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天格胶囊对大鼠长骨干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蔚然;陆军;宋东辉;曾宪帆;王威;杨杰

    [目的]研究金天格胶囊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应用Micro-CT技术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将4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建立股骨干闭合骨折髓内钉同定模型,术后第3天始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每组于造模后2周及8周两个时间点各处死实验动物10只.对患肢股骨进行取材后,大体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通过X线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分,利用生物力学实验机测量骨痂的大载荷、大载荷恢复率,利用Micro-CT技术计算骨痂的总体积(TV)、骨体积(BV)及骨体积分数(BV/TV%)并对骨痂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X线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Micro-CT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的TV值高于对照组,但两者的BV及BV/TV%值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骨痂的大载荷和大载荷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两组的X线评分、TV值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的大载荷、大载荷恢复率、BV值及BV/TV%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天格胶囊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主要表现在骨折早期它会促进软骨痂的形成,骨折后期加速骨痂的矿化,提高骨折愈合的力学性能.

  • 苏氏接骨胶囊对胫骨干骨折大鼠模型促早期愈合作用及B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俞媛;杨雅琼;冯凯强;屈金辉;潘雪梅;白雪;王毅

    [目的]探讨苏氏接骨胶囊(简称Su)对大鼠胫骨干骨折早期愈合的促进作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6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假干预组、Su剂量140 mg/(kg·d)组(Su-140组)和Su剂量280 mg/(kg·d)组(Su-280组).分组建立胫骨干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造模后10 d,过度麻醉心脏取血并处死各组大鼠.对大鼠患肢胫骨进行取材后,通过X线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初步检查;通过Micro-CT技术计算骨痂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并对骨痂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骨痂中BMP-2的表达,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定量检测血清BMP-2的含量.[结果]骨折造模术后10 d,假干预组、Su-140组及Su-280组3组大鼠的骨折断端均可见骨痂形成,骨折端愈合尚稳定,部分标本骨折断端稍有微动.经X线观察Su-280组骨折端愈合情况好于Su-140组及假干预组,Su-140组优于假干预组.Micro-CT检测结果提示,Su-140组和Su-280组的BV/TV值均高于假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b.Th和Tb.N 2个参数,Su-140组与假干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u-280组与假干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Su-140组与Su-28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u-280组骨痂内有大面积的BMP-2表达区域,Su-140的表达区域较少,假干预组更少;RealTime-PCR结果显示,3组间BMP-2的含量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其中Su-280组与Su-140组和假干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u-140组和假干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苏氏接骨胶囊能促进大鼠胫骨干骨折的早期愈合及BMP-2的表达,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骨折愈合越快,其机制可能为Su促进BMP-2的表达,进而诱导成骨细胞及胞外基质的分化增殖,促进骨形成及骨愈合.

  • 免疫磁珠对肺腺癌小鼠模型micro-CT的增强作用

    作者:王悦;潘世扬;朱娟娟;徐婷;徐建;刘京萍;王芳;顾春荣;张丽霞

    目的:研究偶联单抗NJ001的免疫磁珠对肺腺癌裸鼠模型micro-CT扫描的增强作用.方法:经尾静脉注射SPC-A1-luc细胞建立肺腺癌裸鼠模型,生物发光成像定量监测肿瘤的大小.裸鼠分为:生理盐水组、裸磁珠组和免疫磁珠组,每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750 nm裸磁珠溶液和偶联NJ001的750 nm免疫磁珠溶液,于注射前和注射后4 h进行micro-CT扫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验证肿瘤组织中NJ001特异性抗原SP70的表达.结果:免疫磁珠组在第4周即可检测到肿瘤,而生理盐水组和裸磁珠组均到第6周才能检测到.第6周生理盐水组、裸磁珠组和免疫磁珠组micro-CT扫描肿瘤的灰度值分别为注射前的59.05±0.66、60.69±0.55和58.25±0.32,注射后的60.30±1.83、61.05±0.68和67.41±3.82.与注射前相比,免疫磁珠组注射后的灰度值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9).生理盐水组和裸磁珠组注射后的灰度值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偶联单抗NJ001的免疫磁珠对肺腺癌裸鼠模型micro-CT扫描有增强作用,并且有望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 右归饮对去势雌性小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

