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硬膜外阻滞出现硬膜下阻滞效应2例报告

    作者:王慧兰;郭红杰;隋秀慧

    我院近年来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手术或封闭治疗出现2例硬膜下麻醉效应,报告如下:

  • 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30例手术治疗探讨

    作者:矫军政

    目的 探讨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CT扫描所见等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前均行颅脑CT扫描检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15例.结果 根据脑血管造影和CT表现将患者分为隐匿型4例、孤立型1例、树枝型3例、曲张型4例、动静脉瘤型3例.本组治愈24例,死亡6例.临床治愈病例中,遗有偏瘫或轻瘫6例,失语2例,癫痫4例.结论 对疑为脑血管畸形所引起的脑内血肿,应结合CT和血管造影尽早诊断,把握手术时机,应用正确手术方法,切除畸形血管团.

  • 腹侧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胡胜;竺永建;刘强;吴勇

    目的 探讨腹侧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16例腹侧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病例,对肿瘤的性质、部位、切除程度、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6例肿瘤均成功手术切除,14例完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术后局部症状和神经症状获得较高的缓解率,仅2例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出现切口脑脊液漏.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腹侧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具有解剖层次清楚,对正常脊髓及周围组织损伤小,肿瘤完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治疗分析

    作者:王坚;张微微;刘补兴

    目的 探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机制.方法 对15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血肿量10~35 ml.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结果 7例于伤后6h内血肿消散,4例于伤后6~23 h消散,3例于伤后24~72 h消散,1例于伤后75 h消散,3周后演变成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结论 血液的重新分布及脑脊液的冲洗致血液的稀释扩散共同导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有助于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因素有脑萎缩、脑组织的弹性及适当增高的颅内压、颅骨或颅底骨折伴硬脑膜撕裂、脑脊液漏等.

  • 延长引流时间降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率的研究

    作者:赵广祚;于广杰;李海燕;王朝晖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钻孔部位、引流管位置、术后颅内积气量、残留液及引流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6例患者中,单侧血肿177例,双侧血肿59例,共计295个血肿.复发27例,其中双侧血肿患者复发9例,单侧血肿患者复发18例.年龄、性别构成、酗酒、出血倾向、单双侧血肿、钻孔部位、引流管位置、术后颅内积气量和残留液与术后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复发率为9.2%(27/295).引流时间≥3 d患者复发率为3.5%(5/143),而引流时间<3d患者复发率为14.5%(22/1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患者中,引流时间≥3 d患者术后复发率[3.4%(4/119)]显著低于引流时间<3d患者[16.2%(1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60岁患者中,引流时间≥3d患者及引流时间<3d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1/24)比9.8%(4/41),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的引流时间应延长至3d,而对较为年轻的患者则可缩短引流时间.

  • 损伤控制理念在外伤性纵裂血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帆;李建红;王伟;王彦宏;王向东;赵志强;邵双伟;任新亮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外伤性纵裂血肿(TISH)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S理念救治的10例TIS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DCS理念救治TISH的适应证、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中2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钻孔引流术.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法,9例恢复良好,1例轻度残疾.结论 应用DCS理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结合后期的一体化治疗不失为比较安全、稳妥的救治方法,可有效地降低TISH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作者:王星;蔡洪

    目的 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钻孔引流术的173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173例CSDH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共17例,其中术后血肿复发9例(5.2%),张力性气颅1例(0.6%),急性硬脑膜下血肿2例(1.2%),急性硬脑膜外血肿2例(1.2%),脑挫裂伤1例(0.6%),癫痫2例(1.2%).结论 明确CSDH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双孔冲洗单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观察分析

    作者:王万卿;任增玺;段素蕾;郭春丽

    目的 探讨术中前后侧钻双孔进行冲洗、术后经后侧单孔外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 将13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70例),观察组改进钻单孔冲洗外引流手术的多个环节:术中前后侧钻双孔进行冲洗、术后经后侧单孔外引流,对照组仅钻单孔冲洗外引流,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症状改善和住院时间等.结果 133例患者术后2d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38.6%(27/70)比88.9%(56/63)、(16.06±4.97)d比(21.43±3.81)d,P<0.01].结论 术中前后侧钻双孔进行冲洗、术后经后侧单孔外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方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一例

    作者:惠文鹏;于秀淳;周银;吕肖峰

    椎管内结核是一种较少见的肺外结核,而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更为罕见,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我院收治1例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患者,报道如下.患者 女,24岁,因“背部疼痛伴双下肢不能活动3年”入院.发病前曾有高热昏迷病史,发病后有午后低热、盗汗等症状,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丧失,夜间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椎管内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2年(具体方案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并进行性加重.查体:胸椎的生理曲度存在,T1~ T11棘突间隙压痛、叩击痛,双膝关节以下皮肤痛觉过敏,鞍区及双侧大腿皮肤感觉无异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双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胸椎MRI示:T5~T9水平椎管内多发串珠状低信号病灶,相应节段脊髓明显受压变形(图1).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72 mm/1h,CRP 11.7 mg/L.

  • 脊髓结核瘤

    作者:杨任民

    椎管内结核,主要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脊髓及脊髓膜,引起感染性肉芽肿所致.尽管髓内及脊髓硬膜下结核瘤都是十分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其在脊髓压迫症的鉴别诊断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脊髓内结核瘤(IMT)自Aberrombie于1828年[1,2]和Serre于1830年[3]分别率先报告以来,于1960年Lin等[4]复习文献105例IMT,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迨至1990年Mac Donell收集文献148例[2].尽管本病在发达国家较为罕见,但在发展中国家仍不断有个案报道,尤其影像学的进步,临床诊断率已大大提高.国内报告也至少有6例,故文献报告迄今至少有160例以上.

