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制定中晚期肝母细胞瘤患儿化疗方案的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根据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三磷酸腺苷肿瘤化疗药物敏感试验(ATP-TCA)制定的Ⅲ和Ⅳ期肝母细胞瘤(HB)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儿科行术后化疗的Ⅲ和Ⅳ期HB患儿,以是否行ATP-TCA分为ATP-TCA组和对照组.ATP-TCA组检测伊立替康(CPT-11)、顺铂(DDP)、长春地辛(VDS)、环磷酰胺(CTX)、吡柔比星(THP)、依托泊苷(VP-16)、紫杉醇(PTX)、5-氟尿嘧啶(5-FU)的体外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制定精准化疗方案.评估2组病死率和生存率等指标.结果 ATP-TCA组纳入38例,2例肿瘤标本细胞数少放弃培养,2例患儿共行2次手术,均进行药敏试验,对照组纳入40例.①ATP-TCA组各种化疗药物的敏感+中度敏感率分别为DDP32例(84.2%)、CPT-11和VD各30例(78.9%)、CTX和5-FU各29例(76.3%)、THP 22例(57.9%)、VP-16 18例(47.3%)、PTX 16例(42.1%).②ATP-TCA组病死率为36.1% (13/36),对照组为5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Ⅲ期病死率ATP-TCA组为15.4% (2/13),对照组为28.5% (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7);Ⅳ期病死率ATP-TCA组47.8%(11/23),对照组为61.5% (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生存曲线分析显示,Ⅲ期预期3年生存率ATP-TCA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5%和55%,Ⅳ期预期3年生存率ATP-TCA组和对照组分别为分别为50%和35%.结论 ATP-TCA可评估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基于此制定的个体化化疗方案可能可以提高HBⅣ期患儿的生存.
关键词: 体外化疗药物敏感实验 肝母细胞瘤 精准治疗 -
个体化新抗原疫苗临床转化的机遇与挑战
肿瘤疫苗(rumor vaccine)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免疫疗法,已日益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其重要价值.然而,针对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的传统疫苗由于免疫耐受、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难以在临床大规模推广.来源于肿瘤体细胞突变、异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neoantigen)近年来被认为是理想的疫苗靶点.在测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个体化新抗原疫苗(personalized neoantigen vaccine)特异性靶向新抗原,有望成为精准治疗肿瘤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的概念、特点、制备流程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一展望.
-
转移性肾细胞癌生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由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内在抵抗性,使得其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生物治疗成为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患者唯一的选择.随着对RCC的进一步了解,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己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细胞因子疗法.近年来,新型免疫疗法成为RCC生物治疗研究的热点;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新型免疫疗法在RCC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反应率低、耐药、副反应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为RCC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让患者从治疗中得到更大的益处是临床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
胃癌的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
胃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准确分类是胃癌诊断、治疗和判定预后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的发展, 胃癌基因组特征、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学等有关信息被全面了解, 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胃癌.现有的胃癌分子分型可归类为新加坡基因分型、癌症和肿瘤基因组谱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和亚洲癌症基因组织 (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 ACRG) 等分型.然而, 分子分型指导精准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很有限, 实现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来实现胃癌的精准分子治疗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对胃癌的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肿瘤的内科治疗新策略
传统的肿瘤治疗策略是寻找和消灭肿瘤.当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治疗时代,肿瘤的治疗策略也转变为靶向、控制、调变和重构,即通过精确的靶向治疗,控制肿瘤的复制、血管生成以及侵袭和转移,调变肿瘤细胞进入凋亡或休眠状态,同时重构新的结构、微环境和代谢体系.治疗策略的新转变无疑将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
-
肿瘤内科治疗新模式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二代测序技术的进步,肿瘤内科治疗领域出现了转化治疗、维持治疗、解救治疗、试验治疗和精准治疗等新的治疗模式.这些新治疗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抗肿瘤治疗策略的转变.本文对上述肿瘤内科治疗新模式进行综述.
-
急性髓系白血病精准治疗:新的焦点
急性白血病是35岁以下青壮年人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以细胞和分子遗传学为依据的分层化学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率,但中危组患者常规化学治疗3年总生存率仅为30%~40%.我们基于白血病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竞争,利用流式细胞术联合荧光免疫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白血病干细胞,能提前2~3个月发现患者的复发趋势,从而进行早期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外,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我们设计了新型预处理方案以平衡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降低了移植相关病死率.这是急性白血病整体治疗中新的关注焦点,也是精准治疗在血液病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精准治疗 微小残留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精准治疗中2个相互依存的元素:精准医学和纳米医药
以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和大数据库为基础,寻找到个体疾病原因、治疗靶点和精确分类的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真正的精准治疗(precision therapy)还包括如何将所筛药物精准递送并按剂量适时释放到治疗靶点,这也是临床上实现抗肿瘤精准治疗时面临的系列问题,具体包括如何突破体内生物屏障将药物安全递送到病灶、如何增加药物的瘤内富集、如何促进靶细胞的内吞,以及如何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细胞内的作用靶点等.基于纳米技术的纳米医药(nanomedicine)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精细设计和纳米载体裁剪,实现将治疗药物分子精确高效地递送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和靶细胞器,并在病灶部位的刺激下按需控制药物剂量.精准医学和纳米医药的结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即从肿瘤分子分型、药物筛选、药物精准投递、控制释放到治疗.因此,基于精准医学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和药物靶点筛选,其可被形象地称为肿瘤精准治疗的“先遣部队和侦察兵”;而通过纳米医药可实现将筛选的抗肿瘤药物精确递送和释放到治疗靶点,可将其比喻为肿瘤精准治疗的“精准战略轰炸”,精准医学和纳米医药是精准治疗中2个相互依存且必不可少的元素.
