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于荣焕;何蕴;荆宏建;赵燕;赵春水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血栓部位及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异常表现.结果 CVT的病因各不相同,多与高凝状态有关.大多数患者表现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颅内高压征,伴或不伴意识降碍、视力下降、瘫痪及精神障碍.CT扫描可见静脉窦下降部分及窦汇有高密度影,易被误诊为SAH.CVT的好发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MRI特征表现为T1、T2加权像窦内高信号.DSA可见受累的一处或多处静脉窦显影不良、静脉循环时间延长.结论 CVT临床表现多样,颅脑CT无特异性,MRI/MRA,DSA可帮助早期确诊及病变部位,并尽早给以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治疗,提高了静脉窦血栓的再通率,增加了该病的临床疗效.

  • 影响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鼻肠营养管置入的因素与对策

    作者:陈忠;路红燕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脑血管疾病伴吞咽困难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操作的主要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68例伴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行 DSA 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将术中存在影响插管操作因素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的病例作为观察组,与无明显插管困难的对照组比较置管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存在 DSA 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影响插管困难因素的共21例,发生比例为30.88%(21/68),口咽部通过困难71.42%(15/21),其他通过困难的28.57%(6/15)。多种因素通过困难中合并胃底体交界至胃窦部通过困难19.05%(4/21),幽门管通过困难28.57%(6/21),观察组置管时间(8.10±3.43)min 与对照组(7.32±1.88)min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比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影响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鼻肠管置入的主要因素是口咽部和幽门部的通过困难,熟练掌握插管技巧可提高鼻肠管置入的成功率。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马世江;靳玫;杨纯生;任玉琴

    目的 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ICVD介入诊治提出建议.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颈动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明显狭窄后,接受脑DSA检查,并对患者的脑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0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脑DSA检查,共明确72例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同部位血管狭窄,18例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型术,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脑DSA是对ICVD具有临床诊治意义的检查手段,严格掌握检查指征则应用安全.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分析

    作者:朱佩文;杨瑞民;张铭秋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特点.方法对80例SAH症伏、病因及DSA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65例(81 3%),其中颅内动脉瘤42例(64.6%)、血管畸形14例(21 6%)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9例(13 8%);有54例进行了血管内治疗,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DSA全脑血管造影是SAH病因诊断可靠的方法,并能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子宫肌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曾军;柳曦;冯敢生;余建明

    目的探讨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5F Yashiro导管分别超选择插入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真丝粒及明胶海绵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在操作中运用球管倾斜,小焦点,脉冲间断透视,路标等技术配合手术顺利进行.结果在熟练的DSA技术配合下,全部病例均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操作时间为60.5±15.1min,曝光时间为20.3±5.2min,手术中造影剂用量为50ml,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过程中,合理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操作技术,不仅有利于手术迅速进行,而且减少了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放射损伤.

  • 三维动态增强MRA在肾肿瘤术前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祝宇;吴瑜璇;张翀宇;刘定益;周文龙;芮文斌;孙福康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肾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3例肾肿瘤患者术前进行了3D DCE MRA检查,将其结果同手术所见和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的3D DCE MRA显示血管清晰,达到诊断要求,并且具有能同时显示血管外病灶的特点.结论 3D DCE MRA是可靠的非创伤性诊断手段,有望逐步取代DSA检查.

  • 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治

    作者:李春华;乔晓明;梁传余

    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但一旦发生,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由于多以迟发性严重鼻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于耳鼻咽喉科,所以我科医师应对该病提高警惕。现将我科1995~1999年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以探讨其临床特征。1 病例报告  例1 男,21岁,因外伤后反复右鼻出血2个月余于1997年9月10日收入我科。2个月前骑摩托车时,右面部撞在树干上,昏迷4个多小时,当时有少许右鼻出血,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出院。伤后1个月余不明原因出现右鼻出血,约400 ml,鼻腔填塞后血止。以后鼻出血反复发生,平均每周1次,每次出血量约300 ml左右,伴右侧阵发性头痛。无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无鼻阻、流涕,无视力减退、眼胀及听力下降、耳闷等征。在当地医院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转入我院。入院时体检:T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3/68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贫血貌,头部外形正常,眼球无外突及运动障碍。专科检查:双耳、咽及喉正常。右鼻后孔下鼻甲后端有血凝块附着,鼻腔及鼻咽部未见出血点及新生物。血常规:WBC 5.5×109/L,RBC 2.16×1012/L,Hb 48 g/L,PLT 413×109/L。CT(院外)示:右后组筛窦及蝶窦软组织影。入院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发现右颈内动脉虹吸部假性动脉瘤。经神经外科会诊后转入该科。转科后再次发生大出血,量约800 ml,经前鼻孔油纱条填塞血止。经术前1周Matas试验,发现颅底侧支循环已建立,行右颈内动脉孤立术及颈总动脉夹闭术,术后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术后第2天抽油纱条后未再出血,随访2年无复发。

