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

    作者:丁美兰

    对1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对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体位、活动、饮食、药物治疗等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刘亚红;徐格林;许亮;刘新峰

    脑血管病(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国内每年新增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约150万人[1].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但是,由于脑血管迂曲、复杂,在介入治疗术后可出现各种并发症[2].充分认识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积极做好预防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 1例子宫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的护理

    作者:何亚林;邓雪;郭秀静

    子宫动静脉瘘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血管畸形,国内外均少见报道,其形成原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主要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停止有关,而后天性因素主要与创伤(如手术、分娩、流产、刮宫等)、感染、滋养细胞肿瘤有关.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阴道出血,也称"开关式"出血,即出血无先兆,突然开始,突然停止[1]. 随着介入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开展,血管内介入逐渐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2].2008年1月,我院收治1例子宫动静脉瘘病人,经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胰腺的动脉血供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孟亮;李可峰;王立成;丛立智;才艳红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分泌器官之一,兼有内外分泌功能.随着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技术在腹部相关器官的逐渐广泛应用以及胰腺外科手术的不断进步,对胰腺动脉血管的解剖特征重新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关胰腺动脉的大体解剖学研究报道甚多,然而,至今即使是权威的解剖学教科书也缺乏对其全面细致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对胰腺动脉的命名尚未达成共识,以致在医学科研或临床实际应用中产生很大的混乱.本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胰腺动脉的命名、起源及分支分布,并简要讨论其临床意义.

  • 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

    作者:廉英明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优于单独治疗,效果显著.

  • 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彭蓉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是经皮肤股动脉穿刺,在全身肝素化的条件下,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开展的一项血管内介入手术方法,该方法是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唯一"金标准"[1].

  • 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探讨

    作者:刘全芳;王伟中;杜嘉林;区金锐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KTWS)的发病机制和分期综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对14例KTWS病人行患肢动脉造影,对不同的血管病变分别以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PVA、NBCA、钢圈进行Ⅰ期血管内介入治疗,4周后再行Ⅱ期手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3例(13/14)病人术后症状消失,除增长、增粗的患肢未能恢复到健肢完全一致外,其余体征消失.随访12例,平均随访(26.5±9.3)个月,未见复发迹象.结论通过针对KTWS发病机制的分期综合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

  • 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邱洁

    目的:探索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共计28例患者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到93.3%(28/30),相比于对照组26例良好,总有效率86.7%(26/30),并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6.43)d,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0±9.3)d,两组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Rnakin 量表评分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病率方面,两组患者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两种治疗方法在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出血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 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邱洁

    目的:探索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早期组患者二次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组和晚期组相比较而言,前者发病率虽然高于后者,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 >0.05),无统计学意义。GOS 评分发现,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期组预后良好率为67.4%(29/43),相比于晚期组预后良好率66.1%(41/62),两组差异不明显(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早期和中期治疗效果较佳,晚期二次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期和早期,后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中期尽可能早的对患者实施动脉瘤栓塞术有助于避免动脉瘤二次破裂,但中期和晚期预后无显著性差异。

  •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龙涛

    目的:研究分析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中共入组对象292例(304个肿瘤),均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12例(118个肿瘤),临床期间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180例(188个肿瘤),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中无复发病例,完全夹闭184个,夹闭不全4个,进行再次手术夹闭治疗,良好患者158例,对照组患者的随访中发现16例患者复发,占所有患者的13.8%,良好患者100例,占89.2%,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采用血管内接入治疗和手术夹闭治疗均有明显的疗效,但是较之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采用手术夹闭治疗的复发率较低。

  • 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进行治疗.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评定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及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夹闭55例,对照组完全闭塞46例,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 =5.07,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6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8.4±4.2)d,对照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7.1±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均有效,尤以前者更佳,二者均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血管内介入技术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慧敏

    由于环境、饮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般认为,恶性肿瘤难以发现,一旦发现即到了中晚期,几乎无法得到治愈,其实不然.近年来,我国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肿瘤的技术日渐成熟,采用介入微创综合治疗后,许多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得到了根治.以往,手术、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法宝,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凸显,以创伤小、见效快、安全、副作用小而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医学界称之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诊疗手段或第四大技术.

