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中的凝血功能比较与调控

    作者:王卓强;徐震;王恒林

    目的 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DLC)和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提出调控要点.方法 DLC组39例和ALF组16例患者接受肝移植术.于术前(T0)、无肝前期6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和关腹前30 min(T4)五个时点采血测量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并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记录失血量、成分输血量和凝血物质用量.结果 两组趋势相近,T1、T2时凝血指标较T0呈轻度稀释性低凝改变;T3时PT、APTT、TT、ACT显著延长,Plt、PF、Fib显著降低(P<0.05);T4时除Plt、PF降低明显(P<0.05),其余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好转.ALF组T0时PT、APTT、TT、ACT比DLC组延长,Plt、PF、Fib比DLC组降低(P<0.05),其后经过调控两组数据逐渐趋同,至T4时两组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注血浆和凝血物质的量ALF组大于DLC组(P<0.05).结论 ALF组术前凝血功能比DLC组更为恶劣,术中要加大成分输血和凝血物质的用量,两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一致;经调控终可达到相近的凝血状态.

  • 肝肾综合征32例治疗体会

    作者:耿冬辉

    肝肾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采用口服羟氨苄青霉素去内毒素治疗,大量放腹水后静脉滴注白蛋白,同时使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静滴,观察尿量、血压、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改善情况.

  • 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观察

    作者:姚永胜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保肝、抗病毒及降转氨酶、退黄等常规性治疗,合并腹水患者则口服利尿剂,对钠盐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应用还原型谷胱苷肽1500 mg静脉滴注,4周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干预后,78例患者,显效54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3%。治疗后ALT、AST、TBIL、ALB、A/G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取综合性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并发挥护肝、降转氨酶、抗纤维化、抗肝硬化作用。

  •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张诤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98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HBV-DNA和e抗原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BiL、ALT及AS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48周和96周HBV-DNA和e抗原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结论:阿德福韦酯可较好的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提高HBV-DNA和e抗原转阴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系统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莉;杨根妹;沈俭;韩敏;余雪君;王锦俊;徐建玲;石茜

    门静脉血栓形成( PVT)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肝硬化PVT患者可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和顽固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1]。本研究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住院的356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凝血系统在肝硬化PVT形成中的作用,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延长肝硬化PVT患者的生存期。

  • 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3种方法比较

    作者:陈国夫

    国内外广泛采用Child-Turcotte-Pugh (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来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预后,两者各有利弊,MELD模型在实践应用中优于CTP评分,但MELD模型并未包含另一些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如低钠血症、血脂水平等,有学者研究认为在MELD的基础上加上血钠值的MELD-Na,可提高MELD模型的预测价值.本文对8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P、MELD、MELD-Na对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 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

    作者:李庭红;吕洪敏;向慧玲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保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8.8%(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都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能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护理

    作者:孙英芬;何萍;张静静

    目的:总结9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护理。方法2012年1-12月,对9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前重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环境及物品准备,术中重点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9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后的外周血干细胞经股动脉超选肝动脉植入。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新技术,通过对患者采集前、中、后的精心护理及宣教,可大大提高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近期预后分析

    作者:王慧;史立华;邵刚;夏青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病死率为70%~86%[1].数十年来,临床一直采用Child-Pugh 分级方法判断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及评价其肝功能储备.2001年Kamath等[2]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即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近年许多文献对这一新体系进行了评价[3~7].本文采用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回顾性评估31例肝硬化失代偿死亡者和55例存活者,并比较2个评价体系与其预后的关系.

  •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问题

    作者:王江滨

    HBV/HCV感染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均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患者一旦形成肝硬化,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病的风险率为每年4.0%,10年以上肝硬化的失代偿概率为每年30%.失代偿期肝病的死亡率为每年13%,其10年生存率仅为25%.因此,如何积极控制HBV/HCV感染至关重要,而且能否阻止已经形成的肝硬化进展,甚至使失代偿期肝硬化逆转,也是临床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

    作者:陈俊飞;衣展华;祝卫东

    为探讨阿德福韦(ADV)对HBeAg阳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我们对56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治疗,发现治疗组获得更大益处,现报道如下.

  • 终末期肝病模型和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分析

    作者:郑盛;朱为梅;刘海;王玉波

    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其病死率对评估患者预后及确定患者接受肝移植优先权十分重要.近来发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可准确地反映各种中晚期肝病严重程度[1].本文应用MELD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回顾性评估1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患者及71例好转出院的患者,分析这两种评分系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关系.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作者:于宏;王更银;孙殿兴;康富标;李海军;杨新英;王玉文;张军;张勇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例,经肝动脉灌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107个.比较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1、4、8、12、24周肝功能以及临床病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过程中,患者乏力、尿少、水肿症状在第1~2周即明显缓解,食欲较术前明显增加,腹水消退快,腹胀明显减轻,2~6个月症状持续缓解,合并肝性脑病患者意识障碍频率明显减少,大部分患者术后意识障碍逐渐减轻到基本缓解,期间患者未进一步补充白蛋白、血浆、抗昏迷等治疗.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差值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郑盛;殷芳;严晓会;刘海;王玉波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近期变化(ΔMELD)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 的1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值及Child-Pugh评分,1个月后再次行MELD评分,根据两次MELD值之差计算ΔMELD.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hild-Pugh、ΔMELD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准确性.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有34例患者死亡,死亡组ΔMELD(3.43±2.58)与生存组(0.33±0.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ΔMELD、MELD、Child-Pugh评分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AUC分别为0.845、0.787、0.712, Δ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显著优于初始MELD及Child-Pugh评分(P<0.01).结论 ΔMELD是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及Child-Pugh评分和分级.

