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过去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少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主动脉夹层形成是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壁内造成内膜与中层分离,并沿着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真假二个通道.如未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回顾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CT血管造影(CTA)进行对比。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确诊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方法安全可靠,灵敏度高。
-
超声诊断颈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1病历资料
患者:男,51岁,因头晕、头痛半月就诊。患者体重正常,无吸烟史,少量饮酒,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半月前曾进行过颈部按摩。使用HITACHI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7 MHz,超声所见: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光滑,厚度正常。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前壁见偏低回声,厚约4.8 mm,长度边界显示不清,致局部管腔狭窄,残余管径1.8 mm,原始管径7.9 mm,血流速度60 cm/s,血流阻力增高,见图1。使用5 MHz凸阵探头探查,远段近入颅段血流速度增高达317/178 cm/s,见图2。超声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狭窄(起始处:50%~69%;远段:70%~99%),考虑颈动脉夹层并血栓形成可能。于北京武警总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右侧颈内动脉C2段夹层动脉瘤,颈段、岩骨段线样狭窄。见图3,4。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析(附5例报告)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的破裂口进入主动脉的中层而形成血肿[1].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缺乏特征性.笔者收集了2001年~2002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例经磁共振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综合分析了临床资料与磁共振检查,旨在提高对此病的了解与认识.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性期护理简述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的血肿.一般起病突然,急性期常有撕裂性剧痛,伴有大汗、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有瘤体突然破裂出血猝死的危险,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
-
第三讲社区常见疾病第三章外科常见疾病
第七节周围血管疾病一、动脉瘤动脉瘤是因动脉病变或损伤而形成的局限性动脉异常扩张或膨出,多见于胸、腹主动脉及下肢主干动脉.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硬化、外伤、感染,动脉中层囊性变性,先天性动脉管壁发育不良,非特异性炎症及妊娠等.按照病理解剖可分成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
解读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五)高血压合并症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在于能导致心、脑、肾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变,高血压发生时间越久,血压越高,组织器官受损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产生并发症.在我国,高血压病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其次是高血压相关心脏损害,包括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再次是肾脏损害和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发展到中晚期,可发生视网膜病变.虽少见但却严重的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糖尿病也是高血压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美国JNC Ⅶ中指出[1],收缩压下降2~5 mm Hg(1 mm Hg=0.133kPa),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死亡率下降6%~14%,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6%~9%,总死亡率下降3%~7%.降压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生减少35%~40%、心肌梗死减少20%~25%、心力衰竭减少50%.积极降压治疗是防治和改善各种合并症的有效措施.
-
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疾病 --附典型病例分析
临床工作中,一些少见疾病,如早复极综合征、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其首发症状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易致误诊.下面结合本院近年来的一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
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20世纪80~90年代,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干预进入全新时代,开通“罪犯”或“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肌梗死或大限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使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降至5%以下。非ST段抬高ACS已占冠心监护病房( CCU )病患者的一半以上。这就需要及时对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高效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患者走向和干预策略。在此背景下1981年胸痛中心( CPC)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1]。早期CPC是专门对急性胸痛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危险分层,并在短期内做出正确处理的医疗机构,一般建立在急诊室或与急诊室有关的地方。它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包括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和CCU)、心外科、消化科、呼吸科、胸外科、手术室及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21世纪初,在胡大一教授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多家医院逐渐开始CPC与绿色通道模式探讨,成为卓有成效的ACS救治单元。随着对急性胸痛认识的不断深入, CPC和绿色通道模式,不仅有利于ACS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而且对于肺栓塞( PE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食管疾病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疾病的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PC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讨进行回顾与展望。
-
高血压急症的诊治
1概述高血压急症是指需要立即降低血压,以防止或减轻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伴血压升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伴肺水肿的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子痫等.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症诊断及处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循环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内而形成的血肿.在临床上,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易致死亡.现就笔者工作中急症接诊的3例患者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该病的早期诊治进行讨论.
-
主动脉病的合理用药
主动脉病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炎.1 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一段或几段管腔病理性扩张.扩张段较相邻正常动脉段增粗达1.5倍以上.按主动脉瘤所在位置可分为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弥漫性主动脉疾病的标志之一.25%~28%的胸主动脉瘤患者同时患有腹主动脉瘤,多发性主动脉瘤约占所有主动脉瘤的13%.
