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DR双下肢全长拼接技术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

    作者:陈进良;袁华;冯剑楠;宫林海

    目的 探讨对影响数字化X线摄影双下肢拼接技术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拼接技术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PACS系统中进行双下肢全长摄影进行质量控制前后各100例图像,通过对拼接图像的质量和下肢力线等进行分析,比较质量控制前后图像优质率和重摄率的差异.结果 双下肢全长摄影质量控制前100幅:甲级片55幅、乙级片38幅、丙级片7幅,甲级片率为55%,下肢力线测量准确率81%,重复摄影率33%;质量控制后图像100幅:甲级片75幅、乙级片25幅、丙级片0幅,甲级片率为75%,下肢力线测量准确率98%,重复摄影率5%.质控后拼接图像质量得到很大提升,甲级片率提升20%,重复摄影率下降28%,下肢力线测量准确率提升17%.结论 DR全长拼接摄影有必要对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质控后图像质量明显提升,对骨科开展下肢各种矫形手术的术前、术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伟;方学伟;陆声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截骨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 Link、FMJS、万方网络数据库中,以“膝关节置换术”、“截骨”、“计算机导航”和“个体化模板”为关键词,查阅1988年1月-2014年6月有关人工TKA中截骨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TKA是治疗中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标准经典手术,术中截骨方法主要有传统器械截骨、计算机导航及个体化模板辅助截骨等.TKA中传统器械截骨,依靠机械引导装置定位及术者经验截骨,主观性强,精确度较低,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手术效果欠佳.与传统器械截骨相比,计算机导航辅助截骨精度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更多;另外,由于其学习曲线长、设备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等众多因素,限制了导航系统的推广应用.个体化模板辅助TKA技术可设计精确化的截骨方法或工具,实现个体化解剖截骨,具有提高截骨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损伤等优势,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更加理想.结论 随着数字骨科的不断发展,人工TKA手术方案会更加个性化,截骨更精确.数字化、个体化截骨技术可能成为今后TKA发展的新方向.

  • 膝关节支具及足底楔形垫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展

    作者:冯法博;程立明;郭万首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丢失,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是膝关节炎症中常见的病因.据文献报道,60岁以上的人群中,50%人群在X线片上有骨性关节炎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表现,75岁以上人群中,80%有骨性关节炎症状[1].病变常起于膝关节某一侧间室,先是关节软骨某一承重区磨损,继而产生关节面不平,使负重力线内移或外移,关节面磨损加快,终导致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下肢力线分布明显异常,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甚至消失,引起进一步的疼痛且常难以缓解.

  •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铺单法的改进

    作者:张树平;孙东秀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脉冲冲洗枪冲洗创面极易浸湿敷料导致污染,而且在手术中需要保证下肢力线的准确对线与足够的无菌活动区域.为此,我们对敷料的制作及铺单方法做了改进,巧用薄膜手术巾、立体铺单,快捷方便,保证了手术区域的无菌条件.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 Sanders分型结合下肢力线矫正原理手术治疗跟骨骨折

    作者:王强茂;何健飞;王建云

    目的 观察在Sandesr分型指导下恢复关节面平整并结合下肢力线矫正原理纠正跟骨内翻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笔者自2014-01-2014-12诊治36例跟骨骨折,对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微创切口,维持跟骨外翻力线基础上关节面螺钉固定,对SandersⅢ-Ⅳ型骨折关节面采用锁定钢板排筏支撑,分析术前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并对足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75(60~90)min,术后18周疗效按AOFAS评分标准评定:Ⅱ型优15例,良1例;Ⅲ型优7例,良4例,可1例;Ⅵ型优4例,良2例,可2例.与术前比较,Bohler角和Gissane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0.16,P<0.01;t =1.81,P<0.01).结论 Sanders分型结合下肢力线矫正原理治疗跟骨骨折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导航引导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作者:叶虹;郑杰;杨永宏;楼肃亮;张冬生;钱金黔;沈泉

    目的探讨导航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膝关节疾病在术中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导航引导进行全膝置换术可使假体符合下肢力线,定位误差在2 mm以内,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随访效果佳.结论导航系统能使全膝假体的安放精确且符合下肢生理力线,确保手术的准确性,提高手术效果.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波;胡海涛;潘健;简伟明;牛舜;龙华;马保安

    目的 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4-12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摄下肢全长X线片(LIR)、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AKS评分、HSS评分评价TKA效果.将MFTA分为控制在2°以内组和3°以内组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利用LDFA、MPTA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 采用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3°≤MFTA≤3°组术后AKS关节与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MFTA>3°或MFT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2°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2°≤MFTA≤2°组与MFTA>2°或<MFTA-2°组术后除AKS关节评分外,ROM、AKS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3°为标准对LDFA、MPTA进行分组,除术后ROM外,-3°≤LDFA≤3°组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LDFA>3°或<-3°LD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TA≤3°组与MPTA>3°或MPTA<-3°组术后ROM、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TKA临床效果确切,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为3°,即外翻3°~内翻3°,且引起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股骨远端截骨不够精确.

