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膜恶性间皮瘤一例

    作者:张勇刚;王荣华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腹痛腹胀伴持续性低热1月余,在外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5年.体检发现左中腹部触及一大小约8.0cm×12.0cm的包块,边界尚清,质略硬,活动度差.

  • 胆囊结石多发肠瘘并肠梗阻一例

    作者:刘晓红

    患者男,78岁.上腹部疼痛4天,伴恶心、呕吐,症状逐渐加重就诊.体检:腹部膨隆、压痛,以上腹为甚,无反跳痛,奠菲氏征阳性,麦氏点压痛阴性,肠鸣音活跃,排便排气减少.余未见异常.患者自诉有胆囊结石病史10余年.CT平扫并多平面重组示:胆囊增大,内见直径2.2 cm同心圆状混杂高密度影,伴气体影,无液体密度影,壁明显增厚、毛糙,与相邻器官分界不清.前缘与膈肌角粘连(图1),小肠内见同心圆状混杂高密度影梗阻,近段肠管扩张积液(图2),胆囊底部与结肠肝曲粘连(图3),胆囊体部与十二指肠降部粘连,粘连处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图4).小肠管腔内见一约3.0 cm混杂略高密度团块影,近侧肠管明显扩张、积液,远段肠管无扩张(图4);腹腔内无明显积液.CT诊断:(1)胆囊结石并胆囊炎;(2)考虑合并胆囊-结肠及十二指肠瘘形成;(3)小肠梗阻.

  • 重症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1例

    作者:但昭葵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5岁,因突发昏迷2h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B超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无手术治疗史.查体:神志不清,谵妄,高热39℃,脉快(120次/min),血压偏低,80/50mmHg(1mmHg=0.1333kPa),呼吸急促(21次/min),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巩膜及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心率120,腹平,右上腹腹肌紧张,大小便失禁.

  • 难以切除的残余胆囊粘膜破坏术

    作者:赵德明

    对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作胆囊切除术,是当今一种较规范的手术方法.但在胆囊及胆总管周围因炎症严重,解剖关系不清,完整切除胆囊十分困难时,有周围器官和胆道损伤的可能.如采用胆囊造瘘术,术后需再次切除病灶胆囊才能痊愈.对难以切除的残留胆囊粘膜采用破坏术,可避免上述缺点,也能获得与胆囊切除术同样的效果.本组1986~1998年共对52例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患者选用此手术.现报道如下.

  • 完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139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长征;高思合;曹沛德;王凌;刘振;范永明;管鹏;宿春华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3年3月期间139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者顺利完成保胆取石术,均采用4孔法,手术时间76~124m in,平均手术时间86 rnin,术中出血量为5~30 mL,平均出血量10mL,术后无出血、胆漏、急性胆管炎、胰腺炎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6~10d,平均8d.术后随访3~2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保胆取石术后7个月及13个月复发胆囊泥沙样结石,其余136例均无结石复发,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规范手术操作,完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优势明显,效果理想,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并发胆石性肠梗阻16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毛岳峰;罗衡桂;王力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手术治疗16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8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8例患者于术中明确诊断;术前诊断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7例,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5例.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小肠切开取石+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空肠Braun吻合术7例,行小肠切开取石+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3例,行胃窦部切开取石+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空肠Braun吻合术2例,行小肠切开取石+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修补+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术4例.平均手术时间115 min,平均住院时间8d,平均术后9d开始进食流质.术后肺部感染4例,十二指肠漏2例,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3例.1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CT及B超等辅助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对于胆囊严重炎症粘连者,特别是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者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空肠Braun吻合术效果良好,对于胆囊炎症较轻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修补+空肠造瘘术,十二指肠球部结石梗阻患者可经胃窦切开取石.

  • 胆囊十二指肠瘘伴胆石性肠梗阻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海敏;方宏才;吕亚军;梁博;袁荣发;张军;胡双辉;方路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的术前评估、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术前及术中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术前CT检查考虑胆囊结石与胆石性肠梗阻.术中探查见回盲部40 cm处结石嵌顿,随后成功行肠切开取石、十二指肠瘘口修补、胆囊切除.术后痊愈出院,随访至目前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临床罕见,早期的明确诊断及精确的评估是关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早期不同时间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孙明明;范逸怡;党胜春

