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性别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斌;董智慧;符伟国;史振宇;竺挺

    目的 分析性别因素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8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例,根据患者的系统情况及患肢的缺血程度,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血管旁路手术和腔内介入等治疗.分析性别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65:1.00,各年龄段男女比例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小.男性平均年龄(71.7±9.0)岁,女性平均年龄(75.7±6.8)岁.男性患者髂动脉病变明显多于女性,而女性患者腹股沟以远动脉病变要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46.4%,明显高于男性的24.7%(P<0.05).住院患者中女性截肢率较男性高(分别为16.0%和9.1%).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患者预后较男性患者差.

  •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肌纤维母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宏旭;王斯闻;赵成海;刘洋;李玉;张其刚;丛巍;兰心刚;许顺;韩立波;张林

    目的 探讨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采用Smad3野生型和基因敲除小鼠进行的同种异体异位气管移植,并采用原代培养的气管纤维母细胞,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凝胶电泳迁移率检测等手段,检测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以及Smad3、p38和ERK1/2的激活.结果 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受累气道中,发现有αSMA的大量表达.对纤维母细胞进行的离体研究,发现TGF-β1诱导Smad3激活,表现为蛋白磷酸化、细胞核转位和DNA结合.TGF-β1引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增加,表现为αSMA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增加;而在缺乏Smad3的纤维母细胞中,TGF-β1诱导的肌纤维母细胞分化明显减少(t=2.080,P=0.027;t=1.982,P=0.032),但未完全消除.TGF-β1可通过激活p38和ERK1/2来促进少量肌纤维母细胞的分化.结论 TGF-β1可通过激活Smad3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主要是Smad3依赖性途径,来促使纤维母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的转化,终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展.

  •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术近中期结果

    作者:曾嵘;叶炜;李拥军;邵江;郑月宏;刘昌伟

    目的 分析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后近中期的血管通畅情况以及保肢情况,发现影响结果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24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且有严重吸烟史,年龄24 ~ 43岁,平均(33±6)岁.15例(62.5%)存在足趾缺血性溃疡,7例(29.2%)表现为严重静息痛,2例(8.3%)为重度间歇性跛行.手术方法包括8例血管旁路术,7例经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3例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6例行内膜剥脱术+取栓术.记录手术成功率、截肢率和靶血管通畅率.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总体手术成功17例(70.8%),包括血管旁路术8例、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内膜剥脱+取栓术3例、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2例.7例失败患者中围手术期截肢3例(12.5%),转行其他术式获得血管重建2例,未治疗2例.随访时间1 ~ 40个月,平均(17±11)个月,均存活.一期通畅率45.8% (11/24),二期通畅率62.5% (15/24),保肢率79.2% (19/2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管旁路术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结果(Wald=4.016,P=0.045),术前有严重缺血(溃疡)病例其预后较差(Wald =4.018,P=0.043).结论 对于重症缺血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术,首选自体静脉旁路术.没有血管旁路的病例,可尝试进行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其结果尚可接受.

  • 皮瓣重建修复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外露

    作者:吴巍巍;吴昊;曾昂;白明;曾嵘;陈宇;刘昌伟

    目的 探讨皮瓣重建技术修复因重症下肢缺血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外露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 1年12月诊治的192例下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其中5例(2.6%)在前次术后6~13d发生人工血管外露,包括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2~81岁,中位年龄68岁.外科处理主要包括局部清创及保留移植物的任意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术,3例应用“Z”形任意皮瓣改形修复,2例采用腹直肌或股直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4例成功保留了人工血管,切口一期愈合;随访5~ 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均未再出现人工血管外露及感染症状,旁路血管通畅;1例术后2周人工血管破裂出血,切除人工血管后因患肢缺血严重行膝上截肢术.结论 人工血管外露后果严重,保留血管移植物的任意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术是有效的外科处理手段.