    作者:齐晓宇;赵磊;毕冬冬;王兴国;张葆鑫;郝廷

    目的 探讨右归饮对去势雌性小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C57BL/6雌性小鼠去卵巢手术模拟骨质疏松症,饲养12周后,分别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洛昔芬组、右归饮组,每组各9只,模型组、假手术组ig生理盐水,右归饮组ig右归饮溶液.雷洛昔芬组ig盐酸雷洛昔芬溶液10 mg/kg.每天每只均给药0.2 mL,连续给药5周,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生化指标和钙、磷水平;将动物处死,测定骨形态计量指标和做Micro-CT.分离并培养骨内间充质干细胞,测定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右归饮组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平均厚度、骨小梁数量均显著升高,骨表面积/骨体积和骨小梁分离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归饮组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胶原羧基端(CTx)水平比模型组略高一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归饮组钙、磷水平与模型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右归饮组细胞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率较其他组相对较低(P<0.01),倍数变化显著升高(P<0.01).结论 右归饮对去势雌性小鼠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从而刺激骨形成,达到有效抑制小鼠骨的丢失.

  • 激素治疗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上颌骨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侯晓艳;李孝英;郭乐乐;马明;郭奕;彭诚

    目的:研究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上颌骨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激素组、阿霉素肾病组、阿霉素+激素组。阿霉素肾病组及阿霉素+激素组采用间隔1周2次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4 mg/kg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激素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g/kg。建模后激素组及阿霉素+激素组给予甲泼尼龙30 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及阿霉素肾病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0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骨钙素(BG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水平;并行上颌骨micro-CT三维扫描检测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数目(Tb.N)、骨体积分数(BVF)、BMD。结果与其余3组相比,阿霉素+激素组BGP、PINP降低,CTX升高(P<0.05)。经micro-CT三维扫描分析,阿霉素+激素组上颌骨发生明显骨质疏松现象,包括骨显微结构的改变, BMD降低、BVF降低、Tb.Th减少以及Tb.Sp增宽(P<0.05)。但各组Tb.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霉素肾病大鼠本身存在骨代谢异常,大剂量激素治疗可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使其骨代谢水平下降,影响骨小梁结构。

  • 正畸牙根吸收过程中牙根三维形态的MICRO-CT初步研究

    作者:庄丽;孟宪莹;李萍;白玉兴

    目的 了解不同的矫治力作用下牙根表面的三维形态学特征变化,探索正畸牙根吸收过程中矫治力值对牙根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 选择11周龄的SD雄性大鼠22只,分别施加100g和30g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以对侧同名牙作为对照牙.2周后处死动物,获得上颌第一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使用Skyscan 1172型Micro-CT扫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计算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的表面凹陷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施加矫治力2周后,重力组与轻力组在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二者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牙根上段近中面的凹陷体积上,轻力组显著高于重力组和对照组.在牙根下段远中面,重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施加矫治力后,发生牙根吸收,但是在本实验的研究周期中,力值对牙根吸收的程度无明显影响,对吸收的部位有影响.在重力作用下,牙根吸收主要发生在牙根下段远中面.而在轻力作用下,牙根吸收主要发生在牙根上段近中面.

