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诊断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明霞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TE动态测量主动脉内径、观察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内膜分离的部位和范围,鉴别真假腔,观察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评价心功能,测量心包积液,并与MR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及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TE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较可靠,可动态观察AD进展情况,能更好地查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检测心功能、测量心包积液,及时为临床提供患者病情变化信息.较其他影像检查,具有无创、重复性强、轻便易移动、费用低的优势.结论 TTE对AD的诊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是一种理想的随诊方法.

  • 超声引导肝内胆管穿刺在老年高位恶性胆道梗阻中的应用

    作者:武中林;李顺宗;杨光;谷铁树;吴勇超;荣小翠;李智岗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穿刺联合DSA胆道双支架植入内引流治疗老年高位恶性胆道梗阻(MHBO)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老年MHBO患者108例,超声组54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肝内胆管穿刺,DSA组54例在DSA下行肝内胆管盲穿;2组患者穿刺成功后,于DSA下视情况行胆道双支架植入内引流、胆道单支架植入并对侧外引流、胆道完全外引流及优势侧胆道外引流;分析2组患者肝内胆管穿刺、近期并发症及4种胆道引流方式的疗效.结果 超声组患者胆管穿刺次数、穿刺对比剂用量、胆道出血及穿刺点疼痛发生率明显小于DSA组(P均<0.05),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DSA组(P<0.05).4种胆道引流方式术后第14天肝功能指标及术后第21天总胆红素(TBIL)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技术联合DSA胆道双支架植入内引流治疗老年MHBO有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

  • CTA、MR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与DSA比较

    作者:汪五全;刘心;何金年

    目的 比较CTA、MRA与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DSA确诊为脑AVM的48例患者的脑CTA及MRA图像,并统计其诊断效率.结果 27例患者接受颅脑CTA检查,7例大型脑AVM(直径>6 cm)与DSA结果一致,12例中型脑AVM(直径3~6 cm)中1例CTA未检出,8例小型脑AVM(直径<3 cm)中CTA漏诊3例,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患者行MRA检查,其中14例大、中型脑AVM(直径≥3 cm) MR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7例小型脑AVM(直径<3 cm)中MRA漏诊4例,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MRA诊断大、中型脑AVM与DSA基本相符,而对于小型脑AVM的诊断效率较低.

  •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张丽娟;吕发金;欧阳羽;罗天友;吕富荣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并接受VCTDSA检查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3D 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二者图像后处理时间.结果 57例患者分别采用VCTDSA与同步MMBE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和/或3D DSA结果证实,47例患者共检出53个动脉瘤;VCTDSA对于ⅠA的检出率为96.23%(51/53),高于MMBE(46/53,86.79%);VCTDSA对于颈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32/34),高于MMBE(27/34,79.41%).VCTDSA对于<3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6.67%(13/15),高于MMBE(10/15,66.67%).VCTDSA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3.87±0.73) min,同步MMBE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4.05±0.79)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TDSA是一种方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图像真实、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诊断优于同步MMBE.

  • DSA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胡育斌;林海澜;郝明志;余文昌;张孔志;陈起忠;陈示光;林丽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随访分析2013年4月—2016年3月在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并记录输液港植入的过程、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方法.结果 83例恶性肿瘤患者完成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其中经锁骨下静脉入路75例,右颈内静脉入路7例,右股静脉入路1例.操作成功率100%,其中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98%(78/83).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0%(1/83),表现为输液不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6/83),包括术后局部皮肤感染1例,发生在术后第10个月,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导管血栓形成1例,发生在术后第8个月,经抗凝处理后取出输液港;导管堵塞1例,证实纤维蛋白鞘形成,经尿激酶处理无效后取出输液港;导管夹闭综合征3例,其中1例在术后第22个月导管断裂进入左肺动脉,通过抓捕器经右股静脉入路取出,1例在术后16个月因输液后肩膀酸痛拆除输液港,1例患者表现为输液不畅,植入输液港后6个月死于晚期肺癌.结论 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操作简单、可视、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可为恶性肿瘤提供长期、安全、方便的静脉通道,值得临床推广.

