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腘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冰;唐波;王海洋;王海君;黄任平;单鹏;李海斌;韩鹏;王青山

    目的 探讨咽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以咽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8年11月接受咽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63例(67条下肢)TA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条患肢获得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7%(65/67).患者术后次日、术后6个月的踝眩指数(ABI)分别为O.75±O.10与O.67±O.11,与术前(O.31±O.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贫血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昆;辛世杰;张健;段志泉

    目的 探讨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7例ASO(ASO组)和2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下肢ASO组贫血人数所占比率为43.8%,结甲组为7.1%(P<0.05);下肢ASO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于结甲组(P<0.05);下肢ASO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结甲组(P=0.164).结论 下肢ASO患者中贫血发生率高,血红蛋白相关指标与下肢ASO发生呈负相关,纠正贫血是治疗下肢ASO的重要部分.

  •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术中重返真腔的常用器械及其注意事项

    作者:符伟国;唐骁;郭大乔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趋势的进展,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下肢慢性全程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CTOs)病变更常见于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介入治疗费时费力,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Bolia等[1]首先提出了内膜下血管成形(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的技术,随着该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包括CTO导丝、支撑导管和SIA术中返回真腔的产品的发展,CTO病变的治疗成功率由70%升高至90%以上。本文将对腔内介入术中重返血管真腔的常用器械及其特点作一介绍。

  • 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经验探讨

    作者:赵文光;王琦;张华;陈光;程志华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外科治疗下肢ASO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38例接受包括动脉旁路转流术、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剥脱术、股深动脉成形术等在内的一种术式或多种术式联合的外科治疗172例(次).随访119例,随访率86.2%,平均随访18.2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43%.全组截肢率5.8%.腹主(髂)-股动脉旁路转流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高于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差异有显著性(P<0.01);股-咽动脉旁路转流中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病例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高于应用人工血管转流病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位大隐静脉旁路转流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倒置大隐静脉旁路转流低,但二者术后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下肢ASO病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外科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往往需要将各种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作者:钱水贤;张生来

    目的评价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应用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Fontaine′s分类Ⅲ-Ⅳ期)23例(25条下肢)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和术后经踝/肱血压指数,经皮氧分压,经皮氧饱和度,平板车运动负荷试验,近红外线分光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至7年,经各项检查综合评价,症状消失,疗效优良13例(14条下肢);溃疡愈合,但残留中、轻度下肢缺血症状6例(7条);膝下截肢3例(3条)和半足截肢1例(1条). 结论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方法简便,创伤小,安全和疗效可靠,为无条件施行常规动脉重建术的缺血性肢体的救肢治疗,开辟了一条良好途经.

  • 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

    作者:郭磊;常光其;王冕;李梓伦;王丽萍;张德元

    目的 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7,egfl 7)在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和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动脉8例,下肢ASO标本11例,AAA标本3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l7蛋白和egfl7mRNA.应用qRT-PCR技术检测egfl 7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egfl 7的作用.结果 在ASO和AAA中,egfl 7蛋白主要表达于动脉中膜;egfl7 mRNA的表达部位与egfl 7蛋白一致.在ASO早期、AAA与正常动脉相比,egfl 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325%±120%比100%±36%.P<0.01,216%±133%比100%±36%,P<0.05).干扰egfl 7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0.85±0.05比1.34±0.04,P<0.01),吸光度值降低(0.85±0.05比1.32±0.09,P<0.01).结论 egfl 7可能是调控AS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起作用,是早期ASO的标志.

  • 弹簧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伟;张小明;张学民;沈晨阳;李清乐

    目的 总结使用弹簧支架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行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术的临床经验和近、远期疗效.方法 对23例患者的29条肢体的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后置入弹簧支架(Introcoil).结果 成功完成29条肢体的治疗,无术中并发症.置入后即时造影示病变处管径明显增大,血流通畅.所有患者均获2~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0个月.6例患者的6条肢体(20.7%)因重新出现动脉闭塞而行搭桥手术,其他患者下肢原有症状消失,20条足背动脉搏动恢复,超声示支架处血流通畅.结论 弹簧支架置入是一种有效的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无创多普勒血管检查

    作者:张杨;张望德;李谈;秦力;宋盛晗;原标

    目的 通过与血管造影比较,评价CT血管造影(CTA)和无创多普勒血管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4例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97条肢体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了解多普勒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比较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多普勒和CTA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系统,x2检验.结果 在髂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节段,无创多普勒血管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胭动脉节段无创多普勒的诊断符合率与C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普勒准确性更高.结论 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无创多普血管勒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准确性高的特点和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胫腓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35例