  • 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

    作者:叶猛;张皓;黄晓钟;张岚;施娅雪;梁卫;薛冠华;张纪蔚

    目的 探讨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膝下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血管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9 ~ 93岁,平均年龄(78±9)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严重间歇性跛行(3级)3例,重度下肢缺血(4~6级)25例.将逆向操作分为两类:一类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建立逆向入路,一类采用经小腿动脉侧支逆向动脉重建.结果 全组总技术成功率92.8%(26/28).远端穿刺无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3例(10.7%).23例患者获得3 ~ 2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4±9)个月,随访率88.4%(23/26).术后6个月累积通畅率73.9%(17/23),12个月累积通畅率47.8%(11/23).病死率4.3%(1/23).保肢率95.7%(22/23).1例溃疡未愈合,溃疡愈合率9/10.结论 对于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通过小腿动脉逆向入路可进一步提高血管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与介入治疗中期疗效比较

    作者:伦语;张健;沈世凯;刚清伟;吴小雨;姜晗;辛世杰;段志泉

    目的 比较手术与介入方法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中期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等,探讨介入手段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适应证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68例成功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其中手术组33例,介入组35例.利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危险因素、合并症、踝肱指数等指标,利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中期生存率、保肢率及通畅率.结果 手术组患者较介入组更年轻[(56±11)岁比(65±10)岁,t=-2.789,P=0.008],症状上更多表现为静息痛(23/33比15/35,x2=4.963,P=0.026),有相对较高的围手术期病死率(3/33比0/35,P=0.109).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踝肱指数提高明显(手术组0.90±0.15比0.43 ±0.20,t=-7.849,P =0.000;介入组0.85±0.20比0.41 ±0.25,t=-5.379,P=0.000).术后并发症方面,手术组发生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比例高于介入组(x2=6.98,P =0.010;x2 =9.62,P=0.000;P =0.023).手术组患者术后5年原发通畅率为91.4%,介入组为64.2%,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717,P=0.054).两组的保肢率、二期通畅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手段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中期原发通畅率仍低于传统开放手术,对于能够耐受手术风险的患者,开放手术仍然是佳选择.而对于高危患者,如无法耐受手术可考虑介入治疗,必要时多次接受介入干预,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中期治疗效果.

  • 两种非传统解剖外旁路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

    作者:马杰;马韬;王刃;赵旭;李悦萌

    目的 评价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EIP)和健侧股-患侧股深动脉交叉转流术(FDF)治疗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本组85例患者为1995年7月至2009年12月接受治疗的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24例;年龄64 ~91岁,平均年龄75岁.按Fontaine分期,Ⅱh~Ⅲ期62例(72.9%),Ⅳ期23例(27.1%).根据患肢股深动脉及膝上、下腘动脉显影状况,分别采用EIP(49例)、FDF(36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转流术后患肢溃疡、截趾创面愈合、踝肱指数、患肢血流速度,以及1、3、5年累积通畅率和3、5年保肢率.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截肢患者.74例(87.1%)获得随访;随访2~13年,平均5.7年.FDF组与EIP组术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52±0.11和0.94±0.13(t=-21.88,P=0.000).FDF组与EIP组术后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腘动脉血流速度为(32±9)cm/s和(48±4) cm/s(t=16.76,P=0.000),胫前(后)动脉血流速度为(22±7)cm/s和(42±4)cm/s(t=10.50,P =0.00).FDF组与EIP组术后1、3、5年一二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7.8%、80.7%、68.4%和88.3%、81.2%、57.4%,术后3、5年保肢率分别为87.6%、76.7%和88.6%、7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FDF、EIP这两种解剖外旁路手术治疗单侧髂总-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尤其适宜高危老年患者.