  • 三维动态增强MRA与DSA对原发性Budd-Chiari综合征分型诊断的对照研究

    作者:翟蕊;翟冬枝;冯广森;丁鹏绪;顾志强;杜焱

    目的:探讨3D DCE MRA和DSA对原发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分型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行3D DCE MRA和DSA检查的原发性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经DSA证实至少有一支肝静脉或入右心房段及肝后段下腔静脉存在病变且无肿瘤、血栓等基础疾病.对所有患者的3D D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4分,依次为优、良、中和差),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估3D DCE MRA诊断BCS的能力,包括检出静脉病变的总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显示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肝左、肝右及肝中静脉)病变各自的敏感度以及发现副肝静脉的敏感度,采用Kappa检验评估这两种检查方法对BCS分型诊断的一致性.结果:46例中44例的3D DCE MRA图像质量评分为3~4分,仅2例图像质量为2分.3D DCE MRA正确诊断BCS 45例.46例患者共184支血管段中DSA共检出151支静脉病变,3D DCE MRA正确诊断141支、误诊2支,MRA发现静脉痛变的总敏感度为93.4%(141/151),特异度为94.0%(31/33);发现下腔静脉病变的敏感度为94.9%(37/39),发现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的敏感度分别为94.1%(32/34)、92.3%(36/39)和92.3%(36/39);显示副肝静脉的敏感度为83.3%(25/30).3D DCE MRA对所有患者的分型诊断符合率为86.7%(39/45),且与DSA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0.667,P<0.05).结论:3D DCE MRA可较准确地对原发性BCS进行诊断和分型,能够对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导管入路的选择提供帮助.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前后的DSA对照研究

    作者:储玉山;曹建民;黄健;朱小庆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DSA,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53例(194髋)ANFH行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Ⅰ期22髋,Ⅱ期98髋,Ⅲ期74髋.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在其供血动脉内注罂粟碱30 mg、尿激酶50万单位及低分子右旋糖酐60 ml.术后1周及1个月以同样的条件再次对患髋进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并行药物灌注治疗.结果:194髋中有187(96.4%)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中I型(动脉端闭塞)96髋(51%),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51髋(27%),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45髋(24%);Ⅱ型(毛细血管闭塞)19髋(10%);Ⅲ型(静脉端闭塞)17髋(9%);Ⅳ型(混合型)55髋(29%).介入治疗后Ⅰ.型中18髋(35%)血管再通;Ⅰ b型中40髋(89%)血管再通;Ⅱ型中8髋(42%)血管内充盈缺损面积明显减小;Ⅲ型中14髋(82%)淤血明显减轻;Ⅳ型中46髋(84%)血供明显改善.介入治疗后血管异常率14.4%,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本组治疗有效率为85%.结论: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多阶段发生的疾病,介入治疗能近期改善股骨头的血供.

  • MSCTA评价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内血管结构的价值

    作者:田涛;孙明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评价颌面部动静脉畸形(AVM)内血管结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照DSA诊断结果,回顾性地分析48例AVM患者的MSCTA原始图像以及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的影像表现.观察内容包括畸形血管团的数目和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等.结果:MSCTA对畸形血管团的检出率为100%,对供血动脉的检出率为89.6%(43/48),对引流静脉的检出率为91.7%(44/48).其中对1、2级供血动脉的检出率为81.4%(35/43),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被检出者为42例(87.5%).根据病变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数目,将42例病人分为3型:单纯型(14例)、单多吻合型(16例)和复杂型(12例),CTA对3种类型AVM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10%、90.48%和90.48%.根据病变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方向分为同侧吻合(25例)和双侧吻合(17例),CTA对两者的诊断准确率均为97.62%.结论:MSCTA能显示大多数颌面部AVM内的血管结构,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缺血性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作者: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经屏;张树桐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脑血管DSA资料,对其中有颅内和/或颅外血管狭窄表现的1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61例)和≥50岁(101例)两组.计算和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54.1% (33/61),≥50岁组为20.8%(21/101)(x2=18.985,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14.8% (9/61),≥50岁组为28.7%(29/101)(x2=4.127,P<0.05);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及闭塞发生率:<50岁组为31.1% (19/61),≥50岁组为50.5% (51/101)(x2=5.801,P< 0.05).结论 TIA样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多见于低龄患者,单纯颅外动脉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及闭塞多见于高龄患者.