    目的:比较早期不同时间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7年4月以前国内外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不同时机LC治疗ACC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6389例患者,其中13417例发病48 h内行LC,2972例发病48~72 h内行LC.Meta分析结果显示,48 h内行LC者较48~72 h内行LC者手术时间缩短(MD=-11.33,95% CI=-17.26~-5.40,P=0.0002)、术中出血量减少(MD=-24.60,95% CI=-45.83~.3.36,P=0.02)、胆管损伤发生率降低(OR=0.48,95% CI=0.26~0.90,P=0.02)、中转开腹率降低(OR=0.56,95% CI=0.43~0.74,P<0.0001);而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胆汁漏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切口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C患者在发病48 h内行LC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不同部位胆结石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结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郎轶群;宗新宇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胆结石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检查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1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6例胆结石患者相关资料,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胆囊组(35例)、肝内组(49例)和肝外组(62例),分析比较3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肝功能相关指标:胆囊组胆红素和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肝内组和肝外组,肝内组碱性磷酸酶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明显低于胆囊组和肝外组(均P<0.05).(2)三大常规检查:肝内组白细胞数、中性粒百分比明显低于胆囊组和肝外组,胆囊组尿胆原水平明显高于肝内组和肝外组(均P<0.05);胆囊组尿胆红素呈阴性或弱阳性,而肝内组和肝外组呈强阳性;胆囊组粪颜色为黄色,肝内组和肝外组为陶土样或变浅.(3)影像学检查:胆囊组B超与CT的显示率较高(88.6%,91.4%),肝内组CT的显示率较高(87.8%),肝外组MRCP显示率较高(90.3%).结论: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不同部位胆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应该充分了解各自特点,实现优势互补,做出正确的判断.

  • 核受体基因在家族遗传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

    作者:李春艳;赵欣;樊宁;胡勇;李亮;高巧营;陈颖;王丽;崔云峰

    目的:探讨核受体(NRs)基因在汉族人群中家族遗传性胆囊胆固醇结石(HCGD)患者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9例HCGD患者(HCGD组)、9例散发性胆固醇结石患者(SCGD,SCGD组)和7例无胆石病肝血管瘤患者(对照组)血液与手术肝组织标本.用酶法检测血清脂代谢相关指标,用qRT-PCR测定肝组织肝NRs:肝X受体(LXRα)、法尼醇X受体(FXR)、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雌激素受体α/β(ERα/β)、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HCGD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较对照组与SCGD组明显降低(均P<0.05),其余脂代谢相关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HCGD组ERα/β、SREBP2、PPARγ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SCGD组FXR mRNA明显升高(均P<0.05);LXRα和GPR30mRNA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CGD组中ERα、ERβ mRNA表达与患者血清TBA水平呈负相关(r=-1.000,P=0.000;r=-0.989,P=0.011).结论:ERα/β、SREBP2、PPARγ基因在HCGD患者肝组织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可能参与了HCGD的发生发展.

  • 瘦素对血脂及胆汁成分的调节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郭怀斌;潘毓;暴雷;王春城;张万星

    目的: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瘦素与血脂及胆囊内胆汁成分的关系,探讨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胆囊胆固醇结石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0例(结石组)与同期因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2例(息肉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瘦素、胆囊胆汁中的TC与总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胆囊壁组织瘦素受体mRNA水平.结果:与息肉组比较,结石组血清TC、TG、LDL、瘦素水平以及胆囊内胆汁TC/TBA含量比率与胆囊组织瘦素受体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血清HDL明显降低(均P<0.05).结石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清TG、TC及胆汁TC均呈正相关(r=0.633,P=0.002;r=0.224,P=0.025;r=0.384,P=0.000),与HDL和TBA呈负相关(r=-0.205,P=0.014;r=-0.548,P=0.024)呈负相关,而息肉组血清瘦素与以上指标间均无关(均P>0.05).结论:瘦素参与了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瘦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固醇代谢异常、胆囊胆汁成分失调密切相关.

  • 三种微创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菅志远;沈先锋;黄林生;朱艳志;胡军;高义;张淦

    目的:观察不同微创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囊结石106例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A组,2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逆行置放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B组,63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C组,20例).观察3组的治疗过程、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B组1例被迫更改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C组1例被迫更改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逆行置放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C组的手术时间长(P<0.05);平均住院费用:C组>B组>A组(p<0.05);3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短(P<0.05);C组术后不适发生率高,A组随访患者满意率低(均P<0.05).结论:3种微创方式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各有利弊,临床需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个体化方式进行选择.

  • 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病理改变与发病机制

    作者:张亮亮

    肝硬化为常见的肝脏慢性疾病,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肝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门静脉高压及肝功能减退两方面,进一步导致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生理变化,并在胆囊结石的发病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笔者就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病理改变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

    作者:谢伟选;罗昆仑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8年4月218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例一期缝合,128例T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通气时间、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术后结石残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管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长于T管引流组(均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明显高于T管引流组(8.89%vs.2.34%,P=0.030),术后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T管引流组(1.11%vs.7.03%,P=0.040).统计分析显示,一期缝合是术后胆汁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管引流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可有效减少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T管引流可有效减少术后胆汁漏发生.两者尚不能完全互相替代,需把握严格的手术指征.