  • 儿童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九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磊;吴红记;佟建洲;武利伟;李树文;封立彬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发生的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9例儿童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儿8 h内血肿完全消散;6例患儿8 h内血肿明显减少,并于48~72 h完全消散.结论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的儿童在临床中罕见,血肿的重新分布及稀释、扩散,同时儿童的解剖学特点,也可促进血肿自然消散.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阿托伐他汀对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胡文富;李军;杨非;孙家合;宋怡诚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CSDH并且行钻孔引流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组),90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对照组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47.78%(43/90)比31.71%(26/82)],其中对照组硬脑膜下血肿复发率、硬脑膜下积液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22.22%(20/90)比8.54%(7/82)、28.89%(26/90)比12.20%(1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积气、急性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和引流管导致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CSDH患者手术预后,尤其可降低硬脑膜下血肿复发率及硬脑膜下积液发生率。

  • 以突发单纯运动性失语起病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

    作者:谢青;郑刚;涂艳阳

    本文收集的1例70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单纯性运动性失语1 d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初诊为脑血管意外,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予以钻孔引流及口服尼莫地平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考虑发生突发单纯性运动性失语的可能机制为局部脑血管痉挛.

  • 钻单孔置入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作者:李德辉;彭波;段华能;许俊昱

    目的:探讨钻单孔置入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钻单孔置入双管引流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均手术治愈,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随访血肿复发。结论钻单孔置入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效果好,术后严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血肿 慢性 硬膜下 钻孔
  • 鼠伤寒沙门菌所致硬膜下积水积脓并鼓膜穿孔1例

    作者:王小苏

    患儿,女,4个月,主因咳喘3天,抽搐1天就医.患儿于3天前开始咳嗽,轻喘,当地诊为肺炎,治疗第三天突然双眼斜视,口吐白沫,四肢频繁抽搐,转至我院.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生后母乳喂养,未做过疫苗接种.体格检查:体重8kg前,体温36.4℃,呼吸40次/min,脉搏140次/min.发育营养一般,五官头颅无畸形,前囟2.5cm×2.5cm、平,头围41cm.鼻,口唇轻度发绀.双肺闻及干湿性口罗音,心律齐,心率140次/min.腹软,肝肋下2cm,质中.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

    作者:贺亚杰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消失,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患者如期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良好,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血肿复发,是治疗CSDH安全、直观、微创的有效手段。

  •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动态观察

    作者:柳兴军;王鲁波;刘慧权;陈子祥

    颅脑外伤后颅内血肿常进展迅速,一次CT扫描无法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动态CT扫描不仅可观察颅内血肿的量、部位,更重要的是血肿的变化过程,有助于颅内血肿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早期解除颅内血肿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首要目标[1].本研究回顾性我院行3次以上头颅CT扫描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

    作者:孙涛;韩易;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郑夏林;张弢;李小绪;李磊;董小辉;孙季威

    目的 比较改良双腔引流管与传统硅胶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手术的患者49例行钻孔置管外引流术,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23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26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置管时间、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蛛网膜例数、感染例数、术后癫痫发生例数、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拔管时血肿残余量(13 ±7) ml,对照组(17 ±8) ml,两组患者在拔管时血肿残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试验组(2.0 ±0.9)d,对照组(2.7 ±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患者,对照组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7例;两组均无发生感染例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癫痫发生例数,试验组术后发生癫痫0例,对照组1例.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引起并发症少,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 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

    作者:孙涛;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张弢;韩易;郑夏林

    目的 探讨自制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的引流效果.方法 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需手术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选取56例采用钻孔置管外引流术,并随机分为A组(使用自制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21例)和B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3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残液量、置管天数及拔管时残液量.结果 A组术后第1天残液量(23±15)ml、置管天数(2.7.±-1.0)d,B组术后第1天残液量(31±15)ml、置管天数(3.3±1.1)d,A与B组比较P<0.05.A组拔管时残液量(13±7)ml,B组(16 ±8)ml,两组比较P>0.05.结论 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作者:辛志强;靳安民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及硬膜下血肿(SSSH)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自1995~2002年收治的4例SSEH及2例SSSH患者,均在静息或轻微活动后发病,发病前均无感染或服药史,其中1例63岁患者诉有高血压病史,1例65岁患者入院检查后发现患有Ⅱ型糖尿病,余均否认患有其他疾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突发性的颈、肩、胸、背部疼痛,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及潴留,5例患者有神经根放射痛症状.有3例行腰穿,压力无明显增高.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距发病时间10~16 d,平均12.5 d,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4例SSEH患者行患部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术,2例SSSH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并硬脊膜切开血肿清除,硬脊膜修补术.结果均经MR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MRI显示椎管后方或后外方占位性病变,T1加权能特征性地反映血肿随时间发生的信号变化而有价值,T2加权可很好地判断血肿的位置.患者预后与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及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密切相关.本组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6例患者除大、小便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外,5例患者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无明显恢复,1例SSSH患者感觉消失平面下降,右上肢肌力较前增强.结论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是-种少见病,MRI是其首选的检查方法,应当注意的是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是治疗SSEH和SSSH,防止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关键.

519 条记录 6/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