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造影与栓塞成功治疗外伤性脾破裂12例

    作者:袁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技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的伤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脾动脉栓塞止血治疗.结果:12例脾破裂出血伤者行超选择脾动脉栓塞止血均一次成功止血.结论:脾动脉栓塞是外伤性脾破裂伤者有效的处理方法.

  •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130例

    作者:范亦辉;吕传国;顾卫;郁冬梅;顾庆春

    目的:分析比较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多普勒超声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各自的优、缺点.方法:对130例有眩晕、恶心、颈部不适等症状患者分别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多普勒超声, 其中,1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30例中125例检查满意(96.2%),12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MR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相符11例(91.7%),多普勒检查与DSA检查相符7例(58.3%).结论: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病变诊断足准确、可靠的,比较常规的超声检查有其独到的优势.

  •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

    作者:孙树清;吴中学;张友平;李佑祥;姜除寒;杨新建;张静波;姜鹏;尹可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GDC )栓塞治疗进行总结,探讨其治疗技术要点.方法: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26个动脉瘤,复发再次栓塞成功5例.1例因位于C2水平动脉瘤,血流快GD C难以停住,未能成功,1例因经济原因未能致密栓塞.结论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

  • 脑海绵状血管瘤13例影像学诊断价值评价

    作者:王斌;陆健;姜吉峰

    目的:结合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理改变,分析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及核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并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全部作MRI检查,8例同时作CT检查,4例同时作DSA检查.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DSA检查常呈阴性,CT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MRI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的检查手段.

  • 经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效果观察

    作者:张玉宇;黄健

    经彩超、CT或MRI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瘤体大小平均为11.4cm×9.7cm,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病灶B超及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4例于术后1~3个月复查瘤体缩小50%以上;4例经34个月随访示瘤体缩小30%;2例追查37个月示瘤体缩小80%以上. 用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栓塞的基础上再用弹簧圈栓塞,可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 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探讨

    作者:赵映红;吴新民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08例SAH患者DSA检查结果。结果:颅内动脉瘤46例(42.59%)、血管畸形21例(19.44%)及动脉炎4例(3.70%),为SAH主要原因。DSA 检查正常者37例(34.26%)。结论:脑血管造影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经典诊断方法, 凡有条件者应在SAH后3天内或3周后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 导管吸栓术与Fogar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比研究

    作者:郑晓兵;陈二林

    目的 通过对导管吸栓术与Fogar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2种术式在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 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6例采用导管吸栓术,B组16例采用Fogart导管取栓术.2组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辅以置管溶栓,根据术后溶栓情况酌情取出滤器,所有病例术后维持抗凝及压力治疗6 ~12个月.结果 A组术后3h患肢周径变化、术后镇痛治疗时间、术后腹股沟区淋巴漏发生率、术后滤器置留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管吸栓术较Fogar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更微创、更高效的临床特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600例肝癌DSA肝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控制

    作者:闵继忠;陈雪荣

    目的分析肝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00例肝癌肝动脉DSA图像质量.结果600例肝癌肝动脉DSA检查一次成功588例,占98%,重复检查12例,占2%.结论成像链的设置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主要环节,其次是导管端部的位置、造影剂的流速与注入总量,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伪影.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周建宏;陆爻忠;朱力平;陆华;蒋云召;徐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同时行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以DSA作为金标准,对MSCTA与DSA作比较.结果:MSCTA对38例患者脑血管病的检出率为89.47%(34/38),正确诊断率92.11%(35/38),其中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符合率100%,脑动脉瘤诊断符合率88.89%(16/18),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符合率100%.结论:MSCTA不仅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前准备及手术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 经皮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22例临床分析