  • 胆囊癌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作者:杨杰;何群;周军;肖广发;黄耿文;汤恢焕;孙维佳;李宜雄;梁帅;陆晔斌;魏伟;纪连栋;龚学军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一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16例胆囊癌患者平均年龄(60.2 ± 10.6)岁,50岁及以上患者占82.28%,男女比例为1:1.95,156例(49.4%)合并胆囊结石,其中胆囊充填型结石3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唯一的危险因素(OR=6.72,95% CI=4.52-10.02, P<0.01 ).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每年占胆囊癌患者总例数比例基本一致;女性胆囊癌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男性高(P<0.0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未行根治性手术以及TNM分期为ⅢB、IV期的比例均较胆囊癌非胆囊结石患者高(均P<0.05).结石直径越大或充填型结石的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胆囊结石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患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分期相对较晚,对于发展为胆囊癌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结石类型,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作者:古广强;李波;万祎;张永川;杨闯;李华国

    目的:详细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IOERCP)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共82例,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LC联合IOERCP ( LC+IOERCP组,42例)与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 ) ( LC+LCBDE组,4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 ), LC+IOERCP组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LC+LCBDE组(0 vs.15.4%, P<0.05 ).两组总并发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IOERCP组住院费用高于LC+LCBDE组,住院时间短于LC+LCBDE组(均P<0.05 ).结论:LC联合IOERCP同期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结石残余率低等优点.

  • "三步法"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时机选择的应用

    作者:汪晓峰;郑杨;陈嘉希;谭逸衍;陈芳;杨龙飞;朱湘南

    目的:探讨采用"三步法"选择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时机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完善术前准备后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T,试验组根据"三步法"决定 LC手术时间,对照组则在无临床症状、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后行LC.结果:总共纳入患者116例,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12.0 ( 11.0~15.0) d vs.16.5 ( 13.0~19.8 ) d, P<0.01]及住院总费用[(2.8 ±0.7)万元vs. (3.2 ±0.8)万元,P=0.004]均明显低降低(均P<0.05) ; LC术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ERCP/EST术中、术后情况为参考依据,采用"三步法"来选择LC的佳手术时机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手术效果及安全性与常规方法无异.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临床分析

    作者:姚宇驰;商中华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197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与中转开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97例中15例(7.6%)中转开腹.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7.1 μmol/L(OR=5.156, P=0.032 )、胆囊壁厚度 >6 mm (OR=7.971, P=0.012)、黄疸(OR=10.715,P=0.002)、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OR=20.203, P=0.003 )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4种因素组合所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中转开腹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8.9%.与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LC+LCBDE患者,应仔细评估上述4种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降低开放手术转化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强;陈士水;邵慧成;孟庆东;吕晔源;赵君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行保胆取石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400例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结果:4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2±3.6)个月,胆囊结石复发者42例(10.5%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壁厚度、结石数量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与术后结石复发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胆石症家族史(OR=10.231,95% CI=6.344~48.343, P=0.008 )、胆囊壁厚度 ≥4mm( OR=2.312, 95% CI=1.223~12.156, P=0.023 )、结石多发(OR=4.568,95% CI=3.213~15.328, P=0.015 )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 1.71 mmol/L (OR=2.556,95% CI=1.643~15.312, P=0.041 )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胆石症家族史、胆囊壁厚度≥4mm、结石多发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1.71 mmol/L是胆囊结石患者行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以上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适的预防措施或不采用保胆取石术.

  •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比

    作者:蒋亚新;季德刚;马宁;郝志强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10月-2016年4月94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行LC+LCBDE(LC+LCBDE组),49例行ERCP/EST+LC(ERCP/EST+LC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LC+LCBDE组和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3.3%vs.89.8%,P=0.539)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vs.10.2%,P=0.892)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LC+LCBDE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37 735元vs.48 260元,P<0.001);住院时间显短于ERCP/EST+LC组(11.51 d vs.13.39 d,P=0.015).两组共81例获随访6~48个月,两组患者结石复发、胆道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均未发生胆道狭窄、胰腺炎、胆管恶变等情况.结论:LC+LCBDE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对胆总管结石的大小、数量无限制,且保护了Oddi括约肌功能,对于多数老年患者应作为首选,但临床工作中仍需坚持个体化原则,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及技术条件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530 条记录 22/27 页 « 12...19202122232425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