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纳米造影剂的肿瘤诊断研究进展
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主要是利用组织对X-射线的不同吸收来进行解剖结构成像,对实体组织(如骨、肝等)具有较好的成像功能,但是对血管成像能力较差,所以需要研发更高效的纳米造影剂.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CT纳米造影剂的研究方向,以及CT纳米造影剂的肿瘤诊断技术,接着,对CT纳米造影剂的研究目标进行说明,然后,综述了CT纳米造影剂能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在本文的后,对CT纳米造影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本文为CT纳米造影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对CT纳米造影剂肿瘤诊断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与铺垫作用.
关键词: 癌症诊断 荧光成像 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技术 纳米造影剂 纳米载体 -
氧化石墨烯作为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的性能研究进展
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现已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其常被用作抗肿瘤药物的载体.鉴于其表面丰富的修饰位点,可有目的性地对其表面结构进行改造与修饰以更好地发挥其载药与释药作用.本文综述了部分国内外对其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以及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经皮给药系统促透方法及其联用研究进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皮给药系统的文献,介绍纳米载体和物理促透法的作用机制,及各种促透方法联用研究进展.透皮促透方法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改善了药物的皮肤渗透性差,克服了皮肤角质层屏障等同题.而且几种促透方法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使促透效果更佳,推动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多种促透新方法和新技术被用于经皮给药系统,提高药物的渗透能力,使得大部分药物经皮制剂的开发成为可能,今后应加强对透皮促透方法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推动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
-
癌胚抗原启动子调控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目的构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VyCDglyTK,研究癌胚抗原(CEA)启动子是否能控制新型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在CEA阳性结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作用.方法采用PCR、RT-PCR、融合PCR、酶切、连接等技术构建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VyCDglyTK表达载体和分别由CEA启动子和巨细胞病毒(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EAyCDglyTK、pcDNA3.1(-)CMVyCDglyTK表达载体,以磷酸钙纳米为载体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细胞中yCDglyTK基因的表达,并用MIT法检测感染后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结果LOVO细胞在感染以上三种质粒表达载体后均有yCDglyTK mRNA表达,且对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强,Hela细胞在纳米-pcDNA3.1(-)CM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有yCDglyTK mRNA表达,对5-FC的敏感性增强,而在纳米-pcDNA3.1(-)CEAyCDglyTK及纳米-pcDNA3.1(-)C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则没有yCDglyTK mRNA表达,5-FC对其亦无杀伤作用.结论该实验构建的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能使融合自杀基因在CEA阳性细胞中专一性表达,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
-
藤黄酸及其纳米载体研究进展
藤黄酸作为中药藤黄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肿瘤药物,但因其水溶性差、代谢快、生物利用度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新型的纳米制剂的兴起有效的改进了藤黄酸的给药策略,提高了藤黄酸的稳定性、溶解度和药物吸收,一些独特的纳米载体可以达到药物缓释、特定靶向等多种效果,多项研究表明纳米制剂安全有效.
-
纳米技术在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该文综述了纳米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的定义,纳米药物载体的相关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以及纳米中药的研究方向和优点.
-
介孔硅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纳米材料指某一维度具有1~100nm尺寸的材料,具有高表面积体积比,在骨损伤修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工程材料的研制提供了新手段,构建纳米纤维支架不仅有着比常规材料更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能够更好地模拟细胞外基质,为细胞提供更加合适的生长和分化环境.人们通过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已经从微观世界对科学进行认知和探索.在能源储存与转换、环境净化方面人们看到了纳米技术的巨大应用价值,同样它也在化学催化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了展现.
-
CPPs-BDI-1-载丝裂霉素白蛋白纳米微球的构建及其体外内化人膀胱癌细胞潜能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分析CPPs-BDI-1-载丝裂霉素(MMC)白蛋白纳米微球三联体的构建及其体外对人膀胱癌细胞转染的潜在能力,为后续实验构建靶向膀胱癌的新型药物传送系统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制备穿膜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TAT-EGFP、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载丝裂霉素微球(MMC-NS),采用异型双功能连接剂SPDP耦联构建纳米微球三联体CPPs-BDI-1-MMC-NS.应用构建的纳米微球三联体体外转染人膀胱癌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白蛋白纳米微球三联体对人膀胱癌细胞的内化潜能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异型双功能连接剂SPDP成功耦联穿膜肽、BDI-1、载MMC白蛋白纳米微球制成三联体CPPs-BDI-1-MMC-NS,纳米微球直径300 nm,可携带化疗药物.实验证实微球三联体具有很强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和穿膜活性,可以高效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结论 制备的白蛋白纳米微球三联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靶向膀胱癌的药物传送系统;发现肿瘤细胞膜表面微绒毛与载MMC白蛋白纳米微球三联体内化细胞内部相关,且微球内化入肿瘤细胞后微绒毛消失.
