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融合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作者:汪川;刘衡川;裴晓方;余倩;张朝武

    目的 构建能非融合表达高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并对其酶活性和分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提取能在大肠杆菌中非融合表达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质粒pMG36e-lacZ 1.1480和pMG36e-lacZ wch9901,电转化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MGl363.测定重组菌在不同培养时间和乳糖浓度下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酶分泌率.结果 携带pMG36e-lacZ wch9901的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pMG36e-lacZ wch9901)具高酶活性,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达(16.95±0.09)U/mg pro,为基因初始菌的2.75倍;重组乳酸乳球菌培养24 h产酶达高峰;培养基含乳糖时,重组菌酶活测定结果表现为降低;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可分泌到培养基中,当培养基不含红霉素,而含20 g/L乳糖时,分泌率高,达(27.09±0.05)%.结论 获得了能非融合表达和分泌高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β-半乳糖苷酶活菌释放体.

  • β-半乳糖苷酶基因工程乳酸菌对乳糖细胞毒性的缓解作用

    作者:刘祥;吕晓英;余倩;张朝武

    目的体外评价β-半乳糖苷酶基因工程乳酸菌缓解乳糖对细胞毒性作用的效果.方法建立乳糖细胞毒性作用Caco-2细胞模型,采用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增殖活性等指标检测该菌对乳糖细胞毒性的作用效果.结果成功建立乳糖细胞毒性作用Caco-2体外模型,所构建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工程乳酸菌能够保护细胞耐受乳糖毒性而呈现正常形态,并能提高乳糖作用下的细胞活性(P<0.01).结论β-半乳糖苷酶基因工程乳酸菌在体外可显著的降低乳糖的细胞毒性作用,为进行其食品级改造奠定了基础.

  • 不同年龄BALB/c小鼠乳糖酶及基因调控水平研究

    作者:何伟;吕斌;黄承钰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年龄段小鼠乳糖酶活性和乳糖酶mRNA水平,探讨乳糖酶变化趋势及其基因调节途径.方法分别选取3、5、7、9周龄的BALB/c小鼠,测定其乳糖酶活性及其mRNA水平.乳糖酶活性测定采用Dahlqvist改良法,mRNA水平采用原位杂交,半定量分析.结果小鼠3周龄时乳糖酶活性高,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9周龄小鼠乳糖酶活性低,与其他三组有显著差异.而乳糖酶mRNA水平无差异.结论结果提示断乳前小鼠乳糖酶活性有较高水平,断乳后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说明BALB/c小鼠也存在成年乳糖不耐受问题.各组乳糖酶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乳糖酶基因的调控应该是发生在翻译和/或后翻译水平,而并非是在转录水平.

  • 氨基酸奶粉对急性腹泻并发乳糖不耐受患儿的疗效

    作者:王仁丰;项秀荷

    目的:观察氨基酸奶粉在婴儿急性腹泻并发乳糖不耐受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大便检测还原糖阳性的急性腹泻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氨基酸特殊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给予无乳糖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5天后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氨基酸奶粉喂养组腹泻的总有效率为95.16%,无乳糖奶粉喂养组的总有效率为82.3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2,P<0.05)。结论氨基酸奶粉在婴儿急性腹泻并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减轻腹泻症状,疗效优于无乳糖奶粉。

  •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田巍巍

    目的 分析南京市秦淮区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现状及不同的干预效果,为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健康和腹泻的婴幼儿分别采用尿半乳糖检测,结果阳性者为乳糖酶缺乏;合并胃肠道症状提示乳糖不耐受;并对乳糖不耐受儿童的不同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腹泻婴幼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腹泻的母乳喂养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低于腹泻的人工喂养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组与无乳糖饮食组的止泻时间均少于继续原乳类饮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腹泻易继发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儿乳糖不耐受检出率低于人工喂养儿.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与无乳糖饮食的干预效果均优于继续原乳类饮食,但临床应用各有缺点;乳糖不耐受影响儿童健康,需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早予以针对性地干预治疗.