  • 13例隐源性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付志刚;余成新;张晓磷;李海涛;张志刚;王俊;赵云云

    目的 探讨隐源性咯血的病因、血供来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搜集大咯血患者13例,术前均经CT和/或支气管镜检查证实肺内无原发病灶.结合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CTBA)明确责任血管,所有患者均成功插管并进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责任血管进行栓塞治疗.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 DSA发现支气管动脉共31支,右肺17支,左肺14支.DSA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末梢血管网增生,未见明显对比剂外溢征象,2例伴肺动脉分流.支气管动脉增粗(主干≥2 mm)25支,正常(主干<2 mm)6支.栓塞后所有患者即刻咯血停止,血痰颜色由鲜红逐渐转为黑褐色.l例复发.结论 隐源性咯血的病变血管源于支气管动脉,与长期吸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血管内介入栓塞安全有效.

  • 中晚期肝癌右膈动脉供血的DSA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

    作者:罗小平;谢微波;喻明宪;赵建农

    目的研究大肝癌右膈动脉开放的DSA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高度选择性插管至供应癌肿的右膈动脉进行DSA检查并分析其影像特点,同时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458例直径5~15 cm大肝癌在介入治疗术中发现右膈动脉供应癌肿血液者96例(20.9%),其中首次介入治疗时发现42例(9.2%),第2~3次介入治疗时发现54例(11.8%);经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后,所有病例的供血微血管均显著减少或消失,病灶均明显缩小;6个月生存率100%(96例),1年生存率80.2%(77例),2年生存率35.4%(34例). 结论右膈动脉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供血侧支动脉,认识其供血特点并正确处理是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比较

    作者:石磊;邹文远;陈光斌;胡久民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下消化道出血的29例患者进行MSCT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模式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出血部位及供血动脉,与DSA对照来评估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显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准确率.结果:①MSCT显示出血部位25例,出血显示率86.2%(25/29).DSA检查发现出血灶22例,出血显示率75.9% (22/29).MSCT对于发现出血部位的敏感性和DSA无显著差异(P>0.05).②MSCT显示以下出血部位:空回肠出血9例,结肠出血16例,诊断肿瘤15例,炎症4例,憩室2例,溃疡2例,血管畸形1例,未明确病因1例.MSCT未见异常的4例DSA均表现阴性.DSA显示的出血部位:小肠8例,结肠14例,术中诊断肿瘤10例,血管畸形1例,其余11例未明确病因.统计结果表明:MSCT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SA(P<0.05).结论:MSCT对于判断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的敏感性可与DSA相媲美,并且能较准确地进行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

  • 骶骨肿瘤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陈凤梅;傅利勤;朱小霞;陈丽勤

    总结50例骶骨肿瘤患者肿瘤摘除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认为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

  • 影响团注跟踪法下肢动脉DSA影像质量的因素

    作者:叶斌;徐顺华;崔凤

    目的 分析影响团注跟踪法下肢动脉造影术影像质量的因素,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质量控制措施.方法 选取采用团注跟踪法造影技术的下肢血管造影患者67例、影像序列154个,分析引起造影失败或影像不合格的原因.结果 下肢动脉造影失败影像主要表现为移动伪影、饱和伪影和血管显示不佳三个方面,154个序列中存在不同程度移动伪影的序列有17个(造影序列6个,蒙片序列11个),过度曝光导致饱和状伪影的序列有17个(造影序列9个,蒙片序列8个),81个造影序列中血管内造影剂显示不佳导致无法诊断的序列有10个.结论 有效固定患肢防止移动伪影,合理放置橡皮楔减少饱和状伪影,合适的注射速度和剂量,熟练操作,医技护患相互密切配合是造影成功的关键.

  • 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作者:裴咏桢;徐格林;朱武生;刘新峰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全部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其中男223例,女88例,年龄18~82岁.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研究法计算狭窄率.分析血管狭窄分布特点、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①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18例(70.1%)发生颅内、颅外动脉狭窄.随年龄增长动脉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两性之间狭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不同年龄组之间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1),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高(69.0%),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2%和38.2%);③不同年龄组颅外动脉狭窄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颅内动脉狭窄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各年龄组之间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不断增加,病变程度增加不明显,血管狭窄程度分布规律与管腔直径有一定关系.

  • MSCTA及DSA对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的评价

    作者:刘恒方;杨期东;李新华;宋喜明;董洪林;齐尚书;张福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模型兔的诊断价值.方法 30只兔中的10只做为空白对照组,余20只兔颈动脉外膜置人改良的硅胶橡胶圈后,给予兔高胆固醇饲料喂养2周诱导颈动脉狭窄模型兔,采用股动脉插管方法行MSCTA及DSA检查,观察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影像学征像,比较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A及DSA均可显示颈动脉管腔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形态以及颈动脉的血管走向,MSCTA对颈动脉狭窄敏感程度较高,但对颈动脉狭窄的特异性诊断不如DSA.结论 MSCTA和DSA能较好的反应模型兔的颈动脉狭窄部位、形态.

  • 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唐德秋;罗光华;李青春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 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影像诊断

    作者:范辉;王文献;岳恒志;程敬亮;张焱;任翠萍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 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早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会很大.

215 条记录 8/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