    作者:陆信武;李维敏;陆民;黄新天;刘晓兵;殷敏毅;赵海光;蒋米尔

    目的 评价胫腓动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35例胫腓动脉闭塞的下肢严重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患者应用PTA治疗.评价的主要参数为:胫腓动脉PTA技术成功率、通畅率、救肢率和并发症.结果 胫腓动脉PTA的技术成功率为83%,平均随访11.5个月,通畅率为57%,救肢率82%.胫腓动脉平均扩张长度9.5 cm(4.5~14 cm),19例患者同时行髂或股胭动脉PTA或支架术.有3例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经溶柃、解痉等治疗缓解;2例动脉穿孔,未有严重后果.结论 PTA治疗CLI合并胫腓动脉闭塞具有较高技术成功率和救肢率,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吴义生;陈剑秋;李学东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1例(76条血管)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11)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38例,静息痛13例,肢/趾端溃疡10例.TASC A型病变29例,B型16例,C型11例,D型5例.应用导丝导管或超声消融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结果 61例患者71条血管成功开通(共置入63枚支架),开通率93%(71/76).成功者临床症状改善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3±0.17提高到术后0.7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随访率83%.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14)个月.1年通畅率90%(TASC A、B组92%;TASC C、D组84%).3年通畅率75%(TASC A、B组80%;TASC C、D组63%);5年通畅率72%.结论 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成形术较传统的血管重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近、中期通畅率相当.

  •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朱云峰;朱永斌;王红粉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选择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23例.入选标准:膝上无理想的用于旁路术的流出道,股深动脉主干长度达到或超过股骨干中点且与腘动脉间有侧支血管,近端动脉病变导致股深动脉内无正常动脉血流.采用旁路术、取栓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全部FontaineⅢ期病例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9例FontaineⅣ期病例中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6例于术后10 d行截足(趾)术,1例于术后1周行膝上截肢术.手术后踝/肱血压指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22例随访2个月至6年,移植血管3年通畅率为82%.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 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塞19例分析

    作者:祝慧鹏;周艺琳;冯翔;李鸣;包俊敏;景在平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介入治疗的19例(22条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Fontaine Ⅱb期(中、重度间歇跛行)6条,Ⅲ期(静息痛)8条,Ⅳ期(组织缺损)8条(其中足部溃疡6条,足趾坏疽2条).股浅动脉病变的平均长度8.8 cm(5.0~13 cm).病变TASC分型B型4条,C型17条,D型1条.通过彩色血管超声和(或)动脉造影观察病变段动脉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改变分析支架通畅率,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临床改善率和保肢率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7条肢体浅动脉开通(手术成功率77.3%),其中单纯FTA 11例,PTA加支架成形6例,共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8枚.2例中转旁路手术,3例放弃手术.17条肢体平均随访12.5个月(3~33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心心肌梗塞;4条肢体术后3~6个月再闭塞.17条肢体介入手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76.4%. 结论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寨症有较满意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李艳奎;陈剑秋;高洁;吴义生;李学东;张韬;沈晨阳;张小明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降低其围手术期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1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5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中,术前死亡9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心功能衰竭2例、心源性猝死和呼吸衰竭各1例;术后死亡6例,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功能衰竭2例、脑梗死和失血性休克各1例.与心脏、肾脏及肺脏相关的死亡分别是10例、6例、2例;直接死于心功能衰竭、心源性猝死、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脑梗死和失血性休克分别是4例、1例、2例、1例、1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共占73.33%(11/15).围手术期总病死率是3.11% (15/483),手术死亡率是1.47%( 6/407).结论 死亡原因与影响因素、器官功能密切相关,有效干预影响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器官功能的监测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清雌激素和抗内皮细胞抗体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邓靖宇;何生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 disease)患者体内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和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按临床表现分期将Buerger病患者53例分为3期:Ⅰ期(局部缺血期)17例,Ⅱ期(营养障碍期)14例,Ⅲ期(组织坏疽期)22例,其中Ⅲ1期11例,Ⅲ2期7例,Ⅲ3期4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E2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AECA滴度,采用直线相关比较分析E2和AECA滴度的相关性.结果 (1)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血清E2均值依次明显升高(F=46.808,P=0.000);在Ⅱ期患者中,有静息痛表现患者血清E2水平较无静息痛患者明显升高(F=13.632,P=0.003);在Ⅲ期患者中,Ⅲ3期患者血清E2水平较Ⅲ1期、Ⅲ2期患者明显升高(F=112.041,P=0.000),而Ⅲ1期和Ⅲ2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F=27.751,P=0.105).(2)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血清AECA IOD值依次明显升高(F=188.779,P=0.000);在Ⅱ期患者AECA滴度结果中,有静息痛表现患者血清AECA滴度较无静息痛患者明显升高(F=113.734,P=0.021);Ⅲ3期患者血清E2水平较Ⅲ1期、Ⅲ2期患者明显升高(F=23.747,P=0.000),而Ⅲ1期和Ⅲ2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F=0.247,P=0.626).(3)所有患者血清E2水平和AECA滴度具有直线相关性(r=0.726,P=0.000).结论 雌激素可以导致AECA滴度增加,可能是Buerger病血管病变加重的机制之一.