    作者:江冬梅;纪敏;戴真煜;陈辉;戚蓓蓓;宋文春

    目的:探讨行经皮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46例,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22例和传统治疗组24例。介入治疗组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其中行经皮血管成形术15例,行经皮血管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5例,行截肢术2例。传统治疗组24例均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1)介入治疗组22例26条患肢,DSA显示患肢动脉硬化、闭塞,常累及双下肢数支动脉,呈多发、节段性。患肢26条中膝以下多支动脉病变20条(76.9%)。(2)介入治疗26条患肢中,适合PTA治疗血管48条,行PTA+支架植入术5例,行单纯PTA术15例,截肢术2例,治疗成功病变血管40条(83.3%)。(3)介入治疗后患者Wagner分级明显下降,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介入治疗后4周患者麻木、疼痛、紫绀、皮肤低温和ABI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20例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陈燕;高子阳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介入穿刺将导管分别置于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常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正侧位造影及旋转DSA造影对比分析2D-DSA与3D-DSA的两组造影资料.结果:脑动静脉畸形20例病灶1.2~8cm,位置:额叶6例、颞叶4例、顶叶2例、枕叶3例、基底节区3例.供血动脉36支,2D-DSA显示22支(61.1%),3D-DSA显示36支(100.0%);引流静脉40支,2D-DSA显示29支(72.5%),3D-DSA显示35支(87.5%);合并动静脉瘘3例中,2D-DSA显示1例,3D-DSA显示3例;合并动脉瘤2例,2D-DSA显示1例,3D-DSA显示2例.结论:常规脑血管造影中发现动静脉畸形,续做一次3D-DSA,为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经中心静脉置入应用

    作者:陈春梅;吴宏;黄小妹;丁文彬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无法进行时改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效果。方法:对因上肢静脉障碍致正在进行的PICC无法继续者,立即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PICC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结果:在DSA下对上肢静脉障碍导致PICC置管无法继续9例患者,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5例,右锁骨下静脉置入4例,均1次成功。导管尖端在DSA实时透视下到达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准确率100%,导管留置期间未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ICC无法进行时改行DSA下的CVC置管的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可达到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足患者疗程需要的目的。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血液透析前臂动静脉瘘中的应用

    作者:彭飞;黄德健;张小胜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A)在诊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出现内瘘功能不全症状的MHD患者行MSCTA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参考标准.结果 MSCTA诊断内瘘狭窄(≥50%)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88.6%、91.4%、86.0%和93.0%.MSCTA与DSA对内瘘狭窄程度的评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MSCTA诊断MHD内瘘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多发性骨盆骨折伴大出血休克急诊介入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东;张勇;靳勇;王小刚;褚安红

    骨盆骨折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较大外力引起的损伤.骨盆骨折受伤机制复杂,常伴有巨大后腹膜血肿,导致失血性休克.且多合并其它部位损伤,故病死率较高达6.4%[1],而合并大出血者病死率高达25.0%~39.0%[2].因此,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早期快速有效的止血措施及其它脏器损伤的判断是抢救的关键.我科于2008年1月开始对16例多发性骨盆骨折伴大出血休克的患者采用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IADSA)及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取得了满意效果.

  •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顾康康;靳晶;费强;张鑫;窦鑫;朱斌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脑血管评估

    作者:林航;徐格林;林敏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Duplex)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及斑块未检出率,并对DSA和Duplex检查进行比较.结果:86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62.79%,24.00%,P<0.01).8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3.02%(37/86)、16.82%(14/86)和27.91%(24/8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70.93%,44.19%,P<0.001).Duplex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检查结果与DSA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较高的患病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作者:裴咏桢;徐格林;朱武生;刘新峰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松;吴娟;徐新建;朱芮;季文斌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导航辅助技术,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患者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59例行子宫动脉栓塞的患者,其中22例(37侧)子宫动脉开口位置显示不佳或超选择性插管有困难的患者,在三维导航技术辅助下,均成功完成子宫动脉的栓塞治疗.结论 三维导航技术能提高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插管的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辐射剂量,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辅助技术.

  •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景峰;田领;孙猛;王昊;张会凯;赵红军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32例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支架置入术,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对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血管介入患者颈内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其中狭窄程度减轻≥70%20例,50%~70%7例,<50%5例;DSA造影和支架置入治疗过程中和术后不良反应较轻微。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明显改善颈内动脉内径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DSA诊断和介入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建军;陈雅青;胡舟朝;张善华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病例31例,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在DSA引导下介入治疗,观测出血位置和止血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的出血位置均成功诊出,诊出率100%.包括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1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胃左动脉出血5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4例和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出血4例.采用动脉栓塞疗法止血26例,动脉灌注疗法止血5例,有效止血率90.3%.结论 DSA对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位准确,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

215 条记录 6/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