  • 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骨微结构的Micro-CT观察

    作者:周芳;曾辉;梁斌;唐成芳;朱勇

    目的 模拟临床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牙周病理环境,建立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并使用Micro-CT观察其牙槽骨骨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 将115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85),用丝线结扎实验组小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建立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结扎6周后去除结扎丝,将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病组(n=35)和牙周治疗组(n=44),牙周病组小鼠不作处理,牙周治疗组小鼠进行常规牙周刮治,按照术后不同观察时期(牙周治疗后4周、6周、8周)分组、取材,进行Micro-CT观察,比较各组小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矢状面余留骨量百分比、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距离、骨小梁厚度的差别. 结果 成功建立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样本符合观察要求.Mi-cro-CT显示,牙周治疗后4周,牙周病组和牙周治疗组小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矢状面余留骨量百分比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79%±10.07%,60.96%±12.14% vs 89.13%±5.88%,P<0.05);牙周治疗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小于对照组,牙周治疗组骨小梁分离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治疗后4周,牙周治疗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大于牙周病组,骨小梁分离距离小于牙周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治疗后8周,牙周病治疗组小鼠骨小梁分离距离小于牙周治疗后4周,骨小梁厚度大于牙周治疗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设计合理,科学易行,可以模拟临床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牙周病理环境,为研究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方式和效果提供有利条件.

  • 小动物CT对人体骨骼的研究

    作者:李剑波;刘磊;王雪梅

    目的::本文将采用micro-CT技术对人颈椎寰枢椎骨的显微结构作研究分析。方法:采用micro-CT技术,选择不同的扫描协议,对同一样本人体颈椎寰枢椎骨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协议下骨骼的扫描结果,选择优的扫描协议,分析人体骨骼的骨小梁等显微结构的信息。结果: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在Bin1&High扫描协议下采集的图像,能够清楚的看到颈椎寰枢椎骨内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并且可以得到骨体积/全体积、骨表面积/骨体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间隙、骨小梁模式因子和皮质壁厚等参数信息。结论:Micro-CT是研究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变化,骨密度变化,骨松质和骨皮质的变化等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 氯化锂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和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郭盖;卜淑敏;陈冠洁

    背景:骨质疏松是一种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慢性骨代谢疾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如何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是目前困扰医疗界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氯化锂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和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30只3月龄雌性健康未孕SD大鼠去卵巢,因2只大鼠由于感染死亡,将剩下28只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体内组(9只)、去卵巢体外组(10只)和氯化锂组(9只)。手术后第11周,氯化锂组按照体质量每周腹腔注射3次氯化锂,剂量为15 mg/kg,干预8周后,用micro-CT检测9只去卵巢体内组和9只氯化锂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微结构。10只去卵巢体外组大鼠的双侧股骨和胫骨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接种24 h后加入氯化锂,分为0 mmol/L(对照组)、1 mmol/L组和5 mmol/L组,培养至第6天和第8天更换培养基并加入相应浓度氯化锂,培养第10天处理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其SP7、Runx2和PPARγ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体内结果表明,氯化锂组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目显著高于去卵巢体内组,骨小梁间隙显著低于去卵巢体内组,而骨小梁厚度和结构模型指数无显著变化。②体外结果表明,1 mmol/L和5 mmol/L氯化锂组骨髓基质细胞Sp7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PARγ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③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锂可能是通过促进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分化而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微结构。