  • 35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沈晨阳;赵克强;李伟;李清乐;蒋京军;焦洋;张小明

    目的 分析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序贯治疗的358例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动脉搭桥或介入治疗后远期疗效.结果 男293例,女65例,年龄(66 ±10)岁.本组接受了包括搭桥手术、介入治疗、截肢(趾)等外科治疗共413例(次).失访48例,随访率86.6%,随访时间6~64个月.髂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术后1、2、3年初次开通率高于腹主-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高于股(腘)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术后初次开通率,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搭桥术后1年的初次开通率略高于膝下搭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3年初次开通率均高于膝下搭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1年通畅率略低于腘动脉以远的球囊扩张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截肢率为10.3%(37/358),围术期死亡率3.9%(14/358),随访期死亡率6.4%(23/358).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外科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术后通畅率.

  • 多普勒血流检查评价下肢动脉旁路术流出道的价值

    作者:周晗;吴庆华;陈忠;罗小云;张煜亚;杨培

    目的 探讨多普勒血流检查中节段性压力比值对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远端动脉流出道的应用价值,以对人工血管旁路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1998--2005年收治的16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等与人工血管通畅率相关的因素,比较人工血管通畅组与阻塞组术前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流出道的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是影响人工血管术后通畅率危险程度高的相关因素之一.人工血管通畅组与阻塞组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分别为0.12±0.09和0.24±0.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血管通畅组流出道的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0.27).结论 多普勒血流检查是一种量化的检查方法,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区间范围可以作为临床上评价流出道及预测手术通畅率的参考.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动脉硬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的手术治疗

    作者:谷涌泉;张建;吴兵;齐立行;郭连瑞;董小黎;李建新;俞恒锡;李学锋;崔世军;吴英锋;佟铸;齐一侠;汪忠镐

    目的 探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m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治疗的TAO合并ASO 6例患者的资料.2例行腹主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腹主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1例行腹主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腹主动脉-右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膝下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行左髂总动脉-左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一胫前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1例行左侧人工血管切开取栓+左股深动脉成形-膝下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行右股总动脉-左股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胫后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5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于术后当天出现股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和远段的大隐静脉桥血栓形成,立即再次手术行人工血管和大隐静脉切开取栓术,并同时行胫后动静脉吻合.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5例患者的下肢远端静息痛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足部溃疡的2例创面明显缩小,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为6.5个月,3例足部溃疡愈合.1例术后3个月出现左股部切口感染,终行膝上截肢处理,残端一期愈合.其他5例患者的移植血管通畅,症状缓解.结论 对TAO合并ASO患者如果手术治疗方式恰当,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 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马中;边杰芳;王岭;袁时芳;张聚良;宁莫凡

    目的 评价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0例的手术疗效及自体静脉移植物的近、远期通畅率.结果 87例患者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消失,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均值术前0.38±0.11,术后升为0.85±0.1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6%(87/90).术后7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自体移植静脉血管术后1、2、3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4.9%、80.0%和60.7%.结论 自体静脉移植具有取材简便、组织相容性好以及远期通畅率高等优点,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术式.

  • Outback器具在外周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王默;张十一;何玉祥;周华;金星

    尽管内膜下技术和术者经验不断发展,由于外周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的晚期特性,再通此类病变的成功率非常有限,仍有25%~ 50%的病例无法实现远端重返真腔[1].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的再入真腔器具是临床的迫切需要.本文总结Outback再入真腔器具在外周动脉CTO病变中的应用体会.

  • 传统手术结合腔内支架成形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28例

    作者:陈斌;符伟国;史振宇;竺挺

    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临床上常见的是主髂动脉合并股腘动脉闭塞.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4年2月采用传统手术与腔内支架结合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共 28例,现报告如下.

537 条记录 6/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