  • 尿半乳糖测定在新生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应辅助治疗

    作者:张晓红;饶钒

    [目的]了解尿半乳糖测定在新生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相应饮食干预并口服金双歧治疗对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影响. [方法]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132例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尿乳糖,根据结果对118例乳糖不耐受阳性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观察组予以去乳精奶粉,并口服金双歧,对照组不改变原喂养方法,其余治疗完全一致,观察其效果差异. [结果]经相应去乳精奶粉饮食并口服金双歧治疗后,乳糖不耐受阳性患儿腹泻症状得到明显控制. [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相应去乳檐饮食并口服金双歧治疗对乳糖不耐受的腹泻新生儿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尿半乳糖测定对诊断新生儿继发乳糖不耐受有重要意义.

  • 奶类是儿童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荫士安;王茵

    本文重点介绍了奶类在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增加儿童奶制品摄入量应是解决优质蛋白、钙摄入不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相对滞后的佳途径,以及乳糖不耐受的预防.

  • 长期多代饮奶对小鼠乳糖酶前体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作者:刘娜;仰曙芬

    目的 通过不间断喂养传代培养的Balb/c小鼠定量牛奶,观察牛奶对小鼠肠道乳糖酶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Balb/c小鼠,实验组(S)给定量牛奶刺激,对照组(D)给予同等量的蒸馏水,分别在各代小鼠3,5,7,9周取小肠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选取兔源的抗乳糖酶Ⅰ抗及荧光Ⅱ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糖酶量的表达.每代小鼠随机选取40个样本,统计阳性率,以原代小鼠与实验组第4代对比,各周数小鼠横向对比,各代数纵向对比.结果 1)实验组各周数之间以第5周,第7周乳糖酶的表达量高;2)第4代实验组小鼠的乳糖酶表达量较原代对照组小鼠表达量增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3)实验组各代数小鼠随代数增加,阳性率增加.结论 通过长期多代饮奶,实验组乳糖酶前体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进一步验证乳糖耐受是可以被诱导的.

  • 应用乳糖酶干预轮状病毒肠炎合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

    作者:孙晓晗;任立红;戴洪双

    目的:观察医用乳糖酶制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合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Secondary lactose intolerance,SLI)的疗效.方法:将轮状病毒肠炎合并SLI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加用乳糖酶制剂进行干预,观察两组疗效及疗程.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有差别(P<0.00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病程有差别(P<0.01),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医用乳糖酶制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合并SLI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

    作者:胡玉莲;安蕊;邓彩艳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方法采用RV抗原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判断患儿有无感染轮状病毒。采用尿半乳糖测定法判断有无乳糖酶缺乏。结果0~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67.03豫,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伴细菌性腹泻发生率高达81.16豫,明显高于其它原因腹泻病,且病程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易继发乳糖不耐受,进而加重腹泻症状,显著延长腹泻时间。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作者:陈小灯

    1 病因病机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消化道综合症,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占半数,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那么,为什么部分婴幼儿会发生慢性腹泻呢?除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外,还与小儿肠道生理解剖特点密切相关,它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还与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和气候变化有关.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 游离脂肪酸水平对于乳糖不耐症的影响

    作者:王丽霞;张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近年我国居民的日常食物组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乳品在食物摄取中比率升高,慢慢成为城乡居民的主要食品之一[1].然而据调查报告显示,在世界人口中,亚洲人群乳糖不耐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90%,而中国儿童的乳糖不耐症发生率为87%,这些儿童有较严重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这使得很多父母对儿童乳品的摄入产生了困扰,因此研究乳糖不耐症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 轮状病毒感染继发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郭晓明;徐珊;康安;汪受传

    阐述了轮状病毒感染继发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病理机制是乳糖酶缺乏和肠道菌群失调,治疗方案包括接种病毒疫苗、应用乳糖酶、益生菌制剂、中药及辅助对症治疗等.目前,对本病尚无稳定的相关的实验模型,也就缺乏明确的公认的评价指标,这对研究相关药物、开发新药来讲都是一个瓶颈.