  • AZ31镁合金材料植入物在兔股骨髁内的降解:Micro-CT评价

    作者:徐亦驰;尹合勇;孙振;孟昊业;肖波;汪爱媛;郭全义;彭江;卢世璧

    背景:因为镁在体内可自行降解,避免二次手术,但镁合金材料还未能在骨科临床中广泛应用,且评价其在体内降解的方法仍缺乏高精准性和可靠性。
      目的:通过Micro-CT图像和相关数据评价AZ31镁合金在兔股骨髁内的降解。
      方法:将40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的AZ31镁合金棒材植入至4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右侧股骨髁。植入后5,10,15,20周每个时间点依次取出10只兔的右侧股骨髁,利用Micro-CT扫描图像以及生成数据定量地对镁合金的降解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与结论:①镁合金材料降解过程中的一般形态:植入后第5-20周,镁棒表面被腐蚀程度逐渐加重,色泽变灰暗,形状出现变形;②Micro-CT图像检测:植入前5周内镁合金降解程度十分微小,只有少量腐蚀点,植入后第10周时侵蚀点有所增加,而到植入后第15周时,镁棒表面腐蚀点明显增多,腐蚀面积更大,且与植入前10周相比加速更明显,到植入后第20周时镁棒表面几乎布满了腐蚀点,且表面粗糙、不连续。③数据分析:植入前5周,镁棒的体积分数保持在98.6%,降解缓慢,植入后第10周时降至97.1%,但仍较为缓慢,植入后第10-15周此指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P <0.05),到第20周时已降至了86.4%(P <0.05),而在植入15-20周中,镁棒体积分数减少了6.5%,达到单位周期的体积减少大量;随着腐蚀的进展,镁棒表面变得粗糙、模糊,表面积变大,镁棒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持续增加,且至第15,20周的增加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镁棒表面生成的腐蚀点越来越多,导致横截面半径减小,反映在数据中即“骨小梁厚度”的降低,该数值从1.00 mm降至第20周的0.87 mm, ;从曲线斜率来看,第10-15周该数值降低速度快;整个实验中镁矿物密度持续降低,且在第10-15周降低速度快,到20周时,已由开始时的649.302 mg/cm3降至356.445 mg/cm3(P <0.05);另一方面,镁合金Micro-CT图像密度从实验开始时的679.710 mg/cm3后降至644.947 mg/cm3,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证实:植入后10-20周是镁合金降解速度的高峰期,伴随镁合金的降解,其含量降低,但密度并不因其材料降解而降低。

  • 硫酸钙骨水泥与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骨水泥修复山羊椎体骨缺损的对照

    作者:王贤帝;陈果;李柱海;蒋虎山;聂鸿飞;谢天航;黄宏杰;裴福兴;宋跃明

    背景:新近合成的可注射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骨水泥在前期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目前尚无该材料运用于脊柱骨缺损修复方面的报道.目的:评价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骨水泥修复椎体骨缺损后的吸收降解及新骨生成特点.方法:选取12只健康成年雌性山羊,经腰椎右侧椎弓根制造φ4 mm×15 mm椎体骨缺损后,随机将每只山羊的腰椎分为2组,分别用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可注射聚氨基酸/硫酸钙骨水泥填充修复.术后4,8,12,16周处死实验动物,进行Micro-CT扫描及定量分析及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各时间点均有新生骨小梁长入骨缺损区域.骨小梁沿骨缺损边缘向中心生长;②第4周末时,两组骨缺损内均未见填充材料,骨缺损清晰可见;③16周末时,硫酸钙组骨缺损尚剩余不规则腔隙,新生骨小梁较密,排列欠规则.聚氨基酸/硫酸钙组新生骨小梁几乎将骨缺损完全充填,骨小梁结构清晰,连接良好;④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定量数据显示:随时间推移,两组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骨小梁分离度呈现下降趋势;⑤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16周末时,两组均有大量骨小梁生成,部分连接,大部分新生骨小梁已具有正常骨小梁结构;⑥结果表明,可注射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骨水泥能在体内完全降解,在修复椎体骨缺损时表现出较单纯硫酸钙骨水泥有更好的成骨活性.以质量分数10%的比例添加聚氨基酸,并未显著减低该复合骨水泥修复椎体骨缺损后的吸收降解速度.

  • C57小鼠骨质疏松症伴颅骨极量缺损模型的建立

    作者:罗道文;黄馗;王雷;罗世洪;饶鹏程;肖金刚

    背景:双侧卵巢切除法就被作为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建立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对于C57小鼠骨质疏松症伴颅骨极量缺损的模型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建立骨质疏松症伴颅骨极量缺损的C57小鼠动物模型.方法:选用8周龄C57雌性小鼠36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组(模型组),另一组切除双侧卵巢附近与卵巢质量接近的脂肪组织建立对照组(对照组);造模后6周分别取2组小鼠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确定模型组小鼠骨质疏松症建立成功;然后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各6只,在颅顶对称制造2个直径为4 mm的圆形骨缺损,造模后8周行Micro-CT扫描评价颅骨缺损区骨愈合状况.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6周,模型组较对照组小鼠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分离度、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骨小梁结构疏松或断裂,骨髓腔变大;②骨缺损造模后8周,两组小鼠颅骨Micro-CT示骨缺损均未自然修复;③结果表明,骨质疏松伴颅骨极量缺损的C57小鼠模型建立成功.