  • 平板DSA的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价值

    作者:朱纯生;郑晓琳;王颖;何强

    目的 探讨平板DSA的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椎体成形术,其中43例PVP在平板DSA下进行,作180度旋转采集数据,通过CT功能重建断层图像,进行定位、穿刺和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25例PVP在传统型DSA下进行.术后行常规CT扫描了解骨水泥填充情况.结果 平板DSA下44个椎体(PVP)中,3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50%,5个椎间盘(11.63%)发生骨水泥外漏;传统型DSA下25例35个椎体PVP中,23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的50%,12个椎间盘(34.29%)发生了骨水泥外漏(x2=7.42,P<0.05).结论 平板DSA的CT功能使DSA与CT功能相结合,可增加椎体成形术的成功率,减少骨水泥外漏.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DSA表现及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介入治疗探讨

    作者:张发林;曹然;朱彬;李桂林;何耀强;邝恒沙

    目的 观察及分析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DSA表现,以及探索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观察5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DSA表现,采用导管患肢动脉内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灌注的介入治疗,评价疗效.结果 DSA5例显示患肢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尤其以2、3级动脉分支明显,其中4例可见小或微小动静脉畸形,可见供血分支动脉增粗、纡曲,引流静脉增粗且早期显影,浅静脉增多、增粗和(或)纡曲.4例行PLE动脉内灌注治疗,术后再次造影显示异常血管网部分消失或明显减少,局部碘油沉积.结论 患肢DSA可显示KTS部分畸形血管,PLE动脉内灌注治疗KTS有一定的疗效,较全面的治疗及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及DSA表现

    作者:任勇军;刘书林;杨林;翟昭华;缪南东;邓进;黄小华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超声、CT和DSA的表现.方法 对11例(12个CBT)分别进行超声、CT和DSA检查,分析其表现.结果 CBT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内含丰富的小血管,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彩色多普勒可见丰富的肿瘤滋养血管.CT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的类圆形肿块,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与颈部血管接近,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瘤体与颈部血管的关系.DSA显示肿瘤血供丰富,肿瘤染色明显,清晰显示瘤体与血管的关系,可以评估脑血管发育状况和代偿能力、颈动脉阻断后脑的耐受性.结论 CBT具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超声、CT和DSA均可为准确诊断CBT提供信息.

  • 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作者:付志刚;张晓磷;余成新;李海涛;张志刚;王俊;赵云云

    目的 探讨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1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穿刺右侧股动脉后,将5F 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造影,对部分疑有病变部位以3F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造影有阳性发现时,保留靶血管内导管,将患者送往外科手术;对有栓塞适应证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结果 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6.67%(12/18);5例可见对比剂外溢,间接征象包括肿瘤血管及染色2例,血管性病变5例.6例DSA阴性.5例经导管栓塞后即刻止血.结论 DSA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介入手术记录单质量考核标准的应用

    作者:张祥海;陈金华;闫红野;王晓峰;周林

    目的 研究介入手术记录单质量考核标准在介入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介入手术记录单考核标准统计记录单的平均错误率和技师护士工作质量系数,分析该标准在改善介入中心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结果 应用考核标准后,介入手术记录单的错误率从55.38%(36/65)降低到13.85%(9/65),平均质量系数从0.955±0.014提高到0.989士0.004(P均<0.05).结论 介入手术记录单考核标准的应用提高了技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加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在介入中心的质量管理上有积极的作用.

  • 平板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何玉圣;吕维富;鲁东;肖景坤

    目的 评估平板探测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常规全脑血管DSA检查后,再行旋转DSA采集数据,利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分析3D-DSA与常规DS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评价3D-DSA对介入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 结果 常规DSA检出脑动脉瘤34例,经应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后检出46例,其中35例进行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效果良好,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 结论 3D-DSA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能够直观清楚地显示动脉瘤详细全面的解剖信息,指导制定治疗计划,在脑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多层螺旋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安鹏;梁颖;宋修峰;王国华

    目的 探讨MSCT与DSA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肠GIST患者的MSCT资料及其中6例患者的DSA特征.结果 MSCT表现:19例中,病灶位于空肠16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单发17例,多发2例.6例低危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5例中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不均.8例高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多发病灶2例,单发6例;4例瘤内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密度,2例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可见点状钙化.低、中、高危险度GIST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DSA表现:6例病灶内均可见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其中4例肠系膜上动脉1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2例肠系膜上动脉2条或3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球形包绕征.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可为小肠GIST危险程度的预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DSA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显示肿瘤的血供变化.

  • 斜位投照DSA对肝癌超选择插管TACE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力扬;刘涛;李京雨;路军良

    目的 探讨肝癌TACE术中增加DSA斜位投照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TACE术的肝癌患者127例,分别记录正位和右前斜30.~40.投照DSA图像中肝动脉分支重叠的轻、重程度以及两种投照位成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位置例数,评价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正位投照时,肝动脉分支轻度重叠52例(52/127,40.94%),重度重叠75例(75/127,59.06%);右前斜位投照时,肝动脉分支轻度重叠108例(108/127,85.04%),重度重叠19例(19/127,14.96%).在对肿瘤供血动脉分支起源位置的观察中,单一正位可显示24例(24/127,18.90%),单一右前斜位可显示74例(74/127,58.27%),包括18例(18/127,14.17%)在正位和斜位均能分辨肿瘤供血动脉起源者.127例中,6例(6/127,4.72%)仅能在正位、56例(56/127,44.09%)仅能在右前斜位分辨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位置,47例(47/127,37.01%)在两种位置均无法显示其起源.两种投照方法比较,显示上述肝动脉信息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肝癌TACE术中增加右前斜30°~40°的投照体位,有助于减少正位投照时肝叶、肝段动脉分支影像重叠现象,更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作为重要的补充投照体位,其有利于完成肝癌超选择插管TACE治疗.