  • 栓塞和夹闭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肖刚;车旭东;彭形;罗超;蒋光元

    目的: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认知功能,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MMSE总分为(26.78± 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2.25± 0.63)分(P<0.05);实验组认知功能障碍率为37.50%,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7±3.9)天,低于对照组的(9.6±4.5)天(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汪伟巍;郭章;林瑞生

    目的:通过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对比,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与适应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持续随访.将接受显微手术夹闭的61例患者纳为对照组;将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纳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 GOS 评分、复发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13.5±2.8)d,明显短于对照组(23.7±3.8)d;观察组术后即刻复查,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0.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观察组复发率19.5%,明显高于对照组1.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 GOS 评分、死亡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获得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相近的近期临床疗效,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高,对显微手术难以夹闭的区域也有一定适应性,但可能增加患者复发率.

  •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唐耀龙;李成林;叶原森;余孔谋

    目的:观察和比较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两种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至我院进行诊治并接受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夹闭进行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进行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并发症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之间良好率、轻残率、重残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1.3%,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5.4%,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8.7%,观察组发生5例,发生率为12.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1±5.4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9.6±6.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两种方法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时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率,但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建斌;代艳;崔恩东;代吉寿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在3D-CTA指导下经血管内介入栓塞的71例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诊结果.结果:均经3D-CTA确诊后,采用血管内介入进行栓塞治疗,68例动脉瘤腔完全栓塞,3例患者动脉瘤遗留少许瘤颈,1例术中破裂,治疗后预后良好,经DSA随诊后发现2例动脉瘤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后治愈.无死亡病例及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动脉瘤介入栓塞前行3D-CTA检查能及时诊断和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60例效果观察

    作者:吴剑;牟朝晖

    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越来越令人满意.我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2012年6月,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60例,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颅内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杨希琴

    颅内动脉瘤为动脉壁薄弱处的病理性膨出.呈多囊状,少数呈树枝状或蛇盘状[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40岁~60岁常见.

  • 介入法犬股骨头坏死模型制作

    作者:马坤;顾建平;苏浩波;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毛存南;宋进华;汪涛

    目的 应用介入方法建立犬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 9只成年杂种犬全麻后,分别通过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超选一侧股骨头供血动脉行平阳霉素灌注及明胶海绵栓塞处理,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对侧股骨头作对照.模型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于栓塞术后2、4、6周处死.所有犬均于栓塞术前及术后每周行双侧髋关节MRI扫描,栓塞术前、术后即刻、处死前行双侧股骨头供血动脉DSA造影检查,后一次造影结束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标本送病理学观察.结果 9只犬均造模成功,术后所有栓塞动脉造影复查均未见再通.造模侧股骨头在术后2周出现早期病理学改变.术后4周MRI显示股骨头坏死异常信号,病理切片出现不同程度骨细胞及骨小梁坏死,术后6周病理切片可见坏死后增生及修复反应.结论 本法能成功制作出犬股骨头坏死模型,具有创伤小、造模方法简单、成模时间短、动物死亡率低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造模方式.

  • 介入法建立长期可随访冠状动脉微栓塞动物模型

    作者:张庆勇;王志华;李晓波;殷莲华;李京波;魏盟

    目的 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建立可随访的冠状动脉微栓塞动物模型.方法 10只巴马系小型猪经导管选择性的于前降支(LAD)内注入15×10~4个微栓塞球(直径45 μm),致使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分别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CFR)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组织切片染色和超微结构变化观察;及术后1个月再行血管造影及CFR测量等检验.结果 冠脉内注射微栓塞球可导致微血管完整性的破坏(CFR<2.0)及左室功能障碍(LVEF<50%).组织切片NBT和HE染色均证实存在微血管栓塞;透射电镜微梗塞区心肌细胞水肿、纤维化明显;术后动物存活率高(n=10),且可再行经皮血管造影及CFR的测量.结论 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可建立创伤小、死亡率低并可长期随访观察的小型猪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是临床研究冠脉微血管栓塞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126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