-
叶酸修饰纳米载体抑制P糖蛋白改善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
化疗仍然是许多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P糖蛋白(P-gp)介导的多药耐药对化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靶向纳米载体的运用使抑制或绕过P-gp成为可能。叶酸受体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量高,且叶酸具有稳定性好、无毒性及免疫原性等优势,使得叶酸在纳米载体的修饰中被广泛应用。文章就叶酸修饰的靶向纳米药物载体在抑制P-gp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基于纳米载体的局部给药系统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局部给药是治疗皮肤相关疾病的重要给药途径。然而,受皮肤角质层天然屏障的影响,外用制剂如软膏或乳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伴随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日益成熟,新型的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外用制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皮肤病的治疗领域中。该综述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皮肤靶向应用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聚酰胺-胺型纳米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高效、安全和靶向的载体系统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病毒载体系统因毒性、免疫原性等安全隐患,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非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一直不如前者.近年来出现的纳米微粒基因转移技术有可能突破这一窘境,使基因治疗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
-
纳米载体在内耳应用的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形成了纳米生物材料,而纳米载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技术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应用纳米载体携带基因或药物导入为内耳疾病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具有无毒性及免疫原性的优势,已作为高效阳离子载体用于内耳基因/药物导入研究。本文回顾总结应用纳米载体进行内耳基因/药物递送的相关研究现状,突出其优势和内耳疾病治疗药物输送技术的特点,为未来内耳应用纳米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
阳离子聚合物纳米基因载体在内耳的应用进展
由于耳蜗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结构,使全身给药和基因治疗很难在局部达到有效的浓度。因此关于内耳局部给药的研究目前已成为耳科研究的热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是内耳局部给药的关键问题。阳离子聚合物纳米载体是具有低毒、无免疫原性、可修饰、携带力强、易获得等优点,为内耳给药载体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总结了阳离子聚合物的特性,介绍了其在携带基因/药物方面的优越性,回顾其作为载体在内耳的应用情况,为内耳疾病局部药物/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眼后节给药研究进展
眼后节疾病常常导致视力严重下降,而眼部特殊的结构使药物难以到达眼后节.在眼后节疾病的治疗中,目前临床使用的眼部给药方式存在治疗效果不佳或并发症多等缺点.为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眼后节给药,纳米载体、原位凝胶、眼部植入剂、微针等新型给药方式被广泛研究,且有的给药方式如玻璃体腔植入剂已进入临床使用,为眼后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
适配体靶向肿瘤的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能特异性地靶向特定抗原的单链寡聚核苷酸。较之常用的抗体等靶头向性配体,适配体体积相对较小、免疫原性较低且易于体外筛选。目前,以适配体靶向肿瘤的纳米递送系统通常有3类:第1类将适配体修饰于脂质体、纳米粒、胶束等纳米载体上,形成适配体靶向的纳米载体;第2类直接将适配体与药物/荧光物质相连,形成适配体-药物/荧光物质共轭物;第3类将适配体自身作为药物的靶向载体。本文就近期以适配体靶向肿瘤的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纳米载体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是药剂学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类新型给药系统,它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纳米载体有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胶束、和纳米结晶等,它们的粒径、表面性质及其释药环境等是影响纳米载体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本文对纳米载体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可递送siRNA的非病毒纳米载体的设计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可让不同水平的基因沉默,主要是通过双链RNA(dsRNA)在体内诱导靶基因mRNA产生特异性降解而实现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是RNAi的效应分子,需要借助递送载体进入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纳米载体具有很多优势:增加生物膜通透性、控制药物释放速度、改变体内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本文综述了siRNA非病毒递送载体的相关研究,重点阐述了其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
纳米载体治疗
关键词: 纳米载体 -
载氟尿嘧啶pH敏感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的体外释药及对人肝癌细胞药效学评价
目的:考察pH值对氟尿嘧啶(5-FU)从pH敏感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mPEG-pDEA-PAMAM,PDP)中释放的影响,以及该载体制剂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方法:用HPLC分析方法测定释放介质中5-FU浓度,考察不同pH值条件下5-FU从PDP释放的特征.用不同pH值培养基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建立模拟体内肿瘤组织微环境的细胞模型,MTT法研究PDP制剂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及细胞毒性.结果:PDP在弱酸性环境(pH6.5)中迅速释放5-FU,而在中性环境(pH7.4)中释放很缓慢.在pH6.5条件下,5-FU-PDP与5-FU水溶液同样对HepG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单用PDP没有明显细胞毒性.结论:5-FU-PDP纳米制剂具有明显pH值敏感释药的特点,能在肿瘤弱酸性环境下快速释药并发挥药效,可能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
-
脑靶向纳米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脑靶向纳米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相关新发表的文献,对纳米载体给药系统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血脑屏障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过程的一道难题,血脑屏障既可以保护大脑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定,同时也限制了药物进入脑部发挥其治疗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纳米凝胶,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应用使药物的跨血脑屏障转运和脑内传递成为可能。这将该变脑部疾病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