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头颅定位仪临床应用30例分析

    作者:周军;席光明;李娟;杨伟

    目的:观察头颅定位仪下定位和直尺法定位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差异性和精确度。方法:30例患者配带头颅定位仪行C T扫描,根据C T选取大病灶平面和靶心,确定目标穿刺点,利用头颅定位仪得出定位穿刺点。标记好体表配带点后取下头颅定位仪,通过阅片用直尺法画出耳眦线,用直尺法再次标出定位穿刺点。测量直尺法画出的耳眦线与目标耳眦线的夹角,再次按配带点配带头颅定位仪行CT扫描,测出两种方法获得的定位穿刺点与目标穿刺点偏移的数值。结果:直尺法与目标耳眦线平均误差角度10.43±5.610,头颅定位仪纵向误差0.00mm,横向误差0.57±0.37mm ;直尺法定位横向误差4.68±2.00mm ,纵向定位误差6.10±3.12mm ,两种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颅定位仪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定位准确,操作快捷,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在颅内血肿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准外伤骨瓣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80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青峰;罗晟;张嘉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骨瓣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手术指征患者160例,按照入院时间将其中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骨瓣治疗,另外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标准外伤骨瓣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从入院至术后6月随访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术后6月观察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3例,观察组较对照组死亡病例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植物状态、严重残疾、中度残疾分别为1、6、19例,均少于对照组(7、16、4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5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术后6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8例(22.5%),对照组发生并发症36例(4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标准外伤骨瓣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 右额顶硬膜下血肿机化3年致头痛头晕反复发作1例报告

    作者:黄培赞;白凯;刘振锋

    男,66岁.因头部外伤致头痛头晕3年,加重6d入院.患者3年前不慎摔倒致头部受伤,感头痛头晕,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给予保守治疗后头痛头晕缓解.3年来偶感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抽搐,于1年前行高压氧治疗,症状减轻.

  • 改良T管引流与传统硬脑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效果比较

    作者:孙峻峰;熊东胜;高强;郑维涛;李康;赵鑫;康宁

    目的:探讨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颅骨钻孔手术治疗中,改良 T 管引流相比传统硬脑膜下引流的优劣。方法:本次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手术167例,分为2组,改良T 管引流组96例,传统硬脑膜下引流组71例,统计比较了2组患者在术后残余积液及积气量、引流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效果。结果:改良T管引流较传统硬脑膜下引流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术后残余积液、积气量减少,留管时间由3~5d减少为2~3d ,住院时间由12~14d减少为9~10d。结论:改良 T 管引流相比传统硬脑膜下引流术后残余积液、积气量小,有利于脑组织膨复,缩短引流管保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腰骶部髓内及硬脊膜下脂肪瘤10例诊治报告

    作者:张海涛;费舟;章翔

    报告10例腰骶部髓内及硬脊膜下脂肪瘤,均显微手术治疗.分析了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临床漏诊多见于合并脊膜膨出者.认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对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对本病显微手术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作者:杨华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置管术后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正确标准的引流护理,有效控制了感染.结论 采取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以及细致认真的临床观察可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 265例创伤性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体会

    作者:孙桂好;孙宏亮;王海鹏

    目的 研究早期发现并采用头低患侧卧位的特殊体位保守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一定时期内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人265例,均在发现硬膜下积液且病人能够配合的情况下尽早采取头低患侧卧位的特殊体位治疗,每天保持特殊体位4h以上,同时停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药物,10d后复查颅脑CT评价治疗效果,硬膜下积液完全吸收者为治愈,积液量较前明显减少1/3以上者为好转.结果 本组病例10天治愈率98%,总有效率100%.结论 多数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人只要发现及时,采用特殊有效的体位治疗,保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控制进展并进一步好转和治愈的目的.

  • 重型颅脑损伤观察与护理

    作者:褚玉花

    我院1999年收治2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250例,女30例,年龄15岁~70岁,病因:交通肇事、坠落伤、打击跌伤、刀砍伤等。病情种类: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98……

  • 小儿椎管内硬膜下巨大脓肿一例报告

    作者:王海云

    患儿,女,4个月,因“生后发现腰骶背部毛发异常生长4个月”入院,2个月前,因“腹泻半月余伴间断发热十余日”入住小儿内科.查体:T 37.3℃,P 140min-1,R 30min-1,W 4.9kg,神志清,查体不合作.腰骶背部骶椎处可见一黄豆大小肉球,颜色同肤色,异常毛发,无渗液,无破溃,皮毛窦形成,左下肢刺激无反应,肌力0级,双手及右下肢肌力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正常.检查:WBC 8.8×109/L,中性粒细胞0.24,淋巴细胞0.65,C-反应蛋白阳性.胸椎MRI:胸4平面以下及腰骶段脊髓马尾内条片状异常混杂信号,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局部可见多发不规则环形强化;周围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见图1.