  • 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诊疗进展

    作者:杨欢欢;李菁

    1978年,美国儿科协会提出"乳糖不耐受综合征(lactose intolerance)"的概念[1],指服用乳糖或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的一种或多种临床不适表现,如腹痛、腹泻、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程度有较大个体差异,取决于进食乳糖量、乳糖酶缺乏程度、食物形态等.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乳糖酶活性不足、摄入乳糖量过多等,关键是乳糖酶活性绝对或相对不足.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又属感染高危人群,在喂养过程中极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异常等喂养不耐受表现[2],其喂养问题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所以,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医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早产儿乳糖酶缺乏引起乳糖不耐受所致的喂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起广泛重视[3].据郑直等[4]报道,该院早期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39.5%和5.8%.现将早产儿乳糖酶缺乏及乳糖不耐受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 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饶燕晓;叶环;俞栋;方妍彤;朱银燕;王玥;李晓燕

    目的 分析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及影响肠道乳糖酶分泌的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2~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留取喂奶后1~2h内的尿液进行尿半乳糖定性检测,并记录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尿检结果分为乳糖酶缺乏组和非乳糖酶缺乏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基本情况,分析发生乳糖酶缺乏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新生儿1 022例,根据入选标准终纳入213例.尿半乳糖定性检测阳性154例,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72.3%;其中42例伴随乳糖不耐受症状,占27.3% (42/154).乳糖酶缺乏组阳性家族史比例、检测日龄均大于非乳糖酶缺乏组[23.4%比10.2%,(10.3±6.4)d比(8.1±5.8)d],胎龄小于非乳糖酶缺乏组[(37.8±2.9)周比(39.0±1.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奶量及使用抗生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检测日龄(OR=1.065,95% CI1.007~1.127)、阳性家族史(OR=2.912,95%CI1.053~8.056)是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OR=0.747,95% CI0.617~0.904)是发生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但仅部分患儿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阳性家族史、检测日龄是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是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保护因素.

  • 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调查

    作者:张沥文;陈凌华;许尔长

    目的:研究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68例慢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34例,研究组采取去乳糖饮食与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93.28%较对照组80.60%明显提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80,P<0.05).结论: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较高,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其腹泻情况,促进病情快速恢复,其中去乳糖饮食以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效果更好,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婴儿乳糖不耐受诊疗进展

    作者:张殿普;张海鸿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的乳糖吸收不良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的疾病.目前婴儿乳糖不耐受的常规治疗为禁食乳制品或应用去乳糖配方奶,然而因乳制品摄入不足或乳糖摄入不足,可导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先兆子痫、肥胖及结肠癌的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应用外源性乳糖酶,可促进配方奶或母乳中乳糖水解,从而减少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因乳制品摄入量不足或乳糖摄入不足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 奶粉宝宝,小心乳糖不耐受

    作者:湖霞

    乳糖是存在于牛奶和其他奶制品中的主要糖类,宝宝乳糖不耐受是指宝宝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消化乳糖所需的乳糖酶.因无法把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以致肠内堆积大量短键脂肪酸及氢气,因而造成胃肠问题.对于小宝宝来说,人体乳糖酵素是在断奶期才逐渐下降;因此,婴幼儿喝牛奶多半不会腹泻.但也有一些宝宝是先天性乳糖酵素缺乏.

  • 乳糖不耐受患癌风险低

    作者:臧恒佳

    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者发现:许多对乳糖不耐受的人实际上会有一种健康优势,即这种医学问题能防止他们患上某些癌症.研究人员选取了瑞典的22 788名乳糖不耐受患者,通过对他们进行风险检测后发现:相对于普通人群来说,乳糖不耐受患者患上乳腺癌、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较低.然而,研究者发现乳糖不耐受患者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与普通人群相似.这就意味着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与饮食相关.

  • 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婴儿乳糖不耐受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娟;李妙媛

    目的:研究使用中药联合穴位贴敷对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6.1-2018.1门诊120例患有乳糖不耐受的母乳喂养的婴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口服乳糖酶,实验组则采用中药敷脐,同时母婴口服中药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中药敷脐及口服中药治疗婴儿乳糖不耐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中药敷脐及口服中药治疗婴儿乳糖不耐受效果显著,安全性能高,经济方便适用.

141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