-
腘窝囊肿关节镜下前后结合入路精准治疗22例分析
腘窝囊肿常伴发于膝关节腔内的各种病变,呈囊性[1-2].作者自2013年就开始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精准治疗腘窝囊肿.本文中关节镜组的22例病例均采用了前后结合入路的精准切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
基因检测在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
精神分裂症(MIM)是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很强遗传性的疾病.目前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普遍存在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明显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包括种族、年龄、体质量、并发症、病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是导致药物效应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基因的多态性.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作用的多样性的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1-2].通过进行与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检测,为精神科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能极大地提高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2017年St.Gallen乳腺癌会议热点
第十五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于2017年3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该次会议围绕早期乳腺癌精准治疗概念下的“加法”和“减法”主题,从乳腺癌的手术、系统治疗、放疗以及病理检查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现就会议的热点问题:早期乳腺癌手术边缘评估,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取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辅助卡培他滨及铂类的应用,淋巴结阴性患者辅助化疗疗程的调整,辅助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辅助内分泌治疗时长及卵巢功能抑制治疗的使用等进行概述,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
结直肠癌精准治疗发展趋势
结直肠癌精准治疗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在结直肠癌临床实践中的融合应用.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分子标志物被发现,结直肠癌精准治疗将逐步渗透到外科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各个方面,为不同生物学特征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
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精准治疗概览
本文综述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相关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抗血管生成类中贝伐单抗疗效显著;小分子药物疗效令人期待;抗EGFR信号通路类药物的适应证将更加精准,BRAF、HER2、PI3KCA等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精确治疗的发展;免疫靶向治疗中PD-1/PD-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中也有所突破.未来在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精确治疗更值得期待.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精准医疗时代的思考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如何预测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富集优势人群,避免不敏感患者的过度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开支.近两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据基因表达对结直肠癌进行分子分型并判断患者的药物敏感性及预后,对于不同基因表达的患者给予个体化精准治疗成为目前治疗的重点,本文将对以上方面进行综述.
-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预后相关标志的研究进展
贝伐单抗作为首个FDA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但其疗效及预后相关的明确预测因子尚无定论.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筛选贝伐单抗的优势人群,实现精准治疗,学者们在此领域进行了多方探索,本文就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细胞肝癌精准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肝细胞肝癌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导致预后较差.精准医学理念带来了疾病分类体系的变革,也为肝癌的诊治带来曙光.医疗设施、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促进了治疗上的进步与革新.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席卷全球.通过对肿瘤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对特定晚期肝癌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这一期望正逐步接近临床实践.本文就精准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的新进展和未来的展望进行综述,希望给从事肝癌诊治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
基因导向下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精准治疗研究概况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药物治疗上个体差异明显,疗效不尽相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基因,不同基因型对EH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是否存在影响,研究众多,如果有影响,对中西医药物治疗上又有何指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综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导向下EH患者的精准治疗,为临床针对性及合理用药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局限和策略
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处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而有效阻断肿瘤的发展进程.但在临床应用中,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却表现出治疗效果短暂、不良反应较多、适用肿瘤类型少等局限.这些问题制约着药物开发与应用,限制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诸多文献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和途径逃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使血管生成抑制剂“失效”.该文着重分析治疗失效的原因和机制,拟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改善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为抗血管生成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基因测序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肿瘤的伴随诊断中,通过检测并分析肿瘤标本中特定的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融合、拷贝数变异等情况,可帮助病人选择获益佳的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医疗.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是精准医疗的重要内容,基因测序则是精准医疗的基础手段.本文对目前基因测序在非小细胞肺癌、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以及泛实体瘤中的治疗指导作用作一综述.
-
超声造影对前列腺脓肿精准介入治疗的价值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下经直肠前列腺脓肿精准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前列腺脓肿的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下介入穿刺,穿刺操作均在30 ~60 s之间完成.抽吸完脓液后脓腔内反复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后留液2~10 mL.术后1、3个月作超声造影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个液化脓腔均准确穿刺,并抽出黏稠脓液3~ 15 mL.3个月后彩超造影均未见脓肿复发,前列腺组织呈均匀等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引导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可精准进入前列腺脓肿进行治疗,并有利于术后评估,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