  • 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对中老年患者下肢力线的早期影响

    作者:李明;刘华;章云峰;狄正林;章军辉;何志勇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后下肢力线的早期改变情况.方法 纳入自2016-09-2017-05术前诊断为盘状半月板损伤且站立时膝关节能伸直的40例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19例(A组),其中16例缝合修复,3例未修复.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成形15例(B组),其中6例缝合修复,未修复9例.盘状半月板全部切除6例(C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股胫角、机械轴偏移、外侧关节间隙.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的股胫角、机械轴偏移和外侧关节间隙均发生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后股胫角、机械轴偏移和外侧关节间隙差值的绝对值均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前后股胫角、机械轴偏移和外侧关节间隙差值的绝对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后即刻下肢力线即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膝内翻减轻和膝外翻增加,而半月板切除量的增加导致下肢力线的改变程度也相应增加.术前应加强对下肢力线的评估,术中尽量保留和修复损伤的半月板.

  •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赵新文;李钊;丁勇;马舟勇;姬振伟;王志学;王健;陈鑫

    目的 探讨闭合性与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笔者自1998-03-2008-05采用闭合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CW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90例(95膝),与自2007-08-2012-07采用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27例(30膝)进行比较.采用膝关节HSS评分、VAS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下肢力线通过手术前后下肢全长X线片胫股角(FTA)、下肢负重线比率(WBL)评估.结果 OWHTO组获得平均60(36~96)个月随访.OWHTO组术后1周内屈曲可达90°,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HS评分、FTA及WBL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WHTO组获得平均144(80~204)个月髓访.CWHTO组患者长腿管型石膏管型外固定4周后,去除石膏固定行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2周,骨折愈合后逐渐负重行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FTA、WBL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感染、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无腓总神经神经损伤、股四头肌力量及髌骨轨迹改变,无下肢短缩等发生,但行CWHTO截骨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平台骨折发生.结论 2种截骨均能通过恢复下肢力线,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于早期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开放楔形截骨更有优势.

  • 力线标记物后置法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作者:卿忠;叶久敏;支力强;马建兵

    目的 观察并评价力线标记物后置法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3-02-2017-02诊治的56例(62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胫骨高位开放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20例(22膝)术中采用常规力线标记物前置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常规组),36例(40膝)术中采用力线标记物后置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HKA角,以及末次随访时HSS评分、WOMAC评分.结果 5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5.8(12~60)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X线透视次数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HKA角、HSS评分、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采用力线标记物后置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X线透视次数,无需其他设备辅助,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膝内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

    作者:王海虎;王伟力;夏绍祥;韩培峰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5初次TKA前后均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的120例膝内外翻畸形,探讨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根据术前髋-膝-踝角(HKA)分为3组,比较3组间术后HKA的差异,并对术前与术后HKA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此外,分析术后下肢机械轴长度(LMAL)相对术前的变化及3组间LMAL平均改变量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肢的HKA、MPT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PVA术前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57%(116/134)的患肢TKA术后LMAL比术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手术侧LMAL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轻度畸形组和重度畸形组中术后HKA在-3°~3°范围内分别占90.48%、81.25%和3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HKA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此外,术前HKA与术前KPVA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F=51.197,P<0.001).3组间术前KPVA、术前MPTA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内外翻严重畸形可增加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偏差,TKA术后LMAL大多比术前延长,其中伴有膝内外翻严重畸形延长明显.

  • 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曾勉东;杨波;谢景开;吕玉明;尹彪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0月~2010年10月3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2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2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随访时间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两组的胫骨倾斜度与关节力线对位不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受肥胖、下肢力线对位情况和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等因素影响,术中术后减少以上因素影响可以提高膝关节术后活动度.

  • 踝关节中心与内外踝体表连线中点关系的X线测量

    作者:秦焕玉;谢在龙;金明俊;白凯扬

    全膝关节置换(TKA)对下肢力线要求很高,要求在手术前以及手术过程中能够准确的确定下肢的力线,尤其是胫骨的力线,但是目前对于踝关节的中心体表标志的确定国内报道不多.笔者通过对56例标记后踝关节摄前后位X线片后,测量X线片上的标记点与距骨顶部中点之间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找出确定踝关节中心体表标记方法.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猛(综述);陈继营(审校)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可以明显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众多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工关节外科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每年膝关节置换例数不断增加,这得益于国家公共卫生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TKA追求的目标是重建良好的下肢力线,维持膝关节韧带的平衡,避免髌股关节并发症,从而获得一个无痛、稳定、功能良好和持久耐用的关节。TKA正向着精益化、准确化发展,近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TKA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关注,而临床报道并未体现其理论上的优势,现围绕这一临床讨论的热点展开综述。