  • 黄精多糖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

    作者:张磊;曾高峰;宗少晖;吴平平;何基琛;吴云乐;严芳娜;芩忠喜;黄建华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黄精多糖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但对其在体内对去卵巢骨质疏松防治效果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目的:探究黄精多糖在体内对大鼠骨微结构、骨密度的作用以及对成骨、破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25只SPF级雌性未受孕的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唑来膦酸盐组[0.2 mg/(kg?d)],高剂量黄精多糖组[800 mg/(kg?d)],中剂量黄精多糖组[400 mg/(kg?d)].除假手术组外均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术后1周隔天灌胃相应药物,连续12周后将大鼠处死,取其子宫称质量,收集一侧胫骨行Micro-CT骨形态计量学分析,对侧胫骨提骨头RNA行q-PCR检测.结果与结论:①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性增加而子宫质量明显降低(P < 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黄精多糖组和唑来膦酸盐组均能明显减缓体质量过快增加(P < 0.05);②模型组相较假手术组骨密度下降63%(P < 0.001),经过12周治疗,高剂量黄精多糖组与唑来膦酸盐组相较模型组骨密度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44%和38%(P < 0.05),骨体积分数、骨小粱数量也有所增加(P < 0.05),骨小粱分离度明显降低(P < 0.05);③在体内,高剂量黄精多糖组能明显促进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RUNX2、Col1a1、骨钙素的表达而抑制破骨分化相关基因ACP5、CTSK的表达(P < 0.05),能明显抑制ACP5、CTSK的表达(P < 0.05);④结果说明,高剂量的黄精多糖能够减少去卵巢大鼠的骨丢失、骨密度下降,改善骨微结构破坏,促进成骨相关基因而抑制破骨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Micro-CT月骨矢状面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

    作者:杜传超;熊革;任爽;荣起国;张衡

    背景:腕关节生物力学机制复杂,过去的研究多着眼于腕骨间应力的传导,但对腕骨内部骨小梁的应力分布及形变特点研究极少.目的:建立人月骨矢状面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并探讨在月骨矢状面上施加轴向应力时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形变特点.方法:运用Micro-CT扫描离体的正常人月骨标本,将处理后的矢状面图像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起月骨矢状面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在二维有限元模型上均匀地选取9个兴趣区,计算每个兴趣区的第一主应力、第三主应力及节点等效应力、平面剪切力及纵向位移,比较其大小和方向,并生成月骨矢状面二维有限元模型的形变图、各应力及位移云图.结果与结论:①人月骨矢状面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月骨矢状面近端兴趣区所受的应力大于远端兴趣区所受的应力;月骨矢状面掌侧兴趣区所受的应力大于背侧兴趣区所受的应力;月骨矢状面近端和远端的掌、背侧兴趣区所受的应力分别大于对应的月骨中间兴趣区所受的应力;月骨矢状面远端兴趣区被压向近端,近端中间区域的兴趣区被压向远端,而近端掌侧和背侧兴趣区的纵向位移方向随着腕关节姿势的不同而不同;屈腕位和背伸位时各兴趣区的应力和位移明显增加.此外,实验还发现应力集中区域是平面剪切力方向发生变化及轴向位移方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区域.②结果证实:月骨矢状面在施加轴向应力时,其应力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在月骨矢状面近端的掌、背侧及远端的掌、背侧形成4个应力集中区.而且,腕关节的姿势可以明显地影响月骨矢状面上所受的应力大小和分布.

