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4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后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 -
积极稳妥开展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临床易混淆问题做简要评析。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文献报道,成人尸检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达1%~8%;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率约为 9/100 000 ,占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r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SAH发生后早期的死亡率可达40%,再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 60%~ 70% [1-2],出血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可引发严重的后遗症,如颅神经麻痹、偏瘫、失语、植物生存状态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各种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表明 [3],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6%左右.但是,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完全闭塞,远远低于窄颈的颅内动脉瘤 [4].目前球囊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技术及密网支架技术等使复杂颅内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了新台阶.
-
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 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 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和病情情况,22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两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防治脑血管痉挛.结果 栓塞成功100%,无术中出血.1例有术后早期非动脉瘤性出血,2例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无脑梗死.20例恢复良好,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随访14例,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 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该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 安全有效,应优先考虑保留载瘤动脉的治疗方式.
-
血管内栓塞治疗再通的大脑后动脉血栓性夹层动脉瘤一例
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动脉瘤较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半数以上的PCA动脉瘤为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
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35岁.因头痛、头晕,阵发性双眼视物模糊3个月于2005年8月21日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CT血管成像(CTA)示: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扁平血管腔,夹层内血栓形成.
-
M1段巨大夹层动脉瘤手术切除一例
患者 女性,41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1年入院.检查:神志清楚,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头颅MRI发现右侧颞顶叶脑内巨大靶环样、长条形团块状等T1短T2异常信号影,内见粗大的流空信号影,长约12cm,团块周围见片状的长T1长T2信号血栓影,增强扫描见病灶内流空信号区及边缘明显强化.
-
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诊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
手术切除大脑中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表现为巨大占位性病变合并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切除的病例资料.结果 经MRI、MRA、CT、DSA等检查及细致的术前评估,对夹层动脉瘤进行孤立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视力视野损害明显改善,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多数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行动脉瘤孤立切除(必要时需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以避免出血、梗塞或占位效应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
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 分析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16例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采用单支架或双支架置入术,9例应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技术,3例使用球囊或弹簧圈辅助下球囊载瘤动脉闭塞术,1例使用单纯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结果 16例中,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包括载瘤动脉闭塞病例),次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4例(包括支架植入病例).随访6个月-3年,除早期1例死亡外,GOS结果评定: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8例随访时脑血管造影,7例未见复发,1例瘤颈再通,正在随访.结论 根据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是治疗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由于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而给外科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的动脉瘤,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直径>25 mm的巨大动脉瘤.(2)部位深在难于暴露,或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动脉瘤,如颈内动脉的岩骨段、海绵窦段和床突旁动脉瘤以及后循环动脉瘤.(3)动脉瘤的构型复杂,如宽颈动脉瘤,梭形、半梭形动脉瘤,巨长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缺乏动脉瘤壁的泡状动脉瘤或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瘤壁、瘤颈粥样硬化或钙化的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载瘤动脉囊性扩张致使重要穿通支血管或远端分支起于动脉瘤壁的动脉瘤,以及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失败的动脉瘤.(4)一次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病变的多发动脉瘤[1-2].
-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
颈总动脉肿瘤样夹层动脉瘤一例
鼻咽癌放疗后颈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临床较少见,现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情况报道如下:患者男,44岁,9年前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伴双颈淋巴转移(T2N3M0),予原发灶放疗68 Gy,双颈区域淋巴结放疗72 Gy,并行放疗后化疗,疗效部分缓解.
-
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病急症41例
2001年3~7月,我们应用乌拉地尔抢救高血压病急症4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3~77(53±6)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其中高血压脑病7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12例(合并脑出血1例,其他1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例,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9例,高血压心绞痛7例,高血压肾功能衰竭3例.
-
主动脉夹层31例诊治体会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过去多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属内科急症之一,一直被认为属少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本病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临床例数明显增加.我们总结了1995~2000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31例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1例分析
患者女,75岁.因上腹痛,伴有呼吸困难4 h入院.4 h前无诱因出现上腹痛,呈剑下及左上腹持续性胀痛,放射至胸骨后下段,阵发性加剧;伴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大汗,无发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时口服降压药.
-
主动脉夹层瘤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中上腹疼痛6个月,加重5天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开始出现中上腹部疼痛,无规律性,与饮食无关.曾反复行B超、胃镜、肠镜、X线胸片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入院5天前中上腹部疼痛加重就诊.入院查体除中上腹部偏右压痛外无异常发现,心电图检查示Ⅱ、Ⅲ、aVF及V1~V6导联T波倒置;查心肌酶均正常,B超、胃镜、肠镜、胸片检查无异常.
-
CTA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体会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 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ISMAD的64层螺旋CT的CTA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Yun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 64层螺旋CT轴位图像及后处理图像MPR、MIP、VR均能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和内膜瓣,其中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1例;9例行内科保守治疗,1例行腔内支架治疗.结论 64层螺旋CT有助于ISMAD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对降低肠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动脉瘤 CT动脉造影(CTA) -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65例患者术后护理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累及升主动脉[1].由于手术复杂,风险大,术后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河南省胸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A型AD 6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