  •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波;马保安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缓解膝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目的就是重建下肢力线,保证手术成功和临床效果的关键就是使假体对位良好,尽管TKA术后10年的生存率已经超过90%[1-5],但是假体旋转对位不良,是TKA术后因力线不良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6,7]。股骨假体旋转定位不良将会导致膝关节屈曲失衡、内外翻不稳、活动受限、髌骨轨迹异常和膝前疼痛等,也会增加假体接触面的剪切应力,加速假体磨损,造成TKA假体松动和早期失败,增加全膝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TKA)的比例[8]。因此,良好的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是TKA成功和取得优化临床效果的重要保证。

  • 浅谈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冠状位下肢力线

    作者:朱诗白;陈曦;钱文伟;翁习生;蒋超;叶灿华;邓婉玲

    成功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冠状位下肢力线是关节外科医生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既往很多学者认为术后的中立位对线可以带来更好的假体生存率与关节功能,但近些年来这一金标准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本文将简要介绍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下肢轴线、力线、截骨方式等内容,并回顾中立位对线以及近些年来兴起的运动学对线的相关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手术提供一定指导方案.

  • 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下肢力线异常的翻修手术效果

    作者:丛锐军;刘俊峰;蒋悦;迪力夏提·多力坤;侯孝东;郑龙坡

    目的 探索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下肢力线异常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和平衡关节面与下肢力线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2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Ⅵ型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翻修的病例资料.初次内固定手术后,连续随访1年,明确失败及翻修指征.翻修术前行患膝三维CT扫描、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感染指标筛查、步态录像、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标准正侧位X线片及下肢负重位力线测量(胫股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先通过内侧入路探查并清理骨折端,双平面截骨,撑开抬高截骨面纠正内翻畸形,恢复关节面平整,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快速康复通道.观察患者翻修术前、术后7d、6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双下肢全长X线片,患肢膝关节评分(KSS).记录所有内固定周围感染、伤口表面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双下肢负重位力线,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评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回归检验.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肢KSS优和良21例,步态恢复正常,差1例,跛行步态.无深部感染病例,未出现皮肤坏死,1例术后2d出现皮肤周围少量水泡,经消肿、冷敷治疗5d后消失.是否恢复力线病例的KSS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00,P=0.000).翻修后膝关节关节主被动活动度、KSS和SF-36评分随患者下肢力线纠正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面恢复平整,解剖角度恢复,后倾角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后倾角的恢复与KSS和SF-36评分间相关性差(P>0.01).结论 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失败后的翻修手术应关注膝关节下肢力线的恢复,适度矫枉过正的截骨和充分恢复关节面高度都能给术后膝关节功能带来益处.翻修手术的患者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更早期的心理干预、更积极的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 某特种部队新兵训练损伤与人体测量特征指标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利群;孙磊;刘永强;张军;仇赛;李文进;田敏;宁廷民

    目的:探讨特种部队新兵训练损伤发生与人体测量特征指标的相关性,为兵员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某特种部队2006和2007年度626名新兵进行人体测量,并监测12周训练期间新发生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资料数量化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分变量逻辑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损伤组与非损伤组下肢不等长(P<0.01)、“X”型腿(P<0.05)、“O”型腿(P<0.05)、扁平足(P<0.01)、下肢力线不良评分(P<0.01)差异显著,损伤组大于未损伤组;肩宽(P<0.05)、肩宽比坐高(P<0.01)有显著差异,损伤组小于未损伤组.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下肢力线不良评分(OR=1.582,95%CI:1.280~1.956)和小腿长(OR=1.087,95%CI:1.015~1.165)是危险因素;肩宽比坐高(OR=0.002,95%CI:0.000~0.140)和上臂长(OR=0.894,95%CI:0.825~0.969)是保护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下肢力线不良评分(B=0.190,P<0.01)、扁平足(B=0.161,P<0.01)和下肢长(B=0.026,P<0.05)是损伤的危险因素,而肩宽比坐高(B=-2.539,P< 0.01)是损伤的保护因素.结论:下肢不等长、“X”型腿、“O”型腿、扁平足、下肢力线不良评分高、下肢过长是新兵训练损伤的危险因素;一定范围内,较高数值的肩宽、肩宽比坐高和上臂长是损伤的保护因素.结果提示在征兵查体时应关注对下肢力线指标的测量与评估,选择身体匀称和下肢力线良好的兵员.

  • 胫骨高位截骨术加改良Giebel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作者:李慧英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病,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骨性关节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软骨破坏所致,而目前比较明确和重要的病因是膝关节内外侧应力分布不均或下肢力线异常所致.自1999年8月~2000年12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用改良Giebel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对下肢力线重建的作用

    作者:李健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良好的下肢力线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传统手术在定位、截骨过程中多凭借医师的经验,易出现术后下肢力线的偏差,而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通过录入下肢的解剖标志,从而生成直接的线条图像,以指导术者更精确地截骨,从而确保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在此就计算机导航技术和传统手术在重建下肢力线方面进行比较及总结,并对其优缺点和存在的争议进行阐述.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