲期间胃潴留情况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间歇式重力滴注组胃潴留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鼻饲使用间歇性重力滴注的方法可以减少胃内残留量,减少误吸,从而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
-
不同方式肠内营养脑卒中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
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挽救了很多脑卒中危重患者的生命,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重者可导致呼吸肌严重疲劳及通气功能障碍,延长脱机时间。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本研究分别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均匀泵入营养液和注射器分次定量鼻饲,观察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的影响。
-
周围静脉营养的临床应用
周围静脉营养(peripheral parenteal nutrition,PPN)指通过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营养液,是除中心静脉营养以外的另一种肠外营养补充形式.PPN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优势,应用日趋广泛,在某些领域中有替代中心静脉营养之势[1].
-
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支持效果的比较
胃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已经为医学界所公认.然而,如何合理安全地实施好早期EN,保证营养支持顺利进行和更好地发挥支持效果,需要注意很多方面.输注方式的合理使用是确保EN支持能够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不同输注方式对于患者营养支持效果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本研究针对目前医院可能遇到的3种EN支持输注方式进行了详细比较,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老年病人血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的肠内营养(EN)输注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病人餐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有吞咽功能障碍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病人40例,按EN方式分为定时推注组和营养泵输注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病人6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 结果:两组病人的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病人6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做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处理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病人,采用营养泵持续输注营养液与间断推注营养液对餐后高血糖和血糖波动的影响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