  • 巨大木质异物穿颅救治成功1例

    作者:王志强;王建国;艾合买江;曹凡

    1 临床资料患者,男,维族,46岁.骑摩托车跌倒,被树枝刺入眼眶,当即昏迷,于第二天被人发现后送我院.来院时检查患者昏迷(GCS计分8分),左眼内眦可见外露长5cm,直径2cm的树枝,左侧瞳孔直径2mm,直接光反应存在,间接光反应消失,右侧瞳孔直径5mm,直接光反应消失,间接光反应未引出,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氏征阳性,CT显示:左侧眼眶内侧缘至右侧颞部有一木质异物贯通,右侧颞叶有大片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中线左移.全麻下手术,右侧翼点入路,钻骨孔四枚,锯游离骨瓣,发现硬膜下发蓝,剪开颞中回硬膜,释放约有15ml积血,于颞上沟分离深约1.5cm即见血肿,清除部分血肿及挫伤灶并探及扎入的树枝,向前可见硬膜裂口,分离硬膜,见树枝从眶上裂内上方插入,部分蝶骨小翼及大翼碎裂,清除部分碎骨片,从外小心将树枝拔出,见眶内及鼻腔均有活动性出血,咬除部分蝶骨小翼骨质,见眼上静脉出血,电凝止血,并见视神经管内段大部挫断,用明胶海绵保护.

  •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78例分析

    作者:盛罗平;任印斌;秦怀海;尹大同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CT扫描发现的颅内血肿,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的血肿,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内或多发性血肿[1~5].我们近10年来收治了78例DTICH患者,现总结其临床特征.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16例

    作者:宋喜宁;胡伟鑫;叶金练

    我院自1996年2月以来,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16例,采用经前囟或人字缝硬膜下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手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18例

    作者:杨朋范;王如密;江基尧;张锡增;张光霁;朱诚

    目的 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病人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和结果. 结果 318例病人首次手术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仅37例血肿复发后需再次手术处理,其中33例接受骨瓣开颅血肿及包膜清除术或内窥镜手术后痊愈,另4例老年脑萎缩病人在再次手术前死于伴随疾病. 结论 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是治疗CSDH的首选方法,即使对术前发现血肿包膜增厚者亦适用.骨瓣开颅血肿及包膜清除术适用于血肿壁坚厚、脑萎缩致脑膨起困难者及分隔型血肿等情况.对分隔型血肿,内窥镜手术可替代常规开颅术.

  • 慢性硬膜下血肿液纤维蛋白溶解特性

    作者:柳宪华;庄会林;胡殿雷;于效良;孙光远;张友增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特征及其与再出血的关系. 方法 将31例CSDH患者按照CT表现分为等、低、混合性和分层状密度4类,采用电泳法和免疫染色法对血肿液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进行测定. 结果 纤维蛋白原浓度在等密度血肿中为(78±14) mg/L,低密度中为(14±6) mg/L,混合性密度中为(160±36) mg/L,分层状密度中为(159±29) mg/L;纤维蛋白单体在4类血肿中的浓度分别为(780±240), (180±80),(1 820±460)和(1 840±270) μg/L,D-二聚体的浓度分别为(1 210±186),(281±152),(1 139±194)和(1 962±324) mg/L. 结论 混合性和分层状CSDH腔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高,有较明显的再出血趋势.

