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和诊断

    作者:文娣娣;张振华;任静;杨勇;黄旭方;宦怡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临床疗效差,是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非创伤早期筛查手段,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寻找在胰腺癌组织中高度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和早期诊断进行综述.

  • 新生儿脐血Hb Bart's水平作为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早期筛查指标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陈亚军;陈培院;夏玉英;龚小倩

    目的:将新生儿脐血Hb Bart'水平作为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或患儿早期筛查指标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对1006份新生儿脐血标本同时采取琼脂糖碱性血红蛋白电泳和分子筛查技术分别进行Hb Bart'定量和α-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结果:在上述标本中,检出Hb Bart'阳性样品64份,阳性率为6.36%.此外,还检出异常Hb 6例,在这些阳性样品中,检出2类5种α-地中海贫血基因共64份,其余的906份阴性样品中尚检出α-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38份,故该市户籍人群中总的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为10.44%.Hb Bart'水平筛查法对正常基因型和α-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样品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8%和62.1%,假阳性率为3.1%;而对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的漏检率高达36.2%.结论:Hb Bart'水平筛查法具有简便、快速且经济,并能对各型α-地中海贫血作出临床早期诊断,但对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则例外.

  • 分子诊断的策略

    作者:吕学诜

    分子诊断是以DNA、RNA或蛋白质分子为诊断材料,通过检查人体内源基因或外源(病原体)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对人体状态或疾病作出特异性诊断的方法和过程.本文从9个方面阐述了分子诊断的策略.把握分子诊断的策略有利于巩固目前分子诊断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分子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更有利于明确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分子诊断 DNA RNA
  • 分子流行病学发展中的几个新问题

    作者:俞顺章

    分子流行病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群和家族中环境或遗传因素,从而阐明疾病的分布和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分子流行病学已经历了20余年的应用,随着学科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目的更加明确,应用于传染病防治上更加普及,在分子诊断上应用更加广泛;DNA检验技术更加先进;它所带来的教育和伦理问题更加被关注.

  • 当代体外诊断历史变迁与分析展望

    作者:邢菁华;张洵君

    本研究通过梳理当代体外诊断(IVD)关键要素的演进历程,从体外诊断的兴起和发展,到分子诊断和精准医疗的崛起,从临床实验室到POCT即时诊断的演变,从基础研发走向产业的全球监管,并对体外诊断前景展望,从而阐明生物医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复杂过程和价值.

  • 随机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未知病毒方法学的建立

    作者:施碧胜;张小楠;顾士民;田棣;袁正宏;胡芸文

    目的 探索并建立一种用于快速检测未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分别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假定的未知DNA、RNA病毒,验证随机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未知病毒的可行性.分离HBV、HCV的阳性血清,去除宿主DNA后,提取病毒核酸.锚定随机引物经Klenow酶处理(模板为DNA)或反转录酶作用(模板为RNA)退火至模板,随后用锚定特异引物对模板进行非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测序,后与BLAST进行比对.结果 经BLAST比对证实,插入序列中有HBV和HCV的基因组片段,在病毒为1×106拷贝/ml时,被检测克隆的阳性率约为15%.目前我们利用本法能达到的检测低限大致为1×104拷贝/ml.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随机PCR的未知病毒检测方法,其优点在于不依赖病毒的细胞培养及其核酸序列信息.这种方法的建立为快速检测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 精准医疗与结核病

    作者:王旭阳;刘其会;张文宏

    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开启了一个医学新时代,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科技竞争.精准医疗的实质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其具体内容,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对中国而言,慢性传染病特别是结核病造成了严重疾病负担,应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实际上该领域中各种形式的精准医疗已然展开.精准医疗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贯穿于结核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势必对人类结束结核病的肆虐和消除结核病作出重大贡献.

  • 异常血红蛋白的筛查及其分子诊断

    作者:谢建红;汪国庆;肖奇志;张永良;周玉球;胡利清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异常血红蛋白(Hb)并对各异常Hb进行分子诊断。方法收集6297例血样,采用HPLC检测各种异常Hb,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各异常Hb进行DNA测序。结果共发现7种异常Hb,分别为Hb E(37例)、Hb Q(18例,其中3例为Hb Q-Hb H)、Hb S(2例)、Hb C(2例)、Hb D-Iran(3例)、Hb J-Bangkok(8例)、Hb J-Mexico(2例)。经DNA测序,Hb E、Hb Q、Hb C及Hb J-Bangkok得到确诊;2例Hb S中1例为Hb S纯合子,另1例为Hb G-Makassar;3例Hb D-Iran中2例为Hb G-Taipei,1例为Hb G-Coushatta;2例Hb J-Mexico被证实为Hb Ube-2。结论虽然HPLC能快速检测异常Hb,但只能进行“假设性诊断”,确诊还需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

  •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及其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沈薇;傅启华

    通过加热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是DNA基本特性之一,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正是基于这一特性,采用荧光饱和染料监测熔链过程,从而获得DNA上的相关信息,例如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由于其快速、高通量、低 成本,已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分子诊断与分型.