  • 同种异体大鼠气管腹腔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机制探讨

    作者:齐战;杨大运;王瑞;王善政;平育敏

    目的 建立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新鲜SD大鼠气管(每段5环)异位移植到SD大鼠(Ⅰ组)和Wistar大鼠(Ⅱ、Ⅲ组)腹腔并用大网膜包裹,Ⅰ、Ⅱ组不接受环孢菌素A(CsA),Ⅲ组全程接受CsA 10 mg·kg-1·d-1.分别在3、14、28 d后取出移植气管检测形态学改变和Th1(IL-2、IFN-γ)/Th2(IL-4、IL-10)细胞因子表达,并观察CsA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术后3 d时3组气管形态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时Ⅰ组气管形态基本恢复;Ⅱ、Ⅲ组上皮细胞几乎全部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区别明显(P<0.01);Ⅱ组管腔阻塞(28.5±5.0)%,淋巴细胞密集浸润,Ⅲ组阻塞(19.4±2.9)%,较多淋巴细胞分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 d时Ⅰ组形态正常,Ⅱ组管腔阻塞(94.8±3.6)%,浸润淋巴细胞有所减少,Ⅲ组阻塞(36.6±7.6)%,淋巴细胞分布减少,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比Ⅰ组明显升高.与Ⅰ组相比,Ⅱ组Th1细胞因子表达比Th2细胞因子升高更为显著.Ⅲ组IL-2表达比Ⅱ组明显减少,但2组IFN-γ、IL-4、IL-10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物在上皮细胞损害、纤维性细胞增生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等方面较同系移植物有明显变化.Th1/Th2促进了同种异体大鼠异位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发生,其细胞因子可能介入了OB的发病机制.CsA减少管腔阻塞和淋巴细胞浸润,但对于移植物上皮没有明显保护作用.CsA抑制IL-2基因转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OB病理性损害.

  • 髂动脉支架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

    作者:周敏;刘昭;刘晨;乔彤;黄佃;冉峰;王炜;张明;刘长建

    目的 探讨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9~ 87岁,平均65岁.对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4例(94.4%)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4.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4.4%.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P =0.041、0.01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访结果良好.

  •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作者:叶开创;殷敏毅;陆信武;李维敏;黄英;黄新天;陆民;刘晓兵;赵海光;施慧华;刘光;蒋米尔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病变长度>5 cm的髂动脉CTO患者139例(15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3例(105条患肢),女性46例(52条患肢);年龄50 ~96岁,平均年龄(77±10)岁.TASCⅡ分型:B型18例,C型89例,D型32例.采用左肱动脉和(或)股动脉穿刺经内膜下或血管内行髂动脉闭塞的球囊血管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技术成功率96.2% (151/157).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0.19上升到术后的0.81±0.26.随访6~53个月,平均随访(30±7)个月,髂动脉支架畅通率94.1% (111/118),7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无髂动脉破裂、支架移位、穿刺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结论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CTO安全、有效,术后支架通畅率高,联合肱动脉和股动脉双向穿刺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成功率.

  • 股腘动脉段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策略分析

    作者:符伟国;岳嘉宁

    近年来支架植入已被用于治疗复杂的股腘动脉段病变.由于该节段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及生物学应力特点,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可导致患者缺血的复发,从而需要再次干预,是支架治疗策略的瓶颈.很多学者尝试应用普通球囊扩张、再次支架植入、切割球囊等策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然而结果并不理想.近期减容理念及药物涂层球囊被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同时,使用覆膜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用于纠正原支架内断裂可得到相对满意的预后.本文总结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治疗方法及证据,试图为临床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提供思路.