-
主动脉病的合理用药(续1)
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并在内、中外层之间由于血液流体压力沿此层间纵行剥离而形成的壁内血肿.Stanford分型:A型:内膜破裂处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段降主动脉.主动脉瘤的范围累及升主动脉,甚或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约占病例数的66%.B型:内膜破裂处常位于近段降主动脉.主动脉瘤的范围仅限于降主动脉或延伸入腹主动脉,但不累及升主动脉.约占病例数的34%.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关于"因胸腹部不适,对症治疗中突然剧痛死亡"的讨论
医师甲(某乡医院主治医师):这两例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中年女性,劳累之后出现胸腹部不适,主诉比较模糊,胸部透视:仅见纵隔增宽,其他并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很难下一个明确的诊断,只能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我们没有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患者的死亡也感到很突然,对家属闹事,我们一是同情,二是感到委屈,很不好办,请求专家讨论以明确是非.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害性较大,自然预后极差的血管疾病.为了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我们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进行总结,认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及手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1],严格的无菌要求、仔细的病情观察、医护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导致脊髓缺血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6岁,陕西白水,退休.因"腰背痛,双下肢无力20 h"于2008年11月6日入院.入院前20 h在使用电脑时突感腰背部抽痛,疼痛剧烈难忍,经局部按摩后疼痛无减轻,同时感双下肢无力,但尚能行走,伴腹胀,急送至当地医院,行颅脑CT及胸部平片检查未见异常,腹部B超及腹部平片示肠胀气.
-
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总结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6~1999年收治的32例颅内后循环非囊状动脉瘤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根据"珠线征”、动脉假腔("双腔征”)、内膜瓣等影像学表现诊断夹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8例患者被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例,吞咽困难及偏瘫(Wallenberg 综合征)者1例,头痛或颈后部痛者3例,1例无症状.此8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高血压,1例同时患血友病.DSA及MRI检查发现"珠线征”者6例,动脉假腔者4例;MRI发现1例动脉壁内血肿.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症状轻重不一,单凭临床表现诊断较难;但其影像学表现较为典型,DSA及MRI中的"珠线征”、"双腔征”或内膜瓣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
夹层动脉瘤42例治疗分析
目的:对8年来所进行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方法:42例患者分别采用Bentall手术、David手术、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手术+全弓置换+硬象鼻支架植入术、David手术+全弓置换+硬象鼻支架植入术、单纯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硬象鼻支架植入术、覆膜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和全胸腹降主动脉置换术,并进行3个月~3年随访.结果:完成DebakeyⅡ型13例,Debakey Ⅰ型16例,DebakeyⅢa型5例,DebakeyⅢb型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3年,均生存.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复杂多样,应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情况选择升主动脉置换术式.
-
血管内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不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160例患者(175个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75个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5个,单纯支架成形27个,血流导向装置置入21个,动脉瘤栓塞+载瘤动脉闭塞12个.术后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 头痛包括颈枕部痛(43.1%)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75%(6/160),无术中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113个动脉瘤影像学随访(10±7)个月.71个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中,62个治愈,9个复发;19个单纯支架成型治疗的动脉瘤,4个治愈,11个好转,2个稳定,2个复发;15个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动脉瘤,4个治愈,11个好转;8个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8个均治愈.144例患者临床随访(17±17)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40例,3~6分4例.结论 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头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血管内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多样,临床总体治疗效果良好.选择治疗方法时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
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DAVA)的分型及血管内技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6年9月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39例DAV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分为3型:PICA前型(16例)、PICA中型(9例)和PICA后型(14例);根据对侧椎动脉的血供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22例)和非代偿型(17例).根据上述分型,结合动脉瘤形态及发病形式,综合分析后选择不同的重建性手术或破坏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包括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支架置入术,破坏性手术采取动脉瘤+载瘤动脉近端栓塞术(CE +PT).结果 PICA前型16例,其中代偿型9例,4例行CE +PT,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stent/coils);非代偿型7例,6例行stent/coils,1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stents).PICA中型9例,其中代偿型5例,均行stent/coils,非代偿型4例,2例行stent/coils,2例行stents.PICA后型14例,其中代偿型8例,6例行CE+PT,1例行stent/coils,1例行stents;非代偿型6例,4例行stent/coils,2例行stents.共有10例行CE +PT,23例行stent/coils,6例行stents.围手术期死亡2例,重度残疾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7% (3/39)和5.1% (2/39);36例患者长期随访显示一次治疗完全栓塞率为77.8% (28/36),长期随访mRS评分:0~2分36例(92.3%),3~6分3例(7.7%).结论 基于DAVA与PICA的位置关系、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及发病方式而进行的分型对指导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选择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