  •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死亡的预测分析

    作者:傅青春;陈成伟;倪鎏达;王晓今;周丰;王月兰;刘光华;茹素娟

    目的 在中国人群中评价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6个月)死亡率和相关预测因素,并对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Index指数(Index)和Child-Turcotte-Pugh肝功能分级(CTP)三种评判模型对早期死亡的预测效果.方法 146例患者入选后服用拉米夫定,每日100 mg.依随访6个月时的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分析基线肝功能指标、电解质、血常规、HBV DNA定量、MELD评分、Index评分和CTP评分的差别,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犁分析有价值的死亡预测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有关临床指标及三种评判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146例患者随访6月时共有21(14.4%)例死亡.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平均MELD分值分别为21.35±5.01和13.05±5.0,平均Index分值分别为7.61±3.28和4.85±2.57,平均CTP分值分别为12.19±1.66和9.61±2.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1.78,胆红素>108.μmol/L,MELD>17.1,Index>5.1,CTP>12有高度死亡危险.三种评判模型相比较,MELD优于Index(P<0.0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死亡率14.4%,INR、胆红素水平是较好的临床预测指标.MELD、Index和CTP三种评判模型对早期生存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MELD好于Index指数.

  •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杜以真;王磊;刘峰;秦来英;范桂玲;张照华;王耀宗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伴有HBV复制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Child-PughB级20例,C级40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剂量为100 mg或150 mg,每日1次,早期同时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在治疗1、2、3、4、5和6年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3~6个月后症状和体征逐渐改善,腹水消失.未发生 YMDD变异者,血清转氨酶、黄疸、白蛋白和Child-Pugh计分的改善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治疗1、2、3、4、5和6年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7.8%、87.0%、85.9%、84.3%、79.8%和76.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78.2%、79.3%、75.7%、73.2%、74.2%和72.1%;总胆红素复常率分别为65.6%、85.2%、78.1%、72.3%、78.6%和76.5%;白蛋白复常率分别为86.9%、85.2%、92.9%、85.6%、86.4%和71.2%;治疗前Child-Pugh计分为12.61±2.05,服药1~6年后分别降至10.7±3.1、8.7±1.6、7.5±1.2、7.2±1.2、6.9±0.8和6.9±0.6;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1.4%(53/58)、82.7%(43/52)、83.7%(41/49)、76.7%(33/43)、65.7%(23/35)和73.7%(14/19);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32.6%(15/46)、43.1%(19/42)、46.3%(19/41)、52.3%(19/35)、48.4%(15/31)和40%(6/15).累计23例发生YMDD变异.累计存活率59.6%(34/57).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HBV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可迅速控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Child-Pugh计分,促使HBeAg/抗HBe血清转换.长期用药安全,耐受性好.

  • 苦参素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欧阳洪;杜世奇;秦建增

    失代偿期肝硬化多难以耐受大剂量干扰素(IFN)α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其发展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肝移植又不是所有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能接受,而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必须的。HCV 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长效干扰素或标准剂量的 IFN 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相当比例的患者对于小剂量的干扰素仍然具有一定水平的应答。故探索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的方案是必要的。本研究采用苦参素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观察随访2年肝纤维化的指标以及各项检查指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MSCTP 与消化内镜评估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袁媛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大多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1]。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到患者转归[2]。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是临床常规诊察方案,被认为是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但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或不愿进行胃镜检查,且通过内镜检查只能观察黏膜层静脉曲张,无法观察食管或者胃周围静脉曲张[3]。因此,可替代胃镜的无创性检查对这部分患者是一个很好选择。利用多层螺旋 CT 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及其后处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患者食管及其主要侧枝血管的程度等,以及相应的毗邻关系,并有效避免因内镜检查导致的各种医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的出现。但目前关于两种方法比较报道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中,笔者选择92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多层螺旋 CT 门静脉成像(MSCTP)与消化内镜评估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一致性。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80例临床分析

    作者:余建国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胸腔积液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胸水称为肝性胸水,多出现在右侧。本院于1996年至2012年收治失代偿肝硬化并发肝胸水者80例,现报道如下。

  • 小剂量干扰素治疗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35例5年临床观察

    作者:李惠珍;杨生义;郑培红;乔惠霞;周小平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流行态势,我国人群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丙型肝炎极易慢性化,通常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加之公众对丙型肝炎知识比较匮乏,导致丙型肝炎患者检查不及时,贻误了佳治疗时机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感染HCV后10~20年后肝硬化年发生率为10%~20%,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肝癌的发生率为1%~7%[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年发展为失代偿的比例3.6%~6%[2],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50%[3]。通常认为干扰素(IFNα)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4],失代偿期肝硬化被列入IFN治疗的绝对禁忌症[5],但不治疗患者的预后也很差。我们在临床观察到许多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实验室指标,经过小剂量长疗程 IFNα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320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