  • 规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

    作者:王深明;姚陈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及腔内器械的改进,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目前,多项指南建议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选腔内治疗.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的器材不断更新,药物涂层支架及药物洗脱球囊陆续问世,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是,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远期效果仍不理想,国内许多中心在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时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在此,将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依据及临床经验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陆信武;李维敏;黄英;陆民;黄新天;刘晓兵;殷敏毅;蒋米尔

    目的 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8年5月,106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肢进行了SIA治疗,动脉闭塞长度4.5~28.0 cm,平均10.8 cm,其中21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85条肢体为威胁肢体生存的严重性缺血.分析评价的主要参数为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措施.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所有SIA再管化过程均在DSA设定的路径下进行;每完成一个操作,向导管内注入少量的造影剂以确定导管的位置;长段动脉闭塞选择相对较长、合适的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抗凝治疗持续3~5 d,然后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结果 有5条患肢穿刺部位皮下出现轻度淤血,未发生动脉柃塞;有7条患肢发生动脉穿孔(6%),但未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有1例因影响动脉重要分支而致截肢;有3条患肢发生再管化通道急性闭塞,其中1例SIA后导致动脉旁路吻合口下移.结论 SIA手术可发生动脉穿孔、影响动脉主要分支、再通血管急性闭塞和栓塞等并发症,但绝大部分町防治,很少引起严重的后果.

  •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处理

    作者:张小明;李清乐

    目的 总结分析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64例单侧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115例次移植物闭塞,其中8例次末次闭塞时行保守治疗,其余107例次行手术治疗,包括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术32例次,再次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27例次,人工血管取栓并球囊成形术17例次,截肢术13例次,人工血管取栓术并腘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人工血管闭塞并感染取出后保守治疗4例次,自体大隐静脉远侧旁路移植术3例次,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次.结果 1例患者因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随访中死亡.3例末次手术后失访,2例保守治疗失访;55例患者随访4~70个月,平均39个月.其中35例患者移植物通畅(通畅率为63.6%).12例患者移植物闭塞后截肢(21.8%),总保肢率为78.2%.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患者,再次旁路移植术以及人工血管切开取栓+内膜剥脱术或球囊成形术的近期效果较好.

  • 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昌伟;邵江;刘暴;叶炜;曾嵘;吴巍巍;陈跃鑫;宋小军

    目的 评价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对于连续收治且符合手术指征的54例(61条肢体)膝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采用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术前踝肱指数平均0.43±0.27.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同时进行血管重建(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术).结果 髂股动脉重建(28条肢体行支架置入,5条肢体行动脉旁路术)均一期成功.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57条肢体获得一期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3例(4.9%),膝下截肢2例(3.3%).术后踝肱指数增加至0.86±0.2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6±11)个月,一期通畅率61.1%,21条肢体发生再狭窄(38.9%),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通畅率75.9%.截肢3条肢体,总的救肢率91.8%.结论 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的外科干预手段.

  •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刘鹏;叶志东;樊雪强;王非;林凡;曹德生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D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170例患者(191条肢体)行股动脉以远血管重建术.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78例,静息痛62例,下肢缺血性溃疡19例,远端组织坏死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脉造影检查,根据TASC Ⅱ分级:C级病变127条肢体,D级病变64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大隐静脉原位旁路移植术15条肢体,大隐静脉转位20条肢体,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28条肢体,大隐静脉与人工血管组合旁路移植术28条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6)个月;76例失访,随访率57%(109/191).一期通畅率84.4%(92/109),其中人工血管旁路移植通畅率88.2%(75/85),大隐静脉(原位、转位、组合)旁路移植通畅率70.8%(17/24).二期通畅率89.9%(98/109).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股腘动脉闭塞症(TASC C和D级病变)的主要方法,手术疗效满意.