  • 腔内栓塞治疗Ⅱ型内瘘

    作者:郭平凡;陈宏宇;蔡方刚;戴贻权;庄晖;詹腾辉

    目的 探讨腔内栓塞治疗Ⅱ型内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TEVAR或EVAR术后Ⅱ型内瘘患者的腔内栓塞治疗资料.结果 4例患者腔内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 (4/4).术后均未出现栓塞材料异位栓塞、肠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腔内栓塞治疗Ⅱ型内瘘安全、有效.

  • CT指导介入治疗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

    作者:刘诗义;曾彬;邓江北;李天晓;曹会存

    目的 评估CT对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329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并根据CT诊断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以DSA治疗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DSA示下腔静脉不完全闭塞型BCS 108例,下腔静脉完全闭塞型221例;CT诊断下腔静脉不完全闭塞型99例,下腔静脉完全闭塞型230例.与DSA结果相比,CT诊断15例假阴性,6例假阳性.CT术前制定是否破膜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97.29%、86.11%、93.49%及93.94%,CT术前制定介入治疗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5%、100%、92.52%、96.49%和100%.结论 CT诊断下腔静脉型BCS准确率较高,且有助于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 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仲武;林征宇;张志波;陈一平;陈锦

    目的 评价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内癌栓患者39例,采用HabibTMVesOpen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评价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血液指标、甲胎蛋白、门静脉通畅及癌栓的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血管穿孔、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4周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除总胆红素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胎蛋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原堵塞门静脉均有血流通过;术后8周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或MR检查,提示患者癌栓有不同程度变小或消失.结论 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经皮穿刺门静脉内癌栓射频消融具有可行性,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手段.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

    作者: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姜卫剑;杜斌;陈启东

    目的 比较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差异.方法 对3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全脑DSA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脑梗死患者235例;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4)、中年组(n=137)和老年组(n=149).结果 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狭窄、闭塞及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9.39%、80.85%、87.15%.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应用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 DSA低剂量技术在子宫异位妊娠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熊斌;曾军;余建明;梁明;卢浩浩;潘峰;徐才元

    目的 探讨低剂量技术DSA及透视在子宫异位妊娠患者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2例体质量为48~61 kg的子宫异位妊娠患者(宫颈妊娠13例,瘢痕妊娠27例,宫角妊娠2例),随机分为低剂量采集模式组(A组,n=21)和标准剂量采集模式组(B组,n=21),均由同一位主治医师完成两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对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手术时间、曝光累计时间、DSA曝光次数和辐射剂量面积乘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手术;A、B两组在平均体质量(t=0.575,P=0.568)、平均手术时间(t=-0.385,P=0.702)、平均曝光时间(t=0.435,P=0.666)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辐射剂量面积乘积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88,P<0.001).DSA曝光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剂量技术DSA及透视对子宫异位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有效可行,并可显著降低患者所接受的手术辐射剂量.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

    作者: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再现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怀疑脑动脉瘤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0例)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重建技术分别采用小视野容积再现技术(shutter volume rendering)、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多曲面重建(MPR),所有CT图像及DSA脑血管造影图像均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两位脑外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共检出动脉瘤25个,其中3例为多发性,1例CT血管成像(CTA)结果为阴性,阳性率95.7%(22/23),与DSA比较符合率95.7%(22/23);16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24/24),特异性为100%(1/1),准确性为96.2%(25/26).CTA对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相比更清晰、确切,并能显示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立体感强.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相对无创是诊断脑动脉瘤的佳影像检查方法,有望替代DSA.

  • MSCT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龙腾河;廖明壮;罗焕江

    目的 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在下肢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高度怀疑下肢疾病的54例患者进行MSCTV、超声检查、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SCTV和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DSA检出39例患者有下肢静脉疾病,MSCTV检出38例患者有下肢静脉疾病,超声检出26例患者有下肢静脉疾病.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的敏感度66.67%(26/39),特异度100%(15/15),阳性预测值100%(26/26),阴性预测值53.57%(15/28);MSCTV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敏感度97.44%(38/39),特异度100%(15/15),阳性预测值100%(38/38),阴性预测值93.75%(15/16).与DSA检查符合率:超声检查为75.93%(41/54),MSCTV为98.15%(53/54).结论 MSCTV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与DSA的成像结果符合率高,对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1365 条记录 3/69 页 « 12345678...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