  • 颅内压监测下骨瓣复位治疗单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

    作者:秦虎;朱晓锋;汪永新;刘冬;高勇;李亚宾;王增亮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对单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行骨瓣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单侧AS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55例;年龄19 ~87岁,平均53岁.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 ~5分63例,6~8分76例.伴单侧腔孔散大40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78例).研究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开颅血肿清除并根据实际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行骨瓣复位,对照组全部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并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DC).记录研究组骨瓣复位的成功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6个月,平均5.5个月.研究组终骨瓣复位23例,骨瓣复位率为38%.术后3个月研究组硬膜下积液(9∶25)、脑积水(7∶19)、颅骨缺损区脑膨出(5∶18)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GOS:研究组良好25例,中残9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对照组良好6例,中残21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26例.研究组预后较好(良好及中残)例数、死亡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颅内压监测下对单侧ASDH行骨瓣复位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硬通道微创穿刺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开颅前减压中的价值

    作者:杨进华;汪宇雄;李泽禹;熊永辉;麦永清;黎杰明;何德乐

    目的 探讨硬通道微创穿刺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开颅前减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3例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并脑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6例,女97例;年龄12 ~77岁[(43.6±20.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 ~5分187例,6~8分11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99例)和对照组(104例).研究组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清除套装针穿刺抽吸+引流血肿后,再行大骨瓣开颅、硬脑膜下血肿清除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比较两组获减压时间、术后清醒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颅内感染等.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 结果 获减压时间:研究组10~15 min[(12.5±1.7)min],对照组50~75 min[(133.0±7.9)min](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3 d清醒研究组62例,对照组18例;术后4~7d清醒研究组76例,对照组22例;术后8~ 15 d清醒研究组26例,对照组29例;术后>15 d清醒研究组10例,对照组12例;术后不能清醒(含死亡)研究组25例,对照组23例(P<0.05).住院时间:研究组为(19.5±1.1)d,对照组为(22.8 ±2.8)d (P <0.05).研究组无一例颅内感染,对照组发生1例(P>0.05).根据GOS结果,研究组恢复良好133例,中残、重残41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8例;对照组恢复良好34例,中残、重残47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14例(P<0.05). 结论 硬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开颅前可快速减轻血肿对脑的压迫,降低致残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清除治疗

    作者:单宝昌;成立峰;荆曰松;张留龙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CT定位引导穿刺抽吸、液化、引流血肿,1~3d内血肿基本清除后拔出穿刺针. 结果 术后24h内复查CT示血肿减少>80%.意识清醒者穿刺后头痛、呕吐症状明显好转.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16例,4分15例,3分4例.继发脑积水1例,癫痫2例. 结论 选择性应用一次性穿刺针穿刺清除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与其复发之间的关系

    作者:史东立;徐珑;茹小娟;张瑶;胥晓明;刘影;马军

    目的 研究和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与其复发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病理机制.方法 收集178例经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资料,其中38例(40个病灶)术后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包括血肿的侧别、密度、宽度、亚型、中线结构移位)和血肿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t)单因素分析中,血肿宽度、中线结构移位、血肿亚型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有影响(P<0.05),其中血肿宽度>30 mm组、中线结构移位>10 mm组、分层型血肿发生血肿复发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是18.400(2.024~167.301),4.643(1.815~11.877),14.385(3.601~57.467);(2)多因素分析中,中线结构移位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亚型对复发有影响(P<0.05),中线结构移位>10 m组、分层型血肿OR值和95%C1分别为5.280(1.339~20.823),19.125(4.175~87.619),血肿宽度>30 mm组OR值和95%CI为14.838(1.353~162.698).结论 CT上的血肿亚型、中线结构移位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血肿宽度也与其复发密切相关.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化一例

    作者:赵峰;谢先海;徐洪波;吴广宇;程水兵;李德泉

    1 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既往体健,因右侧肢体麻木乏力及反应迟钝2个月入院.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无癫痫样发作.追问病史,3年前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以后一直未就诊.来院时主要体征:心率为70次/min,血压为160/85 mm Hg(1 mm Hg=0.133 kPa).言语较少,尚能正确对答,反应稍显迟钝.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 罕见外伤性气颅一例

    作者:阮立新;吴道武;李先锋;李新崇;黄其川

    患者男,81岁.骑自行车时不慎摔伤头部,头痛伴鼻腔流液3 h入院,呕吐4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血性胃内容物.体检:意识不清,检查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肢体可活动,病理征(-).CT示:双额硬膜下大量积气,呈典型的"富士山"征,脑室、脑池均被气体充盈,脑实质内也见散在的气体(图1).诊断明确后,急诊行额部锥孔排气,置管水封瓶引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 h后意识明显好转,24 h CT复查示颅内积气明显减少,2周后气体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519 条记录 25/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