  • 糖尿病下肢缺血膝下动脉重建临床效果的初步评价

    作者:吴英锋;谷涌泉;李学锋;俞恒锡;齐立行;郭连瑞;崔世军;李建新;张建;汪忠镐

    目的 评价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膝下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通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12月因糖尿病下肢缺血行膝下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51例共56条肢体.其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8岁,平均缺血时间26个月,平均糖尿病史11年.静息痛26例,足部溃疡坏疽25例.所有患者均行至小腿(胫前、胫后或腓)动脉的旁路移植手术.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价中远期通畅情况,并按照手术方式和流出道血管的不同,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对通畅率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23个月,失访率15%.随访患者总体1年和5年的一期通畅率为68%和54%,二期通畅率为70%和60%,保肢率为69%和65%,存活率为82%和60%.股-腘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静脉旁路移植、股/腘-小腿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和股/腘-小腿动脉自体静脉旁路移植的1年(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0%(50%)、33%(33%)和70%(70%);以胫后、胫前和腓动脉作为流出道的1年(4年)通畅率分别为65%(60%)、80%(53%)和77%(66%);经Log-rank检验,以上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下肢缺血旁路移植手术的血管桥应首选自体静脉无论采用胫前、胫后还是腓动脉作为流出道,其中远期通畅率均是可以接受的.

  •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叶炜;刘昌伟;李拥军;郑月宏;吴继东;刘暴;曾嵘;吴巍巍;宋小军;管珩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6例(98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岁.临床症状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54条肢体,静息痛28条肢体,肢体溃疡11条肢体,严重坏疽5条肢体.主髂动脉病变25条肢体,股腘动脉段病变33条肢体,胫腓动脉病变8条肢体,髂股腘动脉多节段病变32条肢体.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总结围手术期要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急诊手术8条肢体,择期手术90条肢体.单纯行球囊成形10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88条肢体.手术成功率95.9%,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5.1%),其中心肌梗死2例,一期大腿截肢2例,不可逆造影剂肾病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83例患者术后随访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率96.5%.随访期内死亡2例,病死率2.3%.血管一期通畅率83.7%,二期通畅率94.9%.踝关节以上截肢4例,保肢率95.9%;另有6例行截趾或截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重建具有微创、安全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应作为治疗老年下肢缺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是影响下肢动脉腔内重建效果的主要因素.

  • 白细胞介素-17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

    作者:王建刚;周晓慧;倪寅凯;史乾;曹浩;范慧敏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在小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 ~ 25 g清洁级雄性小鼠.C57BL/6,20只;IL-17基因敲除C57BL/6,10只;BALB/c,10只;按体质量随机配对分为3组.实验组A:BALB/c(5只)→C57 BL/6(10只);实验组B:BALB/c(5只)→IL-17基因敲除C57BL/6(10只);对照组:正常C57BL/6(10只)未手术组.于术后第7天检测脾脏中巨噬细胞的比例和CD80的表达水平,于第14天、28天取出移植气管分别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巨噬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实验组B巨噬细胞比例相对于实验组A明显降低.第14天、28天实验组B的气管上皮损伤及纤维化程度相对于实验组A显著减轻.结论 IL-17基因敲除明显下调气管移植小鼠体内巨噬细胞表面CD80的表达水平,并明显减轻气管移植物的病理改变.

  • 4例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作者:刘秀云;江载芳;申昆玲;曾津津;徐赛英

    目的了解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近年临床诊断为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4例病例进行临床表现、胸部X线和CT、肺功能特点、治疗转归的分析.结果 2例为Stevens-johnson 综合征后,1例为腺病毒肺炎后,1例在外院诊为重症肺炎.症状:慢性咳嗽、气促、喘息,持续均在6周以上.体征:4例均有双肺湿啰音、喘鸣音.X线胸片:4 例均为过度通气表现.肺CT:均有斑片影、支气管壁增厚,局限性气体潴留3例、小支气管扩张2例、肺不张1例、Mosaic 灌注1例.肺功能:4例均有小气道阻力增加、氧分压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及转归:用β2激动剂及其他支扩剂治疗无效,3例使用了激素治疗.对其中2例3~4个月后随访,1例病情改善,三凹征和喘鸣音消失.另1例病情无明显改善,仅喘鸣音消失.2例肺CT均无改善.结论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以慢性咳嗽、喘鸣音为特点,对β2激动剂治疗无反应.胸X线片为过度通气表现,肺CT可显示更多的病变,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障碍.

537 条记录 8/27 页 « 12...567891011...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