  • 上海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人员上岗培训班圆满落幕

    作者:范基农

    2014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上海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PCR)人员上岗培训暨分子诊断新技术学习班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顺利召开。

  • 分子诊断常用技术50年的沿革与进步

    作者:吴之源;张晨;关明

    分子诊断技术即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人类及病原体的各类遗传物质进行检测,以帮助对疾病进行诊断。自液相杂交技术诞生以来,分子诊断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本文将以技术原理出发对分子诊断技术进行归类与评价,以对目前临床常用技术的沿革进行回顾,并从技术层面对分子诊断的未来进行展望。

  • 我国临床分子诊断试剂发展:问题及思考

    作者:李金明

    我国的临床分子诊断试剂经历了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PCR等发展历程,对操作简单化的追求,影响了试剂的重复性和敏感性。个体化医学检测的发展,使得依赖于不同检测平台的分子诊断试剂正在不断出现,如PCR-Luminex、PCR-测序和高分辨熔点曲线分析等。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临床分子诊断操作仍将以手工操作为主,并且应有自配试剂。如何开发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分子诊断试剂是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检测的自动化无疑是一个发展方向。

  • 血流感染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建(综述);吴文娟(审校)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血培养仍是目前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但仅有30%~40%的血流感染可通过培养发现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通过分析患者血液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成分,快速提供准确的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信息,甚至提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目前,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血流感染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及DNA序列分析、基因芯片和质谱检测技术等。对常见致病菌、分枝杆菌、苛养菌、少见病原菌等使用多种检测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快速鉴定及耐药分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提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血流感染患者的存活率。

  •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赵建宏;李雅静;温海楠;杨靖

    非结核分枝杆菌(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坎纳和田鼠分枝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NTM常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迄今为止已发现有150余种[1],其中约1/3与人类疾病有关[2-3].近年来,由NTM引起的感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4-5].

  • 腓骨肌萎缩症2型大家系的基因定位及分子诊断

    作者:郭文婷;孙莲花;徐汪洋;马建芳;陈生弟;冀保军;孙福廷;袁文涛;黄薇

    目的:研究一个腓骨肌萎缩症2型(Chare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2,CMT2)大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定位和克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用于分子诊断.方法:采集山东省一个CMT2大家系,采用家系分析法观察该家系的遗传规律,并采用连锁分析试剂盒(Version 2.5)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用LINKAGE软件(Version 5.1)中的MLINK程序作连锁分析,运用直接测序法对20个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区序列进行测序,结果用CHROMOSOM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CMT2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连锁分析表明位于10p14存在一个致病基因位点,测序分析显示脱氢酶E1和转酮酶结构域1(DHTKD1)的一个无义突变[c.1455T>G(p.Tyr485*)]存在于该家系的所有8个患者中,而不存在于该家系任何未受累者及250名正常对照者中.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DHTKD1的无义突变可能是CMT2发病的分子基础.

  • 精准医学时代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作者:李牛;王剑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人类正式迈进基因组时代, 而其得益于测序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 以及费用的不断下降, 才使针对个人的基因测序成为现实, 人类由此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由于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 (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并引起上代向下代传递的疾病, 称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大多属于罕见病, 影响了世界总人口的约10%.迄今为止, 已知的遗传性疾病超过7 000种 (http://www.orpha.net), 且每年仍有260~280种新的遗传病被发现.如何应用分子诊断技术, 特别是测序技术对遗传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 已发展为精准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这类患者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基于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进行准确、合理的数据分析和变异解读, 不仅可以提升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效率, 还可将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深入到分子水平, 有助于人们认识相关的分子机制, 从而为后续的治疗、管理、遗传咨询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从而满足精准医学时代的疾病诊疗需求.本文将重点讨论现阶段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和面临的挑战等.

  •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军;卢洪洲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仅2013年,全球有约900万人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其中我国约占11%(近100万)。2013年,全球多耐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患者高达48万人,其中约9%患者为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2013年,全球约150万人死于结核病[1]。结核病的高病死率,部分是由于结核病的诊断,包括耐药菌检测均较困难所致。目前,使用传统的固体培养基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培养和药敏诊断需耗时4~6周,而使用液体培养基也需10余天。因此,核酸检测的出现解决了快速诊断结核病和进行药敏检测的需要。

  • 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规范化检测

    作者:应建明;邱田

    肺癌是全球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有近1 400万的肺癌患者死亡[1].在治疗上,传统化疗仍是大多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十几年来,随着对肺癌研究的深入,对于肺癌尤其是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研究发现,参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多个基因在肺腺癌中存在异常,这些驱动基因的异常直接导致了EGFR信号通路功能的放大,在肺癌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针对这些基因异常已开发了相关的靶向治疗药物,对肺腺癌的治疗效果带来划时代的进步.如对于伴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类型的晚期NSCLC患者,应用抗EGFR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比化疗更有效[2-3].同样,针对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易位的晚期NSCLC患者,抗ALK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显示出比化疗更好的疗效[4].

  •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郑昭璟;傅启华

    通过传统的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测序分析等策略,迄今已有超过3 000种单基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的遗传病因得以阐明[1],但目前人们仍对约3 500种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缺乏了解.同时,患者数量及家系过少、疾病外显不完全、疾病遗传异质性及患病个体显著降低的生育能力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分析策略发现、鉴定疾病基因的能力和效力[2].虽然每一种单基因疾病的发病率都很低,但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中登录的约7 000种单基因疾病总的发病率并不低,因此种类繁多的单基因疾病是构成社会总疾病负荷的重要因素[3-5].

  • 分子诊断——实验诊断学的崭新领域

    作者:樊绮诗

    自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到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正式启动,以及10年后也即2001年2月科学家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图,这半个世纪中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和进步.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基因治疗、生物芯片等技术已应用到医学领域,对疾病机理的认识、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发展和进步,给现代医学带来了福音.

291 条记录 7/15 页 « 12...45678910...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