  • 医用TH胶栓塞建立月骨缺血性坏死兔模型

    作者:路云翔;陈郁鲜;庄泽;任建华;彭优;史德海;王昆;李智勇

    背景:目前缺乏与人类月骨缺血性坏死病理过程类似的Kienb?ck病动物模型。
      目的:采用医用TH胶栓塞法建立一种新型月骨缺血坏死兔模型,并探讨造模方法的合理性。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0只,雌雄不限。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采用月骨中心钻孔,注射医用TH胶0.2 mL,反复注药3次;对照侧月骨中心钻孔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实验4,8,12周行X射线、大体观察、Micro-CT 骨计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X射线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可见实验侧造模后8周月骨出现缺血坏死表现,12周月骨缺血坏死更为典型。Micro-CT 骨小梁微观参数中,实验侧骨小梁密度参数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侧(P<0.05);骨小梁空间参数明显增高,其中实验侧骨小梁离度及结构模型指数明显高于对照侧。提示注射医用TH胶栓塞后8周实验侧出现月骨缺血坏死表现,注药后12周可建立月骨缺血坏死兔模型,可以实现在周围组织无明显损伤情况下出现月骨内血运受损、骨小梁骨折、空骨陷窝等与人类月骨坏死类似的改变。

  • iRoot FS根尖封闭性研究

    作者:欧海强;林正梅

    目的 利用Micro-CT三维重建和印度墨水渗入法配合透明牙技术,对iRoot FS的根尖封闭性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2015年1-12月期间因外伤、牙周炎或正畸原因拔除的成人单根上颌前牙34颗,根管充填后制备根尖洞形,分别用iRoot FS、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进行倒充填,每组15颗牙齿,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各2颗.通过Micro-CT对样品进行扫描,使用Mimics医学影像分析软件对根尖段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倒充填材料与根管壁之间的空隙体积.利用印度墨水对上述样本进行浸泡染色,再将样本进行透明处理,显微镜下测量染料渗漏深度.结果 iRoot FS组与MTA组空隙体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ot FS组与MTA组渗漏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oot FS与MTA的根尖封闭性相当,适用于临床根尖倒充填.倒充填材料与根管壁之间间隙体积与染料渗漏深度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匀分布的间隙模型与染料分布不均匀具有不一致性.

  • 局部应用生长因子促进颅骨缝牵引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东;Sean Shih-Yao Liu;黄晓翔;徐海淞;韦敏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及人重组BMP2对颅缝牵引成骨的作用,并用Micro-CT进行影像学评价,为进一步了解生长因子对颅缝的改建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雄性6周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0)对照组,(1)富血小板血浆组(PRP),(2)富血小板血浆结合10 μg rhBMP-2组(PRP/rhBMP-2).用镍钛牵开弹簧给予兔矢状颅骨缝持续200 g等张牵引力牵引33天.牵引结束后,采集所有兔矢状颅骨缝标本行Micro CT精细扫描及三维重建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情况.结果:Micro CT重建兔矢状颅骨缝显示,对照组和PRP组的骨缝牵开,骨缝牵开体积比PRP/rhBMP-2凝胶组大(P<0.05).PRP的局部应用不仅促进了骨缝间的新骨形成,而且加速骨缝纤维组织的创伤愈合.PRP/rhBMP-2组牵引后骨缝可见有新骨再生及骨缝融合现象.PRP/rhBMP-2凝胶组平均骨缝融合程度约为颅骨厚度的15.3± 9.5%.实验前后PRP/rhBMP-2凝胶组治疗区颅骨平均厚度较对照组和PRP凝胶组有增厚表现(P<0.05).结论:PRP和PRP/rhBMP-2的局部应用都能有效促进骨缝牵引成骨时新骨加速形成.Micro CT显示:PRP凝胶可以诱导骨缝骨形成并加速了骨缝伤口的愈合,缝形态存在;PRP/rhBMP-2组新骨再生导致了骨缝牵引时过早产生了骨缝融合现象,提示今后在骨缝牵引成骨临床应用时需要避免高浓度生长因子在骨缝局部应用而导致的骨缝早闭.

  • 生物衍生松质骨支架材料的Micro-CT量化分析

    作者:刘兆利;杨惠林;张文;陈曦;曾昭勋;罗宗平

    目的:在骨组织工程中,如何制备出理想的支架材料一直是研究重点;目前主要的有天然生物支架材料、人工合成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等;生物衍生骨即天然生物支架材料的一种,由于其与天然骨在形态结构上较为相似,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支架材料之一;既往形态学研究局限于在二维层面,对于其三维结构参数分析较少.故本实验主要运用Micro-CT对生物衍生松质骨的三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量化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结构参数.方法:截取新鲜猪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及去抗原处理后,制作成生物衍生骨支架;应用Micro-CT扫描,重建三维图并量化分析其结构参数,统计软件SPSS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经Micro-CT扫描,得到二维CT图和三维重建图.各三维结构参数的值分别为:BV/TV(20.48± 5.14)%;BS/BV(41.66± 5.39) 1/mm;Porosity(79.52± 5.14)%;Tb.Th(0.10±0.01) mm;Tb.N(1.99±0.47) 1/mm;Tb.Sp(0.32±0.05) mm;Tb.Pf(2.03±4.70) 1/mm; SMI (1.28± 0.35);DA (1.60±0.23);Conn.Dn (158.53± 106.09)1/mm3.各参数间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为:(1)Porosity与BS/BV、Tb.Th; (2)BV/TV与BS/BV、Tb.Th;(3)BS/BV与Conn.Dn、Porosity、BV/TV;(4)Tb.Th与Porosity、BV/TV、Conn.Dn; (5)DA与Conn.Dn;(6)Conn.Dn与BS/BV、Tb.Th、DA.结论:Micro-CT扫描、量化分析是评价支架材料结构参数的理想方法;也证明生物衍生骨支架符合骨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要求,尤其在孔径大小、孔隙率、表面积体积比等三维结构参数,此外,也可为其他支架材料的制备在三维结构上的要求提供参考依据.

  • 低强度超声促进放疗后犬下颌种植体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磊;吴高义;朱国雄;柳玉晓;王昭领

    目的:探讨放射线损伤犬的下颌骨行种植术后,低强度超声是否对其周围骨组织结合具有促进作用.方法:建立下颌骨放射线损伤的动物模型,并运用低强度超声对其进行治疗,通过Micro-CT、拔出实验等观察低强度超声治疗组(实验Ⅱ组)与未用低强度超声治疗组(实验Ⅰ组),并与对照组对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的建立了放射线损伤的动物模型;实验Ⅱ组骨小梁的各项指标均好于实验Ⅰ组;拔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Ⅱ组拔出力值明显大于实验Ⅰ组.统计结果显示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超声对放射线照射后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 内植静磁柱联合脉冲电磁场对骨组织修复作用的Micro-CT研究

    作者:鲍哲恒;范猛;马乐;屈承端;姜文学

    目的:以永磁体构建静磁柱体内植入物,应用Micro-CT技术,探索研究内植静磁柱联合脉冲电磁场对骨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兔24只建立右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联合磁场组,脉冲电磁场组和对照组.联合磁场组自兔右侧股骨干远端向髓内植入静磁柱,并联合施加体外脉冲电磁场(1 h/d);脉冲电磁场组及对照组均将无磁性钛合金棒植入右侧股骨干髓腔,同时,脉冲电磁场组于体外加载脉冲电磁场(1 h/d).术后5周处死取材,应用Micro-CT对股骨远端样本进行扫描检测,并对骨缺损区域显微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果:与非磁场组相比,联合磁场组骨缺损区域骨小梁相对体积及数目明显增加(P均<0.05),骨小梁分离度下降(P<0.01).与传统脉冲电磁场组相比,联合磁场组骨小梁数目增加(P<0.05),骨小梁分离度下降(P<0.01).扫描及重建图像可见,联合磁场组骨缺损区域骨量增多,外侧皮质区愈合完整,骨小梁结构连续致密,具有更好的骨显微结构.结论:内植静磁柱与脉冲电磁场的联合磁场干预方式能够在早期获得更好的成骨修复能力,